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記念日與紅豆田的省思

教務長王庭飛牧師博士 在美國的長週末,不論是外出旅遊,或是餐廳商店,到處摩肩擦踵、好不熱鬧;疫情之後,更是把網路購物的商機推上了高峰。但是,當大家都專注於眼前熱鬧、休閒與購物的長週末時,或許一句American idiom: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提醒了我們重新省思五月份這個長週末的意義與來歷。 Memorial Day傳統上翻譯為:「國殤記念日」,是美國的一個獨特的節日,源於「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866年,由一位藥房老闆自發性的發起休業一天,以為在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們默哀;此後逐漸擴大成為一個全國性、為著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掃墓的日子。到了1971年,為了記念兩次的世界大戰,以及同時間大量在越戰中犧牲陣亡的美軍將士,聯邦政府遂將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訂為記念日,並於美東時間下午三時開始舉行悼念。傳統上,人們會在家門口懸掛國旗、政府部門降下半旗、居民自發性的組織遊行隊伍,並在陣亡將士的墓碑前放上花圈和旗幟;美國總統或副總統會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主持記念活動並發表演說。 隨著戰爭結束,美國帶領著全球經濟的飛升,也由於氣候預備進入盛夏,該假日也逐漸形成了今天全美國人外出度假、烤肉休閒,甚至逛街購物的長週末;然而,正當我們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與親友享受自由過節的同時,卻仍然有138萬現役軍人,犧牲了美好的家庭生活,甚至是奉獻自己的青春生命,保衛著美國,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維護和平秩序。 美國的軍隊強調「責任、榮譽、國家」(duty, honor, country);而《撒母耳記下》23:8-17記載著:當非利士人來犯,百姓逃跑時,以利亞撒​​以一擊百、奮勇退敵;然而,諷刺的是,歸來的百姓反而憑藉著保護,在後頭專奪死人身上取得財物。其次是沙瑪;當眾人只算計自己的得失,又因為患難而再度逃跑時,只有沙瑪輕看自己,一夫當關的守護百姓賴以生命守護百姓賴以維生的一片紅豆田,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在另一場戰役中,正當豐收之際,非利士人占領了猶太人的糧倉,而這也是大衛的家鄉:伯利恆;這迫使大衛避居在亞杜蘭洞中。當身處劣勢的大衛不經意的說出:渴想要喝伯利恆城旁井水的時候;三個勇士竟然深入敵後,打回伯利恆城旁的井水,奉給大衛。但大衛卻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說:耶和華啊,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我們看到,在冰冷的鎧甲之下,勇士不是冷酷無情,反而充滿著溫柔的體恤,並且願意犧牲捨己的謙讓。 當攻擊不斷的增加、環境不斷的逼迫,以色列人逃跑了;勇士卻是守住紅豆田。當世界不斷的崩壞、道德不斷的淪喪,大家都妥協了;誰來守住當今信仰的紅豆田? 盼望著,當我們在購物、烤肉的同時,重新省思國殤記念日的來歷,以理性的頭腦、堅毅的生命、真誠的內心、服事的雙手,在這個末後的世代為主堅持,預備自己成為卓越的精兵神僕、擴張神國屬靈的地界。 「美福神學院」具備屬靈的異象、持守聖經的立場、忠心傳講上帝的話語、為神國栽培卓越神僕。美福神學院需要您的禱告與支持!我們邀請願意被主塑造的您加入,接受裝備、委身學習;我們也歡迎認同我們辦學理念的教會,以實際的禱告與奉獻支持我們!

