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麼事才能得永生?

:太19:16,17記載有一個富人問耶穌,他該做什麼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回答他說:「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請問在這裡,耶穌是否主張人可以靠「行律法」稱義?若真是如此,是否與新約聖經,特別是保羅書信中「因信稱義」、「靠恩得救」的教導,互相矛盾? :不是的!耶穌在這事件中,也是主張人得救要靠神的能力和恩典,因為他對門徒說,財主進神的國是極難的事(v. 23, 24),但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v.26)!因此耶穌明說,人須依靠神才能得救。耶穌在此提出守誡命,是要改正這富人的錯誤觀念,以為人可以「做」一些事去換取永生。耶穌要他知道,「得永生」其實是跟隨主、作門徒(v.21),而不是用一些行為,去賺取進天堂的門票。 耶穌首先提出這人必須「守誡命」,因為誡命是從神而來,而神是那唯一的良善者(v.17)。這人立刻向耶穌聲稱,自己已遵守了這些誡命(v.20a),但表示仍自覺不足夠(v.20b)。 耶穌知道在這人心中,財富是最重要的。他的產業很多,若要作主門徒,這也許是最大的攔阻,而他也似乎成了財富的奴隸。事實證明,當耶穌要求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並且要跟從主的時候,他就「憂憂愁愁的走了」(v.21,22),因為他不能放下他所擁有的,去跟隨耶穌。 因此,這經文所強調的是,信耶穌就是跟隨主,願意放下一切作主的門徒。這意味著人必須悔改、捨己、背起十架、跟從基督(參太16:24-26)。這當然是極難的事,但靠著神的恩典,人可以作這抉擇,並且開始在門徒的道路上行走,在生活上體驗跟隨主的代價。此外,耶穌也證實,這位聲稱已守誡命的人,其實並未真正遵守神的誡命,因為:(i)他不肯幫助窮人,沒有「愛人如己」;(ii)他不愛神(十誡1-4),因為他不願意跟隨主耶穌;(iii)他視財如命,因此也犯了十誡中的第十條。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財寶」。你心中的「財寶」是什麼?是什麼攔阻你跟隨基督?

人的自由意志有何地位?

:在聖經中,論及神的主權是絕對的:祂掌管控制一切,包括人的意志抉擇。若是如此,人的自由意志有何地位?人豈非成了傀儡? :對,聖經中論及神的管治(providence) 包括一切,小如麻雀的供應、頭髮的數目,大如國土的疆界、耶穌的死、宇宙萬物的運作,還有人的一切活動,都在神的掌控之中(參太6:26-30; 10:29-30; 徒17:26; 徒2:23-24; 詩139:13-16 等);並且,神叫萬事互相效力,使屬神的人得益處(羅8:28),而一切事物,最終也會達成神在宇宙中的的旨意 (弗1:10-11)。 至於人的自由意志,在神主權中的管治,有何地位?我們要先分辨自由意志的三個不同定義:1. 道德的自由;2.自由個體;3.絕對的自由。 首先,人的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在亞當犯罪後經已失去(羅6:15-16),但藉耶穌基督可重獲(約8:36)及重建;到主再來後,這行善的道德自由將得以完全。 其次,人是自由的個體(free agency),這是聖經所肯定的。人有自由抉擇的本能,也須為他所作的決定負責任,而這些意志的決定真是他自己的決定,並非神代他作決定。因此,人不是傀儡,人犯罪後是會被神定罪的。聖經中記載了許多神的命令,就假設了人是一個自由個體。 最後,有些人主張人有「絕對的自由意志」(absolute freedom),就是認為人的自由意志,不單不受神旨意的掌管,不受自己「品格」和意欲之影響、也不受他人的左右,是絕對獨立自主的。這樣的「自由意志」其實並不存在,因為人生存在世,必然受到自然因素(如:遺傳因子、家庭背景、個人經驗、社會群體等),和他的品格影響﹔當然,背後還有上主的美意和主權。因此,人沒有絕對的自由意志。堅持自己有這樣的自由,只是反映人的無知。 總的來說,我們要同時肯定人是自由的個體,和神是有絕對的主權,二者並沒有衝突。不但如此,人有自由作決定,但他的決定和行為,其實至終成就神的旨意(腓2:12-13)。至於兩者之邏輯關係,則是超乎人的理性(supra-rational)的,我們無法完全了解,衹能在主面前謙卑俯伏。

