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的心腸/工場

陳榮超牧師 牧者的「心腸/工場」,英語是feel/field,中英文都是雙關語。「心腸」是牧者的感覺,「工場」是我們牧養的群羊。從牧養的角度來看,心腸和工場都需要關注,好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實際的角度看,兩面如何平衡是關鍵問題。 一、什麼是「對」的教會增長模式? 作為教牧人員,面對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希望教會能夠增長,但是應如何增長?我們會羡慕大型教會。自從馬鞍峰和核桃溪兩個巨型教會帶來教會增長學的研究後,大家就想;如果我們像他們做得「對」,就能夠達到這兩教會的增長速度。問題是什麼是 「對」? 是否找到了「對」的模式就一定能找到增長的秘訣? 為了要尋找一個「對」的模式,教牧人員面對的困惑是;數字的增長成為主要目的。即使教會執事不過問,牧者心中也有一種壓力,希望可以努力增加人數。結果是心腸和工場彼此對立,失去平衡。 為了增加人數,牧者往往饑不擇食,盼望儘量增加活動,看外面有什麼模式流行,就想搬來應用。比方說有某教會辦青年工作辦得好,是否你就要辦青年中心?有些牧師認為要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因此服裝要穿品牌、破裂的牛仔褲、可能還帶一個小耳環,稱我「阿哥」等等。又或者聘請一位年輕牧師來安排青年活動;當然,要滿足家長的諸般要求,這位年輕牧師又要面對許多壓力。 又或者某教會辦社區服務吸引了很多人,所以大家也爭著辦。美國華人教會,特別是在華埠的教會,受很大的壓力要辦英語補習班、入籍班和保健諮詢等。問題是80%的會眾都不住在華埠,很多人只是每個禮拜天來教會而已。要辦社區服務很難,最後請外人來辦,自己和會眾都沒有時間來參予,失去了意義。 有些教會以輔導為主,希望要使人得到幫助。問題是牧師是不是要扮演一個社工,而會眾又是否認同呢?我認識一位牧師,拿到教牧輔導的博士學位。他要推動教會在華人社區搞復康中心,單人匹馬做了很多功夫。到最後,因為教會某些成員不認同而離職。 我想無論是搞任何活動,如果教會的群體意識淡化了,信徒對教會的活動不認同不參予,慢慢也會與牧者之領導脫節。我們要吸引人?「吸引人」可能成為一個陷阱。 二、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 教會牧養離不開講臺信息的供應,牧者講道要有神學路線,但是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對」的神學路線?真是眾說紛紜。 第一種是無聲的神學路線:有一段時期,大家都很追求修道院寧靜修道的模式。「屬靈操練禮讚」(傅士德著,周天和譯)很吸引教牧人員,特別因過去基督教傳統在這方面弱,沒有天主教在靈修神學課題上那麼豐富。危險是:把追求神秘經驗等同了屬靈高峰的尋求。 第二種是鬧鐘式的路線:特別在六四之後,一些美國華人基督教團體覺得教會需要為社會公義講話。牧者受到壓力,可能講章偏向了舊約先知的書卷,講大量審判信息,還有提倡綠色和平、綠色神學等。但不是每個牧者都能夠勝任這樣做,結果對工場牧養群羊的關懷反而減少了,也引發教會內部衝突。 第三種是真理鐘聲路線:有一位牧者,連續三年,每年的講臺信息內容不變,因為他認為這是全人類都要聽的真理鐘聲。他的心腸是好的,只是對工場的需求沒有感覺,對會眾的信息消化能力缺少理解,形成了心腸和工場的不平衡。 三、心腸與工場 Feel/Field 牧者要找感覺必要多花時間認識你的牧養對象。當年公牛隊連贏冠軍,記者就訪問最佳球手米高佐敦,好幾次都是在最後一秒鐘時,他能夠在對方球員緊迫防守和攔截中射入而奠定勝局,那球是怎麼決定的?他說:「我感覺到的!」他這個感覺並不是碰運氣的意思,因為其他球員都知道,每次比賽前,米高佐敦會一個人在球場勤奮練習。他清楚了解球場每一個位置和射球角度,以致他的人、球和場地已經是連成一體了。 我們要對工場有感覺,先要了解我們牧養的群羊是怎樣的。我們要好好回到耶穌大牧者的樣式,來感覺如何去愛羊群,把心腸和工場二者平衡配合,方能達到最好的果效。

