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熊潤榮博士 基督教發展了2000年,經過無數次的起伏,迂迴曲折。今天世界各處的基督徒們的信仰表達和堅持,因著言語、文化、傳統的差異,實在是琳琅滿目。不過,在眾多的基督教群體中,有一點是所有正統的教會共同認定和持守的,那就是尼西亞信經 (Nicene Creed)。這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是區分正統和異端的標記,也是今天以承繼正統基督教為使命的教會所要持定的信條。 尼西亞大公會議 (Council of Nicaea, 325 年) 初期的基督教會因著對耶穌基督神人二性有許多混淆不清的爭論,引致教會四分五裂。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以他的權柄在尼西亞城 (今天土耳其內的Iznik)召開第一次的普世(大公)教會會議。與會的有當代世界的東西教會(希臘語和拉丁語)的318個主教。每個主教可以帶本身教區內的五個長老或神職人員赴會,所以參加的人數達到1,800人,故堪稱普世教會會議。按估計,當時世界人口只約二億(200M),而2010年的普世人口是70億(7000M),是當時人口的35倍。假設信徒比例相若,今天若要再舉辦類似的大公會議,就需要約63,000 (35×1,800) 位的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參與。這很可能是不會再發生的了。由此可見,尼西亞會議的意義、其在教會歷史的獨特性和代表性是非常重大的。 經過眾位神學家的辯論,這會議最後的結論就是尼西亞信經:確定耶穌基督是與父神同質同體 (homoousios)。其實,尼西亞信經雖在325年的會議中定下了,可是並没有就此平息教會的分裂,連在會議中捍衛信經的亞他拿修 (Athanasius)其後也被放逐五次。直至56年後,在君士坦丁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381 年)上才由當時的羅馬皇帝下詔,欽定尼西亞信經為正統的信仰,同時把信經加以擴充(主要是有關聖靈和教會的部份)。但這仍然未能完全平息教會內部的爭辯。70年後,又在迦克墩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halcedon,451年)再重申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並神是三一的神(Trinity)的信條。 尼西亞信經(Nicene-Constantinople Creed) 經過125年東西方教會的風風雨雨,尼西亞信經被大公教會確定,又確定;它著實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今天,羅馬天主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 希臘東正教會 (Greek & Eastern Orthodox Church)、改革後的新教 (Protestant Churches)都宣認並持守這信經。這信經只有四條,就是: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並造有形無形的萬物的主。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的,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首生的,不是被造的,與父一體的;萬物都是藉著主造的。主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由聖靈感孕童貞女瑪利亞,取著肉身,並成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十字架;被害,埋葬;照聖經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大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無窮無盡。 我信聖靈,為主,並賜生命的根源,從父子出來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曾藉著先知傳言。 我信唯一聖而公之教會,眾使徒所傳者。我接受為赦罪設立的獨一洗禮。我指望死人復活,並來世的生命。阿門。 尼西亞信經使各地信徒明白:基督教的神是一位奧秘的神,絶不如其他宗教的神那樣符合人的邏輯思維。神怎可以是「獨一」,郤又是「三」? 