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美福

教務長王庭飛博士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7-8) 「美福神學院」的院訓是:《一切都是恩典》。正因為一切都是恩典,我們就必須「見證恩典」、「分享美福」! 一、何謂美福 二、分享美福 三、支持美福 美福神學院關注的是:我們在這個世代裡,如何先影響,後帶領,對著失喪的靈魂傳揚福音,引領他們歸入基督裡。美福神學院因此提供多元的學位與課程,使得身處廿一世紀美國硅谷的華人能夠接受足夠的裝備,在多元文化上協助、協調:美籍、華人、基督徒這三種身份之間的和諧。我們因此不但規劃了學士、碩士、教牧博士三種程度的學位,並設計活潑的課程,以滿足教牧與各式媒體宣教(平面、網路、影音)各個層面的需要;我們更以多元的宣教視野,與美國角聲總部合作開辦城市宣教課程並頒授學位,滿足一些神國上的需要!因此歡迎您的代禱、支持、獻身,在各個的層面與領域上,與我們同工、一同見證上帝的恩典、傳揚基督的美好福音!

所為何事?

程國儀博士 「我報讀了教牧學博士課程。」多年前我的導師有一天對我說了這話。「為什麼?你牧養教會,不是很有成績嗎?而且你常常參加各種講座,保持跟隨職埸情境的近況,為什麼還要回神學院上課?」他告訴我基本培訓牧師的道學碩士課程,可以幫助牧會起步,但面對現今瞬息急遽萬變的世局,和要帶領信徒回應各類社會文化生活議題,牧者需要補課,要系統和專注的研習,不能單靠個人在百忙的牧養事工中,閒時閱讀和聽聽專門講座就可以應付的。所以他決定用時間,再修一個完整的課程。 另一位導師在他讀教牧學博士時,告訴我進修對他的幫助,當時他是一間大教會的青年事工牧師,卻被長老們委任為主任牧師。原來副牧師不滿教會的方向政策,帶領年青會眾對抗主任牧師的帶領,導致教會分裂,主任牧師引咎辭職,教會亂得一團糟,他也就臨危受命,在眾說紛紜中治理牧養,教導真理,安撫信徒心靈傷痛。他說:「那些日子中,我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四面八方的需要纷至,尋求答案,要求安慰,我還要按下自己對兩位導師(主任牧師和副牧師)的疑惑不解和痛心,繼續講道教導、輔導傳道,並安撫師母和兒女的疑問和情緒。感謝主,因為那時已在就讀教牧博士,可以給我空間研經思考個人﹑家人和教會各種問題的信仰出路,也讓我在教會莫大需求和壓力中,有外出喘氣的機會,安靜尋求上頭來的力量,不致被擊潰,逆流而上,帶領教會渡過艱難的日子,再奔前路。」 回想自己報讀教博的時候,是發現在牧養門訓中,自己的聖經認知和內在力量,都不足以培養供應給那些願意作主門徒者。特別當自己想要跟隨主耶穌基督生平,傳道、醫病、趕鬼的事奉時,更發現從前所學,需要更新加深、與時並進。教牧學博士課程,讓我跟隨幾位學有專長、兼備豐富牧養經驗的導師學習,深入認識聖經真理,而應用在個人信仰生活上,塑造基督靈性,同時能實踐在教會事工中,教學相長,個人和教會都得了益處。 其實不少教牧同工,都希望在個人靈命和牧養知識技能上進深研習,美福神學院 有鑑於於此,將於今年七月增開教牧學博士課程,為牧者和福音機構同工,提供事奉職事深入探討及研究的機會,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相關知識,並就其過往和現在的事奉經驗作出反思,處理令人困擾、難於解決、複雜和模糊的現今處境。教牧學博士課程結合專業知識和事奉場境,更深基督靈性及擴展生命職事。 課程主修有二種:靈修與修靈;使命與門訓。你想要在靈命增長和應用聖經牧養上更上一層樓嗎?請來一起學習操練在基督裡成長吧! 美福神學院教牧學博士課程 本學位主要是提供專職牧者﹑基督教機構服事者﹑和在教會服事多年的資深領袖或同工的進深裝備和訓練,好為基督所用去改變生命。美福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建立在道學碩士的教育和實踐事工的經驗之上。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於聖經真理﹑靈命塑造﹑門訓牧養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新與提升學生的靈命,並幫助提升學生的牧養能力與服事果效。教牧學博士課程可選擇主修「靈修與修靈」 或「使命與門訓」。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 學生可在三到七年內完成學位。學生需要完成 30 個學分,其中15 個必修學分包括論文和研究方法。並達到學院要求,方可畢業。一、入學資格(一) 肯定神呼召,生活與教會事奉有美好見證者。(二) 具備本院認可之道學碩士或等同學歷,道學碩士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具有牧養教會三年以上的經驗。沒有道學碩士學位,但有文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或等同學歷,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及五年以上教會或機構事奉經驗者,錄取後須補修道學碩士學分。 (三) 具有中﹑英文閱讀能力。(四) 獲學院教員接納通過。(五) 報名繳交文件及通過美福神學院面談。(六) 學費規定 (按美福常規)

