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雲 經歷詩篇84的那一年,先生和我被迫離開了服事兩年也成長其中的教會,得以體會詩人在被放逐的「自由」裡渴想耶和華院宇的心腸和肉體,能以感受他在失意和失落中,羨慕麻雀能在祭壇那裡為自己找著房屋; 也嫉妒燕子得在聖殿簷下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而詩人自己卻在外邦流浪的無家可歸中,一幕幕追想那些有神同在的日子,思念耶和華的居所何等可愛…… 詩篇84也成了我最喜愛的詩篇之一。 當我很想認識這位詩人時,卻發現他隱姓埋名地躲在「可拉的後裔」裡。「可拉」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名號:他是利未人中的一個領袖,與大坍、亞比蘭聚集攻擊摩西、亞倫擅自專權、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可拉一黨」 於是淪為藐視神的代號,總讓人聯想神管教的那一幕:「地開口,把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吞下去,叫他們活活的墜落陰間… (民十六30)」「然而可拉的眾子沒有滅亡(民廿六11)。」 聖經沒有解釋可拉的眾子為什麼沒有滅亡,顯然有奇迹在發生:神審判著可拉一黨和凡屬可拉的,卻存留了軟弱無助的可拉眾子,並不是因為可拉的眾子應該活著,他們原本就該被地的裂口所吞滅,但神卻存留了他們; 羅馬書五章20節說「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神不僅存留他們,而且使他們生生不息,後來更成為歌唱的族裔、聖殿中輪班唱詩讚美神的樂隊,世代吟唱著神的信實和救恩的甘甜:「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穀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神的恩典在可拉後裔中留下得勝的記號,使他們脫去虛榮,更願意直面自己的失敗和羞恥,靠神重新站立。詩人的家族中明明有蒙神記念的偉大士師撒母耳(代上六33),他們可以自稱「撒母耳的後裔」; 也可以避重就輕地稱自己「哥轄的後裔」,但他們卻偏偏要把自己標註為「可拉的後裔」,皆因神恩典的反轉大能已在這承載羞辱的名號上譜寫出新的讚美篇章,神已醫治他們,叫這流淚谷變為泉源之地。 「流淚」的希伯來文abar,還有一個意思,指一種樹,能產生特別的芬芳和香氣。在英文欽定本聖經中,被譯為香脂樹,是一種生長於乾旱山谷之中的灌木,割開後會流出汁液,如同流淚,因此它所生長的山谷被稱為流淚谷。「他們經過流淚谷」正是可拉後裔的寫照:可拉眾子經歷了怎樣的被割開、被破碎,多少眼淚、掙扎、迷失與黑暗……我們無從想像!那也是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途中的至暗時刻,聖經沒有明確記載那發生地,但那時一定有很大的地震,地斷裂開口,吞吃了可拉一黨,然後「地口在他們上頭照舊合閉。」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内在斷層,也好像我們生命中那些至暗時刻,時過境遷也無法消除的死蔭幽谷記憶。然而,即便在那样的枯竭和幽暗中,神仍用恩典開出路,且陪著我們走。神所愛的,祂必管教!祂奇妙地使用流淚谷,要將悖逆又失敗的我們,磨成祂兒子的形狀。 流淚谷似乎一步一步把我們剝奪,使我們原有的生命被神對付,然而被對付過的生命,雖顯殘缺,卻有著不一樣的質素,能以承受秋雨之福的豐盛。流淚谷也因神的恩典,成為生命成長的恩典記號。回想我們的流淚谷,頑梗和悖逆被眼淚對付了,傲氣和傲骨和被苦難降卑了,旁邊的人甚至能覺察到一絲芬芳; 好像基督徒的十架路,雖然苦,卻是榮耀的成聖之路。當我們看見自己正是那恩典的餘種,也就讀懂了可拉後裔,更知道按著自己的光景早該滅亡,但神救贖我們,存留我們在地上,還讓我們養育後代。「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的「叫」與上文中燕子「抱雛」的「抱」是同一個字,使我對「流淚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生養屬靈後代所付出的不就是無數的眼淚嗎?然而這些眼淚又成為彼此滋潤的泉源,陪我們度過乾旱與光禿。 照著本相,我們都是可拉一黨,結局乃是滅亡。當神忿怒的杖要落在我們身上時,主親自掛上十字架為我們死了,祂三天后復活了!因著十字架上的主為我們經過流淚谷,使我們的地成為泉源之地,生養我們,滋潤我們,還要降秋雨之福蓋滿全谷。秋雨是經歷夏天乾旱之後滋潤大地的雨水,這應許又一次讓我的心格外甘甜起來:在罪的審判裡,我們早該滅亡了,但主耶穌在十架上不僅流淚,更流出寶血,洗净我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罪,我們可以不必滅亡,祂復活的大能不僅要存留我們,還讓我們有詩可寫、有歌可唱,我們就喜樂地歌唱、全心地事奉,也在祂裡面生生不息。 謹以此文為美福獻上禱告: 懇求管教又施恩的神,領我們經過流淚谷, 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沛降秋雨蓋滿全谷。 阿們!