基督教怎可以堅持一神論,郤又說父神、基督、聖靈都是神? 不過,這就是歷史的正統基督教所認信的。基督教的神學就是建基在這條人看為愚拙的信條上(林前一21- 25)。今天,若有信徒離開這信條,或修改它,就是離開了正統,就是異端。 尼西亞信經的用途 昔日的大公教會稱這信條為symbolum,就是說它是正統信仰的標記(symbol),以此區別信徒是否正統。除此之外,從昔日到今天的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路得會等,他們都會在主日崇拜、彌撒、洗禮等聚會,同聲宣讀尼西亞信經,作為敬拜神並向世人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和做法,新教 (Protestant)教會和獨立 (Independent)教會都應該效法。當我們每次宣讀尼西亞信經,我們不單是向世人見證我們的信仰,也是重温我們所信的是什麼,並知道我們是繼承了有長久歷史的正統基督教信仰:我們是耶穌基督普世教會的一員。
「美福」之門
張瓊濱 為什麼來到「美福」 我是2010年7月9日正式被美福錄取,成為美福神學院的學生。那時我還在生命河教牧領袖學院攻讀聖經碩士學位,因為領袖學院很多的課程都是美福的老師來教導,而且是與美福的同學一起上課的。而我也希望能在美福再繼續攻讀道學碩士學位,所以就申請而被錄取。當我在2011年6月從領袖學院畢業後,就專心在美福攻讀我的道學碩士學位,如今只剩下最後的一門「希伯來文(二)」。下學期讀完之後,今年年底就可畢業,即將結束了我四年,半工半讀的神學課程。雖然尚未畢業,但得到教會的認同。如今,我已經辭去了我工作十多年的藥物科技公司,正式在生命河靈糧堂開始全職服事神。 蒙召的經歷和裝備的過程 在我念大二的時候,在台北信義會真理堂的大專團契的聚會中,神透過一位宣教士的的教導和呼召,得到聖靈的感動,我走到台前,回應神的呼召,將自己獻上要全時間服事神。但這個感動很快的就被學業,功課和事業所淹沒了,大學畢業後,又讀了研究所,結婚,工作,又來到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順利的找到工作。雖然只是帶職事奉,但我的心態是要做個全職的基督徒,所以積極的參與查經班和教會的服事,並且不斷的裝備自己,好讓我能夠在神的家中服事。但我一直沒有忘記,神對我的全時間服事的呼召。2002年參加了教會的工人訓練裝備課程,2005年成為「 好牧人」與「好僕人」課程的第一屆的畢業生。當時「美福」剛剛成立,曾經考慮過,要否要進入「美福」讀神學,後來聽劉牧師說,生命河靈糧堂要成立自己的神學院,所以就耐心的等了幾年,2008年才正式開始了神學的裝備課程。 在「美福」的收穫 進入神學院就讀,真的是如魚得水,深深的被神的話所吸引,聖經的教導也真是博大精深,覺得自己實在是努力不夠,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缺乏。從前只是徘徊在門外,不得其門而入,如今藉著美福諸位老師的教導和勉勵,好像給了我一把鑰匙,打開了「美福」之門,讓我能登堂入室,進入內院,得以經歷和體驗到「神學」和「學神」的樂趣。我好像是一個乾渴的人,找到湧流的泉源;也像一個貧乏的人,得到了供應。真是後悔沒有早一點開始,虛渡了半輩子的人生。 特別要感謝「美福」的每一位師長們 我特別要感謝熊院長的教導和勉勵。我修了熊老師兩門個別指導的課,得以「一對一」的與老師單獨學習,真是使我受益良多,如同以利沙緊緊的跟隨以利亞一樣要得著那雙倍的恩膏。熊老師的新約概論、舊約神學、大先知書和耶利米書等都開啟了我的眼界,使我對整個新舊約有了整體的認識;並清楚的明白大先知書的奧秘。他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教導,讓我能從原文中,發掘了更多的真理。陳若愚老師的系統神學、護教學和保羅神學,帶我進入並明白整個聖經基督教信仰的的架構,幫助我重新瞭解基要真理。李亞丁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講述五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和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讓我如沐春風。蔡金玲老師的博學,以及她對每卷新約書信每一節經文的闡釋,讓我真正明白神要對我說的話。張茝芬老師的約翰寫作,讓我對四福音書有一種重新的詮釋,池耀興老師的基督教與中華文化提醒我們要在中國人當中傳福音,一定要了解中國「儒,釋,道」的文化背景,才能夠有效的將福音傳開。 將來的展望 雖然即將畢業,而且進入全職服事,難免有些惶恐,但心中還是蠻踏實的,因為相信在美福四年當中所學得的,必定能在服事的工場上使用,成為別人祝福的管道。也求神繼續的使用我,在服事的崗位上不斷的努力學習。未來還是要再打開「美福之門」進入了寶山,那兒仍然還有一大堆寶藏,等著我去挖掘。不過要得到寶貝,還得花功夫、花時間,慢慢的挖,才能得著。求主幫助我做神忠心的管家,將神的話語分解清楚,得著這寶貝,而且能將神的寶貝按時分賜給他人。
