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

田立柱牧師

回顧畢業後的經歷。免不了一番反思,反思就不是簡單的想些情節,而是對情節一番過濾篩選。就如同總結,理順其脈絡後,又有了一幅圖標,很像路線圖的樣子。從中可以看出哪些路有點偏差,哪些路是筆直的等等。

畢業後能夠在教會服侍。是一次機會,是神學院所學知識的應用場合。學校所學的知識,能不能成為真知。在此可以加以驗證。 實在說來,神學院的所學,近乎旅程,閱盡周圍的錦繡山河,卻容易忘記所走的路線如何。很像詩人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樣。到教會的實踐中,就必須將那知識轉變為實用的功夫。好像「孵化」這個詞所說的那樣。使之成為實際的教會應用。即所謂的「真功夫」。是對「廬山」的整體性認知了後的行軍之路了。路徑不清楚是難以前進的。

其中印象最深的對聖經的認知問題,過去在原先的老教會(國內)時,囿於傳統神學思想的影響,對聖經的解讀,完全以某些神學觀點作為解讀的框架,一切都在這個固定的框架之中,尋找那些關鍵的屬靈詞語,加以套用。對聖經經文本身的認識是不足的。這樣的狀況下,講經佈道就難免有離經叛道的嫌疑了,因為沒有紮實的釋經基礎,離開的經文的本身,如何可能有好的釋經講道呢?所謂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當是如此這般。

畢業之際,對聖經的認知,已經有了不少的提高。從熟讀字句的階段,到透過字面的意思,進入到經文本身的背景和人文神學視域當中了,每當進深到經文本身的背後,便有領悟的快樂,所謂的「頓悟」大概就是如此。我的讀經生活也就開始新的程式了。雖然對經文原文的知識尚不充足。但是藉助許多的工具書籍,以及很好的網絡資源的共享,也能夠從多個角度及多個層面的理解經文了。這樣就帶來連鎖的作用,新的領域也有所觸及。經文便明晰起來。條理也清楚了許多。

在神學院時,常聽老師說,讀經可以嘗試不同版本的閱讀,領略到經文解讀中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體現在眾人的信仰生活中。例如帶領小組的查經聚會,我就使用這個方法。使讀經學習的理解多樣化,以會眾的不同視角解讀經文。既含有「博取眾長」的味道,又給不同的觀點留下空間。能使眾人的理解呈現開放的意味。舊的神學觀念雖然一時保留。但釋讀的空間就寬泛起來,包容性便凸顯了。個人的信仰經歷和經驗,都含有「以身說法」的味道。這樣的釋讀和經歷結合起來。其影響也就得以增加了。一些落伍的觀念,是會慢慢退場的,觀念不是經過批判可以更新的。

因為對聖經的認知擴展了,心中的格局也得以擴充,包容性也隨之延展。對人的理解就會得以改變。當離開原先的認知。便有進入「無我」狀態的意思。一首讚美詩裡說「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大約就是這般意境。用「驀然回首」作為這經歷的題目,是想到了詩人後面的詩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這豈不就是耶穌基督臨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