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的心動

張若琦 2014年3月中旬,我和先生(黃哲斌)有機會參加了「美福神學院」所舉辦為期兩週的聖地之旅,除了領隊由熊潤榮院長擔任,在以色列期間我們也請了在當地牧會多年的張實賢牧師為嚮導,如此堅強之陣容,想要沒收穫也難喔! 我們每日由弟兄姊妹的分享開始一天的行程,每晚院長也聚集所有人做簡短的討論,並針對當天所參觀的地點有一簡單的回顧,這趟旅程真可說是滿載而歸! 走過的景點有許多,遍及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在瞭解了幾千年的歷史背景後,也終於對這裡錯綜複雜的宗教與政治紛爭,有了粗淺的概念。 踏著當年主耶穌所走過的路,身歷其境的揣摩《聖經》所記載神的話語,好幾次都無法掩飾心中的激動,也體會到神的信實與祂偉大的救贖計畫。記得有一天我們去參觀「花園墓」(Garden Tomb),就是那傳說中可能存放過耶穌屍體的地方,並在那裡守聖餐,我再次聆聽到聖餐時牧師都會唸的熟悉經文「……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林前11:23-26) 。那時我的腦海裡浮現主耶穌背負十字架走「苦傷路」的情景, 我當下忍不住掩面啜泣,心疼我們的主耶穌在受死前為我們的罪所受的苦;偉大 的父神為了愛我們的緣故,竟捨了祂獨生愛子……眼前的餅與杯對我而言,不再是毫無感觸的每月例行公事,當時心中的激動真的叫我畢生難忘。 主耶穌雖然受死、埋葬,但卻也以無比的大能實現了祂生前的宣告,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了! 誠如那墓穴門前掛的牌子上頭寫著:He is not here, for He is risen,祂戰勝了死亡而復活,這對我們信徒而言是何等大的盼望啊! 旅程接近尾聲時,我們到了風光明媚的加利利湖畔,那附近有三個 教堂,分別是「八福堂」(紀念耶穌宣講「登山寶訓」的地方)、「五餅二魚堂」以及「彼得首席堂」(復活後的耶穌與彼得對話之處,載於《約翰福音》21章)。每行經一處,腦海就浮現出福音書所記載當時的情境。特別是當我們一行人坐上那艘仿耶穌年代的漁船航行在湖面時,大家高興地一起唱著詩歌:「有主在我船上我就不怕風浪……」我的心既興奮又充滿了感恩。 在弟兄姊妹的歌聲中,思緒倏然地回到了五年前,那時僅因單純地希望子女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中受教育,我們便辭掉了家鄉穩定與熟悉的工作,「勇敢地」移民到加州的灣區來;但真感謝神,祂一天天、一步步地引領與看顧,如今兩個孩子都已陸續離家上大學,這期間哲斌也有機會到「美福」學習並順利地畢業,我們夫妻倆階段性的任務可說已達成了;而當我想著下一階段的道路應如何走下去時,卻對未知的將來有種莫名的懼怕;但聖靈那天藉著船上的情境提醒我,對未知的將來必須要有信心,就像當年門徒們在船上遇見暴風雨而感到極大的害怕時,主耶穌平靜了風和海,主對門徒們說 :「為甚麼膽怯 ? 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我不禁向神禱告:「主阿 ! 請赦免孩子的小信,我知您已將我的未來預備妥當了!」因為過去這些年在我自己與家人身上的經歷,就充充足足地證明了神豐富的恩典與看顧,神是有大能且信實的神,祂絕對還會像以前一樣繼續地帶領我的,那我還有甚麼好擔心害怕的呢 ? 藉著這樣的提醒,我的心豁然地開朗了,就如一首詩歌所說:「我不知明日將如何,每時刻安然度過……我不為將來而憂慮,因我知主所應許……我知主掌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 何其有幸能走這一遭,雖然這趟美好的聖地旅遊已經畫下了句點,但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才正要開始呢,我確信愛我的神會一步一步地引領我, 走向祂為我所預備的未來-「不要怕,只要信 !」