榮耀歸於神

葉惠如 神對每一個人的引導,各有不同。你很難想像,在台灣時壓跟兒都沒接觸過基督教的我,今天竟然成了個基督徒。過去拼命在拜拜,甚至相信算命的說我會出國,而喜在心頭。如今人在美國,卻深信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有祂的美意。感謝讚美主,祂一路的引領,讓我認識了祂,「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在人生的路上,就好像是重新再活一回似的。 在德州阿靈頓(Arlington)時,透過教會弟兄姐妹的愛心,嚐到「主愛」的滋味,從此踏進教會。初信主時,已經歷許多神奇妙的恩典。詩篇8:4「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這是我第一次對神回應的話。 其後透過各樣事情,經歷神的信實,堅固我對祂的信心。我開始學習參予教會的事奉,嚐盡了與主同在的福份;其中莫過於進入神學院進修這事,到現在連我自己都還覺得好像在夢中,多麼不可思議。一直以來,因工作的關係,往往錯過許多上主日學的機會,心中常有遺憾。美福成立之初,我存著「花錢去上主日學」的心態,偷偷的問神:「這是你為我預備的嗎?」下了班便到神學院上課,不會影響正常的服事,心中真是躍躍欲試,卻不敢聲張,怕人家笑話。然而神藉著阮師母的鼓勵,我進了美福學習。 美福的陳院長和熊老師,因著對同學的關愛,努力的安排最優秀的老師來開課。陳院長在「系統神學」上幫助我開闊在神學知識上的領域。程國儀老師的「師生小組」,使我們在課堂上彼此有更深的認識,甚至走出去,關懷我們不認識卻又有需要的人,藉著禱告把神的愛傳出去。熊老師的「靈命塑造」,使我重新在神面前,建立與祂的關係;幾個靈命操練,隨時提醒我需要改進的地方。蔡金玲老師在每一卷書的詳細解說,更是讓我們每一位同學津津樂「道」。此外,我們還有從其他地方、甚至海外的專業老師來授課。更絕的是,在美福,同學裡很多是教會的長老、執事或主要同工,在服事上的學習,更不是書本裡學得到的呢! 當我第一次坐在課室裡上課,重新當學生時,我就已經愛上了這樣的身份,這真是個「另類的享受」。學習過程中,壓力在所難免,尤其是寫報告、交作業,對我們這些「老」學生而言,真是苦不堪言,甚至曾經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但我感謝神,外子的鼓勵和支持,加上學院老師給我們的恩典多多,同學之間彼此的關懷和幫助,讓我一直走到現在。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願榮耀歸於祂。

