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有限」這個禮物

院長熊潤榮博士 畢業生,為你們感恩。想到你們過去生命的故事,你們有的經過生命死陰的幽谷,有的在人生的波濤經歷不少沉浮;我祝福你們今後在上帝的恩賜中滿足,在服侍基督中滿有喜樂。 人生的有限有兩種:神設計的、自己認識的。先談神所加給我們的有限。神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誰願意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出四10-11),這都不是我們選擇的,我們只能夠接受,一生接受這個有限。不過,神會給我們恩典,幫助我們在限制中活出有意義、滿足的人生。 還有一類神設計的有限:宇宙的規律。這些浩瀚的限制遠超我們所能明白的,就如春夏秋冬,萬有引力。大自然的規律就是我們人類的限制和界限。有春夏秋冬,農夫要按時耕作,也可以休息,預備來年的耕作循環。有萬有引力,我們走路、開車都有速度的限制,但地球也會有空氣,我們不會死亡。活在創造的規律和限制中,我們會有自由和安全。 第二種人生的有限:自己認識的。亞古珥說:我比眾人更蠢笨,也沒有人的聰明(箴三十7-8)。不是每個人天生的智商都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知道嗎能夠知道的,也算是一種的智慧。亞古珥知道,他算是有智慧的;所以他的言語可以放在箴言裡頭。我們了解自己的有限嗎?許多時候,我們不夠認識自己的有限,或錯誤以為我們的有限。 如果我的性格是內向的,我就不能夠隨意與人做好朋友。如果我的性格是外向的,我就不能夠常常保持安靜少說話。可是,我們真的是外向嗎?會否是6份外向,4份內向呢?如果我是家裡的老么,我是很難有長子那樣的領導能力和責任感。老么或長子的身份,不是我可以選擇,我是被安排的。可是,會否老么也會有某一種的領導能力?或長子在成長的環境中養成另一種的依賴性? 基督徒、甚至傳道人的人生同樣是有限的;無論是哪一種有限,我們都需要接受。但需要先瞭解,我們才可以接受。這些有限性其實是神創造的奧秘的一部分,是祂的智慧。我們知道神所造的都是好的,對我們是好的。我們瞭解、也接受後,我們就會為自己找到定位,配合神的旨意和計劃,也能夠享受神的恩典。所以有三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一,學習認識自己的有限性 察看自己的個性、智力、情感、體力。如何察看?個性、智力可以有自我測試。情感和體力則要有知識、敏感個人情緒、身體心理的變化等。 察看自己生命的情況、人生的季節。天下萬物都有定時,拔出有時,栽種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傳道書:雀鳥一叫,人就起來;人怕高出,路上有驚慌。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在地上的生命越來越少;我們該如何活餘下的日子? 察看過去家庭所加的創傷和包袱。有人的家庭有精神病的歷史;有人年幼被施暴;有人婚姻失敗;有人天生不需要結婚。有人身體天生不能生孩子。 成熟的生命就是喜樂地活在神給我的有限性裡面,享受、敬拜、感恩、服事。 二,活出有限性這個禮物,把它融入教會 給人說不的自由。不是要其他人都順著我,喪失他們的個性。 服侍的人要照顧自己。疲倦要休息;遇到挫折要停下來,得醫治。人際關係有衝突,要靜下來,療傷。 為群體有侵略性的人設定限制。個人要接受團體的設定。 若我們要長時間來服侍神和愛人,就需要活在自己的有限中,也給他人活在他們的有限中。一起活在恩典中。這才會減少我們 burn-out、苦毒、對人的埋怨,或離開神。 我們願意在一起,同時尊重彼此的界限:學習在一起,同時找到分隔的區域。界限就是我們的有限性。 三,區分有限性和性格的弱點 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這個我不能做,因我是有限。事實可能是你可以,但你不願意做,因為你要避免衝突。我們要依靠恩典克服性格的弱點,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神要我們成長。 按著我們所知道的,接受自己的有限,或神所加的限制;但也需要知道:其實我們不真知道自己的有限性到哪裡,唯有神最清楚。我們願意在神的帶領下,依靠祂的恩典來生活和事奉。 總結: 我們不能幫助每一個人,不能做所有教會耶穌在地上也活在人的有限中,他沒有拯救或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人。神接受我們的有限,不會要求我們超過我們的裝備和能力,或違反我們的性情。我們學習接受自己的有限,作為神給我們的禮物,享受,敬拜。不過,我們也要知道神會賜下恩典,給那些願意、依靠祂的人,幫助他們跨越本身的有限,成就神的工作。阿門。