活出燦爛
池耀興博士 離開高速公路,拐入回家的路上,氣喘如牛、灰頭土臉的座車頓然間放慢了腳步。十月的路旁,丹楓處處,落葉滿地,驕傲地、同心合意地為大自然塗上了色彩。遠處的山顛上,掛著西落的夕陽,潑洒一片悅目的紅,擁抱天空,輕撫大地。丹楓、夕陽、彩霞,把座車照映出幾分燦爛的姿彩。喔!真美! 眾所週知,凋落的花葉、夕斜的秋景,多是詩人的好題材。唐朝詩人李商隱以景喻情,可謂一絕。「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言盡詩人無奈的空寂、斷腸的愁思,題為《落花》。《登樂游原》則是其詠物言情的另一佳作:「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鬱鬱寡歡的詩人﹐在苦海愁雲中登上古原﹐盼能覓得一絲歡愉的空間。抬頭望夕照美景﹐情不自禁地歡呼:「夕陽無限好」;低頭想堪虞的國運、不得志的困境,又不由悲嘆 「只是近黃昏」。 的確,夕陽的美麗轉瞬即逝,丹楓也會隨風凋落。此情此景,實是短暫人生的最佳寫照。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可謂描繪精確:「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光陰似箭,人生苦短,轉眼之間,景物依舊,人情全非。 人生苦短,乃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佛教文化熏陶下,「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之四),誠為不滅的情懷。 人生確似幻化,但不同信仰造就不同的生活心態,也因此產生不同的生活果效。神僕摩西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如果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可誇耀的,不過是勞苦愁煩;我們的年日轉眼即逝,我們也如飛而去了。」(詩篇九十10《新譯本》,下同)傳道者也說:「人的一切勞碌和操心,就是他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對自己有甚麼益處呢?其實終其一生,他的擔子既痛苦又煩惱,在夜間也不能安心。這也是虛空。」(傳道書二22-23) 面對空苦人生時﹐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止於憂心忡忡、悲觀無望,而是透過空苦的人生,更深一層地思想空苦的來由及解決方案,從而帶出積極、樂觀的人生。詩篇90篇說:「我們因祢的怒氣而消滅,因祢的烈怒而驚恐。祢把我們的罪孽擺在祢面前,把我們的隱惡擺在祢臉光之中。我們一生的日子都在祢的震怒中消逝,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誰曉得祢怒氣的威力,誰按著祢該受的敬畏曉得祢的忿怒呢?」(7-9,11節)詩人清楚說明:人生充滿愁煩,是因不敬畏神,犯罪悖 逆神,而常在祂的震怒之下。 那麼,如何走出罪惡的深淵?聖經告訴我們: 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 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求神向祂的僕人施憐憫。 求神使我們一清早就飽得神那不止息的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 求神照著神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世間的確有苦難,但因著那位我們信靠仰望的上帝,即使身處患難,也能求取智慧、力量、恩典和慈愛,活出充滿積極、樂觀、喜樂的人生。不僅如此,我們還當像摩西那樣,繼續向上帝禱告:「願祢的作為向祢的僕人彰顯,願祢的威嚴向他們的子孫顯明。願主我們的神的恩慈臨到我們身上;願祢為我們的緣故,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祢堅立。」 (16-17節) 這一位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慈愛、公義、永存的神,信靠祂的人在世上所做的一切美好的事,都會在見祂面時得到祂親自的報賞。這教導也 讓那些活在苦難中的人,能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不隨波逐流,能忍受患難而不犯罪,能在蕭條、無助的境遇裏,活得灑脫、活出燦爛。 想得入神之際,驟見迅黯的雲彩和剎冷的落葉隨風飄盪,似乎向夕陽揮手告別。此時,座車內飄出了一首短詩: 世物盡如草,瞬間似火燒。 一生名與祿,若朝大海掃。 基督為至寶,信主煩惱少。 雖然近黃昏,夕陽無限好。