難忘聖地之旅

周光新 今年3月17至29日 ,我們一行十八人由美福神學院熊院長帶領完成了為期十三天的聖地之旅。親自走過主耶穌和祂的門徒在兩千多年前所走過的路,透過講解,聖經裡的故事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如果有人問我感受,我會說:「聖地古老壯觀,神真偉大。」 從我自己看,我的得著超過了我當初要去的目的。我信主十六年,在美國的工作是教學生做陶藝,所以收入也不高。開始時我對我姊妹說:「費用太大,不想去。」但是看到她信心很大,她也勸我說:「我們都是基督徒,就是為了多了解聖經的歷史,我們也應該一起去。」後來我們開始認真禱告,我意識到去一定會提升我們對天父的信心,親身體會主耶穌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多找到一些做陶藝方面的「創作靈感」。 當我們告訴家人朋友要去以色列的時候,我可以從他們的眼裡看出他們的擔心,也有人問我:「那裡安全嗎?你真的要去那裡嗎?」坦白地說,當初我的信心還真是不夠,也有擔心,但既已做了決定就不要退後,把一切交給神吧。就在我們準備出發的前幾天,在新聞裡聽到以色列邊境被炮擊,又發生馬航班機失踪事件,這些好像是不祥的預兆,但也提醒了我要為此行禱告。我沒有把這些擔心講給別人聽,只是認真地為我們大家的平安禱告。從舊金山飛往約旦的第一站途中,我既擔心,又心情激動,所以一直沒有睡著。有幾次我感覺到飛機的顛簸比較大,我就對天父說:「我們去聖地,求袮幫助。」當我這樣禱告的時候,飛機立刻就平穩了,真是感謝天父。後來我就再也沒有擔心的感覺了。 這次旅行比我以往去的任何地方都更有意義和感受更深。我們在約旦和以色列看到了神創造世界的偉大和祂在「應許美地」的作為,可惜我沒有更好的詞匯來表達我所看見的「壯觀」。遺憾的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已經沒有甚麼完整的古建築和當初大自然的美好。人由於罪、私慾和權欲,背叛了神,「應許美地」經歷了無數次的大小戰爭,破壞了神起初創造天地的美好旨意和功用。故此我心情感到沉重。當我們在約旦、以色列看到許多殘缺不全的古老建築時,我除了遺憾,也有感恩和讚歎。難以想像那麼多年前,在沒有電、沒有任何工業機械的情況下,單靠人的體力和智慧可以造出這麼壯觀的古城奇景。我忍不住拿著相機一直按快門,沒有心思聽講解。我拍下了許多的歷史說明記錄和我喜歡的藝術、造型、建築等,那些都是神賜給人的創作智慧與能力的見證。 有很多地方都讓我特別被觸動。在主墓堂有一塊石板,傳說是主耶穌死後從十架放下之後安放身體的,我按手在石板上,那一刻我覺得與主格外親近,我心裡對主說:「謝謝袮為我所做的一切。我不會讓袮失望。」我們走過主耶穌背著十字架走過的台階小巷「苦傷路」時,沒有拿甚麼東西還得花二十多分鐘。我想像主當年遍體鱗傷,疲憊不堪,還要背著沉重的十字架,祂當時是何等艱辛。……在雞鳴堂,也就是聖經裡講到彼得三次不認耶穌的地方,我也很被提醒,對自己說,無論今後的生活經歷怎樣,我要憑信心把我與妻子完全的交給神,請神來帶領,神才是我們的滿足和盼望。在哭牆,我們按照規定,男女分別在兩邊,我在那裡為世界和平禱告、為神的創造與救贖感恩,求神的旨意更多降臨在這地上。 這十幾天中,我們的團隊成員彼此照顧,一起禱告、分享,相處愉快。我們非常感恩能夠與大家一同經歷這次聖地之旅。也求神祝福美福的聖地考察學習課程和學院所有的事工!