「在小事上忠心」

秦恩膏 保羅在給提摩太最後的命令中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提後四7),我們可能以為保羅已經達成了他所有的心願、所有努力都有了結果。其實不盡然,保羅早期的理想是將福音傳到地極,這樣主耶穌基督就會再來了。但是直到保羅知道自己即將殉道,現實的景況離他的理想還有很大的差距。通常來說,如果我們為某個目標努力了許多年,末了卻發現自己離最終的結果還差很遠,或者我們為某件事情辛苦一生,最終所得與自己的期待相比,不過是滄海一栗,我們會失望,甚至會自我懷疑,我的努力有價值嗎?我的付出值得嗎?或是,我還配得稱讚、獎賞嗎?但保羅卻說:「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提後四8) 為什麼保羅會如此積極、正面的看待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價值呢?提摩太˙凱勒牧師在《工作的意義》中提到一個小故事,是托爾金寫給他自己的。當托爾金在寫作《魔戒》時,他建構了一個宏大的世界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為此托爾金不只是創造了許多國家、種族,以及眾多的角色,托爾金甚至為此創造出新的語言、文化。彷彿真實世界一般,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背景、經歷,彼此之間又互相交錯。托爾金在自己腦中建構了一個宏大、錯綜複雜的故事,想要將這個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想到自己腦中所構思的這個故事,可能在自己離世前不能清晰的呈現出來,托爾金就深感絕望、彷徨。 但也正是透過這個寫給自己的小故事:《尼格爾的葉子》,托爾金得到安慰與鼓勵,能夠繼續寫作。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有一個畫家叫尼格爾,他即將遠行,他不願意去卻不得不去。尼格爾希望在自己遠行前,將夢想中的一棵大樹畫下來,為此他準備了一塊巨大的畫布。但因為各樣的瑣事耽誤,以及尼格爾對盡善盡美的極致追求,當這趟不得不去的遠行來到時,尼格爾甚至只畫好了一片葉子。 其實,這趟不得不去的遠行就是「死亡」。尼格爾離世後,人們把他的作品拿到博物館,並且取名為「美麗的葉子」:因為畫布上只畫好了一片葉子。人們很快就忘記了尼格爾和他的這幅平平無奇的作品。但故事最終的結尾卻是美好的,當尼格爾經過漫長的旅程最終到達他旅行的終點:天堂,他在天堂門口看到一個早已為他預備好、美麗的獎賞:那棵存在於他腦海中、他一生致力於要畫出卻最終只畫完了一片葉子的「大樹」,就矗立在天堂的門口,比尼格爾想像的還要完美,靜靜的等候、迎接著尼格爾的到來。 正如「提摩太˙凱勒」牧師所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尼格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成就,然而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生命在這個世上存在的時日如此短暫,我們的能力又是如此有限,因此我們努力的結果,也往往在人看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是「因為有神的存在,因為相信在今生背後有另一個更真實、永恆的世界」,所以「每份善的努力,即使是最小的、最簡單的努力,都是在回應著神的呼召,並具有永恆的意義」。戴德生說:「小事雖小,但所信若在其中,實則大事矣。」有多少人一生都在努力,要在地上畫出無比壯闊、美麗的圖畫,被世人崇拜、羨慕,但是將來到了天上,卻發現自己可能連一片葉子都沒有畫好。而那些在主裡忠心,就是在神所託付給我們的每一件小事上盡忠、盡責的人,雖然在人看來最終所取得的成就或許微不足道,但是在神的眼裡,卻是尊貴無比、有著永恆的價值。 這不是我們懶惰的藉口,因為保羅即使預備好了「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四6),但他仍然抓住最後的機會,竭力傳揚福音。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趕緊到我這裡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 (提後四9-13)保羅急著要提摩太趕來,除了要見他最後一面外,更重要的是保羅需要那些書、皮卷,幫助他預備佈道信息,他要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利用最後申述的機會,在凱撒和眾人面前見證基督「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提後四17)因此,我們是要真正的盡忠、竭力,而不是懶惰、逃避責任。倘若如此,正如保羅所勸勉我們的:「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或許你幼年的理想是要建功立業、為人類社會做出偉大貢獻,最終卻成為一個每天帶娃、做家事的「家庭主婦」;可能你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屠龍英雄,拯救天下蒼生,卻因為家庭,不得不早九晚五,成了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或許在人看來,我們傾盡一生、辛苦努力所畫出來的,只不過是一片微不足道葉子,也離我們自己心中的理想差了好遠。 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是忠心愛神,竭力為主做工,不論所做的事在人看来是否榮耀、尊贵,所得的結果是否輝煌、偉大,這一切在神的眼裡,都有著無限、永恆的價值。而將來,我們會在天上見到那最終、美好的結局,有尊貴、榮耀的冠冕為我們存留,因為保羅說:「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8)願我們都可以,心中懷著那棵神國的大樹,為了永恆的榮耀,努力畫好一片葉子。

