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感言

戴友良

在美福修讀神學學士段近兩年,終於畢業了! 6/15畢業典禮當日,有兒子前一天從印州飛來一同見證,有過去一年多我在加州San Leandro教會實習的牧者及弟兄姐妹,還有其他教會的肢體、好些個羽毛球友應邀前來祝賀,心裡何等歡喜快樂!
參加過美福第十五屆畢業典禮的嘉賓會發現,一共七個畢業生,其他六位同學念的都是碩士段,所以我的畢業袍顏色獨一無二,神學學士段是最基本的神學裝備,也許這個學歷對多數人不值一提,但對我卻意義深遠:自己小時候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 青年時期就開始闖蕩社會了, 那時我暗暗立下三個人生目標:走出農村定居城市、工字不出頭有朝一日自己做老闆、完成大學夢想。
來美福就讀前心裡有過懷疑:以自己的學歷水準,能學好深奧的神學嗎? 能順利畢業嗎? 神真奇妙:疫情讓我一家滯留美國,三年前籍著印州母會牧師傳講「主要,我願」的信息蒙召,而今以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GPA還不錯的成績讓我圓了大學夢!
曾經混跡於一幫廣東朋友圈學會的粵語,想不到幾十年後可以為主所用; 信主前幾乎每次上台發言都會緊張,心跳加速,這幾年卻可以倚靠神的大能大力,在北美多間教會講臺放膽傳講神的道,現順利畢業即將進入教會全職事奉,這讓我想起美福牆上的那句話:一切都是恩典!
最後,由衷感謝美福各位牧長、老師對我的關愛和教導!求神繼續賜福美福越辦越好,培育更多神國精兵與忠僕!也籍畢業感言給親愛的美福同學們一點勸勉與鼓勵:每一位裝備的弟兄姐妹也許都會面臨各樣難處與挑戰,請別灰心喪膽,神的恩典一定夠用! 林後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願我們都一同欣然領受這份神聖的呼召與使命,尋到神在你我生命中的託付和命定。盼望互相常聯繫,禱告中彼此記!

國殤記念日與紅豆田的省思

教務長王庭飛牧師博士

在美國的長週末,不論是外出旅遊,或是餐廳商店,到處摩肩擦踵、好不熱鬧;疫情之後,更是把網路購物的商機推上了高峰。但是,當大家都專注於眼前熱鬧、休閒與購物的長週末時,或許一句American idiom: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提醒了我們重新省思五月份這個長週末的意義與來歷。

Memorial Day傳統上翻譯為:「國殤記念日」,是美國的一個獨特的節日,源於「南北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866年,由一位藥房老闆自發性的發起休業一天,以為在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們默哀;此後逐漸擴大成為一個全國性、為著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掃墓的日子。到了1971年,為了記念兩次的世界大戰,以及同時間大量在越戰中犧牲陣亡的美軍將士,聯邦政府遂將五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訂為記念日,並於美東時間下午三時開始舉行悼念。傳統上,人們會在家門口懸掛國旗、政府部門降下半旗、居民自發性的組織遊行隊伍,並在陣亡將士的墓碑前放上花圈和旗幟;美國總統或副總統會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主持記念活動並發表演說。

隨著戰爭結束,美國帶領著全球經濟的飛升,也由於氣候預備進入盛夏,該假日也逐漸形成了今天全美國人外出度假、烤肉休閒,甚至逛街購物的長週末;然而,正當我們在這個自由的國度與親友享受自由過節的同時,卻仍然有138萬現役軍人,犧牲了美好的家庭生活,甚至是奉獻自己的青春生命,保衛著美國,甚至在全世界各地維護和平秩序。