在恩典中步入婚姻的殿堂

蓋藝星 我和丈夫J是在網站上認識的。其實,在這個看似高科技可以主宰人們命運的今天,離開了神的恩典,我們根本維持不了長達兩年多的戀愛,更走不到今天這個婚姻的殿堂。 我和丈夫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2年的1月份,那時我來美國兩年多,剛剛結束了Criminal Justice碩士專業的學習,正處於實習期間。因為這個專業屬於美國司法系統,不是美國公民的話很難插足。憑著在國內的經驗,我那時一方面為一個貿易公司處理一些業務,一方面在考慮是否到神學院繼續讀書。所以在我們吃飯時我就談到了神學院的事情,我記得非常清楚,他那吃驚的樣子,彷彿我看破紅塵想出家一樣。 丈夫是台灣人,出生於天主教的家庭,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在天主教的學校裡。雖然上學的時候要背誦很多經文,但是對聖經的教導不太明白,到後來就幾乎忘得一干二淨,屬於那種一年去一次教會的名義信徒。 儘管我們都是中國人,可以用同一種語言交談,但我出生在中國最北的黑龍江,是徹底的北方姑娘,與在美國生活近三十年的台灣男人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身份上我是持中國護照的留學生,他是美國公民;我在美國找不到一份正常的工作,而他已經做到公司的高管;我那時剛剛受洗,正為耶穌基督的信仰而火熱,他已經越來越無神論了。若不是神的恩典,我們完全是兩條路上不太相干的兩個人。 我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那時雖然已經離婚十年了,可是我一直苦於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直到信了耶穌,才從神的話語裡找到了答案:原來做妻子最大的功課是學會順服,而我恰恰最不接受的就是這個「順服」,我從來就認為夫妻之間就是誰對就聽誰的問題,凡事都要證明到底是誰的錯!我一旦從聖經上發現答案,就立刻被神所折服,祂的智慧不可測度:我信的這一位神真的是又真又活!世上沒有任何人能給我這個答案,而這位偉大的造物主卻從人類的起頭就把答案給了我們,可是自以為是的我卻在四十歲的時候才聽到主的話! 在成為基督徒後,我決心完全把自己的婚姻交給神,老老實實地按照神的話去行。在我們開始交往時就開始操練「順服」的功課!於是,他建議去哪,我都說好,快樂地跟著;他開車時我從不指手畫腳,即使拐錯了路,我也說多看看風景也不錯;到了目的地停車時,我都會伸出大拇指讚他…… 但是,光這樣是不夠的,我禱告求神讓他明白這一切都是出於神,而不是我在討好他,所以在我們的交談中我逐漸把聖經的教導傳遞給他:「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弗5:22);「男人本不該蒙著頭,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 (林前11:7)。這些話他聽了當然非常受用。 再經過一段時間,我就開始讓他明白他所應遵循的,從「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24),到「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以弗所書5:28)和「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5)。 就這樣,神慢慢預備他的心,到了2012年年底時,他就開始與我一同參加學校、教會和各種團契的聚會,感恩節期間在陳弟兄家裡聚會時,他竟然第一次開始做見證,講述他生活方式在接觸耶穌基督信仰一年裡的巨大改變!哈利路亞,讚美主! 2013年起我們開始在一家美國教會開始固定的禮拜,因著信仰,我也逐漸被他的家人所接受,他們不再顧慮我是否僅僅為綠卡的緣故而與他交往。雖然我仍然還是留學生身份,沒有工作,因著耶穌基督的信仰,我們的兩個家庭、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教會和各個團契的弟兄姐妹見證了我們一路走來,一路有主陪伴而感恩的生活。2014年3月30日,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我們在神和眾人面前結為夫妻!這個儀式沒有正規婚禮那樣奢華,卻非常地隆重和浪漫;儘管我們只邀請了一小部分朋友,那天出席的仍有六十多人,而且是我們的牧師和師母主持宣誓儀式,證婚人是我的神學院的院長熊潤榮博士和從德州特地飛來的表姐! 現在,當我們翻看著一張張祝福的卡片,和每張照片上一個個笑容洋溢的面孔時,我們的內心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願神為所有還是單身的姐妹們、弟兄們預備他們的另一半,一同為主奔走天路!阿們!

