教會衝突處理

李耀宗博士 由於教會不同於一般企業,所以不能以企業中的衝突處理方式去解決問題。大部份教會都是由熱心教友組成,大家很願意犧牲工作以外的時間去服務。 因為是義工,所以在沒有多餘時間的情況下,團體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也不能對義工有規範要求,有人願意奉獻時間已經不錯了,誰能保證自己一直能在第一時間為團體無償奉獻呢?且都以「包容」及「愛心」去面對衝突。 總論教會團體領導與衝突解決的解決辦法,就是堅持與謙卑。經上說: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來三6)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三14)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不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一般而言,教會中常見的衝突包括:1,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衝突;2,堂主任或長老與教牧之間的衝突;3,教會領袖或牧者與同工和或信徒之間的矛盾;4,信徒與信徒之間的紛爭等。在談及衝突如何解決之先,我們可先看看衝突可如何避免,這包括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入手;神的事情讓神自己來解決,你是在為神作事,不是為自己;牧師要尊重;小心選擇同工;神主行政;教會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彼此尊重;學習順服;不要總覺得別人虧欠你。 在處理衝突時,首先是診斷,就是對問題作出分析;然後才是處理,可由衝突雙方自行解決或請由第三者管理。最後是評估結果,看看目標能否實現。 而衝突處理的手法,則包括1,走避(avoid);2,迎合(accommodate);3,據理力爭(compete);4,妥協(compromise);5,協商(collaborate)。當中以協商最為理想,因可尋求共識和雙贏方案;但最費時。當然,每個方法適用於不同情況,不同人亦有不同偏好和處理的習慣。 而我們在選擇如何去處理衝突時,要先要求自己:1,先向神說,再與人談;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3,尋求和睦,一心追趕;4,尊重次序,順服協調。 聖經中提及解決衝突的例子包括:1,榮耀上帝;2,先去掉自己的樑木;3,去與他和好及;4,和解協調。 加州 富勒神學院Dr. Malony 提出四個和好的步驟 (四 R):1,回想 (Remembrance);2,肯定自己 (Re-affirmation of self);3,悔改 (Repentance);4,肯定別人 (Re-affirmation of others) 衝突解決的最終目的,是挽回彼此之間的關係,饒恕對方及重返教會。 (本文取自李博士一月廿一日在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研討會信息內文)

河馬的故事

田立柱牧師 《約伯記》40章,有耶和華神旋風之中,對約伯的提問。15節之後有關河馬的一席話,似乎「別有用心」的將約伯從其情緒當中,引領到另外的「空間」,這個地方有一隻「河馬」,在15節到18節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河馬的威力和能力,這些形容河馬的詞語,極其素樸的將河馬的筋骨和肢體描述的「孔武有力」一般,這其實也是河馬給我們的印象,一個「龐然大物」,似乎將一切安危都「置之度外」,幾分的坦然和自然。似乎是暗示約伯從這個河馬的生涯之中,引為借鑒的來一番新的思維變更。將自己也融於其中,並從中獲益。 到了21節和22節,我們看到的河馬則是一幅寧靜的模樣:他躺臥在「蓮花之下」,蘆葦的隱秘處成了他的藏身之所,蓮葉為他遮蔽,柳樹環繞著他。這樣的描寫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睡蓮》組畫,好似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而實際上他卻是英武之士。有學者認為這是耶和華神對約伯的啟示,要讓約伯從河馬身上體會到些什麼,例如他的威力和他的安然,河馬可以在洪水上漲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的保持著紳士的「處世之風」,暗示約伯可以不必為那些苦難的問題,而困擾失望。 圖書館看畫冊《埃及神祉》,除了看到許多的埃及神祉的精美雕塑圖片之外,還有一小件塑像:是一隻「河馬」的小塑像的陪葬品。從其說明看,大致知道在墓葬之中,它的功用和其象徵的意義,或許因為這河馬是隱藏在沼澤之中的原因。當人離開世界,而進入到陰間的世界時,他其實是被隱藏的,或許還會有些影響力的。這也是河馬作為陪葬品的意義所在之處。尤其有意思的是,這只河馬的身上,也被裝飾上蓮花和蓮葉的圖案,一如那些埃及壁畫上的標準圖案模式。這恰好與《約伯記》的此番描述近乎一致。看到這樣的圖片,讓我有點「喜出望外」了,世界的巧事竟然如此。 如果這件「意外的發現」可以作為參考閱讀《約伯記》的輔助材料,對於約伯記之中,耶和華神對約伯所提出的問題,便會有新的解讀了,尤其在40章10-14節的勸勉之語,其中就有隱藏的意義在裡面。讀《古代的記錄與聖經》一書,知道這個區域的文化背景,介乎於埃及和亞述之間,雖然他們的文字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但背景則多受埃及的影響。這些影響之中,那葬儀的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是難以割裂的。這或許就是一例:那些在「河馬」身上的「蓮花和蓮葉」似乎告訴我們、傳統的「準神學理論」,不足以掩飾那深藏在沼澤之下的壯碩身軀河馬所隱含的意義。 《約伯記》的主題是「苦難」,但是對於「勇士」說來,重要的不是如何的解說那個苦難的根由,而是如何的面對「苦難」。約伯確實讓我們同情,但是假如同情是一杯「可口可樂」的話,那麼它的實際功用,不足以解決真實的問題。當耶和華對約伯說「我造你也造他」的時候,豈不等於將約伯值置於相等的位置之中嗎?這樣的等同不是身份的顛倒,而是體現一種啟示:約伯可以從中省察到自身,他是具有相同的本事可以坦然安然的面對苦難。那是生命的本質所提供給人的一種力量,而不借助於那些「徒有其名」的理論證明,信然否。