生命的教學
陶筱梅 決定接受神學裝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本人患有「考試恐懼症」!但在清楚明白神的呼召,並藉著祈禱印證,知道必須面對的時候,只有順服,且相信祂必會幫助我成就這事,也盼望我這卑微的器皿,有機會能為神作美好的見證! 離開學校已久,考試更加是令我憂心的一大挑戰。用心聽課、加上做功課、交報告,雖感吃力,但也滿足於多方多面的得著。神學院的課室裏,教授們豐富的學識,精闢的講解,引導我進入聖經真理深層的思維。同學們更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精英,他們的提問,屢屢讓我深感欽佩。由於本身個性樂觀隨和,在許多的事上或有不求甚解的缺點,更因此加倍敦促自己在神學的追求上,要認真對待,學習去想、去分析、去消化,使成為自己的得著。唯有自己有真正的得著,才能在與人談論時,可以順暢表達。「...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後三6),所以背誦聖經經文固然重要,但能隨時運用,且切合情況,更是我們要學習的。 一本又一本的參考書,早已將我的小說及名著擠出了小書架,雖說數量還不是太多,但自己都不敢相信,已然擁有了這麼多聖經和神學參考書。縱使有些只是淺閱其中一、二,但種類與數量,也足以讓自己吃驚!因為抱憾於信主太晚,盼望能在真理的追求上急起直追,所以看每一本老師指定的參考書籍,都覺得寶貴。它們的寶貴,不僅在寫作業時用得到,在與人交通時,也成為我最好的資料庫! 在美福的學習過程中,叫我至為感動的,是老師們的關愛。那一份對學生出自內心的關愛!我們同學中許多都是帶職進修的,也有一些年紀與我相仿,老師們不但教學認真又特具耐心,更會顧念我們各人的困難,常在功課或報告的評分上有極大恩典! 最近修畢管恩佩老師的「基督教教育─生命的教學」,讓我經歷到一位好老師真是以生命在教導。管老師上課時認真的態度不在話下,更有多樣的教學方式,包括電影欣賞,《屋頂上的提琴手》我不是第一次看,但因為欣賞的觀點和角度修正了,這次的感受完全不同,讓我從中領受到:不可避免的時代變遷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神的仰望。在示範教學中,學習寫教案,經歷教學過程,在在都是寶貴經驗。管老師不計較我們間中不得已的缺席,卻一定關心我們缺席的緣由。末了的謝師宴更變成老師親手奉上的愛筵!這樣的影響他人生命的教學,是我第一次經歷。回想我求學之路,甚為慘淡,初中剛學英文時,因為一位代課老師的辱罵,使我厭棄英文,結成今日的苦果。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可謂不巨!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領受到為師者的重要。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鼓勵,都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意願,即使自己在某一個課程中有學習的難處,但至少因著老師的體諒而不會厭棄它;或許到某個時候,想到老師的鼓勵,而願意重新學習。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不也是這樣嗎?如果我們面對不信的人,甚或有意挑釁的人,能否不動怒,並且藉著堅持真理、活出基督的樣式來鼓勵人呢?「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三1),如今收割的,乃是因為前人的撒種與澆灌,更是因為聖靈的感動與帶領,我們一無所誇。但神所交付的大使命,我們當如何去完成,值得每一位基督徒深思;對於神所呼召的僕人,是否能以生命影響生命,更是我們不斷要學也要行的!我深為我們有如此優秀的教授群感恩,因他們無私又忠心的付出,我們才有堅實的裝備;因他們生命的見證,加添了我們可學效的榜樣。求主看顧保守美福神學院的老師們,並恩待他們的家人;也求主賜恩美福神學院的同學們,讓他們能敞開心胸接受裝備,真誠地關懷人,永不放棄地傳揚真道,以生命影響生命,好為神國事工多走二哩路!