土耳其短宣心得

校友陳麗如 感謝神,最近我有機會參加了土耳其的短宣。當我們有機會進入穆斯林的家庭,接受他們熱情的招待,瞬間除去多日、在風雨中行走的疲累,就放心盡情享用。我們沒有按著摩西律法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外邦人也是不潔淨的。好像彼得在約帕得見異象,直到看見神的恩典臨到哥尼流一家才恍然大悟地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在具體面對這跨文化處境中,了解文化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感謝主我學習能夠以真誠、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傳遞對穆斯林的尊敬和珍惜:在主動擁抱、接觸問候中,以愛為出發點,更加表達背後那份對文化的認同。 然而,在面臨多元團隊,天天不同的組合,有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的同工,還有當地服事的同工,似乎在搭配過程中產生不少的張力。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信念和工作態度的差異,也足以影響各樣的決策、合作和團隊凝聚力,尤其是時間觀念、金錢和預算的使用方式,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如何分辨處理合宜,真的需要有從神而來的智慧和能力。沒有足夠的尊重,整合不同領域的意見和想法就顯得困難重重。除了跨文化的多元、跨領域的挑戰,加上跨年代的多元,若沒有共同異象的負擔,各人存謙卑、感恩的心還有同理心,是會產生衝突。在衝突的環境中,使徒保羅對於他所愛團隊的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就是我們操練活出美好見證群體的根據。願多元團隊在跨文化宣教的國度中,榮耀神的名! 回顧這次的跨文化宣教旅程,從宣教的角度而言,我有以下啊的反省:教會是否真心關注耶穌的大使命?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做的如何?神的使命還有哪些部分是我們尚未去做的?我們是否把宣教視為教會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我們是否關心萬民歸主?感謝神,讓我們經歷了一點點昔日使徒周遊各地、隨走隨傳的宣教模式。我們如同初期教會的門徒,持守神的應許,靠著聖靈的能力,大膽傳福音,迫切尋找一個神所預備的靈魂。感謝主的恩典,我終於突破「不向別人講道,只向華人講」的傳統內向文化情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肯為主出去。過去是在同文化和近文化地區的事奉,如今開始進入跨文化的工作。在這對外邦人觀念上的突破,也是來自學習更寬廣地體會神的心意。今後,我會尋求如何發揮傳福音和勸慰的恩賜,在普世福音事工上建立更豐富、更平衡的多元團隊,並且突破華人教會傳統的束縛,建立教會與教會之間、差會與差會之間、前線的工人與後方的支援網絡? 我相信在未來,神國度的擴展,宣教工作必須是教會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並且支持宣教機構間的宣教培訓,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在這充滿挑戰、變化無窮的世代,教會需要看見「宣教機會」,這是聖靈給教會向前突破的記號。阿門!