學者型的牧者

郝國 2016年6月蒙神恩典,我來到美福,轉眼間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日子雖然不長,但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讓我學習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 對於學習和侍奉之路,我所得出的結論是要做一個學者型的牧者。之前在印尼也接受過道學碩士的裝備,我們總喜歡在課堂上討論,對待問題總喜歡討論,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這是我之前所接受的學習方式。來到美福的課堂,我看見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維,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這讓我知道,你所得到的結果是什麼不重要;你花了多少時間去研究、去學習才最重要。這就是具有學者精神的牧者。學習不該停留在課堂之上,也不該停留在學生之時,牧者身份比學生身份更久,因此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做一個學者型的牧者。 除了日常的學習,蒙神帶領我在一間長老會教會做實習傳道。在實習過程中,我看到「牧者」這一身份的責任和意義,現在日益變化的社會形態對教會有著極大的影響。教會也似乎在競爭著看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教會,卻不知道吸引人們來到教會的、究竟是什麼?是豐富的活動、有趣的講座、還是基督的真理?我想應該是真理。於非信徒和信徒而言,生命要想建立和成長都來自於真理的澆灌。那麼真理從何而來?主觀的說,從牧者主日宣講而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教會觀是信徒該有的,希望他們有這樣的觀念,從而委身教會,不至於每週來往於不同的教會。但是卻不知牧者更該有這樣的觀念,因為牧者很多時間去不同的教會講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走近自己教會的每個信徒。如此,並不知道教會會眾的生命狀況和屬靈缺乏,不能很好達到牧養效果。 因此,一個牧者穩定的在一間教會,按照信徒真實屬靈需要的去宣講聖經信息,這對於教會以及信徒都是很重要的。這是牧者的責任,這也是牧者的存在賦予信徒的意義,這更是吸引人來到教會的真正動力。 雖然現在我的身份更多是一個學生,但這種教會觀念更該是這個時候該形成的,因為我若不希望信徒流動式的聚會,我就不該流動式的「牧養」。當然很多教會流動性的請不同的牧者去宣講主日信息,很大的原因是想為教會注入新鮮信息,覺得老是聽一個人講道容易聽覺疲乏。因此我也提醒自己:作為今天的實習傳道、將來的牧者,最重要的是認真預備每一篇講章,使它真實,豐富,並且符合上帝的真理。只有堅守住了上帝的講台,我想哪怕這個世界再多荒誕的教導和信息,都不能動搖我們跟隨基督走永生的道路。 也盼望上帝帶領我接下來的侍奉道路,使我能學有所用,成為一個牧者型的學者,學者型的牧者,祝福神的教會!

