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愛裡面

熊潤榮博士 我漸漸發現,年紀越大,越需要住在愛裡面,因為真正能使人滿足的、能存到長久的,不是我們作了許多事工,乃是我們真實的愛過。 愛神與愛人 住在愛裡的,就是住在神裡,因為神是愛的源頭。雖然神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可以藉聖靈在心中感受到神愛的充滿,和以感謝讚美向神表達我們的愛。同時,我們也藉著愛弟兄姐妹來愛神(約壹四19-21),並藉著別人的關心和愛顧來經歷神的愛。因此,若要住在愛裡面,就要與弟兄姐妹有深交。 雖然有時有些人際關係欠佳,但我們仍可實踐愛心。有一位傷害過我的教會弟兄要搬家往另一個州,我本可感到欣慰,因為以後不會見到他。我可以選擇沒有行動,等待他離開。可是,這並不是住在愛裡面。後來,我知道有機會在他離開前遇見他,於是我祈求神的愛灌注我。感謝神,幫助我在遇見他的時侯,從心裡祝福他和他的前程。祝福以後,心裡覺得被開闊了。回想起來,不是我能夠,乃是神在我願意的時候,推動我誠意地祝福他。 當然,若與弟兄姐妹有雙向的關係:付出愛,也接受愛,這是最美的。能夠建立這種關係,是神的恩典。也唯有在神的憐憫和保護中,我們才能夠彼此相愛。 愛與被愛 若要真的住在愛裡,我必須付出愛和接受愛(to love and be loved)。愛不單要付出,愛更需要接受。沒有接受,就很難有能力繼續付出,也沒有內涵付出。縱使付出,也會缺少新鮮、活潑的味道。因此,我要去愛人,同時被人所愛。 看著我的兩個年幼兒子,他們是在父母親愛的薰陶中成長,他們接受愛多過付出愛。他們也有愛別人,但是不曉得如何深入的愛。當他們越成長,就能夠越多付出,越多享受愛的生活。 相對地,我發覺自己的一個困難是要求別人的尊重多過愛。可能我以為我已成長了,應跟隨和效法耶穌去愛別人,付代價而不要求報答,甚至拒絕報答。習慣了付出,慢慢地我以為不需要人的愛,只需要尊重。也可能我有驕傲和許多的顧忌,因此不曉得如何接受愛。 耶穌被釘十字架前接受了一個婦女的膏抹(約十二1-3)。如果這個情景在今天重演,可能不少人會阻止它發生,我們會拿出許多理由來拒絕接受膏抹。不過,耶穌是拿出理由來支持他接受了膏抹。耶穌接受愛,祂是住在愛裡,祂本身就是愛的源頭。 結語 神就是愛,我們能夠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有人說得好:「正是因為我們有能夠愛的這種素質,使我們最像神。」 生活在充滿邪惡和試探的世界,我們越需要住在愛裡。愛能夠使人有力量忍受痛苦和試鍊,也能夠醫治罪惡所帶給人的破碎。 主,教導我常住在愛裡!

師生小組在美福

熊潤榮博士 「看哪!弟兄和睦共處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在那裡有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詩133,《新譯本》 在每隔一週的星期一晚上,我的師生小組都在學院聚會。這是我們學習彼此相愛、繼續成長、互相鼓勵的時候。這些小組聚會模造了我和同學,開廣我們的胸襟和視野。我們所蒙受神的恩典,可說與詩篇一三三篇所描繪的相似。 彼此相愛 在每次小組聚會的開始,是分享和彼此代禱的時候。同學和我都把心中的重擔分享,有的是關乎家庭生活的,有的是關乎教會生活的,也有的是關乎工作和學業的。我們分享的坦誠度,不少時候令我感動。這種分享是出於一種互相的信任。因此緣故,我們都知道,也互相提醒需要保持每個組員的隱私,不可在聚會以外的地方傳舌。 分享以後是代禱。我們為著別人的家庭、教會事工的計劃和困難祈禱,我們也為旁邊的人所面對的難處,祈求神施恩,使他剛強。我們為著對方身體的健康禱告,也一同為著「美福」的前途和發展,求神祝福。當然,我們也為神賜給組員的恩典獻上感謝,感謝神帶領我們平安的完成各種不同的事奉,感謝神引導我們走過一度又一度的難關。我們都享受這段時光。 繼續成長 每次聚會都有不同的討論課題。起初是我帶領的多,但現在常是輪流帶領討論。我們一同探討過的題目包括靈命、敬拜、祈禱、心性、鬼附、門徒訓練等。 我們也曾看同一本書,一起探討靈命與情緒健康的關係。這些探討和彼此的討論不但開闊我們的領域,也加增我們對一個事情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這都使我們在這些互動關係中,不斷在知識和靈命上成長。 互相勉勵 在聚會中,我們也有「鐵磨鐵,磨成利刃」的時候。就如在一次聚會中,有同學挑戰我:為何不更多參與美樂團契的開荒事工,卻在其他教會幫忙。這個挑戰催使我對自己事奉的範圍、能源和限制作了不少反思。我需要這種的挑戰。 其實,在聚會中,我也鼓勵同學尋求神的帶領,考慮踏上全時間服事神的路。人都是喜歡在有了各樣經濟穩定的安排後才服事神,這是一條四平八穩的路;但信心的路,乃是在沒有經濟的穩定下,仍然因為神的感動,勇敢的順服而踏出來的。是的,我們師生需要互相鼓勵。 盼望「美福」的師生小組不斷顯出「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參加「小組教會研討會」後感

