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果 9月3日是我和我先生的婚禮,蒙神的祝福和恩典,我們相識相知相惜,走在了一起。在認識我先生之前,我無數次想過可能這一生我要單身了吧。因為心態和環境,多少會有一點灰心喪氣。雖然我知道獨身是一種特別的恩賜,我們的天父不會把這恩賜隨便的給誰,但心裡仍不免有些忐忑,一直禱告希望主為我預備一個愛主的弟兄。 工作原因我來到了灣區,到達灣區的第二天就認識了我先生,他是一個善良,踏實,溫和的弟兄,很愛我們的主,也愛教會的弟兄姐妹。我們在禱告中走在了一起。我們性格的差異導致了很多矛盾,每次爭吵完,我倆都很沮喪,覺得不知道該如何做。好在他很包容,不計較我的吹毛求疵。姐妹都想有一個愛自己的弟兄,主為我們預備的就是最好的,在主裡的愛和平安,好過甜言蜜語,海誓山盟,也勝過奢侈的物質生活。我和他也有很多爭吵,但每次據理力爭之後,都會去思考自己的錯誤,禱告求主賜下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面對自己的伴侶,我很難做到忍耐和溫柔,經常因為小事發脾氣,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了,事後想想不值得發脾氣的事,為什麼要大動肝火。兩個人離開父母,成立家庭,是為了在主裡合一,活出基督的樣子,只有自己的另一半才能像一面鏡子,照出最真實的自己。也只有另一半會給我最大的包容和支持。在主裡面,愛情更彌足珍貴。藉著禱告,心裡會有平安。在爭執面前,我們都是不完全的,但是在主裡面我們是完全的。 我的狗狗見證了我和先生的愛情:狗狗很小的時候,他陪我去給她打針,上訓練課,節假日和我一起帶她出去玩,我看到了先生滿滿的愛心,他不嫌狗狗事多麻煩,幫我給她洗澡、刷牙、訓練、撿粑粑,我們三個有一起成長的難忘回憶,狗狗在長大,我倆在磨合中成長。 我們的婚禮簡單,溫馨,充滿了神的愛和恩典,非常感謝大家給我們的祝福和幫助,也讓我們帶著這些祝福和愛成立一個基督化的家庭,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好地服侍主。結婚是一個起點,人生路上,我們更要依靠主,領受神給我們的祝福,也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著大家的愛,因著主的愛,我們很幸福,謝謝生活裡所有的人,給我們的好的、壞的、喜悅的、憂傷的、甜蜜的、苦澀的、無奈的、遺憾的,正是這一切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杆直跑。
雅比斯的祈禱
院長熊潤榮博士 今年年初,當我準備為美福餐會寫歌時,「雅比斯的祈禱」 喚起我的靈感。 已經有人寫書關乎這兩節的經文(歷代志上四9-10),也已經有人以此題目創作詩歌。但當我前瞻美福神學院的遠景,雅比斯的祈禱還是最能表達我和同工們的心境和願望。 雅比斯應該是士師時代的猶大支派的人。約書亞去世前,眾支派已經從他手中各自得到所得之地(書十五1,十八8-10)。現在他們要上去攻取所分得之地(士一章)。眾支派的長老也就把所得之地分給眾家族,鼓勵他們去爭戰,擁有土地。來到雅比斯的年代,猶大支派的分地依然可以攻取;這如同美國建國的早期,許多移民在政府的鼓勵下,來到加州的原野,開墾荒地,並擁有那土地。雅比斯就是在這種心境和環境下,向神呼求:「甚願你賜福我,擴張我的境界」(代上四9)。 去年9月,「美福」按市場價值買下Stewart Drive的校舍,雖然比10年前議定的價錢高了50萬,但與屋主協商後,屋主同意以無息貸款的方式,「美福」可以分12年償還那50萬。無論如何,「美福」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基地;這是很值得感恩的! 當校舍買賣成交後,神提醒我:焦點是往前發展,而不是償還貸款(美福貸款總額最高曾達120萬)。我欣然的同意。當時的心情,彷彿就如昔日以色列人的心境:當攻取耶利哥後,他們站在耶利哥平原,遙望前頭群山連綿的猶大山地和以法蓮山地。是的,前頭的山地才是目標、才是應許之地。前頭有更遼闊的原野、河谷和群山;也有更多的荊棘、敵人和曠野。要爭戰才可以擁有那美好之地。 想到這裡,雅比斯的祈禱油然飄進我心。我要依靠基督的應許和祝福,帶領美福的團隊往前征伐! 是的,我們是無有的,但基督的手與我們同在,祂是那創始成終的神,也是我們的救贖主。祂能擴張我們的境界,也能救我們離開災害,免我們遇見艱苦。 要感謝羅天樂教授。他在忙碌的事奉中,花了許多時間來完成這首曲。每當他想到一個細節,他就修改、並給我新的版本。我不知接了多少個版本!看到羅教授的敬業樂業,我真的很感恩能夠有他來創作並編曲。他的曲很能配合歌詞,帶出一種連綿原野的意境。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過去一路走過來都是因著基督的恩典;現在和未來都仍然會有豐富的恩典。基督是我們的美福,一切都是恩典!美福大家庭、我們來一面讚美祂,一面踏步向前!