「真實」與「胸襟」

院長熊潤榮博士 感謝神,今年美福有七位學生畢業;五位是學位的,二位是延伸課的。這七位畢業生中,有二個第一:一就是第一位國際學生以道學碩士畢業,二是第一位畢業生以開創自己的機構來服事。畢業生們,我為你們感恩,也祝福你們。 畢業生,在這個歡樂的時刻,在這個慶祝一個新的開始的時候。我鼓勵你們繼續學兩個功課,就是做一個真實的人,並做一個有胸襟的人。 第一,做一個真實的人 「真實」這個詞的意思與「誠實」是有重疊的。「誠實」通常指不撒謊、不貪心。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會把自己推測的當作是事實來說,也不會把沒有發生的、或不屬於自己的,當作已經發生的,或屬於自己的,說長道短或要求利益。「真實」包括「誠實」的這一切,且有更多的質素。英文比較清楚,「真實」是authentic,「誠實」是honest。 如何做一個真實的人?做一個真實的人需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弱點,沒有偽裝或遮掩,卻是依靠基督的恩典來度每天的生活。一個真實的人會承認並接受自己是有限的,有軟弱的,不是群體中最好的,最屬靈的;也不會試圖裝扮,以加增自己的體面。人需要體面,但不真實而有的體面是虛偽。畢業生們,讓我們一同來學習吧!我也在學:神把我放在領導「美福」的位上,我不是最屬靈的,最學術的,最有智慧的;有許多人,甚至你們,在許多方面都比我好、比我強。我接受這個事實,不妒忌,不掩飾!因為神並沒有計劃要我做一個完美的人。神只是賜給我恩典,做一個領袖,為學院尋找神準備好的方向,之後鼓勵同工;給他們自由來發揮他們的恩賜和專長,也尊重他們,讓他們得到應得的讚賞。我會做錯決定,有情緒,有脾氣等,因我只是人,正在被基督陶造中。但是神沒有離開我,祂的恩典一生伴隨著我,祂的恩典使我喜樂。畢業生,如果你也來學,基督的恩典也會伴隨你一生! 第二,做一個有胸襟的人 一個真實的人,是一個領受並體會恩典的人。但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傷害的事情難免發生,在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個有胸襟的人。這也是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的教導。他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給他打;有人要控告你,拿你的內衣,把外衣也給他;有人強迫你走一里路,陪他走二里。」(太5:38-41)對我而言,耶穌是按著當時的文化,用一個誇張的手法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胸襟的人。是的,人會羞辱我們,可能是用手,也可能是用道聽途說和不真實的話打我們的臉。在那個時候,通常我們會還擊,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有胸襟的人:既然羞辱已經做成,我們可以沉默,不還擊,也不辯護;就讓神來處理。人可能要用各種途徑,甚至法律的途徑拿走屬於我們的事物;我們可以循法律途徑與他爭辯,也可以沉默,不還擊,損失就損失,讓神來處理。人可能強迫我們做一些我們不願意做的事情,既然遷就了,遷就多一點也無所謂,我們保持沉默,讓神來處理。能夠做到耶穌所說的,便是一個有胸襟的人。做一個有胸襟的人,需要智慧,需要恩典和神的保護。感謝神,祂是會保護我們的! 我們都喜歡與真實的人做朋友,因為這種人會在我們失望的時候同情我們,支持我們。他們不會拋棄我們,或乘虛而入拿利益。我們也喜歡與有胸襟的人做知心朋友,因為這種人在我們錯失的時候會憐恤保護我們,不會責備,或只給予老套無力的教導。我漸漸發現:一個真實而有胸襟的人,是一個有神兒子形象的人。 畢業生,盼望我們一起來學習。在學習中,我們會有好朋友,並會表現出耶穌的形象!

致畢業生:樂意的事奉

容保羅牧師 保羅是使徒當中最小的。但如果拿他與彼得相比,他寫的書信比彼得多很多,去傳道的地方也比其它的眾使徒多很多。但是他甘願做最小的,這就是他的謙卑。我們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特別我們傳道人每天有很多東西要反省。教會的事工發展我們做到哪裡?弟兄姐妹的需要我們滿足到哪裡?但保羅最重要的還是反省自己曾經做了什麼令神失望。在我們的侍奉當中我們能不斷地反省自己,我們的侍奉就格外的蒙福。保羅覺得他自己是本該死的,神給他任務,他就拼命的去做。他有一個很認真的態度:就是因為他能夠謙卑,能夠反省自己。 使徒保羅說:我比眾使徒格外的勞苦。我們做服事的就應該有這種態度,就是格外的勞苦。以前大陸有種說法「做也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把工作看成只是換取三十六塊工價的事。我們如果這樣就不能達到神的目的。聖經也告訴我們多給誰就向誰多要,神多給你恩典,你不能自己享受,要用神給你的恩典恩賜來服事神、服事弟兄姐妹。所以我們看見保羅為了護教寧可把性命都犧牲了,他為了神的工作近乎顛狂。我們在為神做工的時候應當是毫無計較的。求主幫助我們,無論是我們的畢業生還是在讀的神學生,我們都要抱著一個很認真的態度:神選我們來是要我們去打仗的,不是為接受一份職業。認真的態度是保羅做工格外勞苦的原因。做大事情的人做事一定不會隨隨便便,一定非常的認真。 保羅常常向神求工作的力量。他說:其實不是我,是神的恩典與我同在。他工作的時候不覺辛苦(雖然他做了許多工作),因為他有力量,因為神與他同在。保羅能夠得到這種力量是神的恩典。我們相信的時候,神的能力也在我們裡面。我們做傳道人的,如果離開了神的同在,我們什麼也做不了。如果我們靠著神的能力去做工,我們永遠都會有力量。保羅在做工的時候說:不是我在勞累,是上帝與我同在我才可以勞累。這種觀念正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我們常常以為我們很有力量,我們什麼都能打贏,但這種力量是神給我們的,這就是我們的力量的來源。我們相信主不但平常賜我們工作的能力,而且將勝利賜給我們。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從神那裡得到力量,就是要全然的相信他是大能的神。 最後一點,我們要把全部的榮耀歸於神。我去年病的很重,住在ICU。情況稍好時,師母讓我坐起來,這時我感受到神的榮耀照在我的面前。我感覺自己飄起來、隨著光圈繞一個圈,我確信自己是清醒的。這個異像很清楚告訴我一個事實,我們的神是一個榮耀的神,常常願意與我們分享他的榮耀。我們與神同工已經是我們的榮耀。做傳道人非常的榮耀,因為我的爸爸是天地之王,我所侍奉的是救世主。在聖靈光照下我看見自己。別人常常到醫院來為我按手禱告:「主啊,他還有很多大事情沒做完,你一定留著他的命讓他回去。」我說:「阿門。」我覺得我要做大事,但這就是驕傲的表現。神一定需要我嗎?我不做就沒人做嗎?這種心態是不好的。常常有人一提到「新譯本」就和容保羅劃上等號,剛才程牧師提到我的新譯本時我感覺戰戰兢兢。在聖靈光照下我檢討自己,做工的榮耀完全不歸我。猶大為耶穌管錢囊,是何等榮耀。他還嫌不夠,還非要從裡邊偷一點。所以在我的侍奉當中,不斷學習如何把所有的榮耀歸給我們的上帝。神會給我們很多很多的工作去侍奉,我們必須把全部榮耀歸給神。 盼望神的話語能勉勵我們大家勇敢的為他做工。將所有的榮耀都歸給上帝!