難得的恩典

容保羅牧師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美福神學院五週年的感恩募款晚會,我們能參予盛會,感到非常歡欣快樂。 我在此與你們分享神藉使徒保羅在林後8:1-5的話: 「弟兄們,我現在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典告訴你們:他們在患難中受到極大的考驗的時候,他們滿溢的喜樂和極度的貧乏,匯流出豐厚的慷慨來。我可以作證,他們是按著能力,並且是超過了能力,自動地再三懇求我們,准許他們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他們超過了我們所期望的,照著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然後獻給我們。」 我以「難得的恩典」為信息的題目,因為這是不容易得、非常寶貴、上帝所賜的恩典;這也不是我們配得,或憑努力可換取來的。這是什麼恩典?就是馬其頓教會從神而來、樂善好施、供應聖徒、支持聖工的厚恩。保羅很欣賞他們,雖然身處患難,受到極大的考驗,但仍滿有喜樂,並在極度的貧乏中,匯流出豐厚的慷慨。 我在此願意分享我的見證。多年前,在我修讀神學時,生活很窮困,當時我得到澳洲幣五元的資助,本可多買幾本屬靈書籍,或打幾個電話給師母(當時我的女友)以慰相思,但神卻感動我把錢贈與一位有需要的同學,我就這樣做了。其後,我感到極大的喜樂。這事以後,我一直蒙神的恩典,完成學業,不斷學習多與別人分享,又支持神學教育,至今事奉主已有46年。 很多時候,以愛心作金錢奉獻的弟兄姊妹,不一定知道誰是受惠者,或神如何使用這些金錢,去造就不同的人。但神是全知全能的,祂自會安排。以我自己為例,我常常看到弟兄姊妹慷慨的奉獻,和神學院師長同工的辛勞,都結出纍纍果實;而神交託予我的各樣任務,有時看來好像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往往都能一一完成,感謝主恩! 支持神學教育,不單是支持老師們的生活所需、同學們的助學金,還有購置院舍、圖書館的擴充、老師的研究和寫作,和師資儲備計劃等等,實在不簡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天國的重要事工。因此,信徒除了積極奉獻予自己的教會外,更應多支持神學教育,使神國的工作能順利的開展,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我還記得,華人教會領袖於一九七二年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華文神學教育研討會,之後成立了華人神學教育促進會,不久便有多間華文神學研究院相繼成立,而大額獻金隨即陸續出現,部分更投資於聖經研究,包括聖經新譯本和出版註釋等,使各地華人信徒大大蒙福。 在此謹鼓勵眾弟兄姊妹們,不要只是「量力而為」,乃是要學習超過了能力地奉獻,好像馬其頓眾教會一樣。我祈求聖靈感動你們,把原來心目中的奉獻金額加以調整提高,變成「豐厚的慷慨」。這樣,你們必能經歷神所賜、心中滿溢的喜樂,更會經歷神厚賜恩典,更有能力奉獻!願主厚厚施恩予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叫你們樂善好施、榮神益人!又願祂大大賜福予「美福神學院」,為普世華人教會作更大的事,完成主耶穌的大使命! (容牧師為環球聖經公會及天道之榮休會長。本文乃6月6日美福感恩餐會中信息之摘要。)

讀神學、要趁早

傅惠苔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念神學,因為我在一個不鼓勵念神學的教會傳統中成長。在一次的很偶然的機會中,經別人大力地推薦,我來美福旁聽了一堂課。當時是抱著一個懷疑與好奇的心情來上課的。心裡想著:真的有像他們說的這麼好嗎?這一下子可不得了,上了一門課後我就上了癮。還記得第一門課上的是熊老師的「舊約歷史書概論」。歷史書我也讀過幾遍,覺得自己還算熟。上完課才知道自己實在是什麼都不懂,只是井底之蛙。很快地我從一個旁聽生,申請成為一個正式修學分的學生。 一轉眼就是四年了,今年年底我可能可以畢業了。回想這四年來的學習,幾乎每一門課都使我獲益不淺。幾門印象特別深的課有:四門陳院長的系統神學,熊老師的釋經學、靈命塑造與舊約神學,蔡老師的摩西五經與大先知書,李老師的三門教會歷史課。這些課不只是幫助我在教會裏教課,也讓我在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上,多了一點的深度。還有其他一些課像宣教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教牧輔導,也叫我的服事多一些的寬度。特別感謝神的是,在師生小組的團契裏,我有幸被安排和幾位不同教會的長執在同一個小組裏。從這些同學的分享,我學習從牧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也學習如何去作忠心而良善的僕人。 上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每一次上課都是如沐春風。但是準備考試和寫報告,就顯得很痛苦了。可是「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咀嚼所學的。讀經、讀書、找資料、反覆思想,然後寫成一篇篇的報告。每一次好像都要經歷這個「生產之苦」,但對我們獨立思考都大有益處。 讀書、做功課不只是一個頭腦的運動,也是一個心的活動。還記得在「中國教會歷史」這一門課,李老師給的功課其中之一,是讀一個宣教士的傳記,然後寫摘要和回饋。李老師指定給我的,是在抗戰時期來中國的一位美國宣教士。這位宣教士名不見經傳,我也從來沒聽過他的名字。我每天下班之後,就寫一點,用了一個星期才寫完,而我也足足哭了一個星期:不是因為功課太難,乃是我被這位宣教士深深的感動。我驚嘆神用一些寂寂無名的人,來顯明祂對我們中國人的大愛。 從老師的身上,我學習他們忠心的服事,和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認真與執著。老師常和我們分享他們信仰上的掙扎與學習,讓我體會到我們的信仰是一個很實際的信仰,我們的神是一位信實的神。 如果你考慮念神學,要趁早。不要像我一樣,五十歲了才來念神學,常常念得腰酸背痛。雖然有一點辛苦,但是仍然非常值得。