《士師記》閱讀心得
王曉雯 在士師記第一章,我們看到作者一直描繪猶大支派的勝利:猶大帶著「哥哥」西緬攻打迦南人,這是很特別的寫法。然後又倒敘在約書亞期間,猶大攻取耶路撒冷和希伯倫、迦勒的親戚俄陀聶攻打底壁的勝利。最關鍵的是,猶大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歸結在「耶和華神與猶大同在」(19節),說明猶大是神印證的一個支派。接著21節記載「便雅憫沒有趕出耶布斯人」,乍看之下是不合邏輯的,但如果士師記寫於大衛在希伯倫作王期間的話,那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一個支持的論據就是21節所說「耶布斯人仍住在耶路撒冷與便雅憫人同住,直到今日」,據我們所知,在撒母耳記下八章大衛就把耶路撒冷攻下了,也就是說這裡的「直到今日」——士師記寫作的年代很可能就是大衛在希伯倫作王七年的期間。 在27節后也是分別描寫了各個支派沒有趕出迦南人的情形,表明這些支派都不是神所揀選的。從第二章開始就記載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沒有把迦南人趕出去,離開神被仇敵攻擊,神興起士師為他們爭戰的序言。 接下來就是士師們興起的故事,似乎以色列人被欺壓越久,行事也越墮落。俄陀聶被興起時,以色列人服侍亞蘭王八年,他是猶大支派的,並且「耶和華的靈降在他身上」(三10);以笏被興起的時候,以色列人服侍伊磯倫王十八年(三14),他是「左手便利」的便雅憫支派的,聖經沒有記載耶和華的靈和他同在;底波拉被興起的時候,以色列人服侍夏瑣王二十年(四3),她是唯一的女士師,似乎當時就沒有男人可以出來帶領以色列人;看到巴拉的懦弱和不信,這是令人惋惜的。 士師記中最長篇幅記載的是基甸,但是他是以神審判以色列人為目的而出現的(六6-10)。基甸說不管理以色列人,但是卻把自己擺到一個自立為王的身份上去,包括:收取百姓的金耳環、私自製造了一個以弗得、有七十個兒子和示劍的妾給他生的亞比米勒,就是「我父親作王」的意思;最後亞比米勒帶來內戰,作為神的懲罰(九章)。從這幾個大士師的事跡可以看到,士師們沒有帶領以色列人歸向神而不再被外邦王欺壓。 接下來的耶弗他,雖然打贏了,但把女兒一生給毀了。而後與以法蓮人發生支派之間的鬥戰,殺了他們四萬二千人!最後的士師拿細耳人參孫,每次行大能的事情都有「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十四6、19,十五14),卻因為沉溺于外邦女子的美色,至終和非利士人同死。事實證明,士師們無法帶領以色列人重新歸向神。 接著十七章,有一個濫用神的名的家庭,為自己做以弗得、建神堂,還隨便抓一個利未人當祭司,這祭司但族人說:「你們可以平平安安地去,你們所行的道路是在耶和華面前的。」(十八6)結果造成拉億這個地方的百姓慘遭殺戮。 十九到廿一章敘述以色列支派聯合起來攻打便雅憫的悲劇。便雅憫的基比亞的惡行和所多瑪非常相像,而掃羅正是基比亞人,身上有著他們的血統。在以色列人準備攻打便雅憫的時候,神說「猶大當先上去」(廿18),這句話在一2也出現過:誰先上去攻打迦南人?神說「猶大當先上去」。這首尾呼應,一是讓百姓知道便雅憫支派是不能帶領以色列人得勝的;二是確立猶大的領導地位。所以,十七至廿一章說明,立王已經是勢在必行的。「當時百姓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意思就是作者在寫士師記的時候,是已經有王的了,那王又是否能帶領以色列人重新回歸神呢?這個問題就留給撒母耳記為我們解答了。
疫情期間重遊以色列
Irene 疫情稍緩,以色列剛重開,我們的小隊就趁機踏上朝聖之旅。第四次重遊以色列,認識和體會再深刻多一些。出發前先把聖經的記載牢記了,到達每地就把經節從腦海里取出處理,五官努力觀察吸收,希望減少『水過鴨背』的現象,過後即忘。以往不少遊客點排隊沒完沒了,浪費了光陰。今次疫情期間卻大不相同,多了默想反思的時間。 有一天早上我們前往在橄欖山腳的客西馬尼園,主耶穌在釘十字架前一晚,與門徒在那兒逗留了一會。我從客西馬尼園眺望對面華美的金頂回教寺,在耶穌時代是聖殿的所在。那夜,耶穌看見自己將如贖罪祭牲,被拉到聖殿獻祭,為要除去世人的罪。耶穌陷入極大的驚恐和憂傷,『壓力爆煲』不足形容祂承受全人類罪惡時的心理狀態。在祂這般難過脆弱的時候,卻看見門徒睡著了。耶穌三次提醒他們要警醒,他們的眼睛仍然睜不開:心靈願意,肉體卻軟弱。 萬國教堂就是為記念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憂傷祈禱而建立的,里面的那塊大石頭據說為耶穌最後禱告之處。今次遊客不是太多,我很容易就擠到教堂前,與來自各地各族的信徒,一同跪在石塊旁邊,按著石頭禱告了一會。默想耶穌在那處憂傷痛苦,當時祂是何等的脆弱,幾乎要死!門徒也在那裏被軟弱的身體困住不能自拔。我想起了自己的脆弱,親人朋友面對各式各樣的軟弱,生命不能掌握。我向神傾訴,眼淚不禁流了下來。在那一刻,沒有人在我後面排隊,或虎視眈眈我的位置,何等的美好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