恩典之路

五餅二魚 感謝主,轉眼來美福已經有一段時日了。感恩主的帶領,讓我不僅認識了美福,還走進了美福,所以現在在「同享美福」。 一、認識美福 在國內教會侍奉幾年後,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缺乏和不足,所以禱告祈求主給我有裝備、更好服侍教會的機會。最早認識美福,是通過網絡看到美福師生聚會的視頻,當時就感覺它是一個很溫馨的學校,進而找到了它的聯絡方式。還記得在面試的時候,院長問的幾道題我都沒有回答出來,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到美福進修了。但院長那時的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鼓勵我說:「弟兄啊,沒關係,只要你想學習,我們幫助你!」 面試後,我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有些灰心和猶豫是否要來學習?對此,我的妻子勸我說:「通過面試,一方面顯示院長的學識,另一方面顯示你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面試那些問題你都很清楚,那你可以選擇換一所神學院就讀了」。感謝神,就這樣,我堅定的來美福了。 二、走進美福 初到美福,就感受到美福是很自由的。因為只要你每個學期完成規定的學分,其他的時間你都可以自由支配。令我吃驚的是,網絡課程的考試都是你自己覺得備考充分了,就可以預約老師的時間去考試。但這自由也是相對的,例如:作業的完成是有規定的時間,超過期限,成績就會被降級。嚴重的,甚至「F」。這裡是一個自由的環境,但卻有著緊張的學習氛圍。美福除了「自由」,還很「接納」。在美福的課堂,你能看到有在教會侍奉多年的牧者,也有受洗不久就願意奉獻自己要成為傳道員的同學。不管是全職侍奉,還是帶職侍奉,只要你在真理、生命、教會侍奉等方面願意裝備,美福就會最大限度的接納與包容。 在美福學習,最享受也最怕的課程就是熊院長的課了。說享受,是因為院長不是填鴨式的教學,讓你感覺枯燥無味。而是開闊你的眼界,提升你對聖經真理的全面認識。而且在課上,他也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引起同學思考。說害怕,是因為他課程的作業是所有授課老師作業中,量最多最難的了!但用心完成這些作業後,會讓你感覺受益匪淺。 來過美福的參觀者都會說美福不大,但我覺得用「精緻」來形容它更為貼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福有自己的宿舍、餐廳、辦公室、圖書館、閱覽室、教室等;還有重要的是,美福有自己的目標:藉著聖經教導,靈命栽培﹐事奉裝備來塑造成熟的國度人才﹐去遵行主耶穌基督所吩附的大使命。 三、同享美福 美福有三個微信群,其中一個名字是「同享美福」。它是一個校友群,不管是已經畢業,或者還在就讀的美福家庭成員,都可以在群裡與人交流分享。不僅有微信上的代禱,還有在課餘時間,美福對同學們在學習、生活、教會實習等方面無微不至的關懷。 此外,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上熊院長的課之前,他除了放一首讚美詩外,還要問及同學們是否有需要特別禱告的事項。然後為大家的需要真誠禱告後,才開始當天的課程。在美福,你會感受到從天父而來的愛和恩典;在美福,大家彼此相愛、和睦同居、同甘苦,共患難。 一切都是恩典,這是我的美福!願神使用美福,成為神國度的祝福!