愛心的動機
方鎮明博士 現代人都需要愛,正在尋找愛。有時候,教會在愛的見證上不完美,然而現今很多信徒,正努力把教會變成一個充滿愛的群體,讓人可以在其中建立親密的關係,並感到教會中有人願意服務和支持他們。這些滿有愛心的基督徒相信,神的心意是要拯救每一個信徒,在主裏合而為一,讓愛火重燃,一起活出愛。 究竟教會可以如何重燃愛火,成為愛的群體?《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指出,那比愛心的行動更基本的,是「在心態上對人存著愛心」。教會若要愛火重燃,必需從心裡存著愛的動機: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這番話並不是說愛心的動機比較行動更重要,而是說動機和行動是不可分隔的。動機是行動的力量和根源,好的行動必需建基於愛心的動機。否則,無論人在外表上,表現出一連串美善的行動,對他而言仍是無益的。神是看內心的。神看重的,並不全然根據人的外在行為,更加重要的,是人心裡存著愛的動機。這種「動機優先於行為」 的價值判斷,是基督信仰的人生觀。 窮寡婦的兩個小錢 耶穌讚賞窮寡婦的兩個小錢,卻輕看好些財主的慷慨奉獻(可十二43)。在人看來,這兩個小錢是微不足道的,比較財主的奉獻是九牛一毛。然而神看重的,並不是我們的奉獻的數量有多少,而是我們在奉獻中,投下的愛心有多少。耶穌讚賞這位窮寡婦,並不是基於外表上這兩個小錢的價值,而是她內心充滿神的愛,這愛使她在困難中仍感到需要奉獻給神。 舊約聖經強調人民的奉獻(申十四29),其中一部份是用來救濟孤兒寡婦的。但文士制定的「神聖」 制度,卻規定窮寡婦要把養生的兩個小錢,在聖殿奉獻。聖殿的制度原本是要幫助窮寡婦,但卻成為壓制她們的工具。 耶穌看見文士透過神聖的制度,侵吞寡婦賴以為生的家產。聖殿的外表雄偉,當中的石柱是鑲金的,但聖殿的制度卻是敗壞的。這聖殿將要被拆毀,直至每一塊石頭不會在另一塊石頭上面(可十三2)。 照樣,在神的面前,富裕的財主不及敬虔的窮寡婦。耶穌提及窮寡婦的故事之前,也提醒門徒要防備文士那看重外表但內心卻缺乏真正的敬虔 (參可十三38~40) 窮寡婦在困難中仍遵守「神聖」的制度,堅持奉獻僅有的兩個小錢,她心中對神的愛是值得鼓掌的。她對神存著愛的動機,使她具有活潑的生命力。這樣的人是耶穌所稱讚的。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人存著愛心的動機而行善,即使這人是拜偶像的,他所行的仍是蒙神悅納的。因為凡有愛心的,都是源於神,而不是源自魔鬼!簡言之,一切愛心的動機都是源自神。並且,神是看內心的,凡人的行動出於愛心的動機,這行動是「真正」的愛心行動,這等人必會得到神的祝福和其他屬靈的益處。
《這是我的美福,一切都是恩典》