教會事工與電腦資料庫設計
卓爾君老師 隨著教會事工的發展,事工的資料越來越多。電腦資料庫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如何使用現存的軟件?如何設計並建立一個合用的資料庫?以下是Access 應用的介紹: Access 2007 Microsoft Access 是微軟 (Microsoft) 公司所開發出來的軟件。Access 軟件主要是用來開發客制化的資料庫應用軟體,並已經在許多地方得到廣泛應用,如小型企業,大公司的部門,也常被用來開發簡單的 WEB 應用程式。 在許多教會與基督教機構的資料庫管理上,Access 具備簡單、容易上手、管理與設計費用低廉的優勢。從教牧行政的角度來看,學會 Access 資料庫設計,牧者或教會行政人員可以自行設計用在許多教牧工作上如: 1. 建立教會會友資訊的資料庫。譬如記錄會友每週狀況、會友聯絡資訊、生日提醒、教會通訊錄。 2. 連結每次探訪記錄於會友資訊上,可一目了然過去個人或整體探訪記錄、並將會友需代禱事項輸出至當月、當週禱告清單上面 3. 可製作輸出不同報表,評估事工狀況。 4. 製作不同小組資料庫,管理教會小組事工運作。 5. 建立教會圖書館資料庫,管理圖書租借、歸還、圖書資料查詢。 6. 建立教會敬拜詩歌與樂譜資料庫,Access 並且支援影像與檔案連結,可直接列印或播放如 Powerpoint 檔案。 7. 行政資料庫如奉獻收入與收據、人員薪資、假期、或其他教會、政府文件管理等等。 學會 Access,設計者可根據事工的需要來定義並設計所需要之資料庫。 Access的硬體應用 Access 亦支援簡繁體中文,極為適合華人教會使用。同時,Access 資料庫可適用於所有安裝 Access 軟件之 PC,Notebook,或部分安裝特定可讀取 Access 之手機或平板電腦。 鼓勵你來上課,把電腦資料庫設計應用到教會事工上,使事工的運作事半功倍!
歷史的基督教
院長熊潤榮博士 基督教是根源淵深的宗教。基督徒需要對自己信仰的歷史根源有正確的認識,並有胸襟去承擔歷史的包袱,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這才算是一個「有根的」基督徒。 歷史的包袱 自2000年前的五旬節,聖靈降臨在耶穌使徒們的教會,基督教從耶路撒冷不斷地往四周擴散。從巴勒斯坦、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城市、全羅馬帝國版圖、歐亞非三大洲和美洲,直到今天的地極。福音的傳播廣而深,改變了無數人的生命,使他們歸入耶穌的名下,成為神國度的子民。 可是,在2000年的傳播和發展的歷史中,基督教產生了無數的分裂。時至今天,基督教(Christianity)有三大支流: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還加上其他較少的派系。簡單而言,在1054年,因著言語、政治、經濟、神學爭辯等原因,以希臘語為主的教會(Greek Orthodox Church)與以拉丁語為主的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分裂,教會歷史上稱為「大分裂」(Great Schism)。之後,於1521年,在德國的城市沃斯(Worms),馬丁路德也與教皇決裂,標記著Protestants(新教,或稱抗羅宗)的誕生。這次決裂源自路德反對贖罪劵的販賣;卻以路德堅持以聖經和良心為最高依歸,決意違背教皇的權柄為定案。後來,這決裂帶給歐洲三十年的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造成歐洲災難性的毀壞。歐洲各地的人口減少了25% 至 40%,真的是死傷無數。其實,1054年與1521年的兩次分裂,雖然是與傳統和神學的差異有關,卻沒有牽涉到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在英語的世界,基督教(Christianity)指以耶穌為根源和核心的信仰。這信仰是以尼西亞信經(Nicean Creed)這個歷史的文件宣告出來的。在325年,當時各地教會的主教,群聚今天土耳其內的Nicea城開會,那就是所謂的大公教會(即普世教會,catholic churches)的會議。當時,他們確認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義—耶穌與父神同一位格(one substance),並以此為正統信仰的標準;違背這信條者,就是異端。 時至今日,尼西亞信經仍是普世基督徒的信仰標準,違背的就是離開了歷史的基督教。我們發現,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和新教(Protestant)的信徒,皆是承認並持守尼西亞信經的。