愛在美福

黃少華 「少華,好些了嗎?」 每當聽到老師和同學們關愛的聲音,心中就感到無比的溫馨和感恩,對於從小體弱多病的我而言,美福就好像「家」一樣的溫暖。在悲傷時同哀傷,喜樂時同歡樂,病痛時為我禱告,美福的老師們就如同我的良師益友mentor一樣,不論是學術性的問題或日常生活上的困擾,都給予我最適當的解答和指導,使我在愛中漸漸增長,慶幸自己是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中的一員。 美福有最好的師資,每一門課都帶領我進入不同的新領域,開闊了我的眼界和見識,也學習到許多未曾涉及過的知識與學問。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互相幫助,彼此鼓勵,不僅增進了解,也為跨越各種學習的難關而歡喜快樂。記得為了預備《系統神學》的期末考試,同學們同心竭力、腦力激盪,彼此分享最佳的答案,大大地發揮了同誼之愛。《研經法與教學法》更是生動有趣,課堂上有的同學講故事;有的同學展現出編導的才華,將教學內容以戲劇方式呈現出來;還有的使用視頻和幻燈等工具展示出各種不同的資料。老師一邊看著學生們的教學演習,一邊教導,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教學的優缺點。同學們更善意地彼此給予建議,以期更臻完美,歡樂之聲至今言猶在耳,記憶猶新。《實用希伯來文》雖然要背許多單字,但老師採用歌唱方式來幫助我們記憶,同學之間更是彼此幫助,明白怎樣使用網上的原文搜索工具,並根據搜索出來的經文前後文來了解字義,非常的有意思。從《摩西五經》到書卷選讀等課程,課堂中師生間滿有溫情關懷的互動,更是美福的特色之一。 感謝神帶領我進入美福接受裝備,兩年多來的學習實在受益良多,就如同拿到了一把鑰匙,懂得如何去發掘更多的資源寶藏,幫助我未來的服事。感謝神讓我認識了許多同學,有的會是我長久可信靠的朋友和屬靈夥伴,攜手同為神國的事工努力。在美福,我們彼此相愛,我們是基督的門徒,我們由神而生,並且認識 神!但願我能找到神所量給我的位置,讓祂完美的旨意在我的生命中彰顯出來,相信祂必每天親自行在我的前面,引導我走前面的道路。

