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小組教會研討會」後感

熊潤榮博士


本年二月底,我與學院的一些同工同學,一起到羅省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小組教會研討會」,在三天的會議中,心中常常湧起向神的感謝。感謝神在今天不同的角落,興起祂的工作。就如在美國這後現代化的國家,神在東西兩岸繼續建立不少英語教會,帶領數以萬計的人進入神的家。參與研討會的 1,200 人中,不乏來自非洲、亞洲的弟兄姊妹。感謝神,使用馬鞍峰教會,幫助世界各地的教會。聽到 Rick Warren 的分享,心中為他感謝神。神揀選了他,他也付上代價被神裝備和使用,使世界各地的牧者、信徒蒙造就。我也是其中一個。

小組教會模式

馬鞍峰教會每年約有八千人受洗歸入基督名下。據調查,美國十大英語教會包括馬鞍峰都是小組教會。當見到這個現象,我們會以為小組教會的模式是教會增長的秘訣。可是,當細心聽不同的講座,也了解實際情況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有牧者或教會領袖,事前沒有仔細準備,貿然把自己的教會從原有的模式,強行轉型為小組教會,以為人數就會增長,相信未必會成功。

小組教會是一個新的思想形態(mentality),教會組織要分散、形式要活潑,權力要下放,更要平衡推進五個標竿(敬拜、團契、門訓、服事、傳福音),並注重信徒的關係,每人要立約保持教會的合一等。教會領袖們必須徹底明白,且認同這些前提。若只採用分區家庭小組聚會形式,只是把傳統的週六晚間團契聚會分散而已,作用不會很大。事實上,有些教會推行了40天標竿教會和40天標竿人生,聚會人數不但沒有加增,反而加增了要解決的問題。舊皮袋不能盛新酒;重新建造可能比轉型容易。

成功的關鍵

藉著參加不同的講座,我學習到小組教會成功的關鍵,起碼有三個:

  1. 健全的小組組長訓練系統: 小組組長不是只開放家庭,款待組員。這只是開始,教會牧者要設計並建立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把小組組長訓練為小牧者。
  2. 相應的教會架構(infrastructure): 架構的硬件包括教會要有健全組織來支持、關顧和聯絡各小組組長和組員;主日崇拜和主日學的安排要相應配合。軟件部分包括完整的小組聚會課程,把信徒從初信引導到成長,能夠參予服事和熱心傳福音。
  3. 牧者的模範:牧者本身需要參加小組,在小組中接受並參予牧養和關顧,成為信徒的榜樣。

結語

「小組」模式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感謝神越來越多教會成功地發展小組,帶來教會的成長。其實,小組模式從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使2:46-47)。讓我們擴闊胸襟,倚靠聖靈,謙虛的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和眼光,學習有更美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