苦難與宣教

阮雄長老 五月二日的浩劫 當飛機盤旋在仰光的上空,一片美麗翠綠田林呈現在眼前,湖海反照著美麗的藍天白雲,讓人無法想像,幾個月前緬甸南端的伊落瓦底(Irrawaddy)三角 洲地區,受到熱帶颶風Nargis猛烈的襲擊。高達二十呎的海浪,殘蹂了上千的村鎮,一天之內奪去了十五萬寶貴的生命,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更令人難過的是﹕當地的政府不願接受外國的救援,甚至對某些種族和信仰不同的災民置之不顧。 災區的居民除緬甸族之外,約有一半是克倫族,他們是緬甸第三大的種族,約佔全人口的7%,據說他們源自中國,有30-40%是基督徒,他們在災區的教堂被吹倒、沖走,無數的信徒遇難了。這空前的浩劫,因著政府的失策與媒體報導的缺乏,使賑災的資援短缺緩慢,與四川賑災的大量資援的投入相比,便看到兩者的差 距實在太大了。 改變緬甸的宣教士 論到緬甸的教會,我們要追溯到1813年7月13日,有一位美國的宣教士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帶著他新婚的妻子安妮(Ann  Hasseltine) 抵達仰光。 耶德遜生於麻省,父親是牧師,22歲清楚神的呼召,獻身向東方人傳福音。他們夫妻到了緬甸,要學習適應髒亂的環境。那時的仰光被形容為「東方的垃圾池,沼澤上的首都」。他們初期的宣教是從零開始,生活充滿了坎坷;他曾被政府誤為間諜,關入監牢二十一個月,幾乎喪命。疾病使他先後失去兩位愛妻:安妮和莎拉,又失去了六個孩子。但是因為緬甸人需要福音,他決心努力學習緬文,開始著寫緬英文法書和福音單張,辦學堂和教會。 經過六年的努力,終於結出第一個福音的果子。他看到信徒最需要的是一本緬文的聖經,就花了二十三年,排除眼疾的困難,獨自把全本聖經繙成緬文。他所譯的到如今仍是有史以來譯得最好的一本緬文聖經。其後,他又花了十年完成英緬字典。 耶德遜在緬甸宣教三十三年之後才第一次回美國,在這回程中,妻子莎拉在途中病逝。莎拉是一位熱忱傳福音的女宣教士,常到克倫族的森林傳道,他們改變了克倫人的游牧生活,定居村莊建立教會。耶德遜在緬甸宣教共37年,離世時62歲。在他死後30年,因著他們的耕耘帶來了63間教會,有7,000信徒和163位宣教士;一百年後信徒增至200,000人。如今快兩百年了,信徒佔全緬甸人口7%。耶德遜和妻子的深遠影響力,可以從他的一句名言看出來:「若十字架未被穩固建立在這地方之前,我是不會離開緬甸的。」 苦難中的展望 苦難沒有使耶德遜退縮:疾病、痛失妻兒、牢獄、恐嚇…都沒有打倒他。緬甸的教會可以說建立在這幾位堅忍不拔的宣教士生命基礎上。如今在災區中的教會,正在跟隨宣教偉人的腳蹤。我們祈求神幫助教會,在苦難中顯出那比被火試驗過的金子更顯寶貴的信心,也能經歷到神的大愛,如聖經所記: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饑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然而靠著愛我 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5, 37)。 五月二日的浩劫中喪失了十幾萬人,不是活劃在我們的眼前,提醒我們傳福音的逼切嗎?我們能為緬甸的教會及災民做什麼呢?從歷史看到苦難常帶來宣教的機會。讓我們多為災區的人禱告,求神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和教會,並使用教會在這苦難中成為明亮的燈台,對人能救助安慰,使人能蒙恩得救。也求神讓我們有機會參予緬甸的宣教,但願有一天,緬甸的教會興起來,成為東南亞的宣教的基地,向東邊的泰國、寮國和中國的西部傳福音,向西北的印度、孟加拉報喜信。 我們還要繼續為緬甸的教會的重建而奉獻,願聖靈帶領眾教會,一同合作投入教會重建的計劃,因為災區的信徒能力很薄弱。願神成就衪的旨意,因為: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師生小組在美福