張太英 將近兩週的以色列旅程轉眼就過去了,回顧起來可以用一名話來概括我的認知,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次匆匆走了許多地方,儘管沒完全理解消化,但縱然只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記憶,但對於主耶穌在地上走的路,總算有了一些稍微立體化、全面性地認識,不再只是抽象平面化的,從紙上得來的印象。 當我從走過這些聖經中記載的地方,對於天氣地理等許多方面的細節都會幫助我感知的深度和豐富程度。當我們因為炎熱、口渴、疲累不願繼續向前走的時候,瞬間明白了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感受,不再是高高在上指責他們不爭氣,不僅是與他們感同身受,更是發現我們其實和他們並沒有兩樣。 當我看到加利利湖並且成群的魚兒游來游去,原來平面抽象的地圖、文字和故事突然變得親近親切了。我從不認為聖經的真實性需要考古發現來證實,但這些發現幫助我們認識的緯度和深度。比如在大衛城看到約押從潛入奪取耶布斯人城的水道,走過希西家水道,看到希西家王將基訓泉的水引來,儲在西羅亞池。這些平平讀過並不放在心上的歷史事蹟突然鮮活起來。 雖然耶路撒冷的聖殿山和各樣宏偉建築並歷史古蹟非常震憾,這次旅程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更深的了解主耶穌道成肉身的降卑和犧牲。雖然一直知道神子耶穌從全知全能的神,道成肉身住在有限的人的形體裡,像我們一樣會渴會餓,會為神的殿被玷污而憤怒,會為耶路撒冷哀哭,這樣的降卑是無法衡量的。 但當我看到他在拿撒勒住的那樣狹小的房子,每日勞累做工,順服自己的父母,完完全全沒有罪,這些讓我對道成肉身的理解不再只是抽象的神學概念,更是活生生地在真實的時空裡的具體存在。在拿撒勒村按著主耶穌時代的複原的農作和社區也幫助我們了解主耶穌的比喻和講論。當主耶穌按著父神所定的時間出來在約旦河受洗正式開始傳道,安息日在拿撒勒會堂發出「神恩言應驗」這樣信息後,不僅不被尊重,而是受到敵視和惡待,更要離開拿撒勒。而在他做為傳道事工的基地迦百農,這個homeless Jesus的雕塑更是讓我想到「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當我們看到主耶穌走的地方,知道他所受的疲累和敵對,甚至門徒們也不能與他警醒禱告,他卻定意遵行父神的旨意,為我們成就這無與倫比的救恩。我很感激他! 其它還有很多被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觸動的,不能一一細說,比如在Petra聽到基督徒的聚會從初期教會一直到如今,看到無論是什麼環境,神都信實地保守祂的教會。這些都作為讓我更認識神、更感恩、更愛神的一步。
走過時光
曾秀雯 我們一行人風塵僕僕地來了,帶著期盼與興奮,彷彿以色列人上行至聖殿般朝聖的心情,展開了我們嚮往已久的聖地之旅! 耶路撒冷—我們行程的第一站—這個三大一神宗教爭鳴的聖地、流傳著幾千年來的歷史遺跡,每一棟的建築物,似乎都向我們述說著它們的歷史故事。一一的走過,彷彿走進了歷史的軌跡,走入了兩千多年前的時光⋯⋯來到Via Dolorosa,走在耶穌走過的苦殤路上,思想主為著我們的罪,忍受世人的唾罵、兵丁的鞭打與羞辱、徹夜地被拷打,最後背著重重的十字架,孤獨地走在這條漫長的道路,此時此刻,以賽亞書53章五節的經文「⋯因祂受的刑罰,我們的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在我腦中盤旋,我的心痛了⋯。爬上了橄欖山,下來到了客西馬尼園,面對著對面的聖殿山,思想著主耶穌在此不斷地整夜禱告,雖然曾經懇求父神將這杯拿走,但祂還是順服了神的旨意,為著祂所愛的世人,甘心的捨生。