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保羅牧師 保羅是使徒當中最小的。但如果拿他與彼得相比,他寫的書信比彼得多很多,去傳道的地方也比其它的眾使徒多很多。但是他甘願做最小的,這就是他的謙卑。我們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特別我們傳道人每天有很多東西要反省。教會的事工發展我們做到哪裡?弟兄姐妹的需要我們滿足到哪裡?但保羅最重要的還是反省自己曾經做了什麼令神失望。在我們的侍奉當中我們能不斷地反省自己,我們的侍奉就格外的蒙福。保羅覺得他自己是本該死的,神給他任務,他就拼命的去做。他有一個很認真的態度:就是因為他能夠謙卑,能夠反省自己。 使徒保羅說:我比眾使徒格外的勞苦。我們做服事的就應該有這種態度,就是格外的勞苦。以前大陸有種說法「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把工作看成只是換取三十六塊工價的事。我們如果這樣就不能達到神的目的。聖經也告訴我們多給誰就向誰多要,神多給你恩典,你不能自己享受,要用神給你的恩典恩賜來服事神、服事弟兄姐妹。所以我們看見保羅為了護教寧可把性命都犧牲了,他為了神的工作近乎顛狂。我們在為神做工的時候應當是毫無計較的。求主幫助我們,無論是我們的畢業生還是在讀的神學生,我們都要抱著一個很認真的態度:神選我們來是要我們去打仗的,不是為接受一份職業。認真的態度是保羅做工格外勞苦的原因。做大事情的人做事一定不會隨隨便便,一定非常的認真。 保羅常常向神求工作的力量。他說:其實不是我,是神的恩典與我同在。他工作的時候不覺辛苦(雖然他做了許多工作),因為他有力量,因為神與他同在。保羅能夠得到這種力量是神的恩典。我們相信的時候,神的能力也在我們裡面。我們做傳道人的,如果離開了神的同在,我們什麼也做不了。如果我們靠著神的能力去做工,我們永遠都會有力量。保羅在做工的時候說:不是我在勞累,是上帝與我同在我才可以勞累。這種觀念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我們常常以為我們很有力量,我們什麼都能打贏,但這種力量是神給我們的,這就是我們的力量的來源。我們相信主不但平常賜我們工作的能力,而且將勝利賜給我們。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從神那裡得到力量,就是要全然的相信他是大能的神。 最後一點,我們要把全部的榮耀歸於神。我去年病的很重,住在ICU。情況稍好時,師母讓我坐起來,這時我感受到神的榮耀照在我的面前。我感覺自己飄起來、隨著光圈繞一個圈,我確信自己是清醒的。這個異像很清楚告訴我一個事實,我們的神是一個榮耀的神,常常願意與我們分享他的榮耀。我們與神同工已經是我們的榮耀。做傳道人非常的榮耀,因為我的爸爸是天地之王,我所侍奉的是救世主。在聖靈光照下我看見自己。別人常常到醫院來為我按手禱告:「主啊,他還有很多大事情沒做完,你一定留著他的命讓他回去。」我說:「阿門。」我覺得我要做大事,但這就是驕傲的表現。神一定需要我嗎?我不做就沒人做嗎?這種心態是不好的。常常有人一提到「新譯本」就和容保羅劃上等號,剛才程牧師提到我的新譯本時我感覺戰戰兢兢。在聖靈光照下我檢討自己,做工的榮耀完全不歸我。猶大為耶穌管錢囊,是何等榮耀。他還嫌不夠,還非要從裡邊偷一點。所以在我的侍奉當中,不斷學習如何把所有的榮耀歸給我們的上帝。神會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工作去侍奉,我們必須把全部榮耀歸給神。 盼望神的話語能勉勵我們大家勇敢的為他做工。將所有的榮耀都歸給上帝!
