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林慧瑾

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講,以色列聖地之旅是畢生必行的旅行,對我也一樣。但在出發前,我問自己:為什麼這個旅行這麼重要?為什麼這個旅行讓我感到這麼興奮?其實我並沒有去仔細思考;只是單純的想去,也篤信自己應該去,去看看聖經上眾多提過的地方。

雖然出發前在學校有先上課,自己也有做一些的準備功課,但在心裡的準備上覺得還是仍不足。第一天在耶路撒冷就有相當的衝擊:我們的第一天是去走「苦傷路」(via dolorosa)。說真的,出發走之前就有一種莫名的情緒湧上心頭——我是要去走耶穌背著十字架到各各他的路,設定給他的,就是這樣子的路!身為神的兒子、是無罪的完全人,竟然為世人的罪揹負著十字架往各各他去。不僅僅是為當時背棄他的猶太人,更是為無數的外邦人、及為往後世世代代的我們——上十字架。這時心裡的沉重不是用語言可以表達的,當然更不是觀光客的心情在看「苦傷路」上的每一個站。我的心情是沈重的,想著是在這裡耶穌跌倒的,在這裡有位婦人幫他擦臉⋯我的心是傷痛的,是感恩的。最後終於走到聖墓堂,在聖墓堂的感受我想在下面最后兩段再來表達,現在先分享其他的。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也去了客西馬尼園、聖殿山、馬可樓、大祭司住處的雞鳴堂。我整理出最後一個晚間耶穌走過的路:從馬可樓吃最後晚餐,過汲倫溪去客西馬尼園,被抓回馬可樓附近的大祭司家的雞鳴堂,過了一夜,清晨被帶去彼拉多的衙門,再被拉去希律的王宮,再被帶回彼拉多的衙門,最後走那「苦傷路」直到在各各他山被釘在十字架上。根據聖經所描述的行蹤,耶穌在談最後24小時所走過的路是相當的漫長,其中有些時候手是被捆綁的,有些時候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因為我們訪問過這些地方,也就知道實際的距離;因此更是心疼耶穌在最後24小時所承受的苦,他所受的折磨。相比下,我感覺到自己的軟弱和不配。

在客西馬尼園時,相比於在萬國教堂裡面的禱告,我個人在院子裡有更多的思想。我默想到耶穌最後的禱告,他是怎麼樣跟父神禱告的,而我自己平常又是怎麼跟神禱告的?想到自己是否完全的順服在主的面前?是否單純的順服神,並願意背負自己的十字架?

當然這一次的旅行當中還有其他的收穫。比方說在「拿撒勒人村」,我們有機會認識耶穌時代拿撒勒村落的生活;經過汛的曠野的時候,我們知道原來摩西帶領百姓在曠野40年漂流的環境是如何,原來曠野是這樣的炎熱!干旱!荒蕪!難怪他們埋怨。

最後,讓我回來分享在聖墓堂,及後來訪問的雞鳴堂、萬國堂的感受。在這些著名的教堂內,我其實是被那些基督教的形形式式的物件和儀式所淹沒,我的感覺是有所保留,又不知所措。我自己的背景是在神召會出生,受嬰兒洗禮,在長老教會長大,受洗。所以對一些耶穌像、甚至聖母像都有點覺得它們是偶像的概念。但是聖墓堂多半是希臘東正教和天主教及其他的教會所建立的,裡面正是充滿耶穌像、聖母像,甚至聖保羅像、聖彼得像等等,還有點燃著許多的蠟燭和燃燒著一些的香。對我這樣子一個背景的基督徒來說,是有一些違和感。領隊告訴我們石頭中有一個洞,原來那個外邊裝潢華麗的洞就是耶穌的十字架插在那上頭的。那時,我心中的感覺是五味雜成。接著又來到Edicule:就是那個耶穌死後,從十字架拿下來平放身體的地方;據說就是耶穌的墳墓。所有來參觀朝聖的人,四人一次進去禱告。我心中也有一些莫名的疑問。又如在萬國堂所看到的,許多人摸著石頭,摸著石碑,摸著圍著的繩子來禱告。我的腦子裡是又有些困惑:對基督徒來說這樣對嗎?看見了很多人摸著傳說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石頭禱告,我心裡想著:這石頭變得這麼重要嗎?是不是…..,朝聖是這樣嗎?! 那塊石頭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關於這些疑問,我自己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沉澱、去思考的。

我確定自己還需要再去拜訪聖地的,我也需要再多研讀聖經。希望下一次的領受,是不一樣的,是會更清楚明瞭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