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得救,是否永遠得救?人在決志信主之後,有沒有可能失落?若有可能,是否表示,神的應許(如:約1:12)不可靠? :決志信主,是人生重要的抉擇,但還要先看看這個「決志」是怎樣的「決志」。有些人決志是一時的好奇,沒有信靠耶穌,有些人真的信靠耶穌,但很快便忘記了、或放棄了;就像耶穌所講撒種的比喻(太13:1-23),福音種子有落在路旁的、土淺石頭地的、和荊棘裏的,都結不出果子。唯有撒在好土裏的,才是真正有果效的,能結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子(v.23)。 聖經所教導的,是「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真正的信心,是堅忍的信心(來3:12-14),而不是表面、暫時、和經不起考驗的(太 7:24-27)。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說法並非出於聖經,也往往帶來誤解。有些人看決志信主好像買了進天堂的門券,萬無一失。既有了進天堂的保證,以後的生活行為,只是影響在天堂中的賞賜而已,與得救無關;因此,許多信徒不思長進,生活行為與未信者無異,仍然活在罪中。如此基督徒,自稱「重生得救」,只會成為未信者的笑柄。 其實,當一個人決志信主之時,他必須清楚他是作一個「悔改」的抉擇,就是離開罪,回轉歸向神;這也是一個「信靠」的抉擇,就是依靠基督的十架、復活、得著赦罪和新生命的福氣;再者、這是一個「委身」的抉擇,就是決志尊耶穌為主,一生跟隨祂,背起十架(徒2:38,39;羅10:9,10;太16:24-26)。結果就是更新的生命,有聖靈的果子。 此外,信主的人,必須在教會中學習成長(太28:19,20)、持守信仰、堅忍到底。希6:4-12;10:35-39的警戒和勉勵,就是要向信徒提出「背道」apostasy 的危險,讓他們小心,不要像曠野中的以色列人(林前10:1-11)、賣主的猶大(太26:47-50;27:1-10),和其他背道者一樣。 那麼,信主的人有否得救的確據呢?聖經的教導是:「信耶穌的,必然得救,在未日必然復活。」(約3;16,17,36;6:40;10:27-29;約壹5:12,13) 保羅說,我們得救是「本乎恩,藉著信」(弗2:8);恩典是白白的,信心是領受的途徑,而信心不是 單單口講的,是有行為表現的,也是堅忍的,不是暫時的。 其實,真正委身的信心,須靠賴上帝能力的保守,如此信靠基督的人,必能在末日得着那永恆、豐盛的救恩(彼前1:5)。感謝讚美主!
美好的約定
祝愛萍 彩虹是神與人立約的記號。 來美福神學院正式上課的第一天,是八月的一個傍晚,天上突然下起小雨,上完第一節課,我走出教室,看見天空中有道美麗的彩虹,這時正好阮長老走過來,我欣喜的對他說:「你看,天上有彩虹!」在這個時節有彩虹出現是很難得的,我把這美好的時刻記在心中,並問神:「這是袮帶我來美福學習的確據嗎?」 1997年,我受洗歸入耶穌的名下,在屬靈的大家庭裏生活了十餘年,我非常喜歡在教堂、在家裏禱告、讚美、敬拜,也因此我身體中的一些疾病都消失了。在感謝神的醫治、頌讚神奇妙的作為時,我曾一次又一次的禱告說,我願意將自己完全交託,神也用羅馬書12章1節對我說話,「將自己獻上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我很感謝神帶領我來美福神學院接受裝備,從而更多的明白神的話語,明白祂在我生命中的旨意,也願意活出神命定的樣式。 十多年來,我尋求認識耶穌,盼望活出耶穌的樣式:柔和、謙卑、順服、也盼望神的靈能在教會中運行,盼望著神的愛充滿在我們屬靈的大家庭中。然而,太多的時候要面對別人和自己本身的難處,令我看見自己屬靈的光景太差,尤其是返回中國大陸三年中,更讓我經歷到:我的眼睛不能看,因看到病重的、貧窮的,心就受壓;耳朵不能聽,因聽別人訴說難處時,我的耳朵就麻木,心裏就不耐煩;常常是外面熱,裏面冷。真真實實的感受到裏外不一,心靈虛偽和貧窮。 