邱有恩 去年12月份,我來到美福,開始我的「美福」之旅。雖然美福不是最大的神學院,美福也不是最好的神學院,但美福卻正是我所需要、所尋找;神為我所預備、量身定制的美地。 一、「張弛有度」 「美福」是很有特色、與眾不同的神學院。如果一般神學院那修道院式的按部就班是「關著養」—學院規定早晚時間的禱告、讀經、看書等等;那麼,美福就是「散養」了,因為在美福學習我們很「自由」;只要每學期修夠學校規定的學分,並且在規定的時間內修完學位所需要的課程學分。每課程除上課時間外,同學可以在自己所喜歡的地方和時間閱讀、討論,並按要求、按時間完成作業。 至於禱告和靈修的方式和時間:每個宿舍、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安排來實踐。對於我來說,我是非常喜歡這種「散養」式的學習。其實,這種自由是在原則和責任中進行的。因為學院給同學定下必需的學分、必要完成的作業,所以這是自由的學習環境,卻又是緊張的學習氛圍。在這裡,我確實體會到一種「真理中的自由」、「恩典與責任平衡」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二、「知靈並重」 就我目前的學習重點和興趣、是在聖經研究方面。感謝主,美福能接受我的「挑戰」,尤其是熊院長的課,不但是大家喜歡上課,更是令我們腦洞大開,不像一般老師的語文課式解經,只是皮毛,隔靴搔癢,而是進入到裡面去。這些課程不但是讓我們知道些什麼,更是帶領我進入聖經的「世界」,讓我們自己學會去挖掘,更深入的研究。確實,好的上課不是告訴什麼答案,而是帶領我們學會如何去尋求答案。 美福不只是帶領我們去學術研究、探索,它更是重視我們的靈命塑造,其實這是美福吸引我過來學習的很大原因。老師們是很注重讓我們的「腦」與「靈」聯繫起來,以致不會成為一個頭(知識)大、而手腳(行為)小的怪物。神學院的學習,不是讓我們作專家,乃是讓我們更好地成為基督徒,讓我們認識神、學像神。知於腦,耕於心,才能現於行。 三、「苦樂共享」 誰說神學院的生活枯燥乏味?在美神,我享受著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愛。每次跟老師見面,老師都會關心我的學習、生活和家人的情況。此外,同學之間也有豐富的生活,因大家是住在不同的宿舍,所以彼此之間就像走親戚,其樂融融!當然,在美福的學習和生活,不可能是在天堂。除了學習的挑戰之外,其實我的內心是充滿掙扎:面對今天世界的道德淪落、人心狂傲,而教會卻是不斷的世俗化、膚淺化、人本化、和複雜化。作為牧者,我應該怎麼辦? 此外,個人的掙扎也伴隨著:學習上的挑戰,生活上的需要,事奉上的挑戰等。為什麼?其實,對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掙扎是學習的一部分。掙扎的生活是一種推力,推向我們尋求神,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操練仰望神、以神為樂。 感謝神讓「美福」成為我的美福,也願神使用「美福」,成為今日教會、這個時代的美福!