尋根究底論門訓

程國儀牧師 美國著名基督教作家George Barna 曾說: 「對於許多教牧同工來說,門訓是一個疲於奔命的名詞;對於許多平信徒來說,門訓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字眼。」 最近一篇對美國教會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卻只有百分之三的人認同基督教及聖經的世界觀,且遵守其教導,這真是令人吃驚。這樣看來,宣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在認信與行動之間有極大的差距,也反映出教會在完成大使命上何等不足。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參太28:18-20),不單是要我們領人決志歸主,也要我們帶領他們作主的門徒,教導他們遵守一切主所吩咐的,所以信徒理應也是門徒,過跟隨順服主的生活。正如 John Calvin在《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中所言: 「所有認識神的真知識都從順服主而生。」 教會在門訓上為何失敗? 一、教會領袖對教會成功的定義有偏差 教會增長學稱為 ABC (Attendance, Building, Cash) 的牧會哲學:即聚會人數、自置堂址、奉獻收入,往往成為今日教會成功的指標。當然,很少教會領袖會公開承認是在朝這目標前進。不過,在教會計劃書中所設定的目標和年會報告中,就可見一斑。教牧領袖也可能無意中接受了世界上成功的標準,以外在可見的數量來論成敗,因此也就不必注重門訓了。世界宣明會的 Tom Getman 認為「我們的責任並非增加使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的人數,而是要幫助人決志跟隨耶穌,活出祂的信息。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新約中只出現了三次『基督徒』,但『門徒』卻出現了約269次!」 二、教會領袖認為門訓已經落伍不適用 今天神學院訓練教牧的課程日趨專門化,不少在職教牧忙於惡補神學院內沒有教導或不足的科目,例如:輔導、心理學、管理學等。加上信徒背景多元化,工作家庭社會壓力又重,教牧面對特別需要貼身關顧問題的「小羊」,往往已弄得心力交瘁,哪有時間餘力去門訓信徒?但 David Bosch 在《Transforming Mission》中說:「成為門徒的意義就是下定決心絕不回頭地轉向神和鄰舍,從此一生不停地行走這條路,路上不斷地發掘愛神愛鄰舍的新層面。」 三、信徒錯解救恩、沒有貫徹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被理解為只要舉手表示相信或作一個決志禱告就已經完成了整個信仰的過程,從此生活依然故我,只等著上天堂。A.W.Tozer 在《Jesus, Author of our Faith》中說:「時下流行傳講無痛的基督教,和自然成聖論,己成了即時文化的一部份。祇要倒一點水攪混,再拿起福音單張,你就算是基督徒了!」 不錯,救恩是藉相信基督耶穌的拯救而得,可是神還讓信主以後的基督徒活在世上,作祂的見證,聖經也教導我們要靠主成聖,我們就應繼續認識神的真理,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參羅5-8章,弗4-6章),跟從主的腳蹤、作主門徒、榮神益人。J.C. Blumhardt 在《Thy Kingdom Come 》說:「對耶穌的門徒來說,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服從主。我的意思是,『你這信的人,服從你所信的人』,比較『今天相信』更重要。如果單單相信而不服從,那又有什麼益處呢?」 四、信徒誤認門訓是特為「屬靈人」而設的 聖經記載,信主的人就是跟從耶穌、學習耶穌的「學生(或學徒)」,也就是門徒,新約稱之為「道上的人」(People of the Way)。後來福音傳到了安提阿,耶穌的門徒才被稱為「基督徒」(徒11:26) ,直到今天。所以,門徒包括了每一位基督徒,不單是特別長進的信徒。百多年前,A. B. Bruce 寫了一本經典之書《Training of the Twelve》,指出四福音裏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耶穌如何訓練門徒」;耶穌要叫受過訓練的門徒去帶領人信主,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麥卡瑟稱門徒為《十二位平常人》,都不是靈性超凡的人,卻跟隨一位靈性非常的主,被祂改變了生命。 五、教會誤解門訓的內容和特色 許多人以為門訓只是一些小組化單向教導或學習,其作用已被其他小組取代,如:查經小組、互助小組、成長小組、代禱小組。而且坊間門訓的材料大都是翻譯,還沒有為華人信徒度身訂造的。其實門訓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踪,活出主的生命,也就是傳承那因領受了福音而被聖靈改變的生命。當然人若沒有自己作過門徒,也很難教導他人作門徒。 Bruce還指出耶穌對門徒的三個呼召,它們(加上我以下的第四點)也是我們跟隨耶穌與門訓事工的重心。 約1:39記載主對兩個門徒說:「你們來看」。這是耶穌的第一個呼召,就是「我做,你看,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