十年前,在香港,我經歷了一次「人生盡頭」,那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時期,我的股票,房子以及公司辦公樓全沒有了,但今年我仿佛又在「人生盡頭」的經歷中,因我發現自己尋求了十年,仍然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習性中,而自己是完全沒有能力去突破這一點,「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主啊!唯有袮!因耶穌是主,耶穌是光,耶穌是愛,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感謝神把我帶來美福神學院,在這裏遇見了非常好的老師,如在王守仁牧師的課堂上,他帶領我們在馬太福音裏面「挖寶J; 在賴建國老師的課堂上,他讓我們與以色列人一起出埃及、過紅海、走曠野,明白父神對兒女們養育的情懷; 在熊潤榮老師的課室裏,靈命整全操練的引導 ,讓我們認識自己裏面的真實,鎖定神在我們每個生命中的帶領,也透過慢下來、安靜、簡樸、自律、獨處的操練,讓我們能有內心能力的擴展,讓我感悟到梅頓所說:「誰若嘗試服事別人或這世界,卻缺乏深度的自我認識、內心的自由、操守和愛心,所付出的將不會有任何意義。他只會傳遞自己的自我中心、野心和偏見。」這給我們這些願意走出來服事人、事奉神的人,是一個特別的提醒。 非常感恩,美好的約定在美福神學院,神必將在這裏祝福每一位來學習的兒女們,祝福每一位願意侍立在祂面前的等候者!
我踏出了第一步
高岑煬 其實我在十多年前就有感動要念神學,但是總给自己找理由開脫,最容易的藉口就是自己英文程度恐怕無法應付課業,再加上考慮若放下工作,經濟上可能會有困難,時間也就在如此磋砣中飛去。三年多前得知美福神學院成立,心裹又為之一動,覺得好像有一個聲音在說「你還要等什麼?」。在現實中也有教會的朋友對我說「怎麼還不去?」,我總是開玩笑地回答:「你先去、我就去!」 去年某月中,我發覺自己記憶力開始不太靈光,體格也退步,心中不禁一驚,想起以前對神的委身,不能一直定位在遥遥無期、永不兌現。 還有一個原因促成我下決心報名美福就讀,就是我和太太在年初參加了一個聖地之遊。感謝神,在牧師的帶領下,全團用「朝聖」的心情參觀了西乃山、死诲、耶利哥、伯利恆、耶路撒冷,加利利,拿撒勒和米吉多等地。當我們站在尼波山上遥望「迦南美地」時,我眼中所看到的其實只是一片草原及貧瘠的黃土,心裏油然生出感悟: 以色列人進去迦南美地是懷抱著何等的信心,自己豈不應當也用信心走上事奉的道路嗎? 神是不會加给我們過於我們所能背負的擔子,我在今年三月因為意識到自己身心疲累,恐有burn out的危機,於是向長執會請辭,卸下多年在教會的事奉。一位資深的長老也勉勵我,把握休息的階段好好的充電。那時我更加清楚現在就是時候了,我失掉了「没有時間」的藉口。 真的很感謝美福神學院的彈性制度,造福像我這種已過半百才覺悟的人。因為美福的上課時間集中在晚間和週六,對我們「上班族」却想念神學的人,就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感謝主的恩典。 我在美福神學院修的第一門課是彭萃安老師的「實用希伯來文」。我對學外文還算有興趣,但也知道自己是比較懶惰。學語文要求多多練習,對我肯定是很大的挑戰。幸虧彭老師非常有耐性,她教我們唱字母歌;請猶太人的Rabbi替我們讀詩篇 136 篇,讓我們學習正統的發音;又介绍怎樣在網上去找學習希伯來文的工具,大大降低了我們心裏對學希伯來文的懼怕。 在約伯記課堂上,熊老師很有智慧的提升我們思考「苦難」的問题,他鼓勵大家分享自己或是朋友在這方面的經歷。我最喜歡每堂課開始他會用十分鐘 的devotion 讓大家聽一首歌,幫助我們來預備好自己的靈,好進入課堂上的討論。我個人受益的是他引發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同一個問題。 「師生小組時間」是蠻特別的必修課,目的是讓老師和學生有橫向的、生活層面的、敞開自己的、小組方式的互動舆溝通。通常會選一本輔助靈命的書當參考讀物,用來引發大家深思討論,並且建立同學、師生之間的關係,。 我深慶自己踏出了這第一步,更感謝神預備了美福神學院,也盼望有更多弟兄姊妹願意一齊來,享受神所賜的美好的福份。
加州8號提案帶來的反思