「視野」和「選擇」:畢業生致詞
張恩 尊敬的院長、老師、牧長、來賓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主內平安! 我有幸站在這裏,代表美福神學院即將畢業的同學,抒發心中的感慨以及對美福神學院和老師們的感謝。我首先代表所有的畢業生向在座的熊老師、張老師、程牧師以及今天沒有來到的老師道一聲:謝謝! 電腦上的日曆一刻不停地走著,畢業已經從若隱若現的傳說,變成了揮之不去的現實。在此生活、學習、工作了幾年後,這裏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忘懷的家園。 幾年前,我們是帶著神的呼召和使命,以及懷著各自的異像走進美福神學院。緊張、期待和渴望,我們一頭栽進新的生活中,開始熟悉環境,開始生活、學習和追求。在美福神學院學習的幾百個日夜裏,我們經歷的又何止幾百個故事呢?在完成了一門門精心打造的課程之後,在歷經了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之後,我們不知不覺但又切切實實地成長了。 然而,走過了這些年,離別卻還是來了。 我們試著在美福神學院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自己的腳印和身影,但依然無法改變的,還是那不願提及的離別。 美福神學院在我們服事上增添了美麗的色彩,也讓我們學習了更深的功課。回首這幾年,有人問我:「你在美福學習到了甚麼?」我說「視野」和「選擇」。在美福神學院學習,才發覺自己在神的國度裏,還是一個小孩,仍然要學習很重要的功課。因為服事神靠的不是地位和學位,乃是神真實的呼召,和人自己經過十字架的誠實、忠心、良善、謙卑和順服的心。 在美福神學院的學習,不僅僅讓我們得到很豐富的聖經真理知識和神學知識,也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成長。僅僅這幾年,這一切就被撒播到我們心中。我們的「視野」和「選擇」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潛移默化了。 今天的畢業典禮,是我們一生追求神榮美生命的再一次的出發,請大家繼續為我們禱告,求神保守我們那呼召永不離開,那天上來的異象永不改變。 再次感謝美福神學院為我們實現了夢想。將一切的頌讚和掌聲歸給恩主耶穌基督,也感謝教會以及弟兄姐妹為我們的禱告和扶持。 同時,請允許我借此機會,感謝我們的家人,沒有他們在後面的支援和禱告,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績。 謝謝各位!
改變
梁恩玲 2013年對我來說,發生了生命中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從中國來到美國,從職場進入學校,從平信徒轉為神學生。因著幾年前一個小小的感動和禱告,因著上帝的呼召,我來到美福神學院讀書。 昨天 自有記憶起,就以為自己是信耶穌的。我生長在廈門一個世代基督徒的家庭,曾祖父是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資助栽培的牧師,奶奶教導我聖經和做人的道理,十歲左右開始,我就在教會查經班朗讀閩南語聖經。儘管在學業事業上一帆風順,但我卻受世界文化潮流的影響和支配,與聖經的價值觀相去甚遠。 感恩的是,上帝沒有離開我。 2007年4月第一次來美國,環境的重大改變和極度的不適應,忽然我好像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和價值。這困境促使我轉向上帝尋找生命的答案。佐治亞州雅典城一個很小的華人教會吸引了我,也改變了我。教會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很單一:家庭-單位-教會,三點一線,與國內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他們的事業和家庭很成功,與他們的謙卑和愛心也形成強烈對比。這些都震撼了我。我開始參加查經班,並大量閱讀,思考為甚麼我從小生長在基督化的家庭,卻完全不認識這位上帝。當我埋頭在圖書館或走在田間樹林裡,常常被一種奇妙的愛感動得無緣無故流眼淚。