約伯記中苦難的倫理

:約伯是個義人,為何他要受苦呢?神容讓祂受苦是神不對嗎? :苦難的倫理非一般的倫理。一般的倫理只涉及人的品格﹑道德﹑價值判斷﹐並人與人相處的規範。苦難的倫理涉及神的公義﹑責任和道德。神是有絕對的主權﹐但有主權就可以隨意使人受苦嗎﹖約伯是個義人,神兩次宣告他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1:8;2:3)。神若果是為刑罰約伯而使他受苦,這是不對的。神使約伯受苦是因爲撒旦的挑戰,可是神沒有告訴約伯其中的原因。 神使義人受苦的道德問題 神沒有得到約伯的同意,就使他無辜受苦,這是應該的嗎?現代的人都會說不應該。不過,對接受聖經權威的信徒來説,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乃是神絕對可以這樣做。在舊約時代,主人有權任用他的僕人,元帥有權命令士兵往前綫犧牲。問題的關鍵是神的道德。一個好的主人,不會過份奴役僕人,使僕人失去基本的權益;好的元帥要士兵犧牲得有價值和意義才是合理。否則的話,主人或元帥就是弄權。神沒有奪取約伯的基本權益,神兩次攔阻撒旦傷害約伯的生命(1:12,2:6);還有,神容讓約伯向祂投訴。此外,神容許撒旦攻擊約伯的原因,是要以約伯為一個戰場。戰爭的成敗帶有嚴重的意義:若約伯失敗,神的榮耀會受虧損,神以後也很難管理撒旦。由此可見,神其實是非常信任約伯,委以大任;約伯受苦是有崇高的意義的。 神負責約伯的苦難 好的主人和元帥會負責他們的決定,而補償僕人的艱辛和士兵的犧牲。經文說明﹐神承認無故毀滅義人約伯(2:3); 作者也寫下是神降災給約伯的(1:16﹐42:11)。故此,神要負責約伯的苦難。在約伯記結尾時,神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42:12),神使約伯得囘失去的財產,而且多加一倍。從以色列人法律的傳統來看(出22:4,7,9),這表示神是負責任的、是公義的。神所行的都符合祂啟示人的律法。還有﹐神與約伯相遇,與他說話;使約伯從風聞有神,到親眼看見神(42:5)。 我們的應用 不少時候,我們接受神有權使人受苦,但我們會苦苦要求神解釋。從約伯記來看,神沒有回答約伯的哀問,神只與他相遇。約伯與神相遇後,他不再要求解釋,他只是敬拜神。讓我們學習在苦難中尋求與神相遇,而不是解釋。我們需要相信﹐神是有倫理的神。我們如何能相信呢?答案是十字架。在那裡,基督忍受最大的苦難,為要救贖我們,因祂愛我們。也因為十字架,我們可以肯定盼望:神是使人死而復活的神,祂就是永生。