在多元文化的處境中學習神學和服事教會
秦恩光 來到美國,最大的體會就是: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群。 在多元文化的處境中學習神學和服事教會,都是很大的功課。 多元文化的優勢是開放、自由和對話。在美國的多元文化處境中,各種不同的文化會彼此學習、接納和對話。在這種處境中,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能夠讓我們在神學和事上日漸扎根更深。這是極好的環境。 多元文化需要面對的困境之一是多元。多元意味著平等,但很多時候,多元文化會帶來混亂,給很多人,包括基督徒在看待眾多議題上帶來很多的困惑和迷茫。比如,到底如何看待同性婚姻?是從聖經的角度,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是從神的角度還是人的角度?教會應該如何牧養同性戀群體?這些問題,因著多元文化的多元,常常變得很棘手。 多元文化需要面對的困境之二是非絕對化。在多元文化的處境中,常常使得很多的議題不再具有絕對的標準。在這樣的處境下,基督教的真理變得可有可無,不過只是很多理論的其中一個。基督教真理容易在多元文化的處境中,喪失其絕對性的特徵。就如,眾多看法是彼此相同的、都可以接納的?還是我們需要一些絕對的標準?哪些問題上,是我們基督教神學 必須持守的真理?哪些問題是可以相對彼此接納的?這也是今日教會需要面對的極大的挑戰。 這些,都是我作為留學生,在美國學習神學和服事教會中需要學習的地方。如何平衡地、健康地、忠貞地在美國這多元文化中學習神學和服事教會,忠於上帝的話語,牧養這個多元的世界, 是極大的挑戰。 美國教會在這個多元文化的處境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借鑑。有些教會成功地在持守真理的同時,也能夠很好的服事這個多元世界;有些教會,因為過度地期盼迎合這個多元地世界,降低真理的標準,順應人的需要,逐漸走向失敗和沒落,以至於出現按立同性戀牧師等這類荒唐的事情。 我很期盼,透過在「美福」的學習,一方面能夠在真理上紮根更深,在聖經和神學上,建造更穩;也期盼,能夠更有智慧和恩賜,在這個多元地文化處境中,牧養這個時代的人,服事這個時代的人。 感謝學院在我的學習上給我的幫助。也感謝實習教會的程國儀牧師在我實習期間,每周固定時間與我約談,給我很多事奉上的幫助和提醒,幫助我如何處理多元文化的議題。
我在美福所學的
馮瀧 讚美上帝!祂藉由美福神學院帶給我奇妙的福份。我本是傳道人,過去在中國境內的侍奉和培訓中看到了裝備的必要,故特意來美國深造。誠然,來神學院就讀,學到的是知識,但這學習對於我生命的長進意義何在呢?在「美福」這裡,我學到的新生命的質素:接納自己、承認成績、推動事工、肯定的宣講神的道、在屬靈爭戰中鎮定、看自己合乎中道等等,這些對於建造我的新生命都大有裨益;且改變我的具體服侍,使我學以致用,榮神益人。 神藉由「美福」教導我接納的功課。我在中國東北從小為計劃外所生,在眾多兄弟姊妹裡面排行居中偏下,實屬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那一類。若屬於這世界,世界會愛我;感謝上帝,我不屬於這世界;因為在創世以先祂就揀選了我,日期到了的時候,祂透過「美福」接納了我的全人和全心。這是怎麼說呢?是按照我的本相接納的,不計優點缺點,不分良莠好壞。被接納的人是幸福的,被接納的心是感恩的! 神借「美福」承認了我在以往和現在的侍奉與學習中與神同行、與神同工所取得的點滴成績和事主的熱誠。從「美福」所學的知識和技巧,在我的傳福音、講道和培訓等侍奉中都用得上,因為我們用心的侍奉是要靠主賜予力量才進行說話的。靠著這段恩典,我是悉心的學習「美福」所開的各門課程,如教牧學、系統神學、講道學、聖樂課程等,這些對於我的服侍事工都具有實際的推動作用。 神也借助在屬靈爭戰來陶煉我,締造出我鎮靜和從容的質素。身為基督徒、傳道人,作為耶穌基督的精兵,我們不是和有血氣的爭戰,乃是和屬靈的仇敵爭戰。我需要鎮靜、才能站住;神審判的日子迫近,身處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我必須從容應對,看自己合乎中道。我參與上帝拯救世人的奇妙大工,我需要靠主走過成聖的功夫。在「美福」,我並不孤單。 總而言之,我在美福神學院的學習的美好時光將是我銘心刻骨、沒齒不忘的。神給我所學的新生命的每一個質素,對於我的靈命塑造,確如細雨潤物,悄然長成;同時,也提升了我的服侍事工;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相得益彰。 約翰福音提到:「主耶穌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常在主裡面的,這人就多結果子。」我們若關注果子,就更應該定睛整棵葡萄樹的生命建造系統。因為離了基督這棵樹,我們就不能做什麼。這生命建造的葡萄樹系統傳承著耶穌基督的生命和祂豐盛內涵的質素。盼望在主的恩典裡,我們一直連接主耶穌身上!