「視野」和「選擇」:畢業生致詞

張恩 尊敬的院長、老師、牧長、來賓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主內平安! 我有幸站在這裏,代表美福神學院即將畢業的同學,抒發心中的感慨以及對美福神學院和老師們的感謝。我首先代表所有的畢業生向在座的熊老師、張老師、程牧師以及今天沒有來到的老師道一聲:謝謝! 電腦上的日曆一刻不停地走著,畢業已經從若隱若現的傳說,變成了揮之不去的現實。在此生活、學習、工作了幾年後,這裏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忘懷的家園。 幾年前,我們是帶著神的呼召和使命,以及懷著各自的異像走進美福神學院。緊張、期待和渴望,我們一頭栽進新的生活中,開始熟悉環境,開始生活、學習和追求。在美福神學院學習的幾百個日夜裏,我們經歷的又何止幾百個故事呢?在完成了一門門精心打造的課程之後,在歷經了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之後,我們不知不覺但又切切實實地成長了。 然而,走過了這些年,離別卻還是來了。 我們試著在美福神學院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自己的腳印和身影,但依然無法改變的,還是那不願提及的離別。 美福神學院在我們服事上增添了美麗的色彩,也讓我們學習了更深的功課。回首這幾年,有人問我:「你在美福學習到了甚麼?」我說「視野」和「選擇」。在美福神學院學習,才發覺自己在神的國度裏,還是一個小孩,仍然要學習很重要的功課。因為服事神靠的不是地位和學位,乃是神真實的呼召,和人自己經過十字架的誠實、忠心、良善、謙卑和順服的心。 在美福神學院的學習,不僅僅讓我們得到很豐富的聖經真理知識和神學知識,也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成長。僅僅這幾年,這一切就被撒播到我們心中。我們的「視野」和「選擇」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潛移默化了。 今天的畢業典禮,是我們一生追求神榮美生命的再一次的出發,請大家繼續為我們禱告,求神保守我們那呼召永不離開,那天上來的異象永不改變。 再次感謝美福神學院為我們實現了夢想。將一切的頌讚和掌聲歸給恩主耶穌基督,也感謝教會以及弟兄姐妹為我們的禱告和扶持。 同時,請允許我借此機會,感謝我們的家人,沒有他們在後面的支援和禱告,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成績。 謝謝各位!