危機 — 畢業典禮講道

程國儀牧師 危機就是危險的機會:在危險的情形中找到突破困難的生機,跨過危險,得勝並成長。按神的話去服事是一件危險的事。傳神道的人服事生活更加不容易。根據多個基督教機構的調查,發現傳道人的事奉壓力很大,生活極具挑戰:如95%每週工作超過65小時; 80%認為教牧事奉對家人有負面影響; 95%牧者沒有與配偶同禱; 90%牧者認為裝備不足應付教會事工需要; 70%傳道人常常陷入憂鬱; 80%的牧者配偶希望牧者轉業; 94%家人感受到服事的壓力; 還有每月約有1300位牧者被教會解聘; 每年約1700位牧者離開事奉。 不過這些危險的挑戰, 還算小事。按神的話服事最危險的,就是受到神的話責備攻擊。以西結接受神的命令,傳信息責備牧人,因以他們失敗了,以致羊群四散。神說:「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發預言,攻擊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禍哉!…所以你們牧人要聽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與牧人為敵,必向他們的手追討…」(34:2,9-10) 當傳道人去聽神的話, 竟然發現是攻擊他們的話;攻擊的敵人,竟然是差派他們傳道的神。舊約中稱為「牧人」的泛指神指派的領導,自然包括了現今的傳道牧者。以色列的牧者失敗了,他們自私,不尊重耶和華為王;只注意自己,不關懷別人。與神為敵是何等危險的事!或者是危機呢? 在座有很多神的工人,我們當在神前坦白,謙卑承認我們沒有作好的牧人,致令教會大受損失!瘦弱的沒有養壯,有病的沒有醫治,受傷的沒有纏裹,失喪的沒有尋找;作為教會的教牧同工們!求主憐憫!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認罪悔改!因我們的失敗,軟弱,自私;讓好多弟兄姊妹也失敗軟弱自私;教會不興旺,以致不能復興,不強壯,也不剛強。靠著主的大能大力,我們工人須切實在神面前認罪;弟兄姊妹也要在神前認罪。有時牧人失敗,乃因信徒沒有讓牧者好好地事奉神;有時信徒軟弱,因牧人沒有好好地帶領。神為今日教會哀哭,我們有沒有聽到牧者的哀歌在教會裏?神的心焦急,因祂的工人失敗,羊群分散。我們在神面前當加以省察。 人雖失敗,但神卻不失敗;神要親自為牧人。神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神的旨意要祂的兒子成為好牧人;且希望屬祂的人,跟隨好牧人的腳蹤行。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 最危險的事是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9-10), 最大的機會也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15-16, 約翰福音10:11):在主基督耶穌裏的牧人,代表神自己臨在教會中去牧養神的子民。為此傳道人要清楚是神呼召你去傳道牧養;神的話為牧養的準則;放棄個人權益, 而去造就群羊。 另一方面,在這時代環境中,牧人受了重大的壓力,飽受困難;但我們若真正作神要我們作的牧養工作,必須在神面前忠心。很多弟兄姊妹,在教會中感到失望,因牧者不負責任, 有時確實如此。但有時信徒對牧者的認識不夠,要求不合理;不尊重牧者,沒有給牧者機會發展事工。這是值得我們深切思想的。 讓我們一起在危險中找出生機:因為神要親自牧養教會!我們可以在主基督裏同享神的臨在, 願教會眾肢體同心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腳步,順著聖靈應用聖經在生活及事奉上,藉教會榮耀上帝!