神奇的種子發芽了

王婷 我在讀高一時參加過一次英語培訓,期間遇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老師,我們在英語課程中交流的很好,他在課程結束的時候,送給了我一套中英文版本的《聖經》 ,並且在扉頁給我寫了寄語: To SallyYou are a very smart girl who will succeed in life. I am sure you will own a company which makes wedding dresses one day. Thank you so much for taking me around Tianjin and for playing Table Tennis with me. I want you to have this because this book is the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I …

信仰的光芒:我的神學旅程

趙惠 在決定入讀神學院之前,我已經是一名基督徒。然而,我對聖經真理和信仰原則的理解還遠遠不夠。開始神學課程之旅後,一個學期來,不僅加深了我對聖經的理解,也加強了我對身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認識,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用這些教訓。 從歷史書到先知書的教訓 《歷史書》和《大先知書》透過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揭示了領導與順服、神的公正與憐憫之間的關係。在約書亞的領導下,以色列民族進入了應許之地,標誌著對神旨意的順服和信仰的實現。約書亞去世以後,開始了以士師的新時代。然而,人民漸漸遠離了依賴神的領導,轉而要求設立人為的王權來治理,這標誌著人心的轉變和對神權威的挑戰。掃羅王的統治顯示了不忠誠於上帝會帶來的後果,而上帝對大衛的揀選則強調了忠誠和順從神旨意的重要性。大衛雖然犯有過錯,但他的悔改和對上帝旨意的追求使他成為神祝福的象徵。 《大先知書》中,以色列人一再背棄西乃之約的故事,顯露了人性中悖逆、忘恩負義的一面。他們不斷背離上帝拜偶像,上帝不斷延遲審判,讓他們悔改,但民眾始終不改過和順服,最後上帝決定懲罰他們。透過亞述和巴比倫等審判的工具,神顯明了其公義,又藉著留下的餘民,展現了救贖和恢復的希望。 這些聖經故事強調:雖然以色列人經歷了被擄和苦難,但上帝的應許和救贖計畫仍然堅定不移。神最終讓那些被擄的人返回耶路撒冷,不僅是地理上的回歸,更是精神和信仰的重建和更新。這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中都應尋求與上帝和好和順服祂的旨意。 上帝的救贖和愛 《歷史書》讓我更理解上帝對以色列民族以及全人類的無限愛與救贖之道。即便面對民族的悖逆和背離,上帝的慈愛與公義始終如一,祂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對人類的救贖,是一個通往恢復和重建的過程。 就如喇合雖是外邦人,但她對上帝的信仰使她成了以色列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路得,一個外邦寡婦的無私愛和堅定忠誠,成為了上帝救贖計劃中的關鍵連結。以斯帖則以她的智慧和勇氣,在波斯帝國中為她的人民爭取了生存和繁榮的機會。這些故事跨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界限,展示了上帝對所有順服和忠誠祂的人的包容和救贖。上帝的愛和救贖是全球性的,祂的目光不僅限於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而是包括所有願意順服祂的人。故此,透過信仰、愛和忠誠,我們能夠活出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同時成為祂在這個世界上的光和鹽。 應用信仰原則於日常生活 這學期的學習使我意識到,每日的忠誠敬拜和讚美神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無論是在困難時刻還是在平凡日子裡,我都學會透過聆聽神的教誨、保持清醒和不斷反省來確保自己不偏離正確的道路。 就如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對愛的真諦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賜,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段經文是我們理解上帝愛、恩典和救贖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這提醒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和困境,都應以愛為中心,體現基督的愛在我們的言行中。這份信仰不僅激勵我在困難中尋求神的幫助,也鼓勵我在平安時分享神的愛和恩典。 我意識到,真正的信仰不僅體現在言語上,更體現在行動上。正如《雅各書》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因此,我努力將信仰原則轉化為實際行動,無論是透過服務社群、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是在生活中做出符合基督信仰的選擇。 結論 神學院的學習是一場信仰的深化之旅。它不僅加強了我對聖經的理解,更加深了我對身為基督徒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理解和承諾。將信仰原則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 這學期的旅程結束了,我期待在信仰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更加親近上帝,更好地服事他人,活出神所賜的豐盛生命。 在未來,我會繼續學習和成長,更深地理解聖經的教導,並將這些教導活出來,在我的個人生活中,在我接觸的更廣泛的社會中。透過我的言行,我希望能成為上帝愛和恩典的見證,為周遭的人帶來希望和鼓勵。阿門。