熊潤榮博士 經過無數基督徒禱告禁食,戰情激烈的2008年11月4日的投票,8號提案終於以 52.5%的選票通過。是的,我們可以額手稱慶,但現在並不是可以停下來的時候,仍要繼續有所行動。 支持 8 號提案的經歷 在11月4日大選前一個月,我帶著兩個兒子在住所地區派發「Yes on 8」的傳單。他們騎腳踏車,我步行,逐户發放傳單,一連作了四個星期六。起初,孩子們有些膽怯,但經過父母的教導,也漸漸的熱心起來。 記得我們去到一家,門前的草坪揷著藍色的「No on 8」,走出两個住客,作情侶打扮。我不以為然,招呼兩個孩子往其他房子派發。後來,在一個街角,發現這對情侣站在前頭,當我們走近的時候,他們就刻意作親熱的動作。那個好像女子的人,原來是個男的!我呼喚兒子們繼續往前走,回家後與他們討論那情況。 除了派傳單,我家門口也豎立「Yes on 8」的牌子。有一天下午,妻子在車房前的車子,前後左右的玻璃窗,都被人放了人手寫的字條:「Vote No on 8」。環顧四週,只有她的車被貼上這些字條。對她而言,這可算是一個騷擾,使她心裡不安。我教會有兩個姊妹,大選前也在街上派發「Yes on 8」的傳單。過程中遇到兩個男人,在她們面前做不雅的動作。「No on 8」的人,似乎會用一切手段,來達到他們的目的。 目前情況 11月4日晚上,等不到點票最後結果,我祈禱完就去睡了。當夜作了一個夢,夢到 Yes 的選票只比 No 的多一個百分點,我說怎麼會只差那麼少!我對旁人說:這是因為教會青年的一代都投 No 去了。不久我醒過來,連忙去看新聞,才知 Yes 比 No 多約 5 個百分點。我心裡難過:相距太少了,到底是那裡出錯呢? 記得在投票前幾天,有一位姊妹氣急的,要求我說服她念大學的兒子,因為他雖是基督徒,郤要投 No。因為時間短促,當時我只勸勉他要多作研究才決定。不久,另有信徒相告,有些青年信徒去了 No 的陣營助選,打電話請人投 No。投票過後,得知有兩個大教會內,念大學的信徒大部份都投 No,因而在教會中與父母產生激烈的辯論。 華人教會青年的一代的婚姻觀看來已經隨波逐流。他們似是而非的理由是:要公平,要愛同性戀者,要給他們合理的婚姻權益。有年青的信徒提出:「在教會高舉一男一女婚姻,離婚率並没有減少。為何不讓同性婚姻有機會,看看是否會成功?」。 當前急務 感謝神,8 號提案是通過了,但 No 的陣營已經提出二年後會推出新的提案來,推翻 8 號提案的結果。我們若不行動,那時我們很可能會輸。2000年的 22 號提案,維護一男一女婚姻的有 61%。今年的 8 號提案只有 52%,退了 9%。2010年若再退 3%,加州的傳統家庭制度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我們要趕緊行動,重新教育教會內青年的一代。 我有三個提議: …
作神的福音使者
阮雄長老 聖經說:「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 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5)。三一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把福音廣傳,叫多人得救。 一、父神的心意 約拿是一位神所差遣到外邦的宣教士,但他卻不甘願地到了尼尼微城。他宣告了神要 傾覆尼尼微城之後,全城的人都悔改了,神 因此轉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於他們。這本來應該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但是唯有約拿不悅,並向神發怒。可能因為他本是一位有名 聲的先知(王下14:25),所宣告的不應驗,名聲將會受損。其次,他並不願意看到尼尼微人悔改得救、因為亞述是以色列人的敵人,且有殘暴不仁作風。約拿希望尼尼微城在沒 有被警告之下被毀滅,但他也深知神是一位有憐憫的神(拿4:2),所以他不願去。可以說,雖然他不甘願、不順服,神卻差遣這位頑梗的宣教士去完成了祂的心意。約拿去傳「禍音」反帶來了赦免。全書以耶和華說: 「…我豈能不愛惜呢? 」來宣告神的心腸, 衪願意赦免悔改的人。 二、聖靈的引導 初期教會的腓利在撒瑪利亞傳福音很有果效的時候,神卻對他有更高的旨意。有一 天,主的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雖然,那路是曠野,腓利卻順服起身去了。其實,對腓利而言,迦薩曠野的路這麼大,他該在 何時、何地、向誰傳福音呢?這如同海裡撈 針。