第八屆畢業典禮畢業生致辭

梁恩玲 尊敬的熊院長、老師、牧長、來賓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向辛勤栽培我們的熊院長、程牧師、以及今天沒有來到現場的所有老師及家長、家屬表示由衷的感謝! 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畢業生感言。在畢業的同學中,有許多比我優秀的同學,他們有豐富的牧會經驗,因此我更加知道這全然是上帝的恩典。我的心情很複雜,可以用三個詞形容:第一是感恩,第二是留戀,第三是立志。 感恩,因為美福是上帝恩典的管道。美福給了我學習聖經和神學知識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加深了對聖經和神學的理解,特別是舊約部分。來美福之前,我一直很想找一個老師,可以深入輔導我學習舊約聖經。這個願望,在來美福之後實現了,因為美福的熊院長正是舊約專家,這點在我來美福之前是不知道的。感謝上帝奇妙的帶領。不僅知識層面的學習,美福還提供推薦到教會實習的機會,到機構做義工的機會,強調在個人生活中、在集體生活中操練靈命。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靈命操練,美福給每個學生配有導師。從導師那裡,我得到了非常多一對一及時的輔導,不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教會服侍方面,使我受益匪淺,使我的靈命健康成長。從2013年1月份開始在美福修課,四年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沒有講道經驗的平信徒,成長為美國長老會的按牧實習生候選人,從在廈門單一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到在灣區跨種族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這都是上帝藉著美福賜給我的祝福,一切都是恩典。 留戀,因為美福是上帝愛的管道。美福雖然是很小的學校,但卻有很多的愛。初到舊金山機場,已經是凌晨2點,Joy老師不辭辛苦,已經在候機廳等候接機。 Olivia老師不僅熟知國際學生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而且好幾次主動、提前提醒我關於實習和畢業的時間規劃。熊院長是我的屬靈導師,除了每兩週一次的師生小組輔導,其餘四年來無數次一對一輔導,沒有一次被拒絕。不論是否預約,或者臨時緊急情況,熊老師總能放下手頭正在辦的事,耐心地聆聽輔導。還有程國儀牧師、池耀興牧師、張茝芬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授課,在課外還為我們禱告,甚至給同學介紹對象,做婚姻輔導等……屬靈的榜樣不僅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列舉。從我一開始接觸美福到臨近畢業,回憶中滿滿的都是愛。用一句美福的名言總結,就是「不論高山低谷,美福陪你一起走過」。 立志,因為美福是上帝裝備和差派僕人的管道。美福存在的起因,美福存在的使命,是裝備有見識又忠心的僕人,被主使用。四年前,我因著上帝的呼召,來到美福,在這裡領受上帝豐盛的恩,在老師同學教會眾弟兄姐妹的愛中成長。如今,畢業了!但畢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願我主耶穌基督長闊高深的愛激勵我,激勵我們每一位畢業生,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服侍主,服侍人。 最後以熊院長教導我們的一句話共勉:「學術不是我們的生活。然而,神要我們忠心。一個學術卓越的學者可能在神面前不是無愧的工人,但一個不努力的學生不會在神面前是無愧的工人。」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再次立志:「主阿,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謝謝!

畢業及服事感言

秦恩膏 2016年12月3日,我以「聖經研究碩士」的身份從美福畢業了,在神的帶領下,我來到「愛城華人播道會」(CEFCA)開始為期一年的教會服事,這是一間相對「年輕」且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 感謝神,在兩年多前帶領我來到美福神學院,接受各位老師豐富的神學裝備和屬靈造就,使我今天可以有機會來全時間的服事神。兩年裡我在美福學到很多,收穫很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如果說在美福最大的得著是什麼,我想就是透過這兩年的經歷和學習,讓我認識到「學習」本身的重要性。愈是學習、裝備,我就愈是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有限」,所以每一次要上講台,我都需要打起十分的精神來預備和禱告,因為我實在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我所教導、宣講的信息,太多時候都只是自己片面的理解,甚至會有錯誤,這使我常常存著「恐懼戰兢」的心來服事神。然而,不是僅有「恐懼」和「戰兢」,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每一次當我在聖靈的帶領下,得著新的亮光,對神有了新的認識,那種「滿足」和「喜樂」,也不是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來的,並且能夠向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得著,又是一件讓人喜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誠如熊院長在「研經法與教學法」課上所教導的:「教師若今天停止成長,明天就當停止教導」,因為「沒有成長,就不會有教學的熱情」。好的老師,本身「不斷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教導別人的同時,也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20)」。 正是帶著這樣的認識和提醒,在神奇妙的帶領下,我畢業後所服事的教會,恰好是一間充滿挑戰的,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成員多是大學教授或學生。這個新的環境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使我成長更快,弟兄姊妹們的知識水平,對學術的追求和嚴謹態度,都成為我服事的挑戰,但感謝神,他們表達出從神而來的愛心和鼓勵,使我不至於膽怯。在具體的服事過程中,我必須非常小心的預備自己每一次宣講的信息,並且用適當的言語表述出來。在預備和宣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成長的更快了,在研讀神話語的過程中,對神的話語也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識,我自己成為首先被神話語造就的人。 雖然服事的道路上挑戰不斷,但是藉著聖靈的引導,眾弟兄姊妹和同工們的鼓勵,我相信神會帶領我,在祂的恩典裡,一路成長,一路走下去。