為什麼要背聖經

劉詩序傳道 從在美福讀書的時候就不理解為何神的話語是甘甜的,最多我認為神的話語有智慧、有道理,但始終不覺得神的話就是我們的生命。馬太福音耶穌反駁魔鬼的試探時說出的「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讓我困惑很久。直到最近要按牧考試了,被迫背誦了160節經文後,才真正體會到神的話怎麼就這麼甘甜。 我們的靈命有時候有高有低,就像現在成聖有了新解釋,舊的解釋是成聖是個過程,讓我們越來越聖潔、公義,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今生永遠無法達到成聖的完全。新的解釋是我們經常在某一刻達到成聖的狀態,但不能持續,所以要盡可能保持自己多達到成聖的狀態,讓我們有盼望。但屬靈生命達到低谷的時候,自己是很清晰能感覺到並且懊悔,知道自己遠離神,要悔改轉向。可是撒旦就是在我們心中攔阻,這種攔阻大到甚至都不想翻開聖經,不想去主日聚會,不想禱告。曾經我的靈修習慣斷斷續續,穩定靈修的時候感覺靈命很健康,內心裡的靈不缺乏,但當沒有穩定靈修時,內心空虛,裡頭的靈好像死了,我雖然知道怎麼改變,但是不想改變。當自己軟弱無助的時候,神就開始做工了,神就是要在我們軟弱中顯得完全。因為按牧考試題量特別大,內容跨度很廣泛,每一道題只能用聖經話語去回答才可以穩定拿分,所以我用兩週背誦了160節經文,那兩週裡,我仍然沒有分別為聖親近神的時間,但我的靈裡卻不渴。 背聖經和導讀一樣重要,不僅能讓我們親近神,還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 第一,背聖經可以讓我們做任何事都有神的看顧。詩篇1:1-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靈裡不渴就是葉子不枯乾,按時結果子就是屬靈生命會通過他的行為見證改變,除此之外更多的好處就是,所做的盡都順利。又如申命記32:46-47 「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們的子孫謹守遵行這律法上的話。因為這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在你們過約旦河要得為業的地上必因這事日子得以長久。」神不僅因為我們背誦記住思念他的話語而保護我們凡事都順利,更能讓我們太平的存活長久。 第二,背誦神的話語,可以隨時用來安慰造就勸勉自己和別人,經常我們疑惑為什麼我禱告就沒有神的話語浮現?別人總是有感動得到神的話語指引,或者說自己有一個感動雖然不是經文,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辨別是從神來的。源頭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記下神的話太少了;神要使用我們,卻從來不會使用我們所沒有的,從來都要使用我們有的,馬太福音25: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過來。」  弟兄姐妹,如果你我想要勸勉幫助更多的人,需要裝備更多神的話語,只有裝備更多神的話語才能更親近神,更能認識神,也更能知道神的心意。 (美福畢業生,現任生命河靈糧堂傳道)

分享美福

教務長王庭飛博士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7-8) 「美福神學院」的院訓是:《一切都是恩典》。正因為一切都是恩典,我們就必須「見證恩典」、「分享美福」! 一、何謂美福 二、分享美福 三、支持美福 美福神學院關注的是:我們在這個世代裡,如何先影響,後帶領,對著失喪的靈魂傳揚福音,引領他們歸入基督裡。美福神學院因此提供多元的學位與課程,使得身處廿一世紀美國硅谷的華人能夠接受足夠的裝備,在多元文化上協助、協調:美籍、華人、基督徒這三種身份之間的和諧。我們因此不但規劃了學士、碩士、教牧博士三種程度的學位,並設計活潑的課程,以滿足教牧與各式媒體宣教(平面、網路、影音)各個層面的需要;我們更以多元的宣教視野,與美國角聲總部合作開辦城市宣教課程並頒授學位,滿足一些神國上的需要!因此歡迎您的代禱、支持、獻身,在各個的層面與領域上,與我們同工、一同見證上帝的恩典、傳揚基督的美好福音!