換言之,他們都是承繼了歷史的基督教,都是相信聖經中的耶穌,都是基督徒(Christians)。 可惜的是,在華人的圈子裡,因著翻譯的不貼切,形成了Protestant是基督教,Roman Catholic是天主教,Greek Orthodox 是東正教,給人以為它們是三個宗教。這也使一些人以為新教(Protestant)才是基督教,其他的不是。華人信徒需要瞭解這翻譯帶來的誤差,要知道三者都是歷史的基督教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有些新教徒(Protestants)用了尼西亞信經以外的事情,如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禮儀和神學系統的差異,為界定異端的標準。這種界定只是一廂情愿的看法,沒有普世教會的認同,因為他們是在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尼西亞信經—以外,妄自加添了標準。其實,新教徒需要先暸解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禮儀和神學系統,才可以平衡的下定論。 彼此瞭解、互相尊重 時至今天,沒有一個主流的新教(Mainline Protestants—指路得會、長老會、聖公會、循道會等),願意與天主教會和解(reconciliation)。不單如此,雙方的信徒有些時候是劍拔弩張的,其實這是不需要的。 1965年12月,教宗和東正教大主教一同向世界宣告:消除900多年前「大分裂」時、雙方把對方信徒「趕出教會」(excommunication)的禁令。1979年,雙方又建立「神學探討國際委員會」(Joi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ological Dialogue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Orthodox Church)。至2010年,已開了12次的會議。這些會議的目的,是「和解」(reconciliation):互相尊重,彼此瞭解;並不是「合一」(unification)。我想這是對的,因為雖是「分家」了,還是出自一個根源—耶穌基督。若我們拒絕那些承認耶穌為主的人(羅十9),我們可能就是拆毀基督的教會。 我們不需要尋求教會的合一(unification),這要等基督再來的一天才可以解決。不過,耶穌離開世界前、為所有會因使徒們的話而相信祂的人祈禱。耶穌要求父神使他們都合而為一(they may be one)(約十七21)。今天基督徒們都需要瞭解自己信仰的歷史的根,區分核心的教義和附加的東西,也需要以耶穌的祈禱和心願來面對其他的基督徒。願基督幫助我們。
做個入世的基督徒
拓展部 劉滌宜博士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 來到世界上為了拯救我們罪人, 帶給世人與神和好, 達到永生的機會。衪給了我們無比的恩典, 也指出一條通向永生的唯一造途徑–重生。這在衪與尼哥底母的對話中, 清楚的闡明出來 (約3:1-15) 。在保羅書信裡也屢次勸勉基督徒脫去舊人, 穿上新人, 并且強調新造的人要像基督, 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2: 15; 4:22-24; 西: 3:9-10) 。耶穌基督降世救人的目的就是要以身作則, 改變(transform)世人, 讓我們不斷的努力以祂為榜樣。 學習基督的榜樣是基督徒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保羅在腓立比書 (2:5-8) 中提到要以基督的心為心, 具有卑微, 順服的美德。在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中, 耶穌訓勉門徒做鹽, 做光, 要有愛心, 完全像天父一樣 (太5:13-14; 5:48) 。四福音書中記載了不少耶穌醫病, 趕鬼以及使死人復活的事跡。這些雖然是神跡, 但它的基本動機, 都是基於衪對世人的憐憫和愛。衪幫助的對象不分貧富, 階級地位, 其中大部份是不認識的人。聖經只有在兩處說到耶穌在相熟的人身上行神跡。一次是醫治西門岳母的病(路4:38-39), 另一次就是讓馬利亞和馬大的兄弟拉撒路死後四天復活 (約11:11-44) 。從這些事跡中, 我們領受到衪對世人的愛。這愛不僅流露出在他身邊的人身上, 更彰顯在陌生人, 甚至被社會不恥的罪人身上。 在現今世代中, 身為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要如何活出耶穌基督的榜樣呢? 這是個令人深省的問題。路10:27中耶穌回答試探衪的律法師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才可以得永生。接著祂就講了一個撒馬利亞人救助落難人的事例。作為一個重生的基督徒, 我們既有了愛神的心, 就要盡力將這愛表達在周圍人的身上。這些人不限於自己的親人朋友或是教會裹的弟兄姐妹, 而包括一切有需要的人。 蒙神恩典, 在我人生適當的階段, 給我一個機會, 做了巴洛阿圖市的一名人際關係委員 (Human Relation Commissioner) 。在過去兩年的任期中, 神籍著我所接觸的環境, 加倍試練我。讓我看到了社會各種層面也能更深體驗到各種人的需要, …