在那裡,我遇見了上帝;在基督裡,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上帝,我不再是風聞有你,而是親眼看見你。 正是在這段時期,第一次內心受感動想申請讀神學。當諮詢牧者時,牧者問我是否有上帝的呼召。我不明白有否上帝呼召,於是禱告求問祂的帶領。我禱告說,如果托福考試成績超過550分,就去申請神學院。後來考了557分,卻因個人原因放棄申請入學。五年後,上帝不斷顯明祂的引導,除去我的懼怕和軟弱,一步一步把我帶來美福。 今天 在美福的日子,我彷彿從國內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拔根而出,終於可以安靜心讀書。我的眼界和思維方式被大大拓寬。美福有非常忠心的老師,不僅學識淵博,對聖經和基督信仰詮釋深刻,而且以他們的生命服事學生,塑造我們的靈命。熊院長強調訓練我們的思維,包括原文語言、新舊約聖經解釋、神學教義及教會歷史,鼓勵我們寫原創性論文;張茝芬老師藉著對記憶、背誦、課堂問答、現場考試等技能的要求,挑戰和訓練我們的恩賜;程國儀牧師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分析自己的呼召和恩賜。對我來說,人生似乎走了一段回頭路,回頭時才看清楚。就像主耶穌說的那些無知的人,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我是一個害怕改變的人,但今天,可以有信心、平安喜樂地面對改變,是因為主基督不改變的恩典和永恆的計劃。祂改變我的環境,藉此改變我的生命。我不再為自己的人生作計劃,是因主對我早有一生的計劃,我只要跟隨祂。 求學之路似乎跨出一大步,卻只是服事主的一小步,甚願老師同學繼續幫助我。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熊院長的一句話覧美福與你一起走過。感謝美福,感謝每一位幫助我的老師、同學和教會的弟兄姐妹們,感謝主!
在恩典中,擴張胸襟
商懷強 2013年3月,蒙主的恩典與保守,我和太太及兒子,一家三口平安到達美福神學院,開始留學生活。一路的疲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盼望。心裡不停地想:以前總認為來美國深造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我和家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了! 在學校同工Joy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安頓下來。經過幾天的休息,時差調整好了。可是,來美的那股興奮還沒離去,憂愁就趕上了。 在恩典中 甚麼憂愁啊?就是經濟上的需要啊。我們需要工作,來維持我們的學習生活。來美之前,我和太太在網上查詢灣區的工作是否好找。網上都說比較好找。可是,事實並不是想像那樣好的。因為身份的問題,我們在美國是不能合法工作的。我和太太愁壞了:這下可怎麼辦呢?一次機會,我把想法告訴熊院長,他鼓勵我說:「不要太著急,既然神帶領你們來了,就要相信神,安心把你的需要交給神吧。」 是啊,怎麼把神給忘了?回到宿舍,同學們也給我們建議。張恩把他一家的經歷與我們分享,讓我們也明白受苦的不只是我們。我們要往前看,神一定會供應。他也鼓勵我要先學開車、考駕照;有了車就可以多接觸教會,教會總會有幫助的。這讓我的心安定了幾分,也有了方向。過不多久,學校讓我們來打掃衛生。收入雖少,卻讓我們的心受到很大的安慰。 在這期間,我們參加了租用學校場地的教會,也慢慢地融入去。鄭牧師和師母給予我們一家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吃的、穿的,到床上用品、廚房餐具等,他們都幫我們想到,讓我們在這異國他鄉感受到家的溫馨和從基督而來的愛與關心。 實際上,老師、同學,及教會的弟兄姐妹都給予我們一家實際的關心,但不能一一提起,我為他們感謝我的神。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是活在神豐富的恩典中。 擴張胸襟 在美福的這一年,神讓我享用恩典的同時,也加增我的知識和見識,擴張我的胸襟。其中有兩位牧者對我的影響最大。 一位是學院的熊院長,他是位博學睿智的教授。