美國的軍隊強調「責任、榮譽、國家」(duty, honor, country);而《撒母耳記下》23:8-17記載著:當非利士人來犯,百姓逃跑時,以利亞撒​​以一擊百、奮勇退敵;然而,諷刺的是,歸來的百姓反而憑藉著保護,在後頭專奪死人身上取得財物。其次是沙瑪;當眾人只算計自己的得失,又因為患難而再度逃跑時,只有沙瑪輕看自己,一夫當關的守護百姓賴以生命守護百姓賴以維生的一片紅豆田,站在那田間擊殺非利士人,救護了那田。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

在另一場戰役中,正當豐收之際,非利士人占領了猶太人的糧倉,而這也是大衛的家鄉:伯利恆;這迫使大衛避居在亞杜蘭洞中。當身處劣勢的大衛不經意的說出:渴想要喝伯利恆城旁井水的時候;三個勇士竟然深入敵後,打回伯利恆城旁的井水,奉給大衛。但大衛卻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說:耶和華啊,這三個人冒死去打水;這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我斷不敢喝。我們看到,在冰冷的鎧甲之下,勇士不是冷酷無情,反而充滿著溫柔的體恤,並且願意犧牲捨己的謙讓。


當攻擊不斷的增加、環境不斷的逼迫,以色列人逃跑了;勇士卻是守住紅豆田。當世界不斷的崩壞、道德不斷的淪喪,大家都妥協了;誰來守住當今信仰的紅豆田?

盼望著,當我們在購物、烤肉的同時,重新省思國殤記念日的來歷,以理性的頭腦、堅毅的生命、真誠的內心、服事的雙手,在這個末後的世代為主堅持,預備自己成為卓越的精兵神僕、擴張神國屬靈的地界。

「美福神學院」具備屬靈的異象、持守聖經的立場、忠心傳講上帝的話語、為神國栽培卓越神僕。美福神學院需要您的禱告與支持!我們邀請願意被主塑造的您加入,接受裝備、委身學習;我們也歡迎認同我們辦學理念的教會,以實際的禱告與奉獻支持我們!

「在小事上忠心」

秦恩膏


保羅在給提摩太最後的命令中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提後四7),我們可能以為保羅已經達成了他所有的心願、所有努力都有了結果。其實不盡然,保羅早期的理想是將福音傳到地極,這樣主耶穌基督就會再來了。但是直到保羅知道自己即將殉道,現實的景況離他的理想還有很大的差距。
通常來說,如果我們為某個目標努力了許多年,末了卻發現自己離最終的結果還差很遠,或者我們為某件事情辛苦一生,最終所得與自己的期待相比,不過是滄海一栗,我們會失望,甚至會自我懷疑,我的努力有價值嗎?我的付出值得嗎?或是,我還配得稱讚、獎賞嗎?但保羅卻說:「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提後四8)

為什麼保羅會如此積極、正面的看待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價值呢?提摩太˙凱勒牧師在《工作的意義》中提到一個小故事,是托爾金寫給他自己的。當托爾金在寫作《魔戒》時,他建構了一個宏大的世界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為此托爾金不只是創造了許多國家、種族,以及眾多的角色,托爾金甚至為此創造出新的語言、文化。彷彿真實世界一般,不同角色有著不同的背景、經歷,彼此之間又互相交錯。托爾金在自己腦中建構了一個宏大、錯綜複雜的故事,想要將這個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一想到自己腦中所構思的這個故事,可能在自己離世前不能清晰的呈現出來,托爾金就深感絕望、彷徨。

但也正是透過這個寫給自己的小故事:《尼格爾的葉子》,托爾金得到安慰與鼓勵,能夠繼續寫作。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有一個畫家叫尼格爾,他即將遠行,他不願意去卻不得不去。尼格爾希望在自己遠行前,將夢想中的一棵大樹畫下來,為此他準備了一塊巨大的畫布。但因為各樣的瑣事耽誤,以及尼格爾對盡善盡美的極致追求,當這趟不得不去的遠行來到時,尼格爾甚至只畫好了一片葉子。