讀神學的「苦」與「樂」
單儉 不止一個人曾經問過我,你為什麼要去讀神學?坦白講、這是一個我自己也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實際上我對此不是十分的清楚和肯定。我比較清楚的只有一點:我不是為了要成為牧師、長老或傳道人才做出這樣的選擇。當初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在聖經知識上多有一些裝備,以便於在教會主日學上可以有更好地服事。也可以說我對在職讀神學的困難、心裡準備不足,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了。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當我上第一門課的時候,就差點要打退堂鼓,想選擇放棄並遠離痛「苦」。若不是周圍弟兄姐妹的鼓勵,我應該堅持不到今天。 第一次選修的課程是福音書。因為老師是客座教授,所以這是一個密集課程。連續聽課對我倒不是一個問題,相反我感覺這樣系統地把四福音書一起講解,對我真是很有幫助。另外,這樣的師資和課程安排在教會的主日學是很少有的;因此,我很享受聽課的「樂」趣。 如果只是聽課而已,那就沒有什麼「苦」可談。 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學生們的天敵就是考試和作業。有了這兩樣的存在,相信很少有人會覺得上學是一件不「苦」的事情。我的現狀是:年齡大,記憶力衰退,害怕考試;學理工科的我最害怕的就是寫各種報告,特別是有字數或頁數要求時,對我更是難上加難。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兩大困難,讓我倍感痛「苦」。 如果只是考試和作業之「苦」,那或許只能算為輕「苦」。畢竟曾經在學校裡面經歷過這些,應對起來還是有路可循。 我感覺最令我「苦」惱的是來自時間分配上的壓力。神給我們每個人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都是二十四小時。你不多一分,他不少一秒。在這有限的時間之內,如何協調安排好工作、家庭生活、教會事奉和讀神學之間的關係?這真的是很難很難的一件事情。 我每週的時間安排大致如下:週一至週五白天要上班。週三晚上是教會的禱告會,週五晚上有團契查經,週六經常會有團契活動或教會特別活動,週日是主日敬拜。所以,我選的課一般是在週一、週二或週四的晚上。一週七天難得有機會可以與家人一起吃晚飯,更不用說處理家事。不僅如此,還要想方設法從所剩不多的業餘時間裡面抽出空來閱讀聖經和參考書籍,以完成各種報告和準備考試等。生活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對我而言,感到經歷的是「苦」中之「苦」。 或許有人會問:經歷如此之「苦」後,你有何感想和體會? 首先,前面我已經說過,我初期是心理準備不足;所以,如果有人想選擇讀神學的話,希望你可以對各種困難有很好的評估和充分的心理準備。 其次,千萬要爭取得到家人的支持,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了家人的支持,「苦」的感覺會大大減輕;如果可能的話,能得到教會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你會感到在這條道路上不是自己一個人孤單的行走。 再次,謹記「打針痛、吃藥苦,但有益健康。」 如果有人問我:你對當初選擇讀神學的決定後悔過嗎?坦率地講,曾經有過後悔的念頭閃過。但現在我會很確定地說:不後悔!因為「苦」是暫時,而「樂」更持久;「苦」是外在,而「樂」在內心。 雖然有人說我們在這個年齡去選擇讀神學,是花錢買罪受、是自找「苦」吃,但我過去幾年的親身經驗告訴我,這「苦」 吃的值得。 如果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我讀神學的感受,那就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
感謝神,我成為美福的學生