接受「有限」這個禮物

院長熊潤榮博士 畢業生,為你們感恩。想到你們過去生命的故事,你們有的經過生命死陰的幽谷,有的在人生的波濤經歷不少沉浮;我祝福你們今後在上帝的恩賜中滿足,在服侍基督中滿有喜樂。 人生的有限有兩種:神設計的、自己認識的。先談神所加給我們的有限。神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誰願意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出四10-11),這都不是我們選擇的,我們只能夠接受,一生接受這個有限。不過,神會給我們恩典,幫助我們在限制中活出有意義、滿足的人生。 還有一類神設計的有限:宇宙的規律。這些浩瀚的限制遠超我們所能明白的,就如春夏秋冬,萬有引力。大自然的規律就是我們人類的限制和界限。有春夏秋冬,農夫要按時耕作,也可以休息,預備來年的耕作循環。有萬有引力,我們走路、開車都有速度的限制,但地球也會有空氣,我們不會死亡。活在創造的規律和限制中,我們會有自由和安全。 第二種人生的有限:自己認識的。亞古珥說:我比眾人更蠢笨,也沒有人的聰明(箴三十7-8)。不是每個人天生的智商都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知道嗎能夠知道的,也算是一種的智慧。亞古珥知道,他算是有智慧的;所以他的言語可以放在箴言裡頭。我們了解自己的有限嗎?許多時候,我們不夠認識自己的有限,或錯誤以為我們的有限。 如果我的性格是內向的,我就不能夠隨意與人做好朋友。如果我的性格是外向的,我就不能夠常常保持安靜少說話。可是,我們真的是外向嗎?會否是6份外向,4份內向呢?如果我是家裡的老么,我是很難有長子那樣的領導能力和責任感。老么或長子的身份,不是我可以選擇,我是被安排的。可是,會否老么也會有某一種的領導能力?或長子在成長的環境中養成另一種的依賴性? 基督徒、甚至傳道人的人生同樣是有限的;無論是哪一種有限,我們都需要接受。但需要先瞭解,我們才可以接受。這些有限性其實是神創造的奧秘的一部分,是祂的智慧。我們知道神所造的都是好的,對我們是好的。我們瞭解、也接受後,我們就會為自己找到定位,配合神的旨意和計劃,也能夠享受神的恩典。所以有三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一,學習認識自己的有限性 察看自己的個性、智力、情感、體力。如何察看?個性、智力可以有自我測試。情感和體力則要有知識、敏感個人情緒、身體心理的變化等。 察看自己生命的情況、人生的季節。天下萬物都有定時,拔出有時,栽種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傳道書:雀鳥一叫,人就起來;人怕高出,路上有驚慌。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在地上的生命越來越少;我們該如何活餘下的日子? 察看過去家庭所加的創傷和包袱。有人的家庭有精神病的歷史;有人年幼被施暴;有人婚姻失敗;有人天生不需要結婚。有人身體天生不能生孩子。 成熟的生命就是喜樂地活在神給我的有限性裡面,享受、敬拜、感恩、服事。 二,活出有限性這個禮物,把它融入教會 給人說不的自由。不是要其他人都順著我,喪失他們的個性。 服侍的人要照顧自己。疲倦要休息;遇到挫折要停下來,得醫治。人際關係有衝突,要靜下來,療傷。 為群體有侵略性的人設定限制。個人要接受團體的設定。 若我們要長時間來服侍神和愛人,就需要活在自己的有限中,也給他人活在他們的有限中。一起活在恩典中。這才會減少我們 burn-out、苦毒、對人的埋怨,或離開神。 我們願意在一起,同時尊重彼此的界限:學習在一起,同時找到分隔的區域。界限就是我們的有限性。 三,區分有限性和性格的弱點 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這個我不能做,因我是有限。事實可能是你可以,但你不願意做,因為你要避免衝突。我們要依靠恩典克服性格的弱點,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神要我們成長。 按著我們所知道的,接受自己的有限,或神所加的限制;但也需要知道:其實我們不真知道自己的有限性到哪裡,唯有神最清楚。我們願意在神的帶領下,依靠祂的恩典來生活和事奉。 總結: 我們不能幫助每一個人,不能做所有教會耶穌在地上也活在人的有限中,他沒有拯救或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人。神接受我們的有限,不會要求我們超過我們的裝備和能力,或違反我們的性情。我們學習接受自己的有限,作為神給我們的禮物,享受,敬拜。不過,我們也要知道神會賜下恩典,給那些願意、依靠祂的人,幫助他們跨越本身的有限,成就神的工作。阿門。