在恩典中遇見婚姻

江聖潮 & 梁恩玲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 – 聖潮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和我妻子不會相遇。從時間上來說,如果按著恩玲原定的學習計劃,我們不會相遇。她從2013年1月開始在美福神學院學習道學碩士課程,計劃是2015年12月畢業。出於某些原因,到了2015年第四季度,她還有兩門課程沒有修完,需要在2016年繼續選修。卻也因此,遇見了我。我於2016年2月來到美福,開始我的神學課程學習。從文化、性格上來說,我們有許多的衝突。這一點,在開始交往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雖然我們都是中國人,可以用同一種語言交流;雖然我們都是MBA專業,有類似的工作經歷背景;雖然我們雙方的家庭都是幾代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耶穌基督。但是,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我來自上海,她來自廈門; 我們成長背景很不一樣;我從中國剛剛來到美國,還沒有渡過 culture shock 的階段,她來美國的時間比較久,已經漸漸適應本地文化。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不是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觀點有差異,才會引起各種誤會和衝突。我們甚至對同一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們只會在衝突中漸行漸遠,而不會是在衝突中增進了解、在衝突中認識對方和自己,直到有一天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神回應了我的禱告 – 恩玲 我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大約十年前,在一次禁食禱告中,我向主禱告說:「主啊,我不要離婚。」可是那一次,主沒有聽我的禱告。雖然結果不如己意,但是,在那一次的禁食禱告中,我卻意外地在腦海中看到一副畫面。我看到主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我忍不住痛哭流涕,主耶穌死了!這個畫面故事,從小到大,不知道聽過多少遍,直到這一次,我才傷心欲絕。以前,我以為耶穌為我們死,直到這一次,我才清楚地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我深深地看到自己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人,應該是我,耶穌卻替我而死,我才有機會活著。主為我而死,我願為主而活。從此以後,每逢想到這個畫面,總能令我熱淚盈眶。十架的愛,何等奇妙,我生命從此不再一樣。後來,我向主禱告:「主啊,如果我不再有婚姻,我對祢也沒有任何埋怨。如果祢再賜我婚姻,我向祢求兩件事,一是幫助我的婚姻能夠榮耀祢,二是對方是愛主的弟兄。」幾年後,我從原來的工作崗位辭職,來到美國讀神學;更沒想到,在臨近畢業的這一年,遇見了我丈夫。這一年,我36歲,他45歲。十架的愛,何等奇妙,神所賜的婚姻,超乎我所求所想。 榮耀歸於耶穌基督 我們於2017年2月4日舉辦了簡約而隆重的教堂婚 禮。在婚禮前的一個多星期,由於恩玲身體極度不適,弟兄姐妹擔心她能否順利參加當天的婚禮敬拜儀式,也有建議我倆延期婚禮的。我倆為此禱告以後,心中很有平安,決定如期舉行。在婚禮前後兩個星期,天氣預報有大量雨水。但是,感謝主, 「 美福」的眾老師、同學,還有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不停地為恩玲的身體康復和婚禮籌備禱告。婚禮當天,她不僅能全程參加儀式,氣溫和天氣都很好。並且,我們收到一張「耶穌光 」的照片。是教會弟兄在婚礼當天下午,拍攝硅谷全景時,拍到的難得景象。當我们看到照片時,彷彿看到主基督對我們說:「我與你們同在。」是的,我們需要基督在我們生命中,作我們的救主。我們需要祂在我们的婚姻中,教導我們如何作丈夫、做妻子。有主我們才能彼此相愛。願榮耀、都歸於主基督,阿們!