熊潤榮博士 「看哪!弟兄和睦共處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在那裡有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詩133,《新譯本》 在每隔一週的星期一晚上,我的師生小組都在學院聚會。這是我們學習彼此相愛、繼續成長、互相鼓勵的時候。這些小組聚會模造了我和同學,開廣我們的胸襟和視野。我們所蒙受神的恩典,可說與詩篇一三三篇所描繪的相似。 彼此相愛 在每次小組聚會的開始,是分享和彼此代禱的時候。同學和我都把心中的重擔分享,有的是關乎家庭生活的,有的是關乎教會生活的,也有的是關乎工作和學業的。我們分享的坦誠度,不少時候令我感動。這種分享是出於一種互相的信任。因此緣故,我們都知道,也互相提醒需要保持每個組員的隱私,不可在聚會以外的地方傳舌。 分享以後是代禱。我們為著別人的家庭、教會事工的計劃和困難祈禱,我們也為旁邊的人所面對的難處,祈求神施恩,使他剛強。我們為著對方身體的健康禱告,也一同為著「美福」的前途和發展,求神祝福。當然,我們也為神賜給組員的恩典獻上感謝,感謝神帶領我們平安的完成各種不同的事奉,感謝神引導我們走過一度又一度的難關。我們都享受這段時光。 繼續成長 每次聚會都有不同的討論課題。起初是我帶領的多,但現在常是輪流帶領討論。我們一同探討過的題目包括靈命、敬拜、祈禱、心性、鬼附、門徒訓練等。 我們也曾看同一本書,一起探討靈命與情緒健康的關係。這些探討和彼此的討論不但開闊我們的領域,也加增我們對一個事情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這都使我們在這些互動關係中,不斷在知識和靈命上成長。 互相勉勵 在聚會中,我們也有「鐵磨鐵,磨成利刃」的時候。就如在一次聚會中,有同學挑戰我:為何不更多參與美樂團契的開荒事工,卻在其他教會幫忙。這個挑戰催使我對自己事奉的範圍、能源和限制作了不少反思。我需要這種的挑戰。 其實,在聚會中,我也鼓勵同學尋求神的帶領,考慮踏上全時間服事神的路。人都是喜歡在有了各樣經濟穩定的安排後才服事神,這是一條四平八穩的路;但信心的路,乃是在沒有經濟的穩定下,仍然因為神的感動,勇敢的順服而踏出來的。是的,我們師生需要互相鼓勵。 盼望「美福」的師生小組不斷顯出「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基督徒會得憂鬱症嗎?