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

秦廣樂 「美福」這是一個多麼美好又親切的名詞啊!我們不但品味這個名詞,更要與賜我們各樣美福的神一同歡樂!就像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所描述的:與神同樂,永享美福! 這個比喻是基督徒比較熟悉的,很多聖經版本都把這段經文的標題寫成「浪子的比喻」,大部分人也都這樣理解。著名畫家倫勃朗(Rembrandt)以這個比喻畫出《浪子回頭》;著名的莎士比亞以這個比喻為主題寫了《亨利四世》;靈修大師盧雲(Nouwen)以倫勃朗的油畫《浪子回頭》為題材寫了文學和靈修作品《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德國詩人席勒(F. Schiller),以此為體裁所寫的詩歌《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上曲子,加到他著名的《第九交響樂》裡。後又被歐盟選為會歌。可見這個比喻真是深入人心啊! 我們來看看這比喻的上下文:上文:十五章1-31節是一連三個比喻:1、尋找失去的羊 15:3-7;2、尋找失去的錢 15:8-10;3、尋找失去的兒子 15:11-32。下文:十六章1-31節是一個比喻,一個教訓,一個故事:一個比喻:不義的管家 16:1-13;一個教訓:律法、先知 16:14-18;一個故事:拉撒路與財主 16:19-31。 浪子比喻的經文(十五章11-32節)經文一開始,清楚的講「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1節)。路加福音的比喻有個特點,第一個出現的人就是故事的主角。所以,這段經文的主題應該是「慈愛的父親和兩個被愛的兒子」。11節是引言: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2-24節是上半場:講父親和小兒子的故事,沒有大兒子;25-32節是下半場:講父親和大兒子的故事,沒有小兒子。貫穿整段經文的只有父親,所以,很明顯父親才是中心。 我們可以有以下經文的提問與應用:一、浪子是誰?是小兒子嗎?可是小兒子悔改了啊!事實上是大兒子在如此歡樂的時刻卻對父親表達了他的不滿和委屈:「我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29節),但,此時此刻他正在違背父親的命令!他又說「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父親說「我一切所有的都是祢的」(31節)。因為「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2節)。所以,經文在問我們,到底誰才是浪子?耶穌在問法利賽人,到底誰才是罪人?二、父親是怎樣對待兩個兒子的呢?兩個兒子想的是朋友和錢財,卻不關心父親(12、13、29節)。然而,父親對那個離家放蕩花光一切錢財的小兒子、卻表現出疼愛和擁抱;對於這個嫉妒無情的大兒子,父親卻表現出慈愛和寬容,並且耐心的勸勉和安慰。 應用和結論:如果,大兒子能夠順服父親,接納弟弟,那麼,這該是多麼喜樂的一場家宴啊!身為基督徒,我們被神救贖,成為神的兒子,但我們願意與神一同歡樂嗎?你願意悔改、接納、傳福音、為神尋找那迷失的浪子嗎?你願意為培養神國精兵的美福神學院禱告和奉獻嗎?願我們一起「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

巴拿巴:使徒保羅的引導者

以琳 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九26–27) 保羅對教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影響著初期教會,他的書信還一直影響著後來幾千年的教會。今天當我們回到《使徒行傳》裏,重溫使徒保羅的事奉之路時,卻看到他身後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巴拿巴。在保羅事奉之初,是巴拿巴把他引薦給教會,之後又是一路的引導、帶領、栽培。 聖經說掃羅悔改後,到了耶路撒冷,想與當地的門徒結交。「想」即嘗試《呂中》。這動詞是過去未完成時態,表示掃羅多次嘗試著;「結交」表示掃羅想要和門徒交往。然而,眾門徒「都怕他」,「怕」是過去未完成時態,即對掃羅一直抱持懼怕的態度;「不信他是門徒」此句可說是一項解釋,即眾門徒懼怕的原因,是由於他們不信掃羅真的悔改。就在掃羅多次碰壁時,路加說:「惟有巴拿巴接待他」。當眾人都轉離掃羅時,巴拿巴卻獨排眾議,他願意接觸掃羅,找到掃羅,細聽他的分訴。 巴拿巴早在四章36節就出現了,他是出生在居比路,後來定居於耶路撒冷的利未人。掃羅由巴拿巴「領去見使徒」。即掃羅被引薦帶到使徒們那裏。經文所側重的,是掃羅需要被使徒群體的接納。這樣,他才能與耶路撒冷的信徒相通,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巴拿巴便把掃羅「在路上怎樣看見主,和主怎樣向他說話,及他在大馬色怎樣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這三件重要的事件,都述說出來,讓使徒們知道。巴拿巴是以掃羅重生後的那些福音工作,在使徒面前證明掃羅內在生命改變的真確性。 保羅想與耶路撒冷的門徒結交,沒人敢接待他。「惟有」巴拿巴敢接待保羅。接待了這個犯過錯、曾經站在不同立場的兄弟,領他去見使徒,把保羅引薦給他們。保羅才有機會述說遇見復活的主這種種經歷,然後保羅才開始奉主的名放膽傳道(徒九29)。我們不知道為何巴拿巴會接待保羅,也許他是個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居於海外的居比路,心胸較為寬廣,願意接受新事物。又或者,他的性格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別人的人,向面臨困境的保羅伸出了友誼之手。又或者,上帝給了他特別的帶領或感動,看到福音傳向外邦的異象。或者這些因素都有。初期教會的偉大,不僅產生出像保羅這樣的使徒,更是產生出像巴拿巴這種願意栽培別人,引薦別人,提攜別人的使徒。這是今天的教會需要學習的。