危機 — 畢業典禮講道

程國儀牧師 危機就是危險的機會:在危險的情形中找到突破困難的生機,跨過危險,得勝並成長。按神的話去服事是一件危險的事。傳神道的人服事生活更加不容易。根據多個基督教機構的調查,發現傳道人的事奉壓力很大,生活極具挑戰:如95%每週工作超過65小時; 80%認為教牧事奉對家人有負面影響; 95%牧者沒有與配偶同禱; 90%牧者認為裝備不足應付教會事工需要; 70%傳道人常常陷入憂鬱; 80%的牧者配偶希望牧者轉業; 94%家人感受到服事的壓力; 還有每月約有1300位牧者被教會解聘; 每年約1700位牧者離開事奉。 不過這些危險的挑戰, 還算小事。按神的話服事最危險的,就是受到神的話責備攻擊。以西結接受神的命令,傳信息責備牧人,因以他們失敗了,以致羊群四散。神說:「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發預言,攻擊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禍哉!…所以你們牧人要聽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與牧人為敵,必向他們的手追討…」(34:2,9-10) 當傳道人去聽神的話, 竟然發現是攻擊他們的話;攻擊的敵人,竟然是差派他們傳道的神。舊約中稱為「牧人」的泛指神指派的領導,自然包括了現今的傳道牧者。以色列的牧者失敗了,他們自私,不尊重耶和華為王;只注意自己,不關懷別人。與神為敵是何等危險的事!或者是危機呢? 在座有很多神的工人,我們當在神前坦白,謙卑承認我們沒有作好的牧人,致令教會大受損失!瘦弱的沒有養壯,有病的沒有醫治,受傷的沒有纏裹,失喪的沒有尋找;作為教會的教牧同工們!求主憐憫!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認罪悔改!因我們的失敗,軟弱,自私;讓好多弟兄姊妹也失敗軟弱自私;教會不興旺,以致不能復興,不強壯,也不剛強。靠著主的大能大力,我們工人須切實在神面前認罪;弟兄姊妹也要在神前認罪。有時牧人失敗,乃因信徒沒有讓牧者好好地事奉神;有時信徒軟弱,因牧人沒有好好地帶領。神為今日教會哀哭,我們有沒有聽到牧者的哀歌在教會裏?神的心焦急,因祂的工人失敗,羊群分散。我們在神面前當加以省察。 人雖失敗,但神卻不失敗;神要親自為牧人。神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神的旨意要祂的兒子成為好牧人;且希望屬祂的人,跟隨好牧人的腳蹤行。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 最危險的事是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9-10), 最大的機會也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15-16, 約翰福音10:11):在主基督耶穌裏的牧人,代表神自己臨在教會中去牧養神的子民。為此傳道人要清楚是神呼召你去傳道牧養;神的話為牧養的準則;放棄個人權益, 而去造就群羊。 另一方面,在這時代環境中,牧人受了重大的壓力,飽受困難;但我們若真正作神要我們作的牧養工作,必須在神面前忠心。很多弟兄姊妹,在教會中感到失望,因牧者不負責任, 有時確實如此。但有時信徒對牧者的認識不夠,要求不合理;不尊重牧者,沒有給牧者機會發展事工。這是值得我們深切思想的。 讓我們一起在危險中找出生機:因為神要親自牧養教會!我們可以在主基督裏同享神的臨在, 願教會眾肢體同心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腳步,順著聖靈應用聖經在生活及事奉上,藉教會榮耀上帝!