而當我跪在萬國教堂裡,按手在那塊傳說中主耶穌禱告的地方,眼淚竟不住地奪眶而出,止不住地哭泣,一種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 雞鳴堂—大祭司該亞法的家,主耶穌被抓之後,在此一夜受審問,地牢牆上吊掛主耶穌雙手的鎖鏈釘痕,依舊隱隱可見,這樣一位住在高天、榮耀的君王,竟願為我們這渺小的人,默然承受羞辱,對比著彼得三次的不認主,我的心羞愧了、我的口無語了,因為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南地—行程的第二站—聖經上所說,那大而可怕的曠野。如今身處於這片一望無垠、草木不生的曠野,那貧瘠的程度,真是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荒蕪與絕望,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了,真的很難憑著記載來想像。難怪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間,百姓會不斷的抱怨。因為比較與不知足的心態作祟,完全忽略了神的供應與保守,忘了四十年來,他們的衣服沒穿破、鞋沒穿壞,白日有雲柱帶領,夜間有火柱照明。思想著現今的我,處在這麼優渥的環境中,也是常會有抱怨的時候,真的願意借此常提醒自己,要時時存著感恩的心,看到神的恩典,而不是自己所無的。以致能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 拿撒勒、加利利海—行程的第三站—主耶穌成長、傳道的地方。對比於耶路撒冷的喧囂,這裡多了一份幽思,面對著寧靜的加利利海,思想著主耶穌所行過的眾多神蹟奇事、就地取材地門徒訓練,而最令我觸動的,則是chapel of Primacy旁的一處岩石,就是主耶穌為門徒預備早餐,並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的地方。聽著領隊的短講,面對著前面一片祥和的湖面,想像著主耶穌在升天前,對彼得的託付。彷彿「主」也一樣地問我,你愛我比這些更多嗎?我靜默了⋯,因為這將成為我一生的提醒! 結束了14天的行程,我們一行人又風塵僕僕地回去了,所不同的,是走過了二千多年前的時光,主耶穌所走過的足跡,帶著更多的感恩,更多的期許踏上歸途!
感想
林慧瑾 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講,以色列聖地之旅是畢生必行的旅行,對我也一樣。但在出發前,我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旅行這麼重要?為什麼這個旅行讓我感到這麼興奮?其實我並沒有去仔細思考;只是單純的想去,也篤信自己應該去,去看看聖經上眾多提過的地方。 雖然出發前在學校有先上課,自己也有做一些的準備功課,但在心裡的準備上覺得還是仍不足。第一天在耶路撒冷就有相當的衝擊:我們的第一天是去走「苦傷路」(via dolorosa)。說真的,出發走之前就有一種莫名的情緒湧上心頭——我是要去走耶穌背著十字架到各各他的路,設定給他的,就是這樣子的路!身為神的兒子、是無罪的完全人,竟然為世人的罪揹負著十字架往各各他去。不僅僅是為當時背棄他的猶太人,更是為無數的外邦人、及為往後世世代代的我們——上十字架。這時心裡的沉重不是用語言可以表達的,當然更不是觀光客的心情在看「苦傷路」上的每一個站。我的心情是沈重的,想著是在這裡耶穌跌倒的,在這裡有位婦人幫他擦臉⋯我的心是傷痛的,是感恩的。最後終於走到聖墓堂,在聖墓堂的感受我想在下面最后兩段再來表達,現在先分享其他的。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也去了客西馬尼園、聖殿山、馬可樓、大祭司住處的雞鳴堂。我整理出最後一個晚間耶穌走過的路:從馬可樓吃最後晚餐,過汲倫溪去客西馬尼園,被抓回馬可樓附近的大祭司家的雞鳴堂,過了一夜,清晨被帶去彼拉多的衙門,再被拉去希律的王宮,再被帶回彼拉多的衙門,最後走那「苦傷路」直到在各各他山被釘在十字架上。根據聖經所描述的行蹤,耶穌在談最後24小時所走過的路是相當的漫長,其中有些時候手是被捆綁的,有些時候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因為我們訪問過這些地方,也就知道實際的距離;因此更是心疼耶穌在最後24小時所承受的苦,他所受的折磨。相比下,我感覺到自己的軟弱和不配。 在客西馬尼園時,相比於在萬國教堂裡面的禱告,我個人在院子裡有更多的思想。