風雨前行路

Moses Liu 今天暴雨狂風,我撐著傘走在空曠的雨中。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呼嘯而過,也曾幻想自己在其中一輛車上,但很多時候,人總該回歸現實,接受現實,即使在自己看來都很殘忍。沒有車,我只有雙腿,一步又一步地往前走,不敢去想遠方還有多遠,自己又還能扛多久,內心只有一個信念,既然開始走了,那就把腳下這一步走好,走穩,走過去了就是下一步,然後再把下一步走好。今天的這條路和往常一樣,走完歷時兩個多小時。生命裡能走的每一刻,走好就好,至於未來就如同主耶穌所言:「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不要為明天憂慮,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生命裡能走的每一刻,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能夠自由地呼吸、看見、聽見、感知溫暖和寒冷…,然而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本來就應該的,殊不知這是一份恩典,因為活著就是一種恩賜。例如在這條路上,勉強用雙手支撐著傘,傘遮不到的地方,雨水打在手上,打在臉上,一絲絲冰涼,我試想如果我不再呼吸呢,還能感觸這份雨水落在肌膚上的感覺麼?答案是不能,所以每至人生的困境,時常數算蒙受的恩典,靈魂便充滿喜悅和勇氣往前走,不管道路有多路遙。 我們常常讀到:「凡事謝恩!」活著不該感恩麼?很多人每天的禱告聲中,鮮有為生命而禱告,反倒是為自己奢求,生命以外還未擁有的攀比禱告,全然忘了馬太福音中的提醒「人若 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 既然生命裡能走的每一刻,每一天都是在恩典裡,又何懼風雨呢? 向前走就好了。 時至今日,我已經在這條路上走過六個月了,雖然我依然跟以前一樣,沒有車通勤。但我相信神必有祂的時間和預備,我選擇向神禱告,不停地祈禱、並安靜地等侯。 時候到了,我也就會看見了,正如「播種有時,收穫有時」。此時的耐心等待,正是我操練信心的功課。 走在路上的每一天,我都是在學習,學習不只是停留在教室裡,更是走出教室後才開始。你怎麼愛人,愛身邊的弟兄姊妹,分擔他們的困苦,實實在在地去愛,沒有批判,真誠的給予。聖經上說:「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入天國;只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想到這裡,讓我想起曾經王庭飛博士講到的一個故事——某個地方發生了一場大火,當地的居民因為火災而無家可歸,他們向附近的一家教會求助時,教會卻因為是新建的教堂,而拒絕居民在教堂裡搭建臨時居所,原因是擔心會損壞新舖的地板。 聽起來是多麼難以讓人相信的故事啊! 然而這樣的故事是否也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我們是否停留在自我的享樂中,而對身邊弟兄姊妹的冷暖置若罔聞? 約翰一書中教導我們,「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 最後,我要感恩! 我能走到現在,走在風雨裡,而且依然堅定前行,真的很感謝那些一路真誠相待,真心真意待我如弟兄的弟兄姊妹們,我看不見上帝,卻在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中看見愛的存在,相信且把愛傳遞到更多需要的人中間!