所為何事?

程國儀博士 「我報讀了教牧學博士課程。」多年前我的導師有一天對我說了這話。「為什麼?你牧養教會,不是很有成績嗎?而且你常常參加各種講座,保持跟隨職埸情境的近況,為什麼還要回神學院上課?」他告訴我基本培訓牧師的道學碩士課程,可以幫助牧會起步,但面對現今瞬息急遽萬變的世局,和要帶領信徒回應各類社會文化生活議題,牧者需要補課,要系統和專注的研習,不能單靠個人在百忙的牧養事工中,閒時閱讀和聽聽專門講座就可以應付的。所以他決定用時間,再修一個完整的課程。 另一位導師在他讀教牧學博士時,告訴我進修對他的幫助,當時他是一間大教會的青年事工牧師,卻被長老們委任為主任牧師。原來副牧師不滿教會的方向政策,帶領年青會眾對抗主任牧師的帶領,導致教會分裂,主任牧師引咎辭職,教會亂得一團糟,他也就臨危受命,在眾說紛紜中治理牧養,教導真理,安撫信徒心靈傷痛。他說:「那些日子中,我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四面八方的需要纷至,尋求答案,要求安慰,我還要按下自己對兩位導師(主任牧師和副牧師)的疑惑不解和痛心,繼續講道教導、輔導傳道,並安撫師母和兒女的疑問和情緒。感謝主,因為那時已在就讀教牧博士,可以給我空間研經思考個人﹑家人和教會各種問題的信仰出路,也讓我在教會莫大需求和壓力中,有外出喘氣的機會,安靜尋求上頭來的力量,不致被擊潰,逆流而上,帶領教會渡過艱難的日子,再奔前路。」 回想自己報讀教博的時候,是發現在牧養門訓中,自己的聖經認知和內在力量,都不足以培養供應給那些願意作主門徒者。特別當自己想要跟隨主耶穌基督生平,傳道、醫病、趕鬼的事奉時,更發現從前所學,需要更新加深、與時並進。教牧學博士課程,讓我跟隨幾位學有專長、兼備豐富牧養經驗的導師學習,深入認識聖經真理,而應用在個人信仰生活上,塑造基督靈性,同時能實踐在教會事工中,教學相長,個人和教會都得了益處。 其實不少教牧同工,都希望在個人靈命和牧養知識技能上進深研習,美福神學院 有鑑於於此,將於今年七月增開教牧學博士課程,為牧者和福音機構同工,提供事奉職事深入探討及研究的機會,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相關知識,並就其過往和現在的事奉經驗作出反思,處理令人困擾、難於解決、複雜和模糊的現今處境。教牧學博士課程結合專業知識和事奉場境,更深基督靈性及擴展生命職事。 課程主修有二種:靈修與修靈;使命與門訓。你想要在靈命增長和應用聖經牧養上更上一層樓嗎?請來一起學習操練在基督裡成長吧! 美福神學院教牧學博士課程 本學位主要是提供專職牧者﹑基督教機構服事者﹑和在教會服事多年的資深領袖或同工的進深裝備和訓練,好為基督所用去改變生命。美福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建立在道學碩士的教育和實踐事工的經驗之上。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於聖經真理﹑靈命塑造﹑門訓牧養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新與提升學生的靈命,並幫助提升學生的牧養能力與服事果效。教牧學博士課程可選擇主修「靈修與修靈」 或「使命與門訓」。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 學生可在三到七年內完成學位。學生需要完成 30 個學分,其中15 個必修學分包括論文和研究方法。並達到學院要求,方可畢業。一、入學資格(一) 肯定神呼召,生活與教會事奉有美好見證者。(二) 具備本院認可之道學碩士或等同學歷,道學碩士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具有牧養教會三年以上的經驗。沒有道學碩士學位,但有文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或等同學歷,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及五年以上教會或機構事奉經驗者,錄取後須補修道學碩士學分。 (三) 具有中﹑英文閱讀能力。(四) 獲學院教員接納通過。(五) 報名繳交文件及通過美福神學院面談。(六) 學費規定 (按美福常規)