教會生活與差異的處理

邱清萍牧師 今年是馬丁路德改教運動五百週年,該運動可說是復原派(Protestants)的原生家庭,當日領袖如何處理教會中的差異與衝突,多少影響了我們今天教會的生活方式。教會有衝突不希奇,初期教會就有,改教運動裡面也有,教會歷史有更多例子。其中領袖如何處理差異是很重要的環節,差異有不同的層次,需要不同的處理。 不同層次的差異。差異有不同層次。馬丁路德在與改革家慈運理對聖餐意義的領受不一樣,而引起爭辯。後來發展為路德宗和改革宗,關鍵是兩個宗派的人是否能保持在主裡面的和睦與相交。十七世紀德國路德宗神學家Rupertus Meldenius寫了:「在基要事上,合一;在非基要事上,自由;在一切事上,愛心。」(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這句話在教會有張力和衝突時,能作為指導的方針。 「基要的真理和基礎性的事,持守合一」: 尼西亞信經指出基要的真理是甚麼,也是教會和信徒合而為一的基礎。除了基要的真理,教會生活的方向與目標、核心價值也是基礎性、原則性的東西。 「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容許差異」: 羅馬書十四章提到當時信徒在教會生活有不同的看法,起了紛爭,如吃素、守主日等問題。保羅先肯定一些大原則,如信心、神的主權、還有愛心的原則。之後,就可以接納差異,有人只吃蔬菜,有人甚麼都可以吃,兩者都蒙主悅納。 今天,教會是否要建堂、開執事會用甚麼語言、教會是否要辦中文學校等,這些都屬聖經真理的應用,不同的教會都可能因情況及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要有彈性所以要有彈性,容許差異的存在。保羅指出教會在這些事上:三不要—不要辯論、不可論斷、不要輕看。三要:彼此接納、意見堅定、感謝神。 教會生活有差異不一定是壞事,宗派之間有差異也不一定不好,只要在基要真理和基礎性的事上合一,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神也容許我們存異的。重要的是在處理的時候要盡量真理與愛心兼容。 處理差異的智慧—解讀人、判斷事 。 多數教會的衝突的成因或直接的誘 因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解讀人、判斷事出了問題。十六世紀的重洗派 (Anabaptist)本來是跟隨慈運理的門徒,他們覺得教會很多傳統都要廢除,慈運理和其他領袖認為先要教育群眾,幫助他們明白真理。但Conrad Grebel、Felix Manz等人認為他改革得太慢,不應再等,結果引起殺身之禍。今天教會領袖也會因對某些事情的輕重緩急判斷不一樣,產生矛盾。 解讀人。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有兩種歸因。內歸因是個人的特質、動機、態度等;外歸因是客觀環境的因素。衝突發生時,我們解讀別人的問題,多用內歸因如個人的弱點與個性等。但對自己的問題,則以外歸因—客觀環境因素來解釋。例如某弟兄祟拜常打瞌睡,旁人多以內歸因來看他,指他無心敬拜,靈性軟弱等;他自己則可能以外歸因來解釋,室內空氣太悶熱,或牧師講道太差勁。誰對誰錯呢?有趣的是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會倒轉過來,對自己會用內歸因:「是我的功勞」;對別人會用外歸因:「他有岳父幫助當然會成功」。人的天性對己寬,待人嚴;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弱點。難怪耶穌說:要愛人如己。 判斷事。在情況不確定時,我們會運用直覺及過往經驗來作判斷。例如青年牧師提出購買電子琴,鼓勵青少年人參與事奉。有執事認為不應買,年青人只有三分鐘的熱度。青年牧師說自己當年就是因教會買電子琴學習事奉,沒有離開教會。兩個人的經驗未必是最重要因素,更重要是有沒有人負責青少年音樂事工,培訓和帶領他們。 另一判斷的根據是「框架效應」。以色列十二個探子窺探迦南回來,十個探子從負面表述,引起群眾大聲哭號。在教會衝突的過程中,吃虧受傷的一方會把對方愈描愈黑,引起別人同情站在他們那邊。他們不一定故意說謊,但為了自我保護而誇大對方過失,或避重就輕。這都是沒有充足的尊重真理。難怪有人說:在戰爭中首先傷亡的是真理。 總結:我們要有自覺,對自己的解讀與判斷有反省的過程。耶穌說:先要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才能看得清楚。屬靈的人記憶也會有偏差,知識的掌握也會不充份。能謙卑自省,承認自己有可能錯是成熟的表現。教會改革的運動仍需繼續,讓我們求神先改革我們自己,從內在生命開始到與人的關係,這樣教會的改革才能真的到位。(本文取自邱牧師一月廿一日在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研討會講道內文)。