一切都是恩典 – 美福神學院
院長熊潤榮博士 去年應「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的邀請,寫稿介紹美福神學院,刊登在《今日華人教會》2015年10月份,現摘錄如下,與美福大家庭分享: 美福成立的目標是栽培新一代基督僕人,包括教牧人員和帶職服事的信徒;讓他們在靈命和知識上都有好的裝備,能投身中國和海外宣教事工,以多種媒體傳揚福音和供應各種教導事工的需要。 美福也是一家規模不大的學院,學生和全職老師的陣容並佔地等都不能與一般美國或亞洲的神學院相比。不過,如一位學生所說:「這正是美福神學院的美。」因為是小學院,美福學生彼此很密切,與老師接觸的機會也比一般神學院多。上課時,老師與同學自由交流,讓同學們獲益良多。老師、同學和同工猶如一個大家庭,彼此扶持、包容、尊重對方。也因為美福是年輕的學院,沒有歷史包袱。美福可以在空白的繪圖板上打造,包括課程設計、行政系統、並自由開創富美福特色的傳統。整個大家庭一起經歷神的恩典,認識恩典,就如美福原創的校歌《一切都是恩典》所描寫。 切合時代需要 美福開創福音傳播課程,讓有此志向的同學結合《聖經》研究和應用電腦科技,在福音傳播上進深服侍。我們按時代需要調整課程,從過往集中在桌面、文字等的電腦應用,轉向影音和社交媒體的應用,盼望能塑造切合時代所需的基督僕人。 此外,我們也覺察到二十一世紀的福音傳播是多元化的。有見及此,幾年前,美福的師生和教會信徒們籌組福音劇社,以戲劇來傳福音。美福也與其他宣教機構和家庭輔導機構合作,邀請校外經驗豐富的宣教士和輔導員教授宣教、佈道和輔導課程。例如:今年暑假教授了佈道法:同學在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帶領下,直接參與「耶穌愛華埠」的傳福音運動,帶領一些朋友信主後,便轉介他們到不同華人教會。 美福對這個時代信徒的靈命塑造概念是:靈命成長並非靠聽課獲得,乃是在群體和彼此服事中被建立。美福開設師生小組的課程,同學在學院就讀期間需與一群同學和指定老師每月相聚兩次,深入分享,彼此代禱。此外,靈命塑造課程的重點是要同學瞭解自己的弱點和盲點,具體地了解自己;活得真實,而非活在假我之中。小組每年在食物銀行當義工,並去禱告山學習禁食和獨處。 對應美國文化 美福處在美國加州面對的是美國的文化。美福裝備同學面對美國華人文化所帶來的挑戰。舉例說,美國華人教會大多是雙語的,操英語的年輕一代與來自亞洲各國操華語的父母輩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按政府估計,在可見未來,移居美國的人不會減少,來從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也包括亞洲華人。所以,這種雙語和多元文化的挑戰會延續下去。 此外,美國加州更是科技專才落戶的熱點,這些專才對牧會的傳道有一定的要求。他們不一定需要擁有與高科技相關的工作經驗,但他們本身需要一定的素質:有尋求知識的渴望、有智慧的身段、瞭解社會發展的熱切,並胸懷中國和海外的宣教心。透過宣教實習和老師的宣教榜樣,美福的目標是要栽培有宣教心志和胸懷的神學生。縱使畢業後回到亞洲的家鄉,他們也成為能夠服侍二十一世紀現代人的傳道或平信徒。 前瞻 美福繼續開設新課程,結合《聖經》研究與教會音樂事工。這課程的目標不是要培養學生達到表演級,乃在一般教會中能夠承擔音樂事工,如在崇拜中領唱、指揮或於小組聚會伴奏等。我們相信這種培訓是一般教會最需要的。此外,我們盼望在未來的日子,學生能夠有機會去非洲的華人群體中作宣教實習;也更多使用科技和媒體把福音廣傳。 面對全球伊斯蘭教不同派系的爭鬥、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衝突,以及來自各地的移民潮,美國社會變得愈來愈複雜,如最近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一事;美國教會的處境也會愈來愈分化。我們的禱告是:經過在美福受栽培的兩至三年,藉著老師在課堂和課餘對美國和世界政局發展的討論、學生在美國教會的實習、富美福特色的訓練、美福大家庭內同學彼此砥礪、師生小組對各種問題的討論等,學生們的視野都得以擴闊,知識和生命都被提升。畢業後,他們能在愈來愈複雜的社會裡、於美國法院決定和人民擁有的自由和權利下,流露著基督的胸懷和憐憫,在真理中服侍不同的信徒群體,貢獻於基督的國度。一切都是恩典!