土耳其短宣心得

校友陳麗如 感謝神,最近我有機會參加了土耳其的短宣。當我們有機會進入穆斯林的家庭,接受他們熱情的招待,瞬間除去多日、在風雨中行走的疲累,就放心盡情享用。我們沒有按著摩西律法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外邦人也是不潔淨的。好像彼得在約帕得見異象,直到看見神的恩典臨到哥尼流一家才恍然大悟地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在具體面對這跨文化處境中,了解文化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感謝主我學習能夠以真誠、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傳遞對穆斯林的尊敬和珍惜:在主動擁抱、接觸問候中,以愛為出發點,更加表達背後那份對文化的認同。 然而,在面臨多元團隊,天天不同的組合,有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的同工,還有當地服事的同工,似乎在搭配過程中產生不少的張力。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信念和工作態度的差異,也足以影響各樣的決策、合作和團隊凝聚力,尤其是時間觀念、金錢和預算的使用方式,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如何分辨處理合宜,真的需要有從神而來的智慧和能力。沒有足夠的尊重,整合不同領域的意見和想法就顯得困難重重。除了跨文化的多元、跨領域的挑戰,加上跨年代的多元,若沒有共同異象的負擔,各人存謙卑、感恩的心還有同理心,是會產生衝突。在衝突的環境中,使徒保羅對於他所愛團隊的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就是我們操練活出美好見證群體的根據。願多元團隊在跨文化宣教的國度中,榮耀神的名! 回顧這次的跨文化宣教旅程,從宣教的角度而言,我有以下啊的反省:教會是否真心關注耶穌的大使命?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做的如何?神的使命還有哪些部分是我們尚未去做的?我們是否把宣教視為教會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我們是否關心萬民歸主?感謝神,讓我們經歷了一點點昔日使徒周遊各地、隨走隨傳的宣教模式。我們如同初期教會的門徒,持守神的應許,靠著聖靈的能力,大膽傳福音,迫切尋找一個神所預備的靈魂。感謝主的恩典,我終於突破「不向別人講道,只向華人講」的傳統內向文化情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肯為主出去。過去是在同文化和近文化地區的事奉,如今開始進入跨文化的工作。在這對外邦人觀念上的突破,也是來自學習更寬廣地體會神的心意。今後,我會尋求如何發揮傳福音和勸慰的恩賜,在普世福音事工上建立更豐富、更平衡的多元團隊,並且突破華人教會傳統的束縛,建立教會與教會之間、差會與差會之間、前線的工人與後方的支援網絡? 我相信在未來,神國度的擴展,宣教工作必須是教會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並且支持宣教機構間的宣教培訓,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在這充滿挑戰、變化無窮的世代,教會需要看見「宣教機會」,這是聖靈給教會向前突破的記號。阿門!