但是,神是掌管一切的,在衪沒有「偶然」的事,只有「美意」的安排。當他到了 迦薩的路上時:「不料,有一個埃提阿伯人, 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徒8:26-28)。聖靈對腓利說:「你去 貼近那車走」,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問他 說:「你所念的、你明白麼?」,太監便請腓利上車,腓利就開口對他傳講耶穌。最後,太監要求腓利為他施洗。腓利完成使命之後,聖靈把他提去(徒8:31-38)。後來,腓利在亞鎖都、以及那地的各城、直到該撒利亞 宣講福音。大約二十多年之後,他贏得一個美名 :「傳福音的腓利」。神使用一位管理 飯食的腓利去撒瑪利亞宣教,主的靈又把他帶到曠野和猶太地去傳福音,完成主的心意(徒1:8)。 三、主耶穌的揀選 保羅是一位偉大的宣教士。當他在往大馬色的路上被主用大光光照之後,主藉著亞拿 尼亞告訴保羅,他是主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主的名(徒9:15)。當他悔改不久,隨即在各會堂傳 講耶穌是神的兒子(徒9:20)。保羅三十多年馬不停蹄地在土耳其、馬其頓、亞該亞傳福音,受了許多的苦(林後11:23-29)。然而,他一直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 26:19-20)。保羅有一個十分寶貴的心志,就是立了志向,在福音未傳之地傳福音(羅 15:20)。當他在哥林多寫羅馬書的時候,表示想去西班牙傳福音。最後,當他快要離世時,他有無愧的回顧與榮耀的展望:「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4:7-8)。主使用了一位曾抵擋祂的罪魁,建立了初期教會的基礎。 結語 然而,主並非衹差遣先知、宣教士和傳 道人去傳福音;我們這些活在新約時代的信徒,已經領受主耶穌頒佈的大使命,衪也差遣了我們每一個屬衪的人。讓我們樂意順服主,在衪所帶領我們不同的環境中,作忠心的福音見證。
《精神健康與教牧輔導》課後感
陳藍綺玲 兩年前參加一次家庭退修營,使我認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可能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婚姻生活、家庭和兒女的關係。在講習班中我們學習了小組治療,「聽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醫治」的道理,和在基督的愛中的接納及饒恕,使我們心靈裡的創傷能夠得到醫治。這次講習班使我明白到精神健康的重要。 二零零八年六月很高興能修讀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精神健康與教牧輔導」課程,徐理強醫師很全面的讓我們認識到基督徒對精神健康應有的了解,和精神病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課程對個人和教會都有很大的裨益。 中國人的觀念是家醜不出外傳,對於精神病患是難於啟齒和常常加以壓抑,更不懂得去尋求幫助或治療,結果釀成很多悲慘的家庭暴力、自殺等個案。有些基督徒誤以為精神病和抑鬱症是因為靈命低落,或是缺乏信心的表現;有些人更以為精神病是邪靈的攪擾,只要趕鬼便可以治病。徐醫師用很多臨床實驗、腦神經科學研究和腦掃描等例子,證明了基因跟環境誘因互動會引致精神病。靈性好的基督徒,不等如百毒不侵,仍有患上精神病的機會。精神病就好像心臟病和糖尿病一樣,需要尋求正當的治療和幫助才可痊癒。 「精神病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這訊息對我自己過往的心路歷程,引起很大的醒覺和啟發。在五十年代,我的爸爸帶著一家從香港投奔中國大陸,滿腔熱血的去建設祖國;可惜數年後被勞改批鬥,因而患上了抑鬱症。在中國出生、排行最小的妹妹,不知何故在青少年時期,突然患上精神分裂,要長期服藥,和數次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我於四歲便離開父母,到香港跟外祖母生活,在生命歷程裏曾經三度企圖自殺。