熊潤榮博士 本年二月底,我與學院的一些同工同學,一起到羅省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小組教會研討會」,在三天的會議中,心中常常湧起向神的感謝。感謝神在今天不同的角落,興起祂的工作。就如在美國這後現代化的國家,神在東西兩岸繼續建立不少英語教會,帶領數以萬計的人進入神的家。參與研討會的 1,200 人中,不乏來自非洲、亞洲的弟兄姊妹。感謝神,使用馬鞍峰教會,幫助世界各地的教會。聽到 Rick Warren 的分享,心中為他感謝神。神揀選了他,他也付上代價被神裝備和使用,使世界各地的牧者、信徒蒙造就。我也是其中一個。 小組教會模式 馬鞍峰教會每年約有八千人受洗歸入基督名下。據調查,美國十大英語教會包括馬鞍峰都是小組教會。當見到這個現象,我們會以為小組教會的模式是教會增長的秘訣。可是,當細心聽不同的講座,也了解實際情況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有牧者或教會領袖,事前沒有仔細準備,貿然把自己的教會從原有的模式,強行轉型為小組教會,以為人數就會增長,相信未必會成功。 小組教會是一個新的思想形態(mentality),教會組織要分散、形式要活潑,權力要下放,更要平衡推進五個標竿(敬拜、團契、門訓、服事、傳福音),並注重信徒的關係,每人要立約保持教會的合一等。教會領袖們必須徹底明白,且認同這些前提。若只採用分區家庭小組聚會形式,只是把傳統的週六晚間團契聚會分散而已,作用不會很大。事實上,有些教會推行了40天標竿教會和40天標竿人生,聚會人數不但沒有加增,反而加增了要解決的問題。舊皮袋不能盛新酒;重新建造可能比轉型容易。 成功的關鍵 藉著參加不同的講座,我學習到小組教會成功的關鍵,起碼有三個: 健全的小組組長訓練系統: 小組組長不是只開放家庭,款待組員。這只是開始,教會牧者要設計並建立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把小組組長訓練為小牧者。 相應的教會架構(infrastructure): 架構的硬件包括教會要有健全組織來支持、關顧和聯絡各小組組長和組員;主日崇拜和主日學的安排要相應配合。軟件部分包括完整的小組聚會課程,把信徒從初信引導到成長,能夠參予服事和熱心傳福音。 牧者的模範:牧者本身需要參加小組,在小組中接受並參予牧養和關顧,成為信徒的榜樣。 結語 「小組」模式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感謝神越來越多教會成功地發展小組,帶來教會的成長。其實,小組模式從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使2:46-47)。讓我們擴闊胸襟,倚靠聖靈,謙虛的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和眼光,學習有更美的事奉。

典禮之後

熊潤榮博士 感謝神,過去一路引領,直到今天;「美福」產生了第一屆畢業生,實在是神恩典的工作。 畢業典禮中頒發的學位和文憑,當然是標誌著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和成就,但也是一把鑰匙,打開一扇門,開往一條沒有走過的事奉的路。這條路的目的地,現時還未顯明,但有幾樣事情會幫助我們走這條路時,走得持續、有生氣。 一.應用學過的知識 經過了兩年堅實的「美福」裝備生涯,我們要把學過的知識,積極的應用到服事的崗位上,讓這些知識成為明燈,把基督的豐盛照亮世上,使別人和自己得到啟迪和指引。 二.要繼續進深學習 畢業典禮之後,我們仍要繼續追求知識:書本的知識和靈命的知識。我們會發覺現在學習的辛勞,會帶來更廣、更深的果效;因為我們已經有基礎和裝備去更深地明白真理。所以,畢業生們,彼此鼓勵:要保持學習,不斷自修、進修。 三.要用「心」服事 受了裝備,當然是要服事。我們不應單擁有服事的心志,這只是服事的起首。我們要讓神引領並教導我們用「心」來服事。服事當然會有行動;但沒有用「心」的服事是只有行動的服事,久而久之,服事便成了公事。公事也可以有果效,但沒有喜樂,我們卻要有喜樂、聖靈的滋潤和感動。 四.要常常靜修 安靜獨處幫助我們感受「心」的情況,有感受才可以保持用「心」來服事人、服事神。在靜修中,我們會知道當走的方向,也支取基督的力量和恩典,繼續往前走,且走得持續、有生氣。 願主與「美福」大家庭和每一位畢業生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