改變

梁恩玲 2013年對我來說,發生了生命中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從中國來到美國,從職場進入學校,從平信徒轉為神學生。因著幾年前一個小小的感動和禱告,因著上帝的呼召,我來到美福神學院讀書。 昨天 自有記憶起,就以為自己是信耶穌的。我生長在廈門一個世代基督徒的家庭,曾祖父是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資助栽培的牧師,奶奶教導我聖經和做人的道理,十歲左右開始,我就在教會查經班朗讀閩南語聖經。儘管在學業事業上一帆風順,但我卻受世界文化潮流的影響和支配,與聖經的價值觀相去甚遠。 感恩的是,上帝沒有離開我。 2007年4月第一次來美國,環境的重大改變和極度的不適應,忽然我好像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和價值。這困境促使我轉向上帝尋找生命的答案。佐治亞州雅典城一個很小的華人教會吸引了我,也改變了我。教會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很單一:家庭-單位-教會,三點一線,與國內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他們的事業和家庭很成功,與他們的謙卑和愛心也形成強烈對比。這些都震撼了我。我開始參加查經班,並大量閱讀,思考為甚麼我從小生長在基督化的家庭,卻完全不認識這位上帝。當我埋頭在圖書館或走在田間樹林裡,常常被一種奇妙的愛感動得無緣無故流眼淚。在那裡,我遇見了上帝;在基督裡,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上帝,我不再是風聞有你,而是親眼看見你。 正是在這段時期,第一次內心受感動想申請讀神學。當諮詢牧者時,牧者問我是否有上帝的呼召。我不明白有否上帝呼召,於是禱告求問祂的帶領。我禱告說,如果托福考試成績超過550分,就去申請神學院。後來考了557分,卻因個人原因放棄申請入學。五年後,上帝不斷顯明祂的引導,除去我的懼怕和軟弱,一步一步把我帶來美福。 今天 在美福的日子,我彷彿從國內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拔根而出,終於可以安靜心讀書。我的眼界和思維方式被大大拓寬。美福有非常忠心的老師,不僅學識淵博,對聖經和基督信仰詮釋深刻,而且以他們的生命服事學生,塑造我們的靈命。熊院長強調訓練我們的思維,包括原文語言、新舊約聖經解釋、神學教義及教會歷史,鼓勵我們寫原創性論文;張茝芬老師藉著對記憶、背誦、課堂問答、現場考試等技能的要求,挑戰和訓練我們的恩賜;程國儀牧師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分析自己的呼召和恩賜。對我來說,人生似乎走了一段回頭路,回頭時才看清楚。就像主耶穌說的那些無知的人,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我是一個害怕改變的人,但今天,可以有信心、平安喜樂地面對改變,是因為主基督不改變的恩典和永恆的計劃。祂改變我的環境,藉此改變我的生命。我不再為自己的人生作計劃,是因主對我早有一生的計劃,我只要跟隨祂。 求學之路似乎跨出一大步,卻只是服事主的一小步,甚願老師同學繼續幫助我。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熊院長的一句話覧美福與你一起走過。感謝美福,感謝每一位幫助我的老師、同學和教會的弟兄姐妹們,感謝主!

在恩典中,擴張胸襟

商懷強 2013年3月,蒙主的恩典與保守,我和太太及兒子,一家三口平安到達美福神學院,開始留學生活。一路的疲憊卻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盼望。心裡不停地想:以前總認為來美國深造是遙不可及的事情,現在我和家人已經在這片土地上了! 在學校同工Joy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就安頓下來。經過幾天的休息,時差調整好了。可是,來美的那股興奮還沒離去,憂愁就趕上了。 在恩典中 甚麼憂愁啊?就是經濟上的需要啊。我們需要工作,來維持我們的學習生活。來美之前,我和太太在網上查詢灣區的工作是否好找。網上都說比較好找。可是,事實並不是想像那樣好的。因為身份的問題,我們在美國是不能合法工作的。我和太太愁壞了:這下可怎麼辦呢?一次機會,我把想法告訴熊院長,他鼓勵我說:「不要太著急,既然神帶領你們來了,就要相信神,安心把你的需要交給神吧。」 是啊,怎麼把神給忘了?回到宿舍,同學們也給我們建議。張恩把他一家的經歷與我們分享,讓我們也明白受苦的不只是我們。我們要往前看,神一定會供應。他也鼓勵我要先學開車、考駕照;有了車就可以多接觸教會,教會總會有幫助的。這讓我的心安定了幾分,也有了方向。過不多久,學校讓我們來打掃衛生。收入雖少,卻讓我們的心受到很大的安慰。 在這期間,我們參加了租用學校場地的教會,也慢慢地融入去。鄭牧師和師母給予我們一家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吃的、穿的,到床上用品、廚房餐具等,他們都幫我們想到,讓我們在這異國他鄉感受到家的溫馨和從基督而來的愛與關心。 實際上,老師、同學,及教會的弟兄姐妹都給予我們一家實際的關心,但不能一一提起,我為他們感謝我的神。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是活在神豐富的恩典中。 擴張胸襟 在美福的這一年,神讓我享用恩典的同時,也加增我的知識和見識,擴張我的胸襟。其中有兩位牧者對我的影響最大。 一位是學院的熊院長,他是位博學睿智的教授。他不斷用問題來挑戰我們已有的觀念,讓我們不斷深入的思考。在神學上,他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也鼓勵我們開放思想,不要固守己見。我清楚地記得他在「釋經學」的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不說別的,就福音派各個宗派,大家都說自己本著聖經來講解。那為何有如此多的差異呢?有的甚至互相對立?」是啊,各個宗派都說自己的主張是根據聖經、是對的、是真理,可是別人也是本著聖經啊!因此熊院長鼓勵我們,多去不同宗派的教會看看,參加他們的崇拜;不要輕易去否定別人,而認為自己就是真理的代表。 另一位就是教會的鄭牧師,他是一位神忠心的僕人,同時有一顆神國度的心。他以榜樣教導我,以國度的胸懷去服事。他服事的教會雖小,卻盡能力支持四位宣教士。他還在一個宣教機構裡不計報酬地投入服事,也鼓勵我參加;讓我有機會和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牧者一起敬拜、禱告、溝通,一起為神的國度努力。 感謝神,帶領我來到美福學習深造,讓我能更深的經歷神的恩典,同時讓我在基督裡不斷進深。願神的美意在我身上成就,也願神祝福「美福」,使學院造就更多時代的工人。