第一次是在七歲那年,被外祖母毒打後,喝下一瓶消毒傷口的紅藥水;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成年結婚後發生的。當心靈受到創傷、感到絕望、沒有出路、要去求死,那種感覺是又真又實,而求死的決心更是不輕易被改變動搖。 現在我明白到基因和原生家庭,並不是可以由我們去選擇或控制,當感情受到傷害而沒有適當的處理,很容易導致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病,這並不是出於我們的過錯或犯罪。感謝主多次帶我走出人生的幽谷,祂使我明白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衪的愛裏學習接納自己和勇敢的去面對明天。 七月份和一位朋友在香港聚舊,她的母親喪偶數年,一直和弱智的小女兒居住;最近發現自己患上了柏金遜症,感到孤單害怕,開始有幻覺和看見古怪的東西,好像快要死一樣;他們教會的牧師送給她一個祝了聖的十字架,以為這樣便可趕鬼治病。我聽後立即提醒這位朋友,她的母親缺乏安全感和需要關懷,再加上環境的誘因,所以有這些病徵出現。我鼓勵她盡快帶母親去看醫生,讓醫生替她診斷和治療,以免造成日後不良的惡果。 最近我們夫婦二人以現身說法,在教會團契作了一次「精神健康知多少?」的見證分享,幫助弟兄姊妹提高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和重視。若能鼓勵病者約見精神科醫生,以正確的方法和藥物得治療,再加上親友的接納和支持,病者是可以痊癒的。
住在愛裡面
熊潤榮博士 我漸漸發現,年紀越大,越需要住在愛裡面,因為真正能使人滿足的、能存到長久的,不是我們作了許多事工,乃是我們真實的愛過。 愛神與愛人 住在愛裡的,就是住在神裡,因為神是愛的源頭。雖然神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可以藉聖靈在心中感受到神愛的充滿,和以感謝讚美向神表達我們的愛。同時,我們也藉著愛弟兄姐妹來愛神(約壹四19-21),並藉著別人的關心和愛顧來經歷神的愛。因此,若要住在愛裡面,就要與弟兄姐妹有深交。 雖然有時有些人際關係欠佳,但我們仍可實踐愛心。有一位傷害過我的教會弟兄要搬家往另一個州,我本可感到欣慰,因為以後不會見到他。我可以選擇沒有行動,等待他離開。可是,這並不是住在愛裡面。後來,我知道有機會在他離開前遇見他,於是我祈求神的愛灌注我。感謝神,幫助我在遇見他的時侯,從心裡祝福他和他的前程。祝福以後,心裡覺得被開闊了。回想起來,不是我能夠,乃是神在我願意的時候,推動我誠意地祝福他。 當然,若與弟兄姐妹有雙向的關係:付出愛,也接受愛,這是最美的。能夠建立這種關係,是神的恩典。也唯有在神的憐憫和保護中,我們才能夠彼此相愛。 愛與被愛 若要真的住在愛裡,我必須付出愛和接受愛(to love and be loved)。愛不單要付出,愛更需要接受。沒有接受,就很難有能力繼續付出,也沒有內涵付出。縱使付出,也會缺少新鮮、活潑的味道。因此,我要去愛人,同時被人所愛。 看著我的兩個年幼兒子,他們是在父母親愛的薰陶中成長,他們接受愛多過付出愛。他們也有愛別人,但是不曉得如何深入的愛。當他們越成長,就能夠越多付出,越多享受愛的生活。 相對地,我發覺自己的一個困難是要求別人的尊重多過愛。可能我以為我已成長了,應跟隨和效法耶穌去愛別人,付代價而不要求報答,甚至拒絕報答。習慣了付出,慢慢地我以為不需要人的愛,只需要尊重。也可能我有驕傲和許多的顧忌,因此不曉得如何接受愛。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接受了一個婦女的膏抹(約十二1-3)。如果這個情景在今天重演,可能不少人會阻止它發生,我們會拿出許多理由來拒絕接受膏抹。不過,耶穌是拿出理由來支持他接受了膏抹。耶穌接受愛,祂是住在愛裡,祂本身就是愛的源頭。 結語 神就是愛,我們能夠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有人說得好:「正是因為我們有能夠愛的這種素質,使我們最像神。」 生活在充滿邪惡和試探的世界,我們越需要住在愛裡。愛能夠使人有力量忍受痛苦和試鍊,也能夠醫治罪惡所帶給人的破碎。 主,教導我常住在愛裡!