我默想到耶穌最後的禱告,他是怎麼樣跟父神禱告的,而我自己平常又是怎麼跟神禱告的?想到自己是否完全的順服在主的面前?是否單純的順服神,並願意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當然這一次的旅行當中還有其他的收穫。比方說在「拿撒勒人村」,我們有機會認識耶穌時代拿撒勒村落的生活;經過汛的曠野的時候,我們知道原來摩西帶領百姓在曠野40年漂流的環境是如何,原來曠野是這樣的炎熱!干旱!荒蕪!難怪他們埋怨。 最後,讓我回來分享在聖墓堂,及後來訪問的雞鳴堂、萬國堂的感受。在這些著名的教堂內,我其實是被那些基督教的形形式式的物件和儀式所淹沒,我的感覺是有所保留,又不知所措。我自己的背景是在神召會出生,受嬰兒洗禮,在長老教會長大,受洗。所以對一些耶穌像、甚至聖母像都有點覺得它們是偶像的概念。但是聖墓堂多半是希臘東正教和天主教及其他的教會所建立的,裡面正是充滿耶穌像、聖母像,甚至聖保羅像、聖彼得像等等,還有點燃著許多的蠟燭和燃燒著一些的香。對我這樣子一個背景的基督徒來說,是有一些違和感。領隊告訴我們石頭中有一個洞,原來那個外邊裝潢華麗的洞就是耶穌的十字架插在那上頭的。那時,我心中的感覺是五味雜成。接著又來到Edicule:就是那個耶穌死後,從十字架拿下來平放身體的地方;據說就是耶穌的墳墓。所有來參觀朝聖的人,四人一次進去禱告。我心中也有一些莫名的疑問。又如在萬國堂所看到的,許多人摸著石頭,摸著石碑,摸著圍著的繩子來禱告。我的腦子裡是又有些困惑:對基督徒來說這樣對嗎?看見了很多人摸著傳說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石頭禱告,我心裡想著:這石頭變得這麼重要嗎?是不是…..,朝聖是這樣嗎?! 那塊石頭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關於這些疑問,我自己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沉澱、去思考的。 我確定自己還需要再去拜訪聖地的,我也需要再多研讀聖經。希望下一次的領受,是不一樣的,是會更清楚明瞭自己的態度。
我相信的擁有至高權柄的神
譚廣慶 參觀西牆、耶穌的聖墓堂、客西馬尼園、昆蘭和凱撒利亞腓立比等聖經遺址時,總會有特殊感觸的時刻。在追尋過去主耶穌的足跡和生活的地方時,我挑戰弟兄姐妹重新審視神帝的恩典,特別是從《舊約》去審視。有些寫作聖經書籍的作者對約書亞年代的以色列人沒有把迦南地每一個居民都趕出去感到不屑。但你沒有看到神的恩典嗎?其實,我們的神是計劃了讓外邦人與以色列人一起生存。現在跳去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人衝突的困境。難道我們仁慈的神不也愛巴勒斯坦人嗎? 我跑題了。我想指出:在以色列,如果你想在聖經的遺跡尋找宏偉的視覺效果,您會感到失望。不同的考古發掘都包含聖經意義。每個遺跡站點的深刻性來自我們自己通過聖經學習和個人反思與遺跡的聯繫,當然還有聖靈的提醒。因此,借著聖經經文來想像這些地點和歷史事件並不是道聽途說的。如果沒有你自己 3-D的想象效果,你會感到失望,因為你只會看到很多石頭而已。可以說,聖地之旅是「非常規的」,它們並不是為了擴大我們最初的旅行慾望,儘管我在每次訪問以色列時都會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旅行慾望。 這些年來我參加了多少次聖地旅遊,我已經數不清了,也許有五、六次。在每次旅行中,我都發現同行的兄弟姐妹們總是驚嘆於以色列的偉大,驚嘆於這個國家如何獨自戰勝了鄰近國家,並奪回了聖經中神賜予的所有土地,就是聖經中記載的所有土地(其實是把自己意思讀進去) ——聖經中的以色列人是否違反了申命記約的文本和內容似乎無關緊要,總而言之所有土地都必須屬於以色列,並要歸還給以色列。其實,經文還有很多值得爭論的地方呢!我們不能說神愛世人,同時卻把我們不同意的一群人作為例外。神在祂的旨意和愛中計劃了讓不同的人們一起生活在世界上,即使那些不相信祂的人。在我們這團人回來的路上,我和一位毫無信仰的以色列婦女聊天。我有點震驚,她甚麼人事物都不相信。這是,我很快清醒過來:她就是今天大多數現代以色列人的模板。 我們信徒把自己憑空抽出的意思解讀所有應許地如何屬於以色列人的經文時——就好像巴勒斯坦人的尊嚴比任何人都低一點一樣。在現代戰爭,巴勒斯坦人無法贏得以色列。我是不贊成任何戰爭的,我更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談判達成一項持久的和平條約。