恩典滿滿在美福

高淑慧 深感對聖經的了解不夠,也渴望能夠對信仰有全面的認識,過去幾年ㄧ直考慮到神學院來學習。感謝神,2009年帶領我來到美福神學院。在矽谷這個工作導向的環境裡,大部分的美福同學們是帶職上課的。白天上班,晚上趕來上課。而我這個全職學生算是少數,ㄧ開始覺得有點不自然,現在回想起這ㄧ年的全職學習,真是除了感恩,又是感恩! 校本部週ㄧ至週五都是開放的,所以我能夠ㄧ早就到學校圖書館讀書、做功課,也能夠有機會與陳院長、熊老師、蔡老師和李老師交通。他們總是鼓勵、安慰、耐心教導我,教我如何在學院圖書館裡找資料,如何讀書及寫報告,並且可以隨時得到老師們的寶貴指導。能夠享受這個美好的學習環境,真是感謝神的預備。 學院為了同學們的有效學習,設計了有系統的裝備課程,讓我們在神學上、聖經課程上、靈命塑造上,都得著很多的幫助。美福的老師都是資深的、本科專業的、有名望的,使我們的學習獲益甚多。這學期我念的「靈命塑造」,同學們在課堂裡坦誠地分享靈命操練時所經歷的困難,集思廣益,彼此鼓勵。藉著靈命操練,能夠自我反省,瞭解自己的長處與缺點,幫助我們如何更能真實面對自己,及如何與人有智慧地和睦相處,並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舊約神學」幫助我們認識神在舊約聖經的特殊啟示,並且從中探討神救贖計劃和發展過程,及其他有關的神學主題。「教會歷史」讓我們學習到教會歷史的進展,明白神藉教會在歷史中所行的奇妙作為,同時幫助我們以史為鑒,從而明白神對現今教會的心意,以及神給我們的託付與使命。在「師生小組」中,我們學習彼此相愛、互相鼓勵、分享事奉和生活心得,一同感受大家庭的溫馨;不同教會背景的神學生相聚ㄧ起,真的開闊了我們的胸襟與視野。 念神學是要付上時間、體力、腦力和應付壓力的代價,但卻是非常值得的。在修課過程中,每ㄧ篇課業的完成,其中經歷多少緊張和壓力。特別是每逢考試之際,更是腦力激盪、倍感艱辛,然而其中的收獲是無價的、是永恆的、是歡喜快樂的。感謝主,目前有機會將所學的用在教會小組裡操練,及幫助我編寫裝備課程講義。願神在以後的日子裡,使用我在美福所得的裝備,去幫助更多其他的弟兄姐妹。

上好的福份

聶磊 還記得在一年前美福的開放日上,有人問我為什麼想讀神學,我也忘了我如何回答,只是覺得「時候到了」。但在美福學習了這段日子後,我現在明白神為什麼帶我來這裡了。簡單來說,就是能更平衡,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祂。 在成為基督徒的六年裡,我曾參予海外宣教,帶過高中生團契,教過主日學;但始終覺得與神的關係有些不平衡。我覺得在信仰成長的路上有許多要學習:屬世與屬靈、理性和靈性、聽道與行道、信心和行為、靠自己的能力去事奉與讓神有時間空間做衪的工,人前的服事和人後的靈修,對人所傳講的與自己做到的,保持對神的敬畏和接受祂的慈愛等等。屬靈平衡是一個簡單的詞語,但對我來說,卻又好像是那麼遙不可及,但又渴慕得到。我就好像個既不知所措又不知深淺的孩子,在這些看不見的極端中有時有些領悟,有時被神管教,有時灰心喪氣,有時又信心十足。這些掙扎使我認識到自己的小信、軟弱及我對神更深層的需要。來到美福讀神學,我仍努力保持問自己一個問題:學這節課使我跟神的關係又有了哪些進步? 在美福的半年多裡,我開始學習到神是客觀存在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當中的。上個月上完晚課回家的路上,我在想自己追求認識神就好像開車在高速公路上,祇是主觀的在經歷神在我生活中的帶領。而讀神學則好比坐在直升機上,鳥瞰整個灣區的美麗夜景,能有一個更全面廣闊的視野。嘩! 開始在美福學習的同時,我也開始操練更規定和深入的靈修生活。我的靈修生活一直不理想,總是把臨睡前的一小段時間留給神。在開始讀神學以後,我馬上發現時間和精力的不足。倉庫管理、團契組長、主日學老師、再加上當神學生,每週的時間表被排得滿滿的。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每天堅持有質量的靈修對我來說是太難了。但神好像興起這些環境,把我逼進一個角落,使我再不能單靠自己的能力來履行這些責任。要做的事情太多,反而使我更渴慕每天早起,先和神相交,得着安靜平穩。就像主耶穌對馬大和馬利亞的評價:「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路 10:41-42)我對神說:「神啊,只有和袮在一起沒有任何壓力,這才是我上好的福分!」 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太 11:28) 在美福的師生小組中,和老師同學們一起操練靈修,給了我許多實際的指導和反思。每天的靈修不再是應付,而是我可躺臥在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邊。 神也在我從祂那裡得靈裡的飽足後,信實地幫助我事半功倍的完成我該做的事,也使我更享受整個準備的過程。這和之前那種單靠自己,心裡乾渴,火燒火燎的心情完全相反。事情還是同樣的事情,但被改變的是我的內在心態。而每天開始與神深入的靈修是改變我內心的轉折點。 來美福學習的這段日子,除了讓我從客觀理性的角度認識神,也讓我在主觀的生活中經歷神。理性和經歷就像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兩者缺一不可,而是相輔相承。這兩者的平衡使我可以更認識並親近神。讀神學真的給了我那上好的福分!