憐憫向審判誇勝

院長熊潤榮博士 每一個人都需要神的憐憫。神是一直憐憫我們的,我們也要憐憫周遭的人。 憐憫不單是同情和言語的安慰,憐憫是進一步的用行動去幫助人,與那人一起度過困難和苦難。就如好撒瑪利亞人: 他在路上看到那被強盜打傷的人,縱然他與這人數未謀面,但動了慈心(moved with compassion,路十33),帶他去旅店,出錢請旅店主人照顧他。他真是憐憫人的人。祭司、利未人都可能有同情心,但他們沒有停下來、用行動幫助這個受傷的人: 他們沒有憐憫。耶穌傳道的時候,看見許多人,如羊沒有牧人,耶穌憐憫他們,醫治他們,為他們趕鬼,又給他們吃的(路十九41)。耶穌用行動憐憫他們。 許多時候,我們沒有憐憫人。我們不被別人的苦難和喜樂打動。我們有許多自以為是的理由:是別人錯、是別人對我不好、虧負了我。就如浪子故事中的大兒子。當浪子回家,父親動了慈心,跑去迎接他,又擺設筵席一起慶祝(路十五)。可是,當大兒子回來,聽到家裡有歡笑的聲音。他的心不是開心,或要參與家裡的歡樂。他小心的找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他沒有直接走進家裡去看,他很有戒心。當僕人說:你兄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牛犢宰了。他一聽見,臉色就變了,他很生氣,不肯進入家裡,憤憤不平的跑開。他沒有父親的憐憫。當父親出來勸他的時候,大兒子把怨氣都發在父親身上:「我服侍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你的產業,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在大兒子說的話中,他沒有說「我的兄弟」、他說「你這個兒子」;他沒有說父親對他好,他指控父親:我服侍你多年,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大兒子走進家裡,他就可以享用那隻肥牛犢。過去每天他都與父親一起吃食物的。可是,今天他兄弟在,他就不吃。他不接受父親把好東西給那個他不喜歡的兄弟。他覺得他的理由是最正確、最公義的。他不明白父親的心。其實,這大兒子沒有憐憫,對兄弟沒有同情心,對父親沒有同情心,更沒有行動去使他們開心。 不少時候,我們也像這個大兒子。當看到不喜歡的人得到恩典時,我們有嫉妒的情緒,覺得他不配得;我們的心不滿意,不舒服。其實,我們需要在看到弟兄的錯失時,同時看到耶穌對他的慈心。當我們要指責弟兄的罪惡時,我們要體察父神憐憫他的心。 在浪子的故事中,耶穌沒有提及大兒子的結局。但新約的雅各書有提及:不憐憫人的、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二12-13)。信徒都要按耶穌帶來的律法受神的審判。如果我們憐憫人,神在審判中也會憐憫我們。因著神的憐憫,我們會通過審判。我們會很感恩:審判沒有令我們受責罰,我們反而得到恩典!我們蒙憐憫了!憐憫向審判誇勝了! 讓我們做憐憫人的人,帶著同情心,用語言安慰鼓勵人;也用行動減輕他人的痛苦,帶給受傷的人醫治和盼望,讓他們經歷神的愛。當我們成為神恩典的出口,我們也會領 受神更多的恩典!耶穌說得好: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憐憫!