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

秦廣樂 「美福」這是一個多麼美好又親切的名詞啊!我們不但品味這個名詞,更要與賜我們各樣美福的神一同歡樂!就像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所描述的:與神同樂,永享美福! 這個比喻是基督徒比較熟悉的,很多聖經版本都把這段經文的標題寫成「浪子的比喻」,大部分人也都這樣理解。著名畫家倫勃朗(Rembrandt)以這個比喻畫出《浪子回頭》;著名的莎士比亞以這個比喻為主題寫了《亨利四世》;靈修大師盧雲(Nouwen)以倫勃朗的油畫《浪子回頭》為題材寫了文學和靈修作品《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德國詩人席勒(F. Schiller),以此為體裁所寫的詩歌《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上曲子,加到他著名的《第九交響樂》裡。後又被歐盟選為會歌。可見這個比喻真是深入人心啊! 我們來看看這比喻的上下文:上文:十五章1-31節是一連三個比喻:1、尋找失去的羊 15:3-7;2、尋找失去的錢 15:8-10;3、尋找失去的兒子 15:11-32。下文:十六章1-31節是一個比喻,一個教訓,一個故事:一個比喻:不義的管家 16:1-13;一個教訓:律法、先知 16:14-18;一個故事:拉撒路與財主 16:19-31。 浪子比喻的經文(十五章11-32節)經文一開始,清楚的講「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1節)。路加福音的比喻有個特點,第一個出現的人就是故事的主角。所以,這段經文的主題應該是「慈愛的父親和兩個被愛的兒子」。11節是引言: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2-24節是上半場:講父親和小兒子的故事,沒有大兒子;25-32節是下半場:講父親和大兒子的故事,沒有小兒子。貫穿整段經文的只有父親,所以,很明顯父親才是中心。 我們可以有以下經文的提問與應用:一、浪子是誰?是小兒子嗎?可是小兒子悔改了啊!事實上是大兒子在如此歡樂的時刻卻對父親表達了他的不滿和委屈:「我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29節),但,此時此刻他正在違背父親的命令!他又說「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父親說「我一切所有的都是祢的」(31節)。因為「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2節)。所以,經文在問我們,到底誰才是浪子?耶穌在問法利賽人,到底誰才是罪人?二、父親是怎樣對待兩個兒子的呢?兩個兒子想的是朋友和錢財,卻不關心父親(12、13、29節)。然而,父親對那個離家放蕩花光一切錢財的小兒子、卻表現出疼愛和擁抱;對於這個嫉妒無情的大兒子,父親卻表現出慈愛和寬容,並且耐心的勸勉和安慰。 應用和結論:如果,大兒子能夠順服父親,接納弟弟,那麼,這該是多麼喜樂的一場家宴啊!身為基督徒,我們被神救贖,成為神的兒子,但我們願意與神一同歡樂嗎?你願意悔改、接納、傳福音、為神尋找那迷失的浪子嗎?你願意為培養神國精兵的美福神學院禱告和奉獻嗎?願我們一起「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

巴拿巴:使徒保羅的引導者

以琳 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九26–27) 保羅對教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影響著初期教會,他的書信還一直影響著後來幾千年的教會。今天當我們回到《使徒行傳》裏,重溫使徒保羅的事奉之路時,卻看到他身後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巴拿巴。在保羅事奉之初,是巴拿巴把他引薦給教會,之後又是一路的引導、帶領、栽培。 聖經說掃羅悔改後,到了耶路撒冷,想與當地的門徒結交。「想」即嘗試《呂中》。這動詞是過去未完成時態,表示掃羅多次嘗試著;「結交」表示掃羅想要和門徒交往。然而,眾門徒「都怕他」,「怕」是過去未完成時態,即對掃羅一直抱持懼怕的態度;「不信他是門徒」此句可說是一項解釋,即眾門徒懼怕的原因,是由於他們不信掃羅真的悔改。就在掃羅多次碰壁時,路加說:「惟有巴拿巴接待他」。當眾人都轉離掃羅時,巴拿巴卻獨排眾議,他願意接觸掃羅,找到掃羅,細聽他的分訴。 巴拿巴早在四章36節就出現了,他是出生在居比路,後來定居於耶路撒冷的利未人。掃羅由巴拿巴「領去見使徒」。即掃羅被引薦帶到使徒們那裏。經文所側重的,是掃羅需要被使徒群體的接納。這樣,他才能與耶路撒冷的信徒相通,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巴拿巴便把掃羅「在路上怎樣看見主,和主怎樣向他說話,及他在大馬色怎樣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這三件重要的事件,都述說出來,讓使徒們知道。巴拿巴是以掃羅重生後的那些福音工作,在使徒面前證明掃羅內在生命改變的真確性。 保羅想與耶路撒冷的門徒結交,沒人敢接待他。「惟有」巴拿巴敢接待保羅。接待了這個犯過錯、曾經站在不同立場的兄弟,領他去見使徒,把保羅引薦給他們。保羅才有機會述說遇見復活的主這種種經歷,然後保羅才開始奉主的名放膽傳道(徒九29)。我們不知道為何巴拿巴會接待保羅,也許他是個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居於海外的居比路,心胸較為寬廣,願意接受新事物。又或者,他的性格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別人的人,向面臨困境的保羅伸出了友誼之手。又或者,上帝給了他特別的帶領或感動,看到福音傳向外邦的異象。或者這些因素都有。初期教會的偉大,不僅產生出像保羅這樣的使徒,更是產生出像巴拿巴這種願意栽培別人,引薦別人,提攜別人的使徒。這是今天的教會需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