徐明慧 我從小喜歡念書,各類的書籍都喜歡讀,對歷史、地理、文學和科學都有興趣。長大後,到美國來念電腦,做了20多年的工程師,同時又為家庭孩子們忙了20多年,過著柴米油鹽,接送孩子的實際生活。時間過得很快,小女兒在二年多前上了大學,鬆了一口氣,有自己的時間可作想做的事。我一向渴慕更多了解聖經,便全時間來上美福神學院的課。 美福的生涯 在美福的第一學期是蠻辛苦的,連中文打字都不會。開始學,可是又打得慢,5000字的報告,打得肩膀痛又背痛。第一學期過了,念書考試寫報告慢慢適應了,就有信心自己可以念下去。其實上課是一個愉快的經驗,教授都是有學問有愛心的,同學們是來自各方第豪傑,來自不同的教會,有牧師、長老等各神職事奉人員,人才聚集,對話發問很激發我的思維,我覺得很榮幸與如此的同學老師們相處。 現在,寫報告成為享受的事,做學生像是回到以前學生時代,但是心態不同。現在是為喜好念而學,為裝備自己被神所用,心裡很喜樂,寫完一篇,便有成就感,了解更透測,很高興。 在美福,我上的課包括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教會歷史、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中國宣教等,使我有更深入研讀的機會。特別在聖經科目上,加深我對各書卷的了解。在修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上,雖然記憶力大大不如從前,但在每星期都做作業和小考下,也過關了。以後遇到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不會太害怕。 四位老師的課 在熊老師的「新約導論」課上,我們學了新約聖經的寫作和成書的背景,經文鑒別,兩約間的400年左右的歷史,正典的形成等, 因著學習這些背景,使我更了解聖經。在靈命塑造課上,我們做靈修的默想和生活的操練,還有個人性向測驗,和原生家庭的寫作,使我們對自己更了解。原來暸解自己,在靈命塑造上是很重要的。在靈命塑造和師生小組的課上,更學習實際的靈命操練。 在程老師的師生小組的課上。我們學習操練屬靈成長和內在醫治,如安靜和寫屬靈日記等來尋找真正自我,以饒恕來釋放真我,醫治記憶等,程老師殷勤的教導,熱忱的回答我們的問題,成為我們的榜樣。 陳鐳老師是教宣教中國。他的謙卑,對中國宣教奉獻一生和他的胸懷,講中共的宗教政策及發展,使我們熱血沸騰,想要獻身中國宣教。陳老師溫和謙卑的說,只要我們以後能持續關心中國的現況,如讀亞洲週刊,並對中國的現狀了解,他的課就成功了。 我也上張茝芬老師的四福音書、羅馬書、摩西五經等的課。張老師教學認真,而且資料豐富,幽默的侃侃而談,花時間透徹解答學生們的問題,直到我們了解。她抓緊結構,抓緊要點,聖經前後連貫,呼成一氣。 結論 我感到在美福神學院,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老師的認真教導和態度,成為我們服侍神的榜樣。如此的課程,使我有全面的了解和裝備。能來美福神學院念書,我覺得自己是得到神的祝福。感謝神,我成為了美福的學生。
教EBP聖經課程的收穫
吳晰瑋老師 EBP(Equivalent Bachelor Program)是美福神學院從去年增設的一個神學預科班課程,為一些未曾獲得大學本科學歷,但願意報讀本院神學學位課程的信徒預備。那時熊潤榮教授找到我們幾位從美福畢業的同學,問我們是否願意幫忙,大家都感到也許可以試試看。實在說,我們各人都有一大堆家庭的和教會的責任和義務,分出時間來預備課程不太容易,不過作爲一個鍛煉和促使自己繼續學習的機會還是很難得的。 於是我接受了EBP的教學任務。頭兩門課教的是舊約概論,對舊約的三十九卷書作一個大略的介紹。兩位同學很用心地聼,表示能夠聼得明白,對我有很大鼓勵。她們虛心求教,問許多問題,不僅是和課程直接有關的知識性探討,更有生活應用上的挑戰,都拿來和我分享,和常規的主日學很不相同哩。其中一位每次都錄下音回頭再聼。接下來創世記、詩篇選讀、和一些新約書卷,她倆都很認真地按時完成作業,並且表示有心得。 我曾在一家基督教教育機構參與部分時間的服事,在教會並沒有固定的責任義務,而自己畢業以後有個最大的嗜好,就是用學到的研經工具與方法來默想聖經書卷和段落,寫下筆記。我相信EBP的教學敦促我拼命學習和研經,不是按照我自己的進度,而是按照教學的要求。有的課程是我曾經在教會的主日學中教過的,所以備課很容易,可是大多數的課程都挑戰我去學新的東西。比如以賽亞書是一卷我感到很難讀的書,參考資料雖然很多,看了還是有些不得要領的感覺。我決定用其中的幾個重要題材作爲書卷介紹的主綫,比如「以色列的聖者」、「救贖者」等等,好像專題討論一樣,我自己大有收益,同學們也反應很好。 感謝主給我這麽好的機會,一邊學習、一邊分享,按自己的能力汲取功課,同時也供應同學們的需要。我和幾位同學建立了很好的關係,我為她們禱告,她們喜歡向我傾訴心聲,也信任我的意見。我感到很享受每次見面的分和享討論的時光,好像在做一小塊耕耘,相信在基督的恩典中,必會結出美好的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