我發覺不少信徒選擇認為上帝重建以色列,並準備以某種方式清除非選民巴勒斯坦人。不對!我發現似乎信徒對巴勒斯坦人沒有深切思考——他們也是上帝所愛的人啊!對我們中間的一些人來說,這些巴勒斯坦人似乎是一些可討厭或透明的人。 我又跑題了。除了從考古發掘的旅游點明白更多,這次神也賜我在開車是與一位年青弟兄團契的難得機會,以及與兩位老師非正式的夜宵團契。他們的經歷和經驗比我預期的要豐富得多。由於沒有得到這位弟兄和老師們的許可,這裡只能含糊其辭。 我希望你也會參加以色列之旅。希望從那次經歷中,你會看到神的恩典比過去你認識的成倍增加,你對——祂愛世上所有的人——的信念變得更加堅定。
The Ordinary Christ
Isaac Hung “And the Word becam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and we have seen his glory, glory as of the only Son from the Father, full of grace and truth.” John 1:14 Israel is a beautiful, surreal, strange land. The bustling cities are modern – Wi-Fi, smart phones, credit cards, skyscrapers and hip condos, American pop music on the …
各按其時(傳三10-14)
熊潤榮院長 畢業生,為你他們感恩。想到你們過去生命的故事,我祈求神把美好的祝福、澆灌你們。祝福你們今後在神的恩賜中滿足,在服侍基督中滿有喜樂。 多年前,我在加拿大的一個小鎮Three Hills讀神學,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擁有汽車。第一台車只用500元買來,是Ford Pinto。有一次我開車3個小時去Edmonton探望朋友,兩天後回來。第二天車完全開不動。那時學院有修車場,我跑去那裡找到一個修車師傅來看,他是學院的員工。他檢查後,驚訝的對我說:「你的車怎麼能從Edmonton 開回來!引擎都燒掉了!裡面連一滴的機油都沒有!」原來我從沒有為我的舊車加過機油,卻開著它到處跑。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這位年長的弟兄說:「我去舊車場找一個Pinto 的舊引擎回來,幫你重裝吧。」我感動到無言以對,也很感恩:如果車在高速公路上死了,我會求救無門。真的,如經文說的、神造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11)。 我去拿車的時候,問這位這年長的弟兄,為何他會在學院工作。他說本來他是準備自己開一個修理汽車的業務,後來聽到神學院需要有修車的人來服務,他覺得神要他來這裡服事。他就來了,他沒有後悔,因為他知道是為神永恆的國度做的,而且他覺得生命很有意義。我看著他,心中很敬佩他。他一生就是在這不起眼的修車場勞苦,只有小小的薪酬;身上的工作服、雙手都沾有黑色的機油。但他在永恆的光裡面生活,且生活得豐盛。 我們都有永恆的意識在腦海裡,傳道者指出是神把永恆放在我們裡面的(11),這是神的作為。不過,縱然我們有永恆的意識,我們卻不能參透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並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安排。的確,對基督徒來說,神始終是一個奧秘。因此,我提出三點勸勉給畢業生,和所有的來賓。 一,把握平凡的人生,在其中享受,且生活得好。 傳道者勸勉我們:人生在世,沒有什麼比快快樂樂享受生活更好了(12); 人生就是由那些眼前的、簡單的事物組成的,如食物、汽車、走路、朋友、家人等;我們要珍惜它們,享受它們。許多時候,不少人覺得這些事太平凡了,不值得一談;他們轉而追求成就,或超脫的屬靈經歷。可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那些追求都是遙遠的,只是一種理想。有些時候,這些遙遠的事情,會使人越追求越飄渺,忽略眼前的生活,變得不切實際。我們要把握平凡的人生,在其中享受,且生活得好。 要知道,不是我們要享受人生就可以享受的。當我們有病,或心裡痛苦的時候,我們都不能享受生活。