徐理強醫師 憂鬱症是目前世界公眾衛生的大問題。根據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14個國家調查研究結果,憂鬱症的流行率是5-15%。可是,在中國和日本,憂鬱症的流行率卻只有2%,比其他國家低很多。這並不證明,中國人和日本人比較不容易得憂鬱症,因為其他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和日本人,得憂鬱症卻不願意承認。這種對憂鬱症的普遍否認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最明顯的事實是:自殺率在中國和日本,比其他經濟環境相同的國家,要高出2-3倍。 憂鬱症的成因 過去20年來腦神經科學有很大的進展。這些新的發展告訴我們,憂鬱症就跟其他身體的病一樣,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基因研究已經發現一個與憂鬱症有關的基因。血清素運輸基因啟動體多型性,影響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憂鬱症大腦功能紊亂可以用腦掃描顯示出來:譬如大腦血清素受體活動降低。憂鬱症其他的臨床特徵,如腎上腺過分活躍,睡眠腦電波不尋常的表現,降低血清素對情緒的影響,都告訴我們憂鬱症是大腦功能紊亂所產生的疾病。 憂鬱症的環境誘因,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都有相同的結果。這些誘因,最主要的是生活上受打擊,如失業、失戀、失去親人、身體疾病,和意外受傷。此外,自尊心受打擊,被侮辱,人際關係有矛盾,也是常見的誘因。個性孤僻,沒有朋友和親人的支持,則比較不能承受壓力,容易得憂鬱症。多項的研究證明,包括Katrina風災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有血清素運輸基因啟動體多型性的人,在壓力下得憂鬱症的比率,要比普通人高5-6倍。 憂鬱症是不是一種病? 一般華人基督徒,對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病的看法,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既然精神病徵不能以驗血或其他醫學儀器測試出來,就不是一種病。憂鬱症和其他的精神病,基本上都是靈性的問題,或是犯罪的結果。焦慮和憂鬱的來源是信心不足。心理學、精神科學是人本主義的產品,基督徒應當摒棄。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更千萬不能用。 腦神經科學的發展,證明這些看法已經落伍。最近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技術進步很多。不僅心理現象,如愛、懼怕或焦慮的感覺,可以在腦掃描上看到,連精神病的大腦功能紊亂,也可以在腦掃描上看到。大腦功能紊亂,確是不能用驗血或普通儀器測試出來,而是需要用更先進的技術才可以測試出來。既然精神病的一些基因,和腦功能紊亂已經找到,第一項的看法就不能成立。 限於篇幅,不能在這裡討論醫學對病的定義。今天,自閉症和很多智障病的病理和病因還沒有找到,但我們能說這些都不是病嗎?難道他們是更有罪嗎?如果不是病,這些自閉症和智障病患者,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靈性、精神健康,與精神病的關係 精神病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犯罪只是得精神病的誘因之一。靈性、精神健康、和有沒有精神病是三件不同但有關的事。每個人都是罪人,都犯了罪,但不都有精神病。世界上的人,100%是罪人,但大概只有20%的人有精神病。所以犯罪跟有沒有精神病是兩回事。但是,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靈性好,可以幫助建立好的精神健康。因為靈性好的基督徒,有健全的自我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精神健康好,就比較有能力應付誘因,可以減少基因和環境誘因的互動,因而降低得精神病的比率。可是,無論靈性怎樣成熟,也不能改變基因。而且,在墮落的世界裡,完全沒有環境的誘因大概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靈性很好的基督徒,仍然有可能得精神病。 請留意,所有的病都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基因好、環境壞,不一定得病。基因壞、環境好,也不一定得病。可是,在墮落的世界裡,沒有完美的基因,也沒有完美的環境。靈性好,可以建造好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減少誘因,降低得身體或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是,因為基因不完美,每個人始終不能完全避免得病的可能性,何況很多環境的誘因(譬如小時候被虐待)也並不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聖經輔導與靈命建造 「聖經輔導」對憂鬱症治療的功效,目前還沒有研究的根據。但是聖經對基督徒心靈和生活的幫助,卻是無可置疑的。教會應該以聖經平衡的教導,透過培養靈命,建造個人的心靈健康,也建造一個彼此相愛的教會環境,減少患精神病的環境誘因: 培養屬靈的心態,善用基督徒的自由。不要硬把事情分開屬靈和屬世。 培養自尊心,知道自己是墮落的罪人,卻也是按神形象被造,被神接納救贖,被聖靈更新,有尊貴,有價值的人。 建立平衡的人生觀,竭力在凡事上榮耀神,作神忠心的管家。 操練以開放坦誠的心分享,建立基督徒之間深入的溝通,彼此切實相愛。 建立教會健全的制度,減少紛爭分裂,以法治代替人治,推動權力制衡,工人述職,有爭議時接受仲裁。 結論 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基督徒應該不怕面對真理,儘管有些真理可能與傳統教導不合。腦神經科學已經顯示,憂鬱症是基因和環境互動而產生腦功能紊亂的結果。可是,今天很多基督徒不願意接受這些證據和理論,因此,教會裡患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病的人,無法得到適當的治療和幫助。如果華人教會能正視信徒的精神健康問題,信徒的靈命建造,一定能做得更好。 (徐理強醫師,M.D., FRCPsy, Tufts University 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波士頓華人福音堂長老、本院客座教授)