「新約正典」與「經文鑒定」

院長熊潤榮博士 在New Jerusalem Bible 裡,除了新教徒(Protestants)的「新約正典」外,還有天主教會的「第二正典」(Deutero-Canon),它們是異端的寫作嗎?不是。 新約正典形成的過程 新約正典的形成歷時四百年。有兩個力量推使正典的寫作:第一,初代教會在異端和逼迫下出現分裂,故使徒們寫信堅固信徒。第二,初代教會意識到使徒們將要過世,而耶穌的「再來」是在遙遠的未來,故要把使徒們所傳的、教會「所信的真理」寫下來,留給後世。 在第二世紀前半段的教父時期(Apostolic Fathers),教父們如Clement提及保羅寫給教會的信,如哥林多前書等,但他們没有提過「正典」。在第二世紀下半段的衞道時期(Apologists),教父們要跟異教、異端辯論。他們辯論的關鍵是:甚麼是標準和權威?所以教父們如Irenanius、Tertullian、Origen等開始稱「所信的真理」為正典(canon,意指一條量尺),以它為標準和權威。 學者們在羅馬發現的Muratorian Canon是寫於250年。它提到福音書和保羅給七個教會的信,卻没有提及希伯來書、雅各書等。它也提及保羅寫信給老底嘉和亞歷山大教會,還提到Wisdom of Solomon、Apocalypse of Peter和Shepherd of Hermes等寫作。它顯示在初期教會時已流傳不少今天正典以外的寫作。 第三世紀的教父Eusebius的著作讓我們明白正典形成的過程。他提及在當代有三類的寫作。㈠教會普遍接納的(Homologoumena):四福音書、使徒行傳、保羅書信、約翰一書、彼得前書、啟示錄。㈡正在議論的寫作(Antilegomena):雅各書、猶大書、彼得後書、約翰二、三書。㈢教會拒絕的寫作(Nothoi):Acts of Paul、Shepherd of Hermes、Apocalypse of Peter等「偽經」(Pseudepigrapha)。 其實,在第四世紀初,希臘語和拉丁語以外的教會是没有所謂正典的。如敍利亞等教會是接受四福音合參(Diatessaron,就是把四福音書編滙而成的連續記錄,加上福音書中没有記載的耶穌的說話)。他們也接受哥林多三書(失傳了),郤拒絕腓利門書。 在367年,Athanasius的著作正式提及應該只有二十七本新約書卷(也是今天的新約聖經)。後來在382年,教皇Damasus下詔通告教會;最後在397年在迦太基(Carthage)大公會議確定這二十七本為新約正典。也是說新約正典已經完成,但其他的寫作並沒有獲得正典的地位和權威。 雖然迦太基會議已經把「偽經」剔除於正典之外,可是,「次經」(Apocrypha)卻沒有處理到,那是一直放在初代教會的聖經–「七十士譯本」裡的。這些寫作如Wisdom of Solomon,在耶穌出生前就被猶太人接納;耶穌和使徒們都知道它們的存在。初代教會都使用這些經卷在聚會中朗讀,作為崇拜程序的一部分。因此經過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約八年的討論,天主教會決定接納「七十士譯本」中大部分的「次經」為第二正典(deutero-canonical)。不過,因著宗教改革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新教徒都不接納,只把它作為參考之用,沒有給予正典的權威地位。 經文鑒定(Textual Criticism) 新約正典的書目雖然確定了,但正典的經文還需要鑒定。「經文鑒定」就是研究不同的古代手抄本,通過校勘從而確定聖經原本經文的科學和藝術。 正典的經文需要鑒定有好幾個原因:㈠新約的原稿已經不存在;㈡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抄寫經文時會產生各種的差異(variants),並且流傳下去;㈢現存的手抄本之間有差異,因為這些抄本都是古代信徒所用的聖經,就是說他們讀的聖經不是完全相同的。 這眾多抄本中,有蒲草的、大寫文本(Uncials)、小寫文本(Minuscules),和禮儀用的經文(Lectionaries)等。按著它們源出的年代和地理,可分類為四個文本的家族:亞歷山太文本(Alexandrian Text)、西方文本(Western Text)、該撒利亞文本(Caesarean Text)和拜占庭文本(Byzantine Text)。它們之間的差異可多的是! 就如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的約翰福音第七章,在有關耶穌與那被抓的婦人的經文的前頭,有一段小字:The earliest manuscripts and other witnesses do not have John 7:53–8:11(最古老的抄本和其他的佐證沒有7:53—8:11)。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9節之前。這些都反映了「經文鑒定」的需要和現實。 能否準確鑒定原稿經文的可能性,在乎:第一本現存的手抄本與原稿成書之間距離多久,以及現存手抄本的數目。現存的新約聖經抄本有:二百本全部新約,五千本希臘文抄本,八千本拉丁文抄本。還有敘利亞文和古埃及文等的抄本。因為可供參照的抄本很多,所以鑒定的結果應該是相當的準確;可以說,幾乎等同原稿。你有興趣看的話,請參考United Bible Societies出版的The Greek New …