他不斷用問題來挑戰我們已有的觀念,讓我們不斷深入的思考。在神學上,他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也鼓勵我們開放思想,不要固守己見。我清楚地記得他在「釋經學」的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不說別的,就福音派各個宗派,大家都說自己本著聖經來講解。那為何有如此多的差異呢?有的甚至互相對立?」是啊,各個宗派都說自己的主張是根據聖經、是對的、是真理,可是別人也是本著聖經啊!因此熊院長鼓勵我們,多去不同宗派的教會看看,參加他們的崇拜;不要輕易去否定別人,而認為自己就是真理的代表。 另一位就是教會的鄭牧師,他是一位神忠心的僕人,同時有一顆神國度的心。他以榜樣教導我,以國度的胸懷去服事。他服事的教會雖小,卻盡能力支持四位宣教士。他還在一個宣教機構裡不計報酬地投入服事,也鼓勵我參加;讓我有機會和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牧者一起敬拜、禱告、溝通,一起為神的國度努力。 感謝神,帶領我來到美福學習深造,讓我能更深的經歷神的恩典,同時讓我在基督裡不斷進深。願神的美意在我身上成就,也願神祝福「美福」,使學院造就更多時代的工人。
「新約正典」與「經文鑒定」
院長熊潤榮博士 在New Jerusalem Bible 裡,除了新教徒(Protestants)的「新約正典」外,還有天主教會的「第二正典」(Deutero-Canon),它們是異端的寫作嗎?不是。 新約正典形成的過程 新約正典的形成歷時四百年。有兩個力量推使正典的寫作:第一,初代教會在異端和逼迫下出現分裂,故使徒們寫信堅固信徒。第二,初代教會意識到使徒們將要過世,而耶穌的「再來」是在遙遠的未來,故要把使徒們所傳的、教會「所信的真理」寫下來,留給後世。 在第二世紀前半段的教父時期(Apostolic Fathers),教父們如Clement提及保羅寫給教會的信,如哥林多前書等,但他們没有提過「正典」。在第二世紀下半段的衞道時期(Apologists),教父們要跟異教、異端辯論。他們辯論的關鍵是:甚麼是標準和權威?所以教父們如Irenanius、Tertullian、Origen等開始稱「所信的真理」為正典(canon,意指一條量尺),以它為標準和權威。 學者們在羅馬發現的Muratorian Canon是寫於250年。它提到福音書和保羅給七個教會的信,卻没有提及希伯來書、雅各書等。它也提及保羅寫信給老底嘉和亞歷山大教會,還提到Wisdom of Solomon、Apocalypse of Peter和Shepherd of Hermes等寫作。它顯示在初期教會時已流傳不少今天正典以外的寫作。 第三世紀的教父Eusebius的著作讓我們明白正典形成的過程。他提及在當代有三類的寫作。㈠教會普遍接納的(Homologoumena):四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約翰一書、彼得前書、啟示錄。㈡正在議論的寫作(Antilegomena):雅各書、猶大書、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㈢教會拒絕的寫作(Nothoi):Acts of Paul、Shepherd of Hermes、Apocalypse of Peter等「偽經」(Pseudepigrapha)。 其實,在第四世紀初,希臘語和拉丁語以外的教會是没有所謂正典的。如敍利亞等教會是接受四福音合參(Diatessaron,就是把四福音書編滙而成的連續記錄,加上福音書中没有記載的耶穌的說話)。他們也接受哥林多三書(失傳了),郤拒絕腓利門書。 在367年,Athanasius的著作正式提及應該只有二十七本新約書卷(也是今天的新約聖經)。後來在382年,教皇Damasus下詔通告教會;最後在397年在迦太基(Carthage)大公會議確定這二十七本為新約正典。也是說新約正典已經完成,但其他的寫作並沒有獲得正典的地位和權威。 雖然迦太基會議已經把「偽經」剔除於正典之外,可是,「次經」(Apocrypha)卻沒有處理到,那是一直放在初代教會的聖經–「七十士譯本」裡的。這些寫作如Wisdom of Solomon,在耶穌出生前就被猶太人接納;耶穌和使徒們都知道它們的存在。初代教會都使用這些經卷在聚會中朗讀,作為崇拜程序的一部分。