帶著渴慕的心學習神學— 美福畢業五年後

秦恩光牧師 2018年我從美福神學院畢業,從繁華、人潮湧動的矽谷,舉家來到安靜、人煙相對稀少的中西部的印第安納州,在印城華人教會(Chinese Community Church of Indianapolis)服事,至今已經過去五個年頭。 這五年,無論是家庭或個人,都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和調整。特別是在教會的服事中,從最初的中文堂助理牧師,到3年前開始的植堂,獨立帶領和牧養教會,我愈發覺得過去在美福兩年多的短暫時光是如此寶貴和令人懷念。 在美福神學院讀書時期,是一段我可以安靜學習的時間,是一段我可以專注於成長的過程,雖然總是在各個課程之間不斷地切換,在閱讀、思考和寫作業之間不斷循環。但是,這一切都是美好的,寶貴的。當你從書中讀到許多令你豁然開朗的解釋和引導,當你讀到一些令你眼前一亮的洞見,當你讀到令人黯然淚下的文字背後的真理,那一切總是那麼美好。或許當初是因為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裝備,可能是因為當年知道自己尚未畢業,需要裝備好自己去面對將來的服事,所以渴慕、追求成為了就讀神學院期間的主旋律。 牧養教會以後,就失去了那段安靜學習的寶貴時間,失去了那顆追求的心智,雖然我牧會期間依舊大量閱讀,我依舊在學習,但是更多似乎是為了預備服事,但是更多是為了講道。當然,就讀神學院期間,似乎是為了完成課業才閱讀,但是更多的其實是渴慕成長,追求長進而閱讀。故此,親愛的同學們,千萬不要將閱讀當作是完成作業的重擔,而是將其看作成長的恩典的管道,不然你會很痛苦。 最近因為回到美福教授《但以理書》和《基礎聖經》的學士科課程,讓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閱讀、思考、禱告和預備,讓我再次感受到了當年在美福神學院學習時的激動、興奮和渴慕。帶著渴慕真理、追求長進的心思去學習神學,去研究聖經,去專心閱讀,因為這段寶貴的時光,稍縱即逝,面對日後繁重的服事,這樣的時光可能是一去不復返的,日後你可能會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處境。若是失去了那顆渴慕真理的心,失去了那顆渴慕神話語的心,我們的學習將變得十分可憐。花時間、花錢不說,更重要的是,這會失去我們作為蒙召成為神僕人的生命不足。 當我們帶著渴慕的心去學習,帶著追求的心去閱讀,枯燥的書籍將變得不再那麼枯燥,厚重的資料將變得不再那麼厚重。愿主賜福美福大家庭! 美福神學院校友(道學碩士)印城華人教會西北堂的植堂者/牧者

你認識甚麼是基督教護教學嗎?