其實,這趟不得不去的遠行就是「死亡」。尼格爾離世後,人們把他的作品拿到博物館,並且取名為「美麗的葉子」:因為畫布上只畫好了一片葉子。人們很快就忘記了尼格爾和他的這幅平平無奇的作品。
但故事最終的結尾卻是美好的,當尼格爾經過漫長的旅程最終到達他旅行的終點:天堂,他在天堂門口看到一個早已為他預備好、美麗的獎賞:那棵存在於他腦海中、他一生致力於要畫出卻最終只畫完了一片葉子的「大樹」,就矗立在天堂的門口,比尼格爾想像的還要完美,靜靜的等候、迎接著尼格爾的到來。

正如「提摩太˙凱勒」牧師所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尼格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成就,然而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生命在這個世上存在的時日如此短暫,我們的能力又是如此有限,因此我們努力的結果,也往往在人看來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是「因為有神的存在,因為相信在今生背後有另一個更真實、永恆的世界」,所以「每份善的努力,即使是最小的、最簡單的努力,都是在回應著神的呼召,並具有永恆的意義」。
戴德生說:「小事雖小,但所信若在其中,實則大事矣。」有多少人一生都在努力,要在地上畫出無比壯闊、美麗的圖畫,被世人崇拜、羨慕,但是將來到了天上,卻發現自己可能連一片葉子都沒有畫好。而那些在主裡忠心,就是在神所託付給我們的每一件小事上盡忠、盡責的人,雖然在人看來最終所取得的成就或許微不足道,但是在神的眼裡,卻是尊貴無比、有著永恆的價值。

這不是我們懶惰的藉口,因為保羅即使預備好了「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四6),但他仍然抓住最後的機會,竭力傳揚福音。保羅對提摩太說:「你要趕緊到我這裡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 (提後四9-13)保羅急著要提摩太趕來,除了要見他最後一面外,更重要的是保羅
需要那些書、皮卷,幫助他預備佈道信息,他要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利用最後申述的機會,在凱撒和眾人面前見證基督「使福音被我盡都傳明」(提後四17)因此,我們是要真正的盡忠、竭力,而不是懶惰、逃避責任。
倘若如此,正如保羅所勸勉我們的:「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或許你幼年的理想是要建功立業、為人類社會做出偉大貢獻,最終卻成為一個每天帶娃、做家事的「家庭主婦」;可能你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屠龍英雄,拯救天下蒼生,卻因為家庭,不得不早九晚五,成了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或許在人看來,我們傾盡一生、辛苦努力所畫出來的,只不過是一片微不足道葉子,也離我們自己心中的理想差了好遠。

但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是忠心愛神,竭力為主做工,不論所做的事在人看来是否榮耀、尊贵,所得的結果是否輝煌、偉大,這一切在神的眼裡,都有著無限、永恆的價值。而將來,我們會在天上見到那最終、美好的結局,有尊貴、榮耀的冠冕為我們存留,因為保羅說:「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8)
願我們都可以,心中懷著那棵神國的大樹,為了永恆的榮耀,努力畫好一片葉子。

神奇的種子發芽了

王婷


我在讀高一時參加過一次英語培訓,期間遇到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老師,我們在英語課程中交流的很好,他在課程結束的時候,送給了我一套中英文版本的《聖經》 ,並且在扉頁給我寫了寄語:

To Sally
You are a very smart girl who will succeed in life. I am sure you will own a company which makes wedding dresses one day. Thank you so much for taking me around Tianjin and for playing Table Tennis with me. I want you to have this because this book is the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I own. I hope you will find the same joy here that I have a good place to start is the book of John.
May God bless you
Joseph

那時我並不了解《聖經》,也不了解基督教,但他寫給我的寄語卻深深的打動了我。他說這是最珍貴的財產,在當時我並不能夠理解,但這套《聖經》卻看起來那樣的神聖,所以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會當寶貝一樣帶上它,並且妥善保存。如今算下來,這份禮物已經跟著我20多年,神奇的是,它還完好如初。