第八屆畢業典禮畢業生致辭

梁恩玲 尊敬的熊院長、老師、牧長、來賓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向辛勤栽培我們的熊院長、程牧師、以及今天沒有來到現場的所有老師及家長、家屬表示由衷的感謝! 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畢業生感言。在畢業的同學中,有許多比我優秀的同學,他們有豐富的牧會經驗,因此我更加知道這全然是上帝的恩典。我的心情很複雜,可以用三個詞形容:第一是感恩,第二是留戀,第三是立志。 感恩,因為美福是上帝恩典的管道。美福給了我學習聖經和神學知識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加深了對聖經和神學的理解,特別是舊約部分。來美福之前,我一直很想找一個老師,可以深入輔導我學習舊約聖經。這個願望,在來美福之後實現了,因為美福的熊院長正是舊約專家,這點在我來美福之前是不知道的。感謝上帝奇妙的帶領。不僅知識層面的學習,美福還提供推薦到教會實習的機會,到機構做義工的機會,強調在個人生活中、在集體生活中操練靈命。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靈命操練,美福給每個學生配有導師。從導師那裡,我得到了非常多一對一及時的輔導,不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教會服侍方面,使我受益匪淺,使我的靈命健康成長。從2013年1月份開始在美福修課,四年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沒有講道經驗的平信徒,成長為美國長老會的按牧實習生候選人,從在廈門單一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到在灣區跨種族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這都是上帝藉著美福賜給我的祝福,一切都是恩典。 留戀,因為美福是上帝愛的管道。美福雖然是很小的學校,但卻有很多的愛。初到舊金山機場,已經是凌晨2點,Joy老師不辭辛苦,已經在候機廳等候接機。 Olivia老師不僅熟知國際學生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而且好幾次主動、提前提醒我關於實習和畢業的時間規劃。熊院長是我的屬靈導師,除了每兩週一次的師生小組輔導,其餘四年來無數次一對一輔導,沒有一次被拒絕。不論是否預約,或者臨時緊急情況,熊老師總能放下手頭正在辦的事,耐心地聆聽輔導。還有程國儀牧師、池耀興牧師、張茝芬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授課,在課外還為我們禱告,甚至給同學介紹對象,做婚姻輔導等……屬靈的榜樣不僅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列舉。從我一開始接觸美福到臨近畢業,回憶中滿滿的都是愛。用一句美福的名言總結,就是「不論高山低谷,美福陪你一起走過」。 立志,因為美福是上帝裝備和差派僕人的管道。美福存在的起因,美福存在的使命,是裝備有見識又忠心的僕人,被主使用。四年前,我因著上帝的呼召,來到美福,在這裡領受上帝豐盛的恩,在老師同學教會眾弟兄姐妹的愛中成長。如今,畢業了!但畢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願我主耶穌基督長闊高深的愛激勵我,激勵我們每一位畢業生,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服侍主,服侍人。 最後以熊院長教導我們的一句話共勉:「學術不是我們的生活。然而,神要我們忠心。一個學術卓越的學者可能在神面前不是無愧的工人,但一個不努力的學生不會在神面前是無愧的工人。」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再次立志:「主阿,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謝謝!

畢業及服事感言

秦恩膏 2016年12月3日,我以「聖經研究碩士」的身份從美福畢業了,在神的帶領下,我來到「愛城華人播道會」(CEFCA)開始為期一年的教會服事,這是一間相對「年輕」且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 感謝神,在兩年多前帶領我來到美福神學院,接受各位老師豐富的神學裝備和屬靈造就,使我今天可以有機會來全時間的服事神。兩年裡我在美福學到很多,收穫很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如果說在美福最大的得著是什麼,我想就是透過這兩年的經歷和學習,讓我認識到「學習」本身的重要性。愈是學習、裝備,我就愈是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有限」,所以每一次要上講台,我都需要打起十分的精神來預備和禱告,因為我實在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我所教導、宣講的信息,太多時候都只是自己片面的理解,甚至會有錯誤,這使我常常存著「恐懼戰兢」的心來服事神。然而,不是僅有「恐懼」和「戰兢」,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每一次當我在聖靈的帶領下,得著新的亮光,對神有了新的認識,那種「滿足」和「喜樂」,也不是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來的,並且能夠向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得著,又是一件讓人喜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誠如熊院長在「研經法與教學法」課上所教導的:「教師若今天停止成長,明天就當停止教導」,因為「沒有成長,就不會有教學的熱情」。好的老師,本身「不斷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教導別人的同時,也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20)」。 正是帶著這樣的認識和提醒,在神奇妙的帶領下,我畢業後所服事的教會,恰好是一間充滿挑戰的,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成員多是大學教授或學生。這個新的環境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使我成長更快,弟兄姊妹們的知識水平,對學術的追求和嚴謹態度,都成為我服事的挑戰,但感謝神,他們表達出從神而來的愛心和鼓勵,使我不至於膽怯。在具體的服事過程中,我必須非常小心的預備自己每一次宣講的信息,並且用適當的言語表述出來。在預備和宣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成長的更快了,在研讀神話語的過程中,對神的話語也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識,我自己成為首先被神話語造就的人。 雖然服事的道路上挑戰不斷,但是藉著聖靈的引導,眾弟兄姊妹和同工們的鼓勵,我相信神會帶領我,在祂的恩典裡,一路成長,一路走下去。