培訓隨筆

吳泳恆 三月的煙雨江南,輾轉的陸空交通,把我送到了培訓的地方。或許是成長於「認祖關社」那火紅的年代,中國大陸廣袤的地土,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只是去國日久,倒有相見不識的感嘆。人到中年,已是「花開花落兩由之」,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浪漫豪情,早被營役的生計消磨得八九不離十。但多少前輩牧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情懷,卻激勵著我們這些後輩在事奉路上的跟隨。 江南農戶 步向小康的江南農戶,人們大都拿著帶有照相、錄像功能的手機。物質生活改善,精神文明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培訓點學員年齡參差、文化程度也高低不齊。年輕的一代文化根基較好,但稍長的卻只有小學程度。不過,他們對於新約聖經,尤其是四福音和保羅書信,都是朗朗上口。這次參與的事奉,是聖經《雅歌》、《何西阿書》和《阿摩司書》的研讀。在講授當中,從神學院所學習到、以經文意義為本的文學進路釋經大派用場。對於同學們來說,雖是新鮮,大都能接受這種在傳統靈意解經以外的詮釋。不過,準備好的電腦投影片,卻由於電力不穩,在頭兩天基本沒有辦法使用。雖是這樣,同學們的上課情緒卻沒受多大影響,反倒更集中精神,聽著我帶著濃濃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免得錯過些什麼。 掙扎、機遇 上課的學員,都是各自教會裡的骨幹。他們在事奉中有喜樂,但也有著各樣的掙扎。他們大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眼見鄰舍到大城市打工,大大改善了物質生活,自已承擔著難以言喻的壓力與衝擊:要放下所牧養的羊,加入從農村到大城市打工的洪流呢?還是仍留在家中,甘心過僅足溫飽的生活呢?農村人口趨向年老和年幼兩極的變化,也給他們的事奉帶來極大的挑戰。不過,挑戰也就意味著機遇,對他們而言,留在農村的青少年和老人事工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弟兄分享說,當他看到帶領多年的兒童查經班中的一些小弟兄,今天成為教會的主心骨,就給了他極大的安慰,知道他的事奉並非徒然。 禾場廣大 我在那裡的時候,有好幾天聽到了久違了的中式殯儀樂器、夾雜著呢喃低沉的聲音,附近似乎有民眾在哭死去的人。他們在為誰哀哭呢?是為著親人的離逝嗎?抑或在安慰自己,以為經過了一些儀式,就可以生者死者都得滿足呢?我沒有仔細追問。在這帶著希望的田野上,民眾的精神生活,依舊是空虛的多,充實的少。信靠基督的人,在神州大地無論有多少,依舊是少數。同學們所面對的禾場,是何等的大。連續四十二小時的培訓結束了,我的任務也就完成。當回到自己的家,想到這些弟兄姊妹,他們未來事奉的路會是怎樣呢? 神藉阿摩司責備以色列的富人們「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摩6:6)我們在美國豐衣足食,可有記念骨肉同胞的需要?放眼神州大地,我們豈能仍舊淺斟低唱?神賜與我們那麼多裝備的機會,單美福神學院就有正式的神學學位課程,又有為培訓者而設的「教師文憑課程」,我們仍能藉口裝備不足而退縮嗎? 展望重建 走筆至此,想到在四川省汶川八級大地震中,不少同胞痛失親人和家園,救災的工作刻不容緩地進行著。救災困難,但災後重建更困難。不僅是倒塌的學校、醫院、房舍,必須重建,失去親人之痛更需要心靈的重建。他們需要耶穌!只有祂能把我們的同胞從苦痛中救出來。作為海外的華人信徒及教會,我們怎樣在災區重建中、在祂那不能震動的國度裡,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呢? 六月的灣區平靜如昔,金黃的陽光洒滿街頭;太平洋的那端,卻教我們夢縈魂牽。