因此經過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約八年的討論,天主教會決定接納「七十士譯本」中大部分的「次經」為第二正典(deutero-canonical)。不過,因著宗教改革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新教徒都不接納,只把它作為參考之用,沒有給予正典的權威地位。 經文鑒定(Textual Criticism) 新約正典的書目雖然確定了,但正典的經文還需要鑒定。「經文鑒定」就是研究不同的古代手抄本,通過校勘從而確定聖經原本經文的科學和藝術。 正典的經文需要鑒定有好幾個原因:㈠新約的原稿已經不存在;㈡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抄寫經文時會產生各種的差異(variants),並且流傳下去;㈢現存的手抄本之間有差異,因為這些抄本都是古代信徒所用的聖經,就是說他們讀的聖經不是完全相同的。 這眾多抄本中,有蒲草的、大寫文本(Uncials)、小寫文本(Minuscules),和禮儀用的經文(Lectionaries)等。按著它們源出的年代和地理,可分類為四個文本的家族:亞歷山太文本(Alexandrian Text)、西方文本(Western Text)、該撒利亞文本(Caesarean Text)和拜占庭文本(Byzantine Text)。它們之間的差異可多的是! 就如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的約翰福音第七章,在有關耶穌與那被抓的婦人的經文的前頭,有一段小字:The earliest manuscripts and other witnesses do not have John 7:53–8:11(最古老的抄本和其他的佐證沒有7:53—8:11)。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9節之前。這些都反映了「經文鑒定」的需要和現實。 能否準確鑒定原稿經文的可能性,在乎:第一本現存的手抄本與原稿成書之間距離多久,以及現存手抄本的數目。現存的新約聖經抄本有:二百本全部新約,五千本希臘文抄本,八千本拉丁文抄本。還有敘利亞文和古埃及文等的抄本。因為可供參照的抄本很多,所以鑒定的結果應該是相當的準確;可以說,幾乎等同原稿。你有興趣看的話,請參考United Bible Societies出版的The Greek New …
光從哪裡來?
林榮華博士 創世記第一章解經介面之探索 創世記1:1-2:3使用「六日」的格式來敘述神的創造。其中一個明顯的文學特徵是在每一日的結尾都說「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幾)日」。若純粹按字面意思來了解這段經文的話,在神創造的第一日就「有晚上、有早晨」了。對地球上的人來說,「晚上」及「早晨」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陽光。因著太陽的存在以及地球的自轉才會造成「有晚上、有早晨」的現象。如果創世記第一章是在描述神創造宇宙萬物的「先後順序」的話,太陽是在第四日才被創造的(1:14-19),但第一日就「有晚上、有早晨」,這分別「晚上」與「早晨」的光究竟從何而來?有些人認為第一日的光是宇宙光或宇宙射線。即便如此,此「光」或「射線」如何造成地球上「有晚上、有早晨」的現象? 近代由於科學掛帥,許多人常會以科學的角度來看聖經,在基督徒當中對如何用科學來解釋神創世的經過也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些爭議的焦點在於聖經的記載是否與當今科學的資訊相容或一致,因而產生了相容論(Concordism)與不相容論(Non-concordism)兩種主要觀點。主張相容論的人大抵認為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是個「歷史性」、「平鋪直敘」的記載。而主張不相容論者的出發點是創世記第一章原先是寫給「他們」而不是「我們」的。這些原始讀者是三千多年前摩西時代的以色列人,是今天科學時代以前(pre-scientific)的人。他們所處的是一個神學掛帥而非科學掛帥的時代。