聖地之旅
張金菊 翹首期盼的聖地之旅真是不虛此行。 來到約旦和以色列,舉目所見,感覺既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為第一次,熟悉是曾在聖經中似乎略微了解一些地方和人事物。我們驅車從約旦的阿曼,途經耶利哥對面的約旦河邊、施洗約翰工作的地方,再到尼泊山、 摩西遠眺迦南的地方,然後在Petra,行走峽谷走道(Siq),接著進入以色列的Eilat;經過別是巴,在尋的曠野中穿行。面對從未見過的地理景觀,心中感受到強烈的震撼。面對飛沙走石的荒涼曠野,想到詩篇第二十三篇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是何等的意義深刻。 我們去過很多的地方,每到一處,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感觸。下面我簡單記述三處: 一,希律的宮殿和教堂 希律憑著自己的權力和手段,為自己建宮殿,也為羅馬皇帝造城。在當時的人看來是有智慧和能力,而且非常顯赫。就拿希律堡(Herodium)來說吧,這不是自然形成的山丘。 這座山全是人造的,是希律王的宮殿。希律王挖掘附近的山丘來蓋這座山形宮殿,用了12,000個人,花了14年才蓋好, 山的內部全是宮殿的房間和隧道 –好浩大的過程啊! 然而,儘管希律花了那麼多的精力和財力,終究只能給人留下一片廢墟。 主耶穌丟棄天上的榮耀,按照父神的旨意,降世為人,取了奴僕的形象,生在馬槽,長在木匠家。耶 穌 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主耶穌沒有在地上為自己留下可供人看的東西;他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為我們罪人捨了。感謝主。 二,苦傷路(Via Dolorosa)和加利利海邊 隨著耶穌基督的腳蹤,走過橄欖山、棕樹路、客西馬尼園。再走苦傷路,來到聖墓堂。一路走,一路默想:儘管這條路現在變成了一條商業街,還是隱隱看到主背著十字架,邊走邊被人催逼,時不時還跌跤。主沒有說什麼,心裡也沒有埋怨。只默默的走向髑髏地。 我心裡驚嘆,主為了拯救我們這些罪人,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但祂復活了!復活後,在加利利海邊遇見門徒時,並沒有以大風浪懲罰彼得和其他門徒對祂的離棄、否認。祂反倒為他們預備了早飯。祂只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 。我想這也是主問我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 一直在心中迴響,情不自禁地唱出「祢知道我愛祢」。 三,希西家水道(Hezekiah’s Tunnel) 公元前700年希西家王為了備戰,將基訓泉(Gihon Spring)改道,將水引入城南新開鑿的西羅亞池。他們在堅硬的岩石裏挖通這條長0.55公里的隧道。 其工程的宏偉是令人驚嘆的。水道兩邊石壁的岩質不是那種溶水性的石灰岩;表面算是比較光滑。 我們一行人在完全沒有光的水道中穿行。有時在手電筒光中走,有時在黑暗中摸索。水道矮的地方大概有1.4至1.5米高。有時不得不彎腰。走水道的感覺真的非常好。水道裏的水很清澈,因為那是一直流動的水。我們邊走邊唱美福的校歌《一切都是恩典》。行完這段路,感嘆這巧奪天工的工程的同時,也在思想:在沒有手電光幫助下,我們敢走這條隧道嗎?腦子裡會有很多疑問:水有多深?有彎道嗎?有可怕的爬蟲嗎?的確,我們需要光。耶穌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真的,人生路上沒有光,就不知前面的方向,生活像是隨波逐流,有時摔跤跌倒,有時撞得頭破血流。 感謝主,祂是我們的光 !