是神的恩典,我們才可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不單是個人的,也需要幫助服務他人。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2,do what is good)。所以,畢業生,讓我們更多的幫助人,行善,與他人分享我們的時間、金錢、生命等,這才算是享受生活,且生活得好。 二,把握機會去勞碌,在工作中享受神的恩賜。 13節指出:人應當吃喝享受他們辛勞的成果,這都是上帝所賜下的禮物。人能夠吃喝、享受、勞碌,都是神賜給我們的禮物(13)。我們要把握平凡的生活,因為那是神給我們的禮物。平凡的生活不單只是吃喝,與吃喝一並排列的,是辛勞、勞碌(13)。原來有意義的勞碌工作也是神的恩賜。其實,辛勞工作與喜樂是連在一起的。當我們勞碌後,看到成果,我們會有喜樂,這是享福。又當我們的勞碌帶給他人祝福,我們會有喜樂。這些喜樂都是神的禮物,也是一種享福。 的確,我們能夠歡喜的接受辛勞,並在其中享受,就是領受了神的恩典。 開始時我提到的那位年長弟兄。有一次我去修車場找他,他告訴我他在這修車場服事了幾十年來,下個月就退休了。我惋惜地問他:「你退休後會做什麼?」他說他要去哥倫比亞省與他兒子一起,每天他會去附近的湖釣魚。他很喜歡釣魚,過去幾十年都沒有機會,現在要好好地享受生活。聽了他說的,我心中很羨慕,覺得真是神的恩典,神給他享受辛勞的成果。 畢業生,我們也是,要把握機會去辛勞,在工作中享受神賜給我們的禮物;也為基督勞碌,當我們辛勞的把基督救贖的恩典帶給他人的時候,我們會很喜樂,覺得生活很有意義。 三,把握敬畏神、享受生活,不用與人爭論。 14節,傳道者說:凡神所做的,都不可更改,無可增添,也無可減少。神這樣做,是要人敬畏祂。的確,只有神的工作、神定規的,能存到永恆,不會改變。人的工作和人願意的都會改變。所以,讓我們存敬畏的心來生活,享受生活。具體來說,我們不需要為不同的意見或神學看法,甚至閒話等,與人爭論。我們可以討論,但不需要爭論。討論了、就算了,由神來定斷。 有些信徒常到處找人把柄,說這人說的有問題等,他們覺得要為真理的緣故反駁。其實,這些人很可能是知道很少,因為俗語說得對:半桶的水發聲是最響亮的。面對這些人,我們要如何做?要解釋嗎?要辯論嗎?很可能都不需要。因為他們是不會服輸的,就是你辯論贏了,不等如你真的正確。更何況,爭論通常只會使自己受傷,不會真的折服對方的。 所以更好的,是繼續的享受生活,不受這些人的言語影響。箴言提醒我們: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廿六4)。能夠平伏自己的心靈,放下不平的情緒,繼續安靜的生活,交託相信神,也算是一種享受生活。阿門。 神是超越世人的,只有神所做的、神所說的存到永恆,不會改變;人的一切都會改變;人無法對神的作為有所增減。能夠堅守這種認識而生活的,也算是敬畏神了。 畢業生,彼此共勉。願主基督與你們同在!阿門。
極好的無花果 (經文: 耶 24:1-7)
吳永青牧師 院長、各位老師、來賓、同學、畢業生的同學們,主內平安。 2015 年出版的一本書叫做 The Church in Exile,流放中的教會。作者驚嘆過去三十年北美教會在北美社會中被邊緣化之迅速。我來美國快要三十年了,也親眼目睹和經歷了這一變遷,特別是近期,常聽到教會關閉,美麗的教堂被賣掉,有的轉成民宅或商業用地。根植在北美的華人教會也深受其影響,唯一不同的是華人教會幾乎從來都是處在社會邊緣的,就是在美國也是這樣。不過,北美教會被流放也會直接影響在北美的華人教會。那麼,處在這樣一個變遷的時代,作為神學院的畢業生該如何面對呢?我們來看耶利米書廿四章1-7節。 兩筐無花果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約雅敬的兒子耶哥尼雅和猶大的首領,並工匠,鐵匠從耶路撒冷擄去,帶到巴比倫。」 這是猶大人第二次被擄,大約有一萬多猶大的社會精英被擄到巴比倫,好像他們被流放了。這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來說是一個悲慘的經歷。聖經記載先知耶利米向他們宣講 神的審判已經有三十年之久了,但是以色列人就是不聽,惹 神的憤怒。耶利米本人也為此常常傷心流淚,「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九1)。回到今天的經文:「這事以後,耶和華指給我看,有兩筐無花果放在耶和華的殿前。一筐是極好的無花果,好像是初熟的。一筐是極壞的無花果,壞得不可吃。」好的那一筐是春天初熟的果子,按律法規定要獻給 神的禮物。