見證分享

盧艷 信主前,我是一個喜歡在網絡世界裡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人,現實生活中的福音信息卻沒有機會觸及我或進入我的世界。沒想到,神揀選人歸向祂的方式真是奇妙!通過網絡世界,神的靈感動了我,使我在觀看福音視頻和聽敬拜讚美歌曲的時候,不但認識到自己的罪而認罪悔改,也感動於神賜下的赦罪大恩與永生盼望,而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喜樂、滿足和感動。在周圍生活環境沒有絲毫改變的情況下,我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有了徹底的改變!這就好像從死裡復活一樣:復活後我才知道,原來生活中可以有這麼多的感動,從前的我是多麼麻木不仁。 從此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網絡信主兩個月後,我主動聯繫附近一家教會的牧師要求接受洗禮。因著牧師的鼓勵,我用了半年時間讀完整本聖經。信主一年後,因著感動,我申請進入了美福神學院學習。 進入「美福」學習快滿三年了。這三年中,無論是靈命的成長,還是聖經知識的學習,每天我都在經歷神的恩典。在此,我簡單數算幾點體會與得著: 一、 初進美福的前一年半,我與同學們住在學生宿舍,相處中難免有矛盾摩擦。但即使是同學之間這種不愉快的經歷,也是與我有益。我從中學會更多省察自己,更多地體恤別人的需要。也正是這樣的相處,使我在原生家庭課堂上學習的「愛心與界線」的問題得著充分的認識和應用。 二、 因為信主之初我就決心進入神學院學習,給我施洗的牧師,出於對我的關心,叮囑我:「不應把神學文憑看得過重,靈命成長才是重要的。有神學文憑的人不見得有好的靈命,有好靈命的人不一定需要神學文憑。」受此觀念的影響,進入神學院之初,我對學院的功課不是很用功,注重的是自己的靈命是否有長足的進步。後來,熊院長教導:「不用功的學生在神眼裡不會是一位好的工人。」使我認識到,處於什麼角色,就應該以什麼角色為重,才是神眼裡的好工人。熊院長的教導,把我從走向極端的平衡木上拉回到平衡點。 三、 在學院的學習中,我還有一個更大的感動與得著,就是熊院長寬容接納的胸懷。他不因為學生曾經有迷失或不光彩的經歷而輕看學生。相反地​​,他更關注的是學生怎樣從過去的經歷成為一個在基督裡新造的人。他能敏銳地觀察到學生身上與眾不同的特點,並及時地加以肯定與鼓勵。即使是被眾人輕視的學生也可以在美福得著發展與造就;而我,就是其中一位。因著曾經有離婚的經歷,我經歷過來自基督徒群體的異樣眼光和言論(因為離婚不符合聖經的教導),這使我在群體中深感自卑。但沒想到,神學院的院長、作為群體的領袖,在得知我的經歷後,不但沒有輕看我,反給予我支持與幫助,幫助我慢慢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就如同主耶穌沒有輕看眾人唾棄的撒瑪利亞婦人一樣,主耶穌主動靠近她,幫助她,把她從自我封閉、自卑的牢籠中釋放出來。因著主耶穌這位眾人簇擁的屬靈領袖的寬容與接納,撒瑪利亞婦人不再刻意地迴避人群,而是主動地、受寵若驚地進入人群,向人群傳講主耶穌的作為,並把人群帶領到主耶穌面前領受生命的活水、永生的盼望。 感恩有「美福」,讓我有緣在這裡與老師和同學們相遇、相識。願彼此堅固、同走天路!

凝聚力量,勇敢向前

曉草 2016金秋時節,上千位中國牧者齊聚美麗的濟州島,第二屆宣教中國2030會議如期舉行。會議分五個領域進行專題研討:宣教理論、宣教導向性教會的建造、中國少數族群宣教、散居海外的大陸人事工、跨文化及海外宣教等。 這是繼2013年首爾「領導力論壇」、2015年香港「宣教中國2030動員大會」之後,繼續推進2030宣教中國異象的盛會:到2030年中國教會向海外差派2萬名跨文化宣教士! 一、中國教會一片火熱 近年來,中國教會聚會的情況有如火如荼的激情。在北京某教堂門外,一位來自美國年近八旬的牧者由衷地感嘆:我看到過商場打折排長隊、看好電影排長隊,但從來沒有看過進教堂排這樣的長龍。中國教會的火熱有目共睹! 在濟州島峰會上,這種火熱在延續!在激情澎湃的敬拜聲中,上千雙手高高舉起,上千顆心在一起跳動!哈利路亞! 200年來共有大約2萬名宣教士把生命擺上,使中華大地得聞寶貴的福音。現在神感動眾多國內牧者熱情回應:「宣教中國2030,攜手萬民,回歸錫安」。如果說2015年香港大會的異象是:2030年動員中國教會差派2萬名宣教士往海外;那2016年的濟州島峰會則正式拉開海外宣教的序幕!當年福音進中國,今日福音一定出中華! 最近幾十年,中國教會在急速地增長。教會歷史告訴我們,教會增長乃是宣教運動的前奏和基礎。同樣的,中國教會正在迎接「普世宣教運動」時代的來臨!中國的基督徒儘管缺錢缺經驗受限制,但那單純與火熱,聖靈會大大作工! 二、西方教會不溫不火 在2030濟州島峰會上,戴德生第五代孫—戴繼宗牧師語重心長地講述:「就在去年,我回到英國—戴德生當年所在的教會,那位現在的牧師拉著我的手說,戴牧師,能不能請你從中國請幾個牧師來,幫我們進行教會的複興。」這席話令人內心沉重。那些曾誕生過馬禮遜、戴德生等一代又一代以生命殉道來喚醒中國的宣教士的熱土,如今卻已日漸荒涼。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就是西方教會今天的局面—不溫不火。社會富裕令西方教會世俗化、製度化。 在普世宣教運動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曾經被稱為宣教地的亞洲、非洲、南美洲地區的教會開始差派眾多的宣教士,並在20世紀80年代其數量超過了西方宣教士。Philip Jenkins在《下一個基督王國》說:在20世紀,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是轉移到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韓國教會為例,教會信徒在20世紀中葉不足50萬;進入21世紀,全國人口近三分之一、超過1000萬的人稱為基督徒。韓國宣教力量也在近30年迅速崛起,從1979年的93位宣教士急劇增長到2010年的21500位宣教士,成為繼美國之後,差派第二多海外宣教士的國家。 三、聯動—未來走勢 中國教會需要學習西方教會的宣教經驗,從而達到跨越式的發展。西方教會需要從中國教會那裡喚醒昔日的激情與火熱。未來教會更需要在耶穌基督裡合一,東西聯動,共同完成把福音傳向地極的大使命! 正如2030濟州島峰會一直傳唱的敬拜歌曲《差遣我》的歌詞:萬國萬民到萬邦,天涯海角到地極,人人都需要耶穌!差遣我!我願去!Send me out to the World!I Will Go!