方老師 華人教會常出現一種「迷思」:基督徒只需要單單藉著「生命影響生命」或透過愛心的見證和典範,就能把福音傳揚,並不須要為信仰辯護,讓人認識福音是真實可信的。這觀點並不正確。事實上,除了強調「生命影響生命」,基督徒還需要以適切的「方法」為信仰辯護,使人認識基督真理。這些「方法」就是護教學所要探索的。 畢竟,基督信仰鼓勵人求真,而不是盲信。因此,信徒除了「有心」以外,還要加上「有見識」。換言之,我們都要裝備自己,努力學習為信仰辯護的知識和技巧,以免被人取笑基督信仰是過時或不合情理的。 要常作準備使徒彼得和保羅異口同聲教導每一位基督徒要「常作準備」為信仰辯護(彼三15)。在今日反基督信仰的文化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使徒彼得提醒信徒,當他們身邊的朋友對福音有誤解,以致對福音不感興趣,不願聆聽、甚至質疑福音真理是專橫和不受歡迎的,那麼,他們便要努力化解(defend)這些誤解,學習如何解答他們的問題,引導他們進入真理。據此,彼得說:「叫你們[基督徒]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彼前三16) 另外,當面對人指責福音不合乎情理,使徒保羅教導我們要揭開不信者思想上的愚拙或謬誤,以溫柔的態度「攻破」(offend)他們「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林後十5)在這裡,「攻破」是指基督徒要引導不信者看見他們對福音的理解,原來是來自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或觀察點,以致不能正確和全面的認識福音真理。面對這情況,保羅同樣提醒我們為信仰辯護。 知己知彼護教法「知己知彼的護教法」是為信仰辯護的一個方法。這方法有兩個步驟:首先是要進行「鬆土」的工作,也就是幫助非信徒剖釋他們所相信和依靠的世界觀是不適切和不合理的,這「鬆土」的過程就是要揭開他們所相信依靠的世界觀並不是真實可信的。第二個步驟是引導他們從基督教的思想看到耶穌才能幫助和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方法特別適用於那些曾經聽過福音但卻對福音沒有興趣甚至拒絕的人。 例如有一次,我遇到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提及佛教的偉大,因為佛教能解釋人生的一切苦難都是由於人太過執著去滿足各種需要。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離開物慾和各種執著,也就是去掉七情六慾。 當我聽完她對佛教的理解,又知道她是位很關心兒女的母親。我知道首先要幫助她看到她所相信的有哪些不足夠的地方。於是我問她,「妳是否愛自己的小女兒,為了她而付出真愛,盡量滿足她的需要?」她點頭同意。我說:「那麼,妳不能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我這樣說是要指出佛教要人除去一切的渴求,對她來說是不適切的,甚至是謊謬和虛假的。相反,基督教沒有要求我們去除一切的渴求。因為基督教認為人的渴求本身,並不是苦罪的來源呢! 「知己知彼護教法」是要幫助非信徒認識他所相信依靠的並不是合情合理的,然後才給他講說福音如何滿足他的需要。

感謝美福圓了我的神學夢

高存芳 剛信主時,我是一個主日基督徒,教會最吸引我的就是牧者的講道,帶著對神的話語深深的渴慕,我產生了讀神學的渴望。帶著這個夢想,我尋找覓食。有一天,一個似乎很有經驗的教會領袖對我說:「不讀神學照樣服事神,讀了神學很可能變成法利賽人。」我想:「算了吧,神憐憫我,祂不讓我作法利賽人,所以祂不給我讀神學的機會。」於是,順服教會安排、踏上了宣教的旅程。 六年彈指間,神學夢也成為過去的夢了。然而,因著神奇妙的帶領,2023年初,兒子帶我來到美福神學院,面見Olivia老師,了解了一些有關讀神學的問題(因為兒子知道我剛信主就有一個讀神學願望)。經過Olivia老師耐心的講解、指導和鼓勵,我心中再次燃起讀神學的希望。準備材料、等待消息到拿到F1,中間約四個月的時間。2023年5月,我正式成為美福神學院的學生。哈利路亞,讚美主的名! 我的第一堂神學課《新約概論》,見到曉雯老師,我聯想到聖經中的提摩太。曉雯老師先用對比法講四福音,再把每一卷書分章分段敘述,再分別來講它們的寫作目的、貢獻。這第一堂課讓我感覺這讀神學不是我以前想像的那麼簡單。接下來,曉雯老師的新約概論和小組查經訓練、郝國老師的使徒行傳、恩光老師的但以理書和基礎聖經神學、王庭飛牧師的腓立比書和耶利米書、秦廣樂牧師的基督教教義、周文偉牧師的福音書概論以及恩膏老師的簡明十架神學。經歷幾個月的學習後,我真發覺此神學與彼神學(我曾經想像中的神學)完全不一樣!每一門課程,每一堂課,就像是給我打開的一扇扇天窗,使我對基督信仰、聖經、人性、使命,有一個全新的視界。讀神學不只是學習聖經上的話,而是明白聖經的焦點—耶穌基督,祂是一根主軸貫穿著聖經的始終。我更明白上帝那測不透的愛、聖經中測不透的奧秘、人性中測不透的軟弱和人在耶穌基督裡所得到的測不透的福分。 回顧以前的讀經、查經,真後悔自己浪費了光陰,也耽誤了弟兄姊妹的時間。現在才曉得讀聖經,應存敬畏的心、帶著問題去每讀一卷書:先要了解本書的基本信息,如寫作背景、作者;第二是要了解並掌握本書的神學信息和文學結構;讀完後是否對整卷書有整體性認識,並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服事中,使教會和身邊的人得到祝福。另外查經前要做充分的預備,不是天馬行空,按己意分解,而是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的。 基督教教義課帶我作了一次信仰穿越,讓我明白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從初代教會到宗教改革,到現今的教會,基督教教義始終貫穿其中;讓我明白聖經和教義密不可分;使我對神學的深奧略見一斑。感謝美福圓了我的神學夢,感謝各位老師歸正了我的信仰和神學根基,預備我成為合神心意的有用的器皿。在美福,每一堂課都讓我有「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動。每位老師都博學多識、謙卑祥和、授課旁徵博引,傳道語重心長,深深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面對如此浩瀚的恩典,我的心甘之如飴。 感謝美福的每一位恩師,用基督的愛來牧養我們,感謝美福的每一位同學,以手足之情彼此陪伴,感謝上帝把我帶進美福神學院,感謝天父祂用美福來賞賜我!感謝在美福的每一天,我的心都充滿感恩!