創世記第一章的信息是針對「他們」「神學上」的需要,而非「我們」「科學上」的需要而寫的。 許多古老的文化都藉著創世神話故事來表達其獨特的宇宙觀。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鄰國有些認為這個世界的創造是眾神互鬥之下的副產品,是由戰勝之神藉著手下敗將的屍體而造成的。又,人的受造是因眾神當中的小神,抱怨他們的工作太重而要求造出人來代替他們做那些苦工。在這種神學環境中,創世記第一章藉著一種文學格式,也就是所謂的「製表與填表」(Form and Fill;有關此點,連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The NIV Study Bible)的註釋中也提到,不過將此文學手法譯為「成形與充滿」。) 來表達與其鄰國大相逕庭的宇宙觀。 細看六日創造的內容,不難發現前三天的記載先列出神創造的四個範疇(製作表格):第一日,光;第二日,天與海(空氣以下的水);第三日,陸地(與其上的植物)與海分開。後三天則介紹這四個範疇中的細目(填表):第四日,日、 月、星等光體;第五日,海中與空中的動物;第六日,陸地上的動物,包括人類。這種前三天與後三天彼此對應的格式是用來與1:2的「空虛混沌」作對比。神在一片「混沌」當中「分開、分出」(1:4, 6, 7)範疇及秩序(製表),接著在這些「空虛」的範疇(表格)中填滿內容。這種文學手法並沒有否定神創造的「歷史性」,但也不是一種「平鋪直敘」的記載為要提供現代科學家研究的資訊,乃是將創造的內容作一分類介紹以顯示耶和華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33:9)的權能及精心設計。 (本篇節錄自林博士所著《活畫聖經,活出真理:「聖經需要解釋」系列文集》116-19頁,此書榮獲台灣第五屆基督教金書獎的華人創作獎神學類的銀書獎。)
上好的福份
崔美杰老師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2) 你可能會十分驚訝地說:「那是不可能的事!他們去幹什麼?」是的,就是許多人以為不可能的事,偏偏發生在我們身上了:我和我的丈夫一起飛越大洋,來到「美福」讀神學。 2011年,我們教會一位姐妹告訴我,她將要去美國讀神學,我也曾驚訝地問:「真的嗎?」心裡很羨慕她。因為我很早以前就渴想讀神學,學習聖經,明白神的話。如今,這夢想終於成為現實。我相信,每一位弟兄姐妹都有一個故事,從中國來到美國,談何容易!回顧走過的路,心中滿了感恩!不由得也想到,我們的熊院長曾耐心持久地幫助、鼓勵、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幾經周折終於如願以償,怎能叫我們不去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福」? 讓一些弟兄姐妹不理解的事,確實也多。我們暫時放下了在上海華東神學院教了近十年的音樂課和那些翹首盼我們歸回的可愛的神學生們,告別了培訓多年的各地教會詩班和那些努力追求的弟兄姐妹,離開了上海和青島兩地各有的溫馨的家 … ,我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這是我們每天在此度日和學習的動力。 因著多年的聖樂侍奉,我們兩人都深深感到要在聖經和神的話語上好好下功夫,才能有屬靈的生命帶領,而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教導。記得歷代志上雅比斯的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4:10)。從教會發展的要素,並拓展侍奉視野的角度來看:我們是要在神的話語上向下扎根,向上結果。為了這個目標,就是有捨棄,我們認為都是值得的! 感謝神!為「美福」預備了忠心有見識的院長和老師來教導帶領我們!去年暑假期間曾旅遊來「美福」學習,選修的第一門課「羅馬書」,就是由張茝芬老師授課。今年正式入學的第一門課「啟示錄」,恰巧又是可敬可愛的張老師指教。我們很喜歡上她的課,她真可謂把神的話吃進去又活畫在課堂上。熊老師的撒母耳記講得豐富多彩,內容深廣,年代久遠,知識面很寬厚。池耀興老師的課上得風趣,鄭頌道牧師夫婦的課很活潑,都留下很好的教導和極深的印象。 這只是漫漫求學之路邁出的一小步,甚望老師、同學多多幫助!