舊約、新約的連貫性與一致性

院長熊潤榮博士舉凡「約」(covenant)都有條款。舊約(西奈之約)的條款是先記載在出埃及記,後更詳細的記載在申命記,例如十誡是出現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和申命記第五章。可是,新約的條款有哪些?耶穌在最後晚餐與使徒們立新約的時候,沒有提及約的條款;有人認為新約祇是赦罪而已。這是過於簡單的理解。不少人把舊約、新約放在對立的位置,認為新約取代(supersede)舊約:舊約是律法,是靠行為得救;新約是恩典,是因信稱義,故此信徒不需要遵守舊約的律法,這也是錯誤的理解。其實,舊約是新約的基礎,新約是舊約的延伸。舊、新兩約是連貫和一致的。舊約、新約的連貫性當耶穌與十二使徒立新約的時候,耶穌沒有提及條款,使徒也沒有問,因為他們都在猶太教中成長,他們的文化和思想都是以舊約為基礎,故此很多事情都是不言而喻。其實,最後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而逾越節是舊約的記號, 標誌著出埃及的開始,以色列是屬於神的 (出12-13章)。同樣的,耶穌作為逾越節的羊羔,要帶領我們離開罪的權勢,成為神立約的群體。再者,耶穌說他是與使徒立「新」約,他是在應驗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新約的預言。那章的31-34節提及的律法,就是舊約的條款。不過新約是更美:律法是寫在人的心上。由此可見,新約與舊約是連貫的。事實上,律法不是人蒙神悅納的基礎,乃是維持因出埃及的救贖而帶來的關係(出20:1-2)。拯救之後才是命令,恩典以後才有律法。律法的源頭是神的慈愛(申4:37),律法是神給人回應神慈愛的途徑,人必須用愛心來遵守律法(申30:6、16、20)。律法可以分為三類:誡命、律例和宗教性的典章。新約作者說舊約「漸歸無有」(來8:13),是指宗教性的禮儀典章, 這些規條因為基督的十字架而變為無用,但律法還有誡命和律例二部份,它們仍然是有效的。正如耶穌說:律法的一點一畫都不能廢去(太5:17-20)。舊約、新約的一致性從舊、新約延伸出舊、新約聖經,它們是息息相關的。有人說新約聖經是因信稱義的時代,舊約聖經是因行為得救的時代,這是對新舊約錯誤的認識。舊約時代的亞伯拉罕是因信稱義(創15:6);舊約先知說,義人是因信得生(哈2:4)。新約時代的保羅是引用這些舊約聖經來辯證「因信稱義」的道理 (羅4:3,加3:11)。故此,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的信息是一致的。當保羅說信徒不在律法以下(加5:18),他是指我們考慮的範圍不能單停留於律法的條文,因為條文會引出律法主義。我們乃從愛心出發,完成基督的律法(加6:2),這種義是沒有律法禁止的(加5:23)。其實,這正是舊約律法的精粹,因為律法也是要以愛來遵守的。總結福音派的信徒需要維持舊約、新約的連貫性,以此為基礎,才能維持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一致性,整全的瞭解基督教的信仰,領受神豐盛的救恩,在這世代站立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