壞的那一筐不是初熟的果子,拿到聖殿來冒充好的。神親自為他解釋這異象的含義。 那筐極好的無花果 那一筐極好的無花果,就是那前兩次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在人看來,那些被擄的人很不幸,從 神的應許之地被擄到外邦,一路上受了許多的侮辱和羞愧,以及遙遠路途中的苦難。然而,讓先知耶利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兩次被擄的人原來是 神自己打發他們去的,目的不是要拆毀而是要建立,不是拔出,而是要栽植。神要看顧他們如同那筐極好的無花果,眷顧他們使他們得好處。神說:「我要賜他們認識我的心,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因為他們要一心歸向我。」 神為什麼要揀選前兩次被擄的人,而不揀選留在猶大的人?是因為前面兩次被擄的人比其他猶大人更愛主嗎,或者更配得 神的愛嗎?聖經中沒有說。耶利米三十年的宣講,他們也是照樣不聽的。我們可以根據聖經說, 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 神的揀選是沒有錯的。從後來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 神真的看顧了那兩次被擄的人,在他們中間興起了兩位先知:但以理和以西結。雖然經歷短暫的痛苦,但之後他們在巴比倫生活安定,靈魂甦醒,心歸向 神。等到七十年他們回歸以後,果然棄絕了偶像的崇拜。反過來,看留在猶大的人,依然像以前那樣犯罪得罪 神,即使脅迫先知耶利米與他們一起逃到埃及,也還是不聽 神的話,好像那一筐壞的無花果。 The Church in Exile 的作者像是看到了北美的教會正在被逐出北美的社會中心,教會對北美的社會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影響力,心裡傷痛。如今北美教會老年化嚴重,基督教信仰在年輕一代人的心目中越來越淡化、邊緣化,好像過時了。四年前,我應邀去德州在一個教會退修會作講員。他們就說他們的孩子一上大學離開家,就不去教會了。在這方面,加州就更嚴重了。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我們不妨再次回到耶利米的時代,當猶大人逃到埃及後,他們仍然不聽先知的話,反而回答他說:「論到你奉耶和華的名向我們所說的話,我們必不聽從。我們定要成就我們口中所出的一切話,向天后燒香,澆奠祭,按著我們與我們列祖,君王,首領在猶大的城邑中和耶路撒冷的街市上素常所行的一樣。因為那時我們吃飽飯,享福樂,並不見災禍。自從我們停止向天后燒香,澆奠祭,我們倒缺乏一切,又因刀劍飢荒滅絕。」 (耶 44:16-18)。吃飽飯、享福樂已經成了他們人生的目標,並且以拜偶像來達到此目標。在今天,那就是掙錢、掙大錢是人們的目標。就是在教會裡,你也常聽到他們說他們的孩子多麼優秀,拿了什麼獎,上了什麼名校,拿到了什麼工作,掙大錢。很少聽到他們說他們的孩子怎樣愛主,幾乎聽不到我家孩子天天背起十字架跟隨主。比較這兩個時代,有一點是共同的:本末倒置。看重受造物,卻不敬拜造物主。 畢業生的同學們,今天是你們大喜的日子,因為你們畢業了。明天就是你們迎接新的挑戰的日子。不論你們去哪一個教會事奉,上哪一個機構作工,最重要的是忠心傳講神的話語,在時代的洪流中靠著主站立得穩,像先知耶利米、但以理、以西結一樣。若你去了一個艱苦的地方事奉,也不要灰心,也許那地方的人是一筐好無花果;若你去了一個看似安穩的地方,也不要太高興,也許那地方的人是一筐不太好的無花果。在什麼地方事奉無關緊要,只要是 神呼召你去的地方,要緊的就是用心事奉,不貪圖錢財、不追求名利,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窮盡一生作主忠心良善的僕人,榮耀主的名。遇到艱難的時候,仰望主,就是經過死蔭的幽谷也不用害怕,祂的杖、祂的桿必安慰你! 結語 親愛的畢業生同學們,感謝主,你們在美服神學院裡努力學習和裝備,如今已經畢業要奔赴事奉的工場了。在今天北美教會被邊緣化的時代,更要你們在主裡有忠心,像使徒保羅那樣,把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願你們常在主裡面,像枝子接在葡萄樹上一樣,為主多結果子。願主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