「美福」我生命中最美的祝福
蓋藝星 我是在黑龍江出生長大的河北人。我在大學裡的專業是計算機及應用,畢業後在政府機關任職,後來又拿到法學碩士學位和律師資格。2007年我去荷蘭的海牙(的確是一個很有歷史和國際意味的歐洲名城哦)留學,幾個月後我想去英語國家,就申請轉去英國留學,結果在阿姆斯特丹被英國領事館拒簽。於是就憑著手上的申根簽證,乾脆就在歐洲大陸買了一張Euro Pass的國際列車通票,開始了長達五個月的歐洲探險之旅。中途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拜訪媽媽的朋友時,她說我「不像旅遊的,倒像是流浪的,太可憐了」,並一定要我停留在那裡好好養幾天!我謝絕了。那時就是有自由得想飛的感覺—雖然還不認識真神,但是我已經完全被這個世界造物主的偉大所折服。我相信這個宇宙的背後一定有一位萬能的主宰,不尋找到他,我一生的腳步都不會停留。 2009年我申請來美國留學,在俄亥俄州北部的托利多大學讀了兩年Criminal Justice碩士和Juvenile Justice Certificate後,搬到南加州的聖地亞哥Family Justice Center Alliance實習。2011年6月在聖地亞哥的Point Loma Presbyterian Church受洗。 我信仰的堅固 、靈命的成長,和我一生最美的祝福卻是在北加州的美福神學院。2012年7月9日,是我在「美福」的第一課,從那時起我更堅信自己的生命是屬於主耶穌的,我的每一天都是神給的,都是恩典。我喜歡「美福」老師課上啟發和互動式的教學,它能使我把學到的東西與小組查經緊密聯繫。如我在教會的年輕人團契上,分享如何學習聖經時,把我在美福「 研經法與教學法」的課一起分享:尤記得當時班上的同學們與老師互動,積極尋找有特色的教學方式。有同學受到啓發,在實踐課上,既是老師又是編劇、導演,還動員全班做演員,用生動活潑的現場舞台劇、雙簧表演、遊戲互動等帶領舊約的學習。團契成員們聽了我的分享,頓時改變了對舊約的古板厚重的恐懼,各個躍躍欲試呢! 我還喜歡「美福」這裡家的氛圍。校舍的狹小在我眼中很快變成我親切的代名詞,這一群年齡偏大的同學給了我手足之情的溫暖。我雖然不住在宿舍,但簡樸的宿舍卻是我常去之處。那裡總有輕鬆的交談、感恩的分享,和飯菜飄香的廚房,大大釋放了我思鄉的情懷。 「美福」不僅在塑造著我,也通過我在影響和改變身邊的朋友和遠方的家人。我向他們講「美福」,介紹「美福」的課程、老師和同學。一年來,他們開始不斷提到我的變化和快樂,也都願意聽我分享「美福」的生活。記得我媽媽開始時羞於向別人提起我轉到神學院的事情,追問我到底能不能把神學院翻譯成別的名稱給她。現在她也會跟我一起「 哈利路亞」讚美主了!更別說我最好的朋友們也經常與我一同參加「美福」的活動和聚會。朋友、家人對「美福」的認可,是我大大的安慰! 是「美福」,使我的心不再流浪;是「美福」,使我願意停下急行的腳步,開始仰望神,仰望這位萬能的主,生命的主,和赦罪的主。
聖經中的以色列
院長熊潤榮博士 你知道在以色列中,Cardo、Casemate Wall、Columbarium是甚麼嗎? 這三個以C 開始的名詞都是古以色列人在不同時代的建設,表達了當代的文化、生活和環境等。 美福的以色列旅遊課程「聖經中的以色列」是要提升參加者對聖經中記載的人物和事件、文化和地理背景的暸解;也讓我們親身體驗聖地的各個地方。在旅遊課程期間,每個晚上都有研討會,自由探討當天所見所聞,以加深對聖經和以色列文化的暸解。 每次帶隊去,我都學習到新的東西,有新的感觸,也進一步明白聖經。就好像那三個以C開始的名詞: 一、Cardo是羅馬帝國時代建築的城市內的南北主要街道,兩旁都是商店;通常每個城市只有一條。可是,因為各種原因,在耶路撒冷卻有兩條:東Cardo和西Cardo,它們都自大馬士革城門的廣場開始。西Cardo經過今天的聖墓堂(Holy Sepuchre),東Cardo引申至 西羅亞池。 二、Casemate Wall 是鐵器時代開始、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城牆。