經歷神

杜彤 我在美福神學院已經學習了三年有餘。在這三年多的學習生活中,我受益甚多,能夠在教會中服事教導成人主日學,帶領教會的敬拜服事,帶領小組查經,為神使用的僕人。神學院的學習與教會的服事令我屬靈生命不斷成長,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喜悅的,蒙神的帶領與祝福。 在這個過程中,我心中一直有個遺憾:沒有經歷過神的感受。我一直把這歸因為自己的信主時間短,屬靈生命根基尚淺;亦或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屬頭腦理性思考型,心靈的感知度差等等。我也曾以此問題請教教會的牧者,他建議我在服事中建立與神的連接,常常禱告,經歷神。我也參與神學院同學組織的靈修小組,一起學習、修行。我真的開始聽到神的聲音,經歷神。這經歷我異常興奮。 今年春季學院開設「智慧書」課程。老師的教授使我很有收穫,我便向教會牧師提出講授成人主日學課程《傳道書》的想法。牧師立刻安排了下一期的主日學課程,由我來講授《傳道書》。至此之前,我還沒有在教會教授過成人主日學,這對我來說真是很有挑戰。我透過「智慧書」課程的學習對舊約書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也開始查閱多元的釋經資料來準備,還有網路上的資料等。但我發現對於經文理解的釋經材料都各有側重,有些還有矛盾、對立的觀點。對於《傳道書》作者的確定有很大的分歧。我該如何在課程中詮釋與闡述,如何掌握以正義解讀經文? 在正式開始授課前夕,我內心是焦慮與緊張的。自己就投入更多的時間查考資料。我在這開課前的一週之中原先的興奮與期待,轉化成了不安與焦慮的心情。我也向神禱告,把這服事放在神的手中,求神帶領。我在一次靈修的靜心練習中把自己的心境放在神的手中,在靜心的過程裡,針對自己情緒中的焦慮與不安做處理。把這樣的心境分離出來,自己當一個觀察者來看情緒中的焦慮與不安。我的意識忽然接收到這樣的訊息:「你離我太遠了」。這是神在提醒我,這使我震驚!這讓我意識到,我真的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看書、查資料等準備工作,但在禱告、靈修、與神連結的時間反而很少。我恍然大悟,趕緊做出適當的調整,在事後的安排中加強了時間靜心等待神,放下心緒聆聽神的聲音。在靈修中,發現自己真的是在諸多的服事中有懈怠、有拖延,中午午休總想多睡一會。醒來也會先忙這忙那,總是不能馬上開始重要的工作。神又提醒,給了我一個「懶」字。這真是切中要害,我在禱告中求神加添我的信心與力量。 我在之後的靈修中就《傳道書》中的疑難經文解讀,求問神。神總給我答案,引領我能清楚闡述《傳道書》中難懂的經文。神學院的學習為我打下基礎,教會的服事給我實踐機會,靈修的生活帶領我經歷神。願神大大使用我,為神作美好的見證,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