一次超讚的旅行
高魯冀 中國俗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基督徒不僅要熟讀聖經,更應到聖經之地一行,以加深理解。美福神學院2016旅遊課[聖經中的以色列],給我們提供了機會。我能參加此旅行團,更有特殊意義。因團名為:318美福團,而3月18日是我摯愛亡妻之生日,我感到她與我同行。 按照傳單所說,要行經約旦和以色烈20多個地點,實地體驗歷史中以色列的地理,人文,歷史,是知性、感性、靈性兼備的聖地之旅。以下是我回憶體驗的10點: 1,先到約旦,約旦河是當年耶穌受洗之處。雖河面比2,000年前縮小很多,但同學們還是踴躍跳入水中,仿效耶穌。附近有多座教堂,其中東正教堂內有公元576年地圖,在地上,以馬賽克鑲嵌,彌足珍貴。 2,拿巴提(Nabateans)王的陵寢號稱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令人驚艷。走過陡峭,幽閉,陰暗,險峻,似無盡頭的山谷,陵寢在一片燦爛陽光中豁然顯現。在整座山崖上雕出的大門,柱頭及各種雕刻,巧奪天工,無比壯觀 。這是以掃後人的城Petra,在山石上刻出來。俄巴底亞書一章2一4節有記載。 3,馬蕯大(Masada)遺址原為希律王行宮,在高山峭壁之顛,建築奢華,風景絕佳,易守難攻。公元66年,猶太人造反,趕走羅馬人。羅馬人圍攻三年,久攻不下。城內有充足水源及糧食,羅馬兵沒有水喝,山頂上卻在嬉水。羅馬人建築高台,以攻城機攻破城門,準備次日一早屠城。城內守軍近千,選出10人,殺死900多人,10人再選出一人,殺死9人,自己自殺。羅馬兵入城後,看到的是千具屍體。如此慘烈,史上罕見。猶太人視為國恥。我們乘纜車上山,該地現為國家公園。有電視劇演繹此故事。 4,發現死海古卷的藏經洞我們親眼所見,古卷則藏於國家博物館。到死海游泳及到海邊參觀海泥護膚品工廠,是令人難忘的經歷。 5,在耶路撒冷的哭牆, 也叫西牆,和猶太人一起祈禱。我們迫切的禱告,哭着向主耶穌傾訴,心裡得到很大平安。 6,天使向瑪麗亞報喜訊、耶稣出生在伯利恆、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召四門徒、登山寶訓、登山變相乃至耶穌的悲苦之路等等,都有實際地方,都建有教堂。例如報喜堂、降生堂、登山變相堂、十字架堂、耶穌墳墓堂⋯。耶穌從彼拉多的審判大廳直到各各他,十字架之路(via Dolorosa)共有l4 站;我們一一走過。耶穌從18歲到30歲,聖經沒有記載,但拿撒勒村則將二千年前羅馬人統治下一世紀時期之拿撒勒村莊帶到現實中。使我們對耶穌的生活有更深刻瞭解。 7,在有800年歷史的教堂(St. Ann Church)唱詩,老師指揮叫停,大家馬上停住,但聲音並未停,音響效果之好,令人震驚。我被推舉獨唱「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唱時,似乎整個交響樂隊伴奏。真是餘音梟梟,繞樑三日。 8,走希西家水道是旅行的一個小高潮,2,700年前所建水道,在地下幾十公尺處鑿出。一人寬,曲折迂迴,水深不定,深可及膝,淺處僅沒腳面。高度不定,高處可直立行走,低處需彎腰,常有碰頭情況發生。水流遄急,暗無天日,須兩手支撐摸索前行。行約半小時,是平生難得的經驗。 9,在加利利海上泛舟,船長問清團員來自何方,分別升起美國,中國 ,新加坡國旗,並播放各國國歌。在金色陽光下,在徐徐海風中,有難得的享受。 10,導遊張實賢老師,語多幽默。他說:我們團的行程是一般旅行團的三倍。每日6:00時起床,晚上8:00時討論一天所得,9:00結束,行程緊張,身體疲憊。但大家讀經禱告,唱詩贊美。更難得的是在耶穌墳墓處領聖餐,有特殊體驗。團員從21歲到79歲,大家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使行程完美。 這是一次超讚的旅行!