參加「小組教會研討會」後感

熊潤榮博士 本年二月底,我與學院的一些同工同學,一起到羅省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小組教會研討會」,在三天的會議中,心中常常湧起向神的感謝。感謝神在今天不同的角落,興起祂的工作。就如在美國這後現代化的國家,神在東西兩岸繼續建立不少英語教會,帶領數以萬計的人進入神的家。參與研討會的 1,200 人中,不乏來自非洲、亞洲的弟兄姊妹。感謝神,使用馬鞍峰教會,幫助世界各地的教會。聽到 Rick Warren 的分享,心中為他感謝神。神揀選了他,他也付上代價被神裝備和使用,使世界各地的牧者、信徒蒙造就。我也是其中一個。 小組教會模式 馬鞍峰教會每年約有八千人受洗歸入基督名下。據調查,美國十大英語教會包括馬鞍峰都是小組教會。當見到這個現象,我們會以為小組教會的模式是教會增長的秘訣。可是,當細心聽不同的講座,也了解實際情況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有牧者或教會領袖,事前沒有仔細準備,貿然把自己的教會從原有的模式,強行轉型為小組教會,以為人數就會增長,相信未必會成功。 小組教會是一個新的思想形態(mentality),教會組織要分散、形式要活潑,權力要下放,更要平衡推進五個標竿(敬拜、團契、門訓、服事、傳福音),並注重信徒的關係,每人要立約保持教會的合一等。教會領袖們必須徹底明白,且認同這些前提。若只採用分區家庭小組聚會形式,只是把傳統的週六晚間團契聚會分散而已,作用不會很大。事實上,有些教會推行了40天標竿教會和40天標竿人生,聚會人數不但沒有加增,反而加增了要解決的問題。舊皮袋不能盛新酒;重新建造可能比轉型容易。 成功的關鍵 藉著參加不同的講座,我學習到小組教會成功的關鍵,起碼有三個: 健全的小組組長訓練系統: 小組組長不是只開放家庭,款待組員。這只是開始,教會牧者要設計並建立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把小組組長訓練為小牧者。 相應的教會架構(infrastructure): 架構的硬件包括教會要有健全組織來支持、關顧和聯絡各小組組長和組員;主日崇拜和主日學的安排要相應配合。軟件部分包括完整的小組聚會課程,把信徒從初信引導到成長,能夠參予服事和熱心傳福音。 牧者的模範:牧者本身需要參加小組,在小組中接受並參予牧養和關顧,成為信徒的榜樣。 結語 「小組」模式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感謝神越來越多教會成功地發展小組,帶來教會的成長。其實,小組模式從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使2:46-47)。讓我們擴闊胸襟,倚靠聖靈,謙虛的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和眼光,學習有更美的事奉。

