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向審判誇勝

院長熊潤榮博士


每一個人都需要神的憐憫。神是一直憐憫我們的,我們也要憐憫周遭的人。

憐憫不單是同情和言語的安慰,憐憫是進一步的用行動去幫助人,與那人一起度過困難和苦難。就如好撒瑪利亞人: 他在路上看到那被強盜打傷的人,縱然他與這人數未謀面,但動了慈心(moved with compassion,路十33),帶他去旅店,出錢請旅店主人照顧他。他真是憐憫人的人。祭司、利未人都可能有同情心,但他們沒有停下來、用行動幫助這個受傷的人: 他們沒有憐憫。耶穌傳道的時候,看見許多人,如羊沒有牧人,耶穌憐憫他們,醫治他們,為他們趕鬼,又給他們吃的(路十九41)。耶穌用行動憐憫他們。

許多時候,我們沒有憐憫人。我們不被別人的苦難和喜樂打動。我們有許多自以為是的理由:是別人錯、是別人對我不好、虧負了我。就如浪子故事中的大兒子。當浪子回家,父親動了慈心,跑去迎接他,又擺設筵席一起慶祝(路十五)。可是,當大兒子回來,聽到家裡有歡笑的聲音。他的心不是開心,或要參與家裡的歡樂。他小心的找過一個僕人來,問是什麼事。他沒有直接走進家裡去看,他很有戒心。當僕人說:你兄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見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牛犢宰了。他一聽見,臉色就變了,他很生氣,不肯進入家裡,憤憤不平的跑開。他沒有父親的憐憫。當父親出來勸他的時候,大兒子把怨氣都發在父親身上:「我服侍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你,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你的產業,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在大兒子說的話中,他沒有說「我的兄弟」、他說「你這個兒子」;他沒有說父親對他好,他指控父親:我服侍你多年,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大兒子走進家裡,他就可以享用那隻肥牛犢。過去每天他都與父親一起吃食物的。可是,今天他兄弟在,他就不吃。他不接受父親把好東西給那個他不喜歡的兄弟。他覺得他的理由是最正確、最公義的。他不明白父親的心。其實,這大兒子沒有憐憫,對兄弟沒有同情心,對父親沒有同情心,更沒有行動去使他們開心。

不少時候,我們也像這個大兒子。當看到不喜歡的人得到恩典時,我們有嫉妒的情緒,覺得他不配得;我們的心不滿意,不舒服。其實,我們需要在看到弟兄的錯失時,同時看到耶穌對他的慈心。當我們要指責弟兄的罪惡時,我們要體察父神憐憫他的心。

在浪子的故事中,耶穌沒有提及大兒子的結局。但新約的雅各書有提及:不憐憫人的、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雅二12-13)。信徒都要按耶穌帶來的律法受神的審判。如果我們憐憫人,神在審判中也會憐憫我們。因著神的憐憫,我們會通過審判。我們會很感恩:審判沒有令我們受責罰,我們反而得到恩典!我們蒙憐憫了!憐憫向審判誇勝了!

讓我們做憐憫人的人,帶著同情心,用語言安慰鼓勵人;也用行動減輕他人的痛苦,帶給受傷的人醫治和盼望,讓他們經歷神的愛。當我們成為神恩典的出口,我們也會領 受神更多的恩典!耶穌說得好: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