做什麼事才能得永生?
:太19:16,17記載有一個富人問耶穌,他該做什麼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回答他說:「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請問在這裡,耶穌是否主張人可以靠「行律法」稱義?若真是如此,是否與新約聖經,特別是保羅書信中「因信稱義」、「靠恩得救」的教導,互相矛盾? :不是的!耶穌在這事件中,也是主張人得救要靠神的能力和恩典,因為他對門徒說,財主進神的國是極難的事(v. 23, 24),但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v.26)!因此耶穌明說,人須依靠神才能得救。耶穌在此提出守誡命,是要改正這富人的錯誤觀念,以為人可以「做」一些事去換取永生。耶穌要他知道,「得永生」其實是跟隨主、作門徒(v.21),而不是用一些行為,去賺取進天堂的門票。 耶穌首先提出這人必須「守誡命」,因為誡命是從神而來,而神是那唯一的良善者(v.17)。這人立刻向耶穌聲稱,自己已遵守了這些誡命(v.20a),但表示仍自覺不足夠(v.20b)。 耶穌知道在這人心中,財富是最重要的。他的產業很多,若要作主門徒,這也許是最大的攔阻,而他也似乎成了財富的奴隸。事實證明,當耶穌要求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並且要跟從主的時候,他就「憂憂愁愁的走了」(v.21,22),因為他不能放下他所擁有的,去跟隨耶穌。 因此,這經文所強調的是,信耶穌就是跟隨主,願意放下一切作主的門徒。這意味著人必須悔改、捨己、背起十架、跟從基督(參太16:24-26)。這當然是極難的事,但靠著神的恩典,人可以作這抉擇,並且開始在門徒的道路上行走,在生活上體驗跟隨主的代價。此外,耶穌也證實,這位聲稱已守誡命的人,其實並未真正遵守神的誡命,因為:(i)他不肯幫助窮人,沒有「愛人如己」;(ii)他不愛神(十誡1-4),因為他不願意跟隨主耶穌;(iii)他視財如命,因此也犯了十誡中的第十條。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財寶」。你心中的「財寶」是什麼?是什麼攔阻你跟隨基督?
人的自由意志有何地位?
:在聖經中,論及神的主權是絕對的:祂掌管控制一切,包括人的意志抉擇。若是如此,人的自由意志有何地位?人豈非成了傀儡? :對,聖經中論及神的管治(providence) 包括一切,小如麻雀的供應、頭髮的數目,大如國土的疆界、耶穌的死、宇宙萬物的運作,還有人的一切活動,都在神的掌控之中(參太6:26-30; 10:29-30; 徒17:26; 徒2:23-24; 詩139:13-16 等);並且,神叫萬事互相效力,使屬神的人得益處(羅8:28),而一切事物,最終也會達成神在宇宙中的的旨意 (弗1:10-11)。 至於人的自由意志,在神主權中的管治,有何地位?我們要先分辨自由意志的三個不同定義:1. 道德的自由;2.自由個體;3.絕對的自由。 首先,人的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在亞當犯罪後經已失去(羅6:15-16),但藉耶穌基督可重獲(約8:36)及重建;到主再來後,這行善的道德自由將得以完全。 其次,人是自由的個體(free agency),這是聖經所肯定的。人有自由抉擇的本能,也須為他所作的決定負責任,而這些意志的決定真是他自己的決定,並非神代他作決定。因此,人不是傀儡,人犯罪後是會被神定罪的。聖經中記載了許多神的命令,就假設了人是一個自由個體。 最後,有些人主張人有「絕對的自由意志」(absolute freedom),就是認為人的自由意志,不單不受神旨意的掌管,不受自己「品格」和意欲之影響、也不受他人的左右,是絕對獨立自主的。這樣的「自由意志」其實並不存在,因為人生存在世,必然受到自然因素(如:遺傳因子、家庭背景、個人經驗、社會群體等),和他的品格影響﹔當然,背後還有上主的美意和主權。因此,人沒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堅持自己有這樣的自由,只是反映人的無知。 總的來說,我們要同時肯定人是自由的個體,和神是有絕對的主權,二者並沒有衝突。不但如此,人有自由作決定,但他的決定和行為,其實至終成就神的旨意(腓2:12-13)。至於兩者之邏輯關係,則是超乎人的理性(supra-rational)的,我們無法完全了解,衹能在主面前謙卑俯伏。