聖地遊記和感想
陳思敏 感謝天父賜我這次聖地之旅,帶我走進另一個不同思維的世界。這邊的所見所聞,都與我在認知的世界有所差異。最美好的,是可以重溫主耶穌基督走過的路。感覺深刻,非常感恩。 約旦的兩天 當窗外還是漆黑一片,早晨回教徒的誦經廣播就響起,榮繞在空氣中! 第一天早上就到尼波山(Mt.Nebo) ,它是摩西人生旅程的終點。摩西到死都不可以進入神應許的迦南美地 。我們站在山的高處看指標、遠眺耶利哥,死海,迦南美地…。還有那高約10公尺的摩西銅蛇權杖。我們也參觀古教堂內、保留至今的部分馬賽克地磚,很美。 在尼波山上巧遇一群來參觀的約旦國的師生們。她們熱情坦率的態度,臉上無邪的笑容,改變我對亞拉伯人一貫的看法。她們也是神所創造、所愛的。 瑪達巴(Madeba)位於首都安曼以南30公里。在1884年,一幅古老的中東及耶路撒冷地區馬賽克地圖,在當地希臘東正教的聖喬治教堂地板上被發現,因而聲名大噪。這幅公元后2至6世紀的馬賽克地圖,用了兩年時間拚合而成的。在尚存的地圖裡,清楚的標示出拜占庭時代的耶路撒冷、伯利恆、死海、約旦河、耶律哥、地中海等的位置。 第二天的重点參觀是Petra – 佩特拉古城。古城的入口處商店林立,大多是賣手信的精品店 。走進古城的大道,路上可見騎馬或坐馬車的遊客。比對窄道外炎熱的太陽,窄道內清清涼涼的、走起來蠻舒服的。我們悠悠然邊漫步邊拍照,岩石的顏色和形狀都很美。Petra佩特拉古城太壯觀了。 為團員感恩 在旅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主的同在 ! 如果沒有馬撤大城上的風雨,我們就不會勇敢的表達愛心 ; 如果沒有橄欖山的狂風暴雨,弟兄門又怎會緊緊的握著年長的高牧師的手呢 ! 「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我看到頭髮銀白色的江媽媽的堅持而深感佩服 ! 無論天氣多壞,她一直緊緊跟著團隊的步伐。記得馬撤大古城上風雨多大;佩特拉古城一直走了近四小時,太陽又熱又猛,她都沒停下來、也沒埋怨;橄欖山上的惡劣的天氣,路又斜又滑,她也一直堅持著 ; 就連吃飯也這麼努力從沒挑食、一直默默吃著。平常食量不多的她明白:必須吃足夠才有體力跟隨大家的行程,不要帶給團隊負擔。 至於佩服、又怎可不提朱姐 ! 她紙筆沒離手,一直低頭記下筆記,可得最用功學生獎!她給我難忘的,是那天到死海的時候,因為氣溫下降、狂風細雨下沒有下水的弟兄姊妹都在屋子裡面擋風雨,但她與江媽媽一直守在沙灘上為我們看守物件 ; 上水時遠遠看到她們,心裡非常感動 ! 還有忠誠默默耕耘的曉雯,透過她細膩的眼、拍出不一樣角度的照片 ; 讓我們對聖地看得更入神。 最深刻印象是希西家水道,全長約6百公尺、我們走了半小時,全程體驗我們團隊互助的精神!感恩! 感恩的事是寫不完的。團員們:最重要的,是感謝這次有你們同行,旅程中感受神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