美福時光

田立柱牧師 我們「美福」那個小的後門,是非常美麗的。當陽光透過門窗照射入室的時候,更是如此,窗子被戶外那艷紅色的花兒所虛掩著,幾分的幽香就輕輕的飄逸進來。我很想拍照下來這美艷,但是卻沒辦法完全表達那意境來,她們大概不願被鏡頭的畫面所限制。一位同工說:五年前,學院栽植了這兩科樹苗,如今已經匍匐的嫣然一堵花牆了。這花兒我們稱之為「三角梅」,鮮亮的紫紅顏色,好像要與「美福」的名字相結合,用自己的鮮豔來映襯「美福」一般。 從後門進入到走廊,就會看見一側的那間「閱覽室」。她寧靜中帶有些許的溫馨之氣,我時常置身於此,去閱讀那裡各樣的圖書雜誌。那些不同的著述和著作,好像是將思想濃縮為符號,又令這些「符號」進入讀者的心中,在那裡轉化為新思想的軟件,擴大了我們的思想空間,並進入到生活的層面,讓我們有了新的視角和新的意識,因此我們對世界的視野也就開闊了,人的生活空間也隨之展開,心靈深處的幽暗就便被照亮了,真是神奇的經歷。 圖書室的對面是「教室」,我們的課程幾乎都在此教授。有時是「濟濟一堂」的,可有的時候卻是「坐不盈席」的,有時候很安靜,也有的時候熱鬧非凡。教室內有設備,可以連線到紐約和洛杉磯,讓那裡的同學可以同步學習;通過那個設施,那些遠處新同學的聲音就傳過來了,只是常常聲音異常的響亮,有點不同「凡響」,人與人之間可以「隔空」對話,有點「不可思議」,卻是真實的,就在我們的身邊。人和神之間,也可以「隔空」的對話,只是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才能聽到神的聲音,聽不到神的聲音,如何回應呢? 穿過大廳的一角,是一間小房間,在那裡我上過一堂「社會學」的課程。老師講到馬克思,是作為社會學家說到他的;他的學說,原來有這般的解讀,令我詫異之中,體會到「思想的包容和空間​​」,在不同之中所涵蓋的豐富是如此的使人驚異。最近我們在這裡有小組課程,讀的是靈修大師盧雲的心神記錄,其中我們知道他的深邃之思。在他的思想脈絡中,我們看到他似乎如同「神經外科的醫師」一樣。把握這人的的神經脈絡,並且梳理出人的良知源頭來,我們屬靈的過程,可能就是沿著這條路線行進的。好像是心靈深處的源泉所在。 這小房間的玻璃門窗,稍微傾斜點,就是我們的正門了。門外有一排高高的紅木,真是「高聳入雲」的姿勢。從樹上落下的葉子,齊整的葉片呈現出的排列,猶如將軍徽章的邊緣裝飾;而那高大的樹冠,直衝雲霄的連接這藍天。天藍得甚至沒有白雲,間或飄來的白雲,讓我想到天使,在白雲的上面,天使可以看到我們的學院房子,在那裡還可以看到不遠處的「蘋果」公司的下屬機構。既然天使可以從那裡上下,那麼上帝也一定在那裡看到我們,並且親自臨在我們中間。但不會是在夜間,而是我們心裡明亮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