苦難與宣教
阮雄長老 五月二日的浩劫 當飛機盤旋在仰光的上空,一片美麗翠綠田林呈現在眼前,湖海反照著美麗的藍天白雲,讓人無法想像,幾個月前緬甸南端的伊落瓦底(Irrawaddy)三角 洲地區,受到熱帶颶風Nargis猛烈的襲擊。高達二十呎的海浪,殘蹂了上千的村鎮,一天之內奪去了十五萬寶貴的生命,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更令人難過的是﹕當地的政府不願接受外國的救援,甚至對某些種族和信仰不同的災民置之不顧。 災區的居民除緬甸族之外,約有一半是克倫族,他們是緬甸第三大的種族,約佔全人口的7%,據說他們源自中國,有30-40%是基督徒,他們在災區的教堂被吹倒、沖走,無數的信徒遇難了。這空前的浩劫,因著政府的失策與媒體報導的缺乏,使賑災的資援短缺緩慢,與四川賑災的大量資援的投入相比,便看到兩者的差 距實在太大了。 改變緬甸的宣教士 論到緬甸的教會,我們要追溯到1813年7月13日,有一位美國的宣教士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帶著他新婚的妻子安妮(Ann Hasseltine) 抵達仰光。 耶德遜生於麻省,父親是牧師,22歲清楚神的呼召,獻身向東方人傳福音。他們夫妻到了緬甸,要學習適應髒亂的環境。那時的仰光被形容為「東方的垃圾池,沼澤上的首都」。他們初期的宣教是從零開始,生活充滿了坎坷;他曾被政府誤為間諜,關入監牢二十一個月,幾乎喪命。疾病使他先後失去兩位愛妻:安妮和莎拉,又失去了六個孩子。但是因為緬甸人需要福音,他決心努力學習緬文,開始著寫緬英文法書和福音單張,辦學堂和教會。 經過六年的努力,終於結出第一個福音的果子。他看到信徒最需要的是一本緬文的聖經,就花了二十三年,排除眼疾的困難,獨自把全本聖經繙成緬文。他所譯的到如今仍是有史以來譯得最好的一本緬文聖經。其後,他又花了十年完成英緬字典。 耶德遜在緬甸宣教三十三年之後才第一次回美國,在這回程中,妻子莎拉在途中病逝。莎拉是一位熱忱傳福音的女宣教士,常到克倫族的森林傳道,他們改變了克倫人的游牧生活,定居村莊建立教會。耶德遜在緬甸宣教共37年,離世時62歲。在他死後30年,因著他們的耕耘帶來了63間教會,有7,000信徒和163位宣教士;一百年後信徒增至200,000人。如今快兩百年了,信徒佔全緬甸人口7%。耶德遜和妻子的深遠影響力,可以從他的一句名言看出來:「若十字架未被穩固建立在這地方之前,我是不會離開緬甸的。」 苦難中的展望 苦難沒有使耶德遜退縮:疾病、痛失妻兒、牢獄、恐嚇…都沒有打倒他。緬甸的教會可以說建立在這幾位堅忍不拔的宣教士生命基礎上。如今在災區中的教會,正在跟隨宣教偉人的腳蹤。我們祈求神幫助教會,在苦難中顯出那比被火試驗過的金子更顯寶貴的信心,也能經歷到神的大愛,如聖經所記: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饑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然而靠著愛我 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5, 37)。 五月二日的浩劫中喪失了十幾萬人,不是活劃在我們的眼前,提醒我們傳福音的逼切嗎?我們能為緬甸的教會及災民做什麼呢?從歷史看到苦難常帶來宣教的機會。讓我們多為災區的人禱告,求神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和教會,並使用教會在這苦難中成為明亮的燈台,對人能救助安慰,使人能蒙恩得救。也求神讓我們有機會參予緬甸的宣教,但願有一天,緬甸的教會興起來,成為東南亞的宣教的基地,向東邊的泰國、寮國和中國的西部傳福音,向西北的印度、孟加拉報喜信。 我們還要繼續為緬甸的教會的重建而奉獻,願聖靈帶領眾教會,一同合作投入教會重建的計劃,因為災區的信徒能力很薄弱。願神成就衪的旨意,因為: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