教會的關懷事工

阮雄長老 「餵養」和「牧養」 一次聽到一位大型教會的牧師說,他已經不再探訪會友了,因為會友太多﹔而且,他去探訪會友,反使到會友不安,以為有大事臨頭了。教會中也有些會友不願意別人到他們的家中,情願在教會或公開場所見面。因此,教會的關懷事工,的確會因教會型態和成員背景而異。 主耶穌曾三次授命彼得以「餵養」和「牧養」主的羊為事奉祂的重點。餵養指生命上的供應,如詩篇23篇的青草和水的供應;牧養指生活上的關顧,如引導走義路,以杖和竿為保護和安慰,在遇到敵人或在苦難時予以豐富的筵席款待,這是牧者關懷羊群的一幅理想藍圖。然而當教會人數增多時,牧者所能關顧的,只是少數的一部份人;因此,教會須有關懷團隊,動員更多關懷同工來分擔工作。 關懷的對象 教會關懷的對象以有急需者為優先,例如患病、喪親、家庭失和等﹔其次是慕道朋友、新朋友、孤單失落、沒參加團契、靈命軟弱的人等。關懷的機會可利用主日及團契的聚會。多數人會在主日參加崇拜,因此,在聚會的前、後,主日學和午餐的時段,都是關懷的好機會,因為有需要的人,不但得到神的話語供應,也可以享受到弟兄姐妹愛的激勵。教會的團契也是發揮關懷最有效的組識,因為是長期連續性的,同時也有眾人參予的果效。 探訪的方式 探訪是很重要的事工,探訪有一般性的、特需性的、福音性的和栽培性的。一般性探訪的對象是新人和游離不固定聚會的人。特需性探訪的對象是患病、住醫院、喪親,家庭失和和靈性低落等人﹔福音性的探訪是針對慕道者和初信的﹔栽培性的探訪包括門徒訓練、同工栽培和屬靈同伴背經禱告等。 探訪的同工包括牧長傳道、團契同工、主日學老師、以及有關懷負擔的弟兄姐妹。探訪的同工需要有探訪的訓練,因為是代表教會去關懷弟兄姐妹,所以要學習探訪須知:例如事前事後要禱告、多聽傾訴少教訓、不傳是非閒言、要謙虛誠懇、有愛心和耐心、要掌握時間、言之有物,也最好是兩個人一同配搭。 探訪時可以帶些福音單張、四律、教會簡介、福音刊物、錄音帶、CD、信仰小冊和聖經等,按著需要以神的話和見証來鼓勵人,最好鼓勵被探訪者參加教會的團契,使他不單是被關懷,而且也有機會參與事奉,從被關懷變成為能關懷他人的同工。 教會對新人可以用電郵或信函來表達歡迎,也可以在每一季舉行迎新餐會,藉此介紹教會,鼓勵新人加入團契。教會可幫助生病和生孩子的肢體預備飯菜、看顧小孩、交通接送等事務,可以安排團契和會友自願登記輪流去幫助他們。 關懷事工的整合 探訪事工最理想是在每週固定的時間,晚上或白天在教會集合,一同分隊出發﹔關懷組事先要預選、聯絡及安排探訪的對象,事後探訪同工要簡述探訪結果以便備案。每月召開一次關懷探訪會議,由各團契及牧長傳道一同分享會友的狀況,以便為會友代禱和作下一個月的安排;這會議是教會關懷事工的整合,策劃與推動的核心與動力。 希伯來書說:「…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教會的關懷事工,如能動員全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參與,必能讓從神而來的愛心,藉行動流露出來,教會就會蒙神悅納和賜福!