在恩典中遇見婚姻

江聖潮 & 梁恩玲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 – 聖潮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和我妻子不會相遇。從時間上來說,如果按著恩玲原定的學習計劃,我們不會相遇。她從2013年1月開始在美福神學院學習道學碩士課程,計劃是2015年12月畢業。出於某些原因,到了2015年第四季度,她還有兩門課程沒有修完,需要在2016年繼續選修。卻也因此,遇見了我。我於2016年2月來到美福,開始我的神學課程學習。從文化、性格上來說,我們有許多的衝突。這一點,在開始交往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雖然我們都是中國人,可以用同一種語言交流;雖然我們都是MBA專業,有類似的工作經歷背景;雖然我們雙方的家庭都是幾代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耶穌基督。但是,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我來自上海,她來自廈門; 我們成長背景很不一樣;我從中國剛剛來到美國,還沒有渡過 culture shock 的階段,她來美國的時間比較久,已經漸漸適應本地文化。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不是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觀點有差異,才會引起各種誤會和衝突。我們甚至對同一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們只會在衝突中漸行漸遠,而不會是在衝突中增進了解、在衝突中認識對方和自己,直到有一天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神回應了我的禱告 – 恩玲 我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大約十年前,在一次禁食禱告中,我向主禱告說:「主啊,我不要離婚。」可是那一次,主沒有聽我的禱告。雖然結果不如己意,但是,在那一次的禁食禱告中,我卻意外地在腦海中看到一副畫面。我看到主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我忍不住痛哭流涕,主耶穌死了!這個畫面故事,從小到大,不知道聽過多少遍,直到這一次,我才傷心欲絕。以前,我以為耶穌為我們死,直到這一次,我才清楚地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我深深地看到自己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人,應該是我,耶穌卻替我而死,我才有機會活著。主為我而死,我願為主而活。從此以後,每逢想到這個畫面,總能令我熱淚盈眶。十架的愛,何等奇妙,我生命從此不再一樣。後來,我向主禱告:「主啊,如果我不再有婚姻,我對祢也沒有任何埋怨。如果祢再賜我婚姻,我向祢求兩件事,一是幫助我的婚姻能夠榮耀祢,二是對方是愛主的弟兄。」幾年後,我從原來的工作崗位辭職,來到美國讀神學;更沒想到,在臨近畢業的這一年,遇見了我丈夫。這一年,我36歲,他45歲。十架的愛,何等奇妙,神所賜的婚姻,超乎我所求所想。 榮耀歸於耶穌基督 我們於2017年2月4日舉辦了簡約而隆重的教堂婚 禮。在婚禮前的一個多星期,由於恩玲身體極度不適,弟兄姐妹擔心她能否順利參加當天的婚禮敬拜儀式,也有建議我倆延期婚禮的。我倆為此禱告以後,心中很有平安,決定如期舉行。在婚禮前後兩個星期,天氣預報有大量雨水。但是,感謝主, 「 美福」的眾老師、同學,還有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不停地為恩玲的身體康復和婚禮籌備禱告。婚禮當天,她不僅能全程參加儀式,氣溫和天氣都很好。並且,我們收到一張「耶穌光 」的照片。是教會弟兄在婚礼當天下午,拍攝硅谷全景時,拍到的難得景象。當我们看到照片時,彷彿看到主基督對我們說:「我與你們同在。」是的,我們需要基督在我們生命中,作我們的救主。我們需要祂在我们的婚姻中,教導我們如何作丈夫、做妻子。有主我們才能彼此相愛。願榮耀、都歸於主基督,阿們!