特色是從外牆向裡頭建築儲物室。所以儲物室的另一道牆就變成了內牆,加固了城牆;同時有存放東西或生活的空間。在列祖時代的別是巴,甚至新約時代的Masada 都可看到這種建築。 三、 我最感興趣的是Columbarium,它是在地下養鴿子的場所。鴿子的糞便可作植物的肥料,鴿子可做食用,也可以用來獻祭(利1:14),甚至可以用來傳信。在猶大南部曠野的瑪利沙(Maresha,書15:44)的地下,就約有十個Columbarium。規模大的可以飼養二千只鴿子!可以想像每天早晨,成千上萬的鴿子從地下飛出來,在黃昏日落的紅霞飛回來,有秩序的飛進地下,是蔚為奇觀! 不少人會擔心中東的政治局面動蕩,不宜旅遊。其實我們去的都是很安全的地方,常有警察和軍人看守,遊客大可放心。而且,我們住的酒店主要在伯利恒和拿撒勒。伯利恒是巴勒斯坦人自治區,拿撒勒的居民大部分是巴勒斯坦的基督徒,都是不會出現電視中的暴亂情況的。其實住在那裡,我們會體驗到不同的民風和文化,是難得的機會呢! 歡迎你趕快參加,也來成為美福「聖經中的以色列」的一員!(現在報名的,要付現時機票的全額。)
不斷學習
黄安偉 「願作雲彩天空掛,發光為主照天下。願作窮壁一方瓦,擋得寒風遮炎夏。亅 這是我喜歡的詩歌其中一段,亦是我曾經有感而發,寫給教會弟兄姊妹同工們一封分享事奉的信內,作為彼此勉勵的最後一句。這並不是甚麽高言大志,或一時衝動。當年就因為這股事奉的熱切,使我體會到在認識神的知識上實在不足。與神的關係除了要有愛神的心,亦要對神及聖經有更深和正確的了解。這就開始了我修讀神學課程的路。 一路走來,主保守著我能有一個學習的心態,並不斷的裝備自己。有些時候,教會的弟兄姊妹和牧師也曾問我有否打算做傳道人,甚至也曾被人戲稱為「黄牧師」,也有新朋友誤以為我是教會的傳道。除了一笑置之,我會視此為一個鼓勵。至於這是否神的呼召,我想直到此刻,我還未有像其他同學們抱着一個全時間事奉的委身心志,所以現在仍是以部分時間的形式修讀。 在「美福」的學習是從在三藩市的校外延伸課程開始, 當時都是傳統神學院的課程,並且是以廣東話授課。這幾年來令我印象尤深的是看到「美福」兼容了更多元化及更廣泛的實用課程,包括福音傳播中前所未有的福音微電影製作、音樂事工中的實用崇拜學和網絡上的e-learning課程。又與更多不同的福音機構合作,使教學能伸展到更遠的層面,這都表明「美福」能洞悉今日時代的轉變和需求,而敢於在固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這令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美福」雖位於三藩市灣區,但學生來自四面八方,遠至海外。今日我來到校本部上課,路程雖然遠了些,但卻獲益良多。同學們有從內地、從台灣、從香港和本地來的。大家背境有異,但異地故鄉情,情濃於水;不僅是因爲大家都是中國人,更加是因爲我們都是主內弟兄姊妹,所以這裏學習氣氛有點像個大家庭。 老師們除了博學外,更是隨和與友善兼備。我有很多聖經中的問題都能從老師口中得到答案。在這裏學習唯一令我汗顏的就是我的普通話的水平,是比普通還要低一個層次。還好,對那些不諳國語的同學們卻是個幫助:當他們聽到我講國語的時候,他們的自信心會大增。這亦讓我看到那些說普通話的弟兄姊妹對我的忍耐和包容。記得在上林榮華老師所教「哥林多前書」課堂時要以國語實習講道,幸好弟兄姊妹在一頭霧水中還能時加糾正我的發音。加上林老師的提點,才能第一次以國語講完全篇講章。這又何妨!只要是神讓我也在國語方面裝備好,能有份參與祂對内 地或台灣同胞的救贖計劃,便與有榮焉。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這是一位啟蒙導師在我剛參與事奉時對我的訓勉,亦是我要不斷學習的推動力,為要能按著正意辯明主道,得蒙神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