我經歷了心靈的醫治

Grace Lu 從兒時起到如今,我的心靈被壓傷了。九歲那年父親不在了,媽媽因為要養家糊口,也不能給幼小的我什麼愛護。我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大事小事要自己扛。二十多年過去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溝溝坎坎地非常不容易,因為不斷有不如意的事發生,加上我要強的性格,把自己快要累死了。在鬱悶中過了這麼多年,感覺不到人生的美好,而是厭倦了生活。 在2004年我受洗歸主,但是我心裡還像從前一樣愁苦。主是主,我是我,我不會交託,也不會依靠。 神帶領我到美福神學院讀書,我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更新的看見。這個學期,我在上師生小組的課。聽老師說,他在做醫治釋放的工作。我就在想,真的會有這麼簡單嗎?一禱告苦心就變成甜心了,憂愁就變成喜樂了?我雖知道,也相信聖靈會做大工,但我沒有經歷過。記起聖經中許多神跡奇事,主能讓死人復活。我好需要主來就近我,讓我經歷聖靈的大工,我是多麼多麼的需要被醫治釋放。我暗暗的流淚禱告,求主給我力氣與膽量。通過我的配合與同意,老師同學等為我禱告,懇請主親自給我做個心靈的手術。我下定決心哪裡痛,哪裡最不願意讓人知道,哪裡是我心靈與靈魂的深處,我就打開那裡。當我真正求主打開這一些,恐懼一見到光就煙消雲散了。 經過六周的醫治釋放後,我從痛苦、憂傷、捆綁中解脫出來了。在11月6日的早上,當我駕著車去上班時,發覺天空、太陽、小鳥以及我自己都不一樣了,真的被重整重建造了,比我受洗那天的感受不知要強烈多少倍。我也擔心這種情況會不會像曇花一現,但告訴自己不要怕,主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主,他永遠的屬於我了。 以前的我,一早上醒來就一堆的事情填滿我的腦子,什麼都擔心,什麼都怕。被醫治釋放後,有主的愛環繞著我。世上有誰發出這樣慈愛、安慰、有能力的話呢?沒有別人,只有上帝,因為他凡事都能。我受洗時是理性上認識主,現在卻是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與經歷。甚至到一個程度,就是當我心思意念回轉向主時,我深深的感受到主與我同在同行。主注目著我,安慰著我,用慈愛、憐憫包圍著我。過去的我,在困難、痛苦、或是絕望時,都是一個人在默默的承受著,在無助無力中流淚哭泣。不僅是外在苦難,更重的創傷是在心裡,心被愁苦牢牢的鎖住。現在卻不同了,身外境況依舊,但我的身心被釋放出來,得了莫大自由與平安。這是上帝的大能,他救拔困苦中的人。 今天,我因著主奇妙無比的恩典,借著主的僕人及其眾兒女的服侍,可以誇口,說: 主呀,你是大能的,你是得勝的君王,我感謝讚美你,我要一生來服侍你!

典禮之後

熊潤榮博士 感謝神,過去一路引領,直到今天;「美福」產生了第一屆畢業生,實在是神恩典的工作。 畢業典禮中頒發的學位和文憑,當然是標誌著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和成就,但也是一把鑰匙,打開一扇門,開往一條沒有走過的事奉的路。這條路的目的地,現時還未顯明,但有幾樣事情會幫助我們走這條路時,走得持續、有生氣。 一.應用學過的知識 經過了兩年堅實的「美福」裝備生涯,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積極的應用到服事的崗位上,讓這些知識成為明燈,把基督的豐盛照亮世上,使別人和自己得到啟迪和指引。 二.要繼續進深學習 畢業典禮之後,我們仍要繼續追求知識:書本的知識和靈命的知識。我們會發覺現在學習的辛勞,會帶來更廣、更深的果效;因為我們已經有基礎和裝備去更深地明白真理。所以,畢業生們,彼此鼓勵:要保持學習,不斷自修、進修。 三.要用「心」服事 受了裝備,當然是要服事。我們不應單擁有服事的心志,這只是服事的起首。我們要讓神引領並教導我們用「心」來服事。服事當然會有行動;但沒有用「心」的服事是只有行動的服事,久而久之,服事便成了公事。公事也可以有果效,但沒有喜樂,我們卻要有喜樂、聖靈的滋潤和感動。 四.要常常靜修 安靜獨處幫助我們感受「心」的情況,有感受才可以保持用「心」來服事人、服事神。在靜修中,我們會知道當走的方向,也支取基督的力量和恩典,繼續往前走,且走得持續、有生氣。 願主與「美福」大家庭和每一位畢業生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