教會生活與差異的處理

邱清萍牧師 今年是馬丁路德改教運動五百週年,該運動可說是復原派(Protestants)的原生家庭,當日領袖如何處理教會中的差異與衝突,多少影響了我們今天教會的生活方式。教會有衝突不希奇,初期教會就有,改教運動裡面也有,教會歷史有更多例子。其中領袖如何處理差異是很重要的環節,差異有不同的層次,需要不同的處理。 不同層次的差異。差異有不同層次。馬丁路德在與改革家慈運理對聖餐意義的領受不一樣,而引起爭辯。後來發展為路德宗和改革宗,關鍵是兩個宗派的人是否能保持在主裡面的和睦與相交。十七世紀德國路德宗神學家Rupertus Meldenius寫了:「在基要事上,合一;在非基要事上,自由;在一切事上,愛心。」(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這句話在教會有張力和衝突時,能作為指導的方針。 「基要的真理和基礎性的事,持守合一」: 尼西亞信經指出基要的真理是甚麼,也是教會和信徒合而為一的基礎。除了基要的真理,教會生活的方向與目標、核心價值也是基礎性、原則性的東西。 「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容許差異」: 羅馬書十四章提到當時信徒在教會生活有不同的看法,起了紛爭,如吃素、守主日等問題。保羅先肯定一些大原則,如信心、神的主權、還有愛心的原則。之後,就可以接納差異,有人只吃蔬菜,有人甚麼都可以吃,兩者都蒙主悅納。 今天,教會是否要建堂、開執事會用甚麼語言、教會是否要辦中文學校等,這些都屬聖經真理的應用,不同的教會都可能因情況及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要有彈性所以要有彈性,容許差異的存在。保羅指出教會在這些事上:三不要—不要辯論、不可論斷、不要輕看。三要:彼此接納、意見堅定、感謝神。 教會生活有差異不一定是壞事,宗派之間有差異也不一定不好,只要在基要真理和基礎性的事上合一,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神也容許我們存異的。重要的是在處理的時候要盡量真理與愛心兼容。 處理差異的智慧—解讀人、判斷事 。 多數教會的衝突的成因或直接的誘 因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解讀人、判斷事出了問題。十六世紀的重洗派 (Anabaptist)本來是跟隨慈運理的門徒,他們覺得教會很多傳統都要廢除,慈運理和其他領袖認為先要教育群眾,幫助他們明白真理。但Conrad Grebel、Felix Manz等人認為他改革得太慢,不應再等,結果引起殺身之禍。今天教會領袖也會因對某些事情的輕重緩急判斷不一樣,產生矛盾。 解讀人。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有兩種歸因。內歸因是個人的特質、動機、態度等;外歸因是客觀環境的因素。衝突發生時,我們解讀別人的問題,多用內歸因如個人的弱點與個性等。但對自己的問題,則以外歸因—客觀環境因素來解釋。例如某弟兄祟拜常打瞌睡,旁人多以內歸因來看他,指他無心敬拜,靈性軟弱等;他自己則可能以外歸因來解釋,室內空氣太悶熱,或牧師講道太差勁。誰對誰錯呢?有趣的是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會倒轉過來,對自己會用內歸因:「是我的功勞」;對別人會用外歸因:「他有岳父幫助當然會成功」。人的天性對己寬,待人嚴;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弱點。難怪耶穌說:要愛人如己。 判斷事。在情況不確定時,我們會運用直覺及過往經驗來作判斷。例如青年牧師提出購買電子琴,鼓勵青少年人參與事奉。有執事認為不應買,年青人只有三分鐘的熱度。青年牧師說自己當年就是因教會買電子琴學習事奉,沒有離開教會。兩個人的經驗未必是最重要因素,更重要是有沒有人負責青少年音樂事工,培訓和帶領他們。 另一判斷的根據是「框架效應」。以色列十二個探子窺探迦南回來,十個探子從負面表述,引起群眾大聲哭號。在教會衝突的過程中,吃虧受傷的一方會把對方愈描愈黑,引起別人同情站在他們那邊。他們不一定故意說謊,但為了自我保護而誇大對方過失,或避重就輕。這都是沒有充足的尊重真理。難怪有人說:在戰爭中首先傷亡的是真理。 總結:我們要有自覺,對自己的解讀與判斷有反省的過程。耶穌說:先要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才能看得清楚。屬靈的人記憶也會有偏差,知識的掌握也會不充份。能謙卑自省,承認自己有可能錯是成熟的表現。教會改革的運動仍需繼續,讓我們求神先改革我們自己,從內在生命開始到與人的關係,這樣教會的改革才能真的到位。(本文取自邱牧師一月廿一日在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研討會講道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