光從哪裡來?

林榮華博士 創世記第一章解經介面之探索 創世記1:1-2:3使用「六日」的格式來敘述神的創造。其中一個明顯的文學特徵是在每一日的結尾都說「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幾)日」。若純粹按字面意思來了解這段經文的話,在神創造的第一日就「有晚上、有早晨」了。對地球上的人來說,「晚上」及「早晨」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陽光。因著太陽的存在以及地球的自轉才會造成「有晚上、有早晨」的現象。如果創世記第一章是在描述神創造宇宙萬物的「先後順序」的話,太陽是在第四日才被創造的(1:14-19),但第一日就「有晚上、有早晨」,這分別「晚上」與「早晨」的光究竟從何而來?有些人認為第一日的光是宇宙光或宇宙射線。即便如此,此「光」或「射線」如何造成地球上「有晚上、有早晨」的現象? 近代由於科學掛帥,許多人常會以科學的角度來看聖經,在基督徒當中對如何用科學來解釋神創世的經過也產生不同的看法。這些爭議的焦點在於聖經的記載是否與當今科學的資訊相容或一致,因而產生了相容論(Concordism)與不相容論(Non-concordism)兩種主要觀點。主張相容論的人大抵認為創世記第一章的記載是個「歷史性」、「平鋪直敘」的記載。而主張不相容論者的出發點是創世記第一章原先是寫給「他們」而不是「我們」的。這些原始讀者是三千多年前摩西時代的以色列人,是今天科學時代以前(pre-scientific)的人。他們所處的是一個神學掛帥而非科學掛帥的時代。創世記第一章的信息是針對「他們」「神學上」的需要,而非「我們」「科學上」的需要而寫的。 許多古老的文化都藉著創世神話故事來表達其獨特的宇宙觀。舊約時代以色列人的鄰國有些認為這個世界的創造是眾神互鬥之下的副產品,是由戰勝之神藉著手下敗將的屍體而造成的。又,人的受造是因眾神當中的小神,抱怨他們的工作太重而要求造出人來代替他們做那些苦工。在這種神學環境中,創世記第一章藉著一種文學格式,也就是所謂的「製表與填表」(Form and Fill;有關此點,連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The NIV Study Bible)的註釋中也提到,不過將此文學手法譯為「成形與充滿」。) 來表達與其鄰國大相逕庭的宇宙觀。 細看六日創造的內容,不難發現前三天的記載先列出神創造的四個範疇(製作表格):第一日,光;第二日,天與海(空氣以下的水);第三日,陸地(與其上的植物)與海分開。後三天則介紹這四個範疇中的細目(填表):第四日,日、 月、星等光體;第五日,海中與空中的動物;第六日,陸地上的動物,包括人類。這種前三天與後三天彼此對應的格式是用來與1:2的「空虛混沌」作對比。神在一片「混沌」當中「分開、分出」(1:4, 6, 7)範疇及秩序(製表),接著在這些「空虛」的範疇(表格)中填滿內容。這種文學手法並沒有否定神創造的「歷史性」,但也不是一種「平鋪直敘」的記載為要提供現代科學家研究的資訊,乃是將創造的內容作一分類介紹以顯示耶和華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33:9)的權能及精心設計。 (本篇節錄自林博士所著《活畫聖經,活出真理:「聖經需要解釋」系列文集》116-19頁,此書榮獲台灣第五屆基督教金書獎的華人創作獎神學類的銀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