另外,Joseph老師建議我從約翰福音這章了解《聖經》,我也會時不時的拿起來讀一讀,但卻始終無法真正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意義。但無論如何,這在當時只有16歲的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關於神的種子。
不知道是不是這套《聖經》的影響,我在高二和高三時,尤其喜歡哲學課,喜歡探究這個世界的起源和很多有哲理的話語,學校的哲學課在教唯物論,告訴我們世界只有物質,我覺得不對,想跟老師辯駁,但那時候的教育環境卻不允許。就這樣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會時不時的讀那套《聖經》和對許多哲學、宗教的書籍感興趣,但經常讀起來一知半解。直到我從事海洋館科普教育的課程研發之後,公司聘請了北京師範大學前哲學院院長劉孝廷教授作為我們的課題專家指導,我經常跟他請教探討,他也經常會給我推薦哲學類和宗教類的書籍,像是《聖經故事》、《愛的啟示》等,他是個基督徒,在我父親去世,我心情極度抑鬱之際,他鼓勵我去教會,給我介紹了很多基督教的歌曲聽,就這樣,我走進了教會,走進了基督教,我一點點地能讀懂《聖經》了…

此刻,20多年前種下的種子終於發芽了。雖然這20多年在人的角度看上去如此久遠和漫長,但在整個宇宙的時間維度,這只不過是一瞬間,我相信這是神的安排,在神的廣闊空間和時間裡,這20年算得了什麼, 神用他的一瞬間讓我認識了他,走進了他,我已經很感激不盡。我也時不時的想起來Joseph老師,感謝他給我埋下了這顆種子。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很想在美國尋找Joseph老師,我在想他會變成什麼樣子,也很想當面跟他聊聊我一路信主的經歷。

後來,劉老師看我求知欲非常的強烈,還推薦我到加拿大溫哥華西三一大學的中文神學院就讀神學,在西三一大學我一直在網絡上學習,但很多門課程的學習依然打開了我很多對神學和基督教的認知。尤其是《教會歷史》和《基督教領導》、《靈修神學》等課程,給我了很多思考和感動,讓我更喜歡的基督教研究了。後來我來到美國,看到美福神學院的離線課程更適合我,就選擇繼續在美福神學院就讀神學的線下課程。這樣的學習帶給我很多樂趣和感動,也讓我有更多的裝備研究更多的基督教的知識和傳福音。
就這樣,這顆種子正在茁壯成長,它已經長出來很多枝芽,相信未來神一定會帶領我將它灌溉滋養,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或者是一棵開滿美麗鮮花的樹。

信仰的光芒:我的神學旅程

趙惠

在決定入讀神學院之前,我已經是一名基督徒。然而,我對聖經真理和信仰原則的理解還遠遠不夠。開始神學課程之旅後,一個學期來,不僅加深了我對聖經的理解,也加強了我對身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認識,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用這些教訓。

從歷史書到先知書的教訓

《歷史書》和《大先知書》透過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揭示了領導與順服、神的公正與憐憫之間的關係。在約書亞的領導下,以色列民族進入了應許之地,標誌著對神旨意的順服和信仰的實現。約書亞去世以後,開始了以士師的新時代。然而,人民漸漸遠離了依賴神的領導,轉而要求設立人為的王權來治理,這標誌著人心的轉變和對神權威的挑戰。掃羅王的統治顯示了不忠誠於上帝會帶來的後果,而上帝對大衛的揀選則強調了忠誠和順從神旨意的重要性。大衛雖然犯有過錯,但他的悔改和對上帝旨意的追求使他成為神祝福的象徵。

《大先知書》中,以色列人一再背棄西乃之約的故事,顯露了人性中悖逆、忘恩負義的一面。他們不斷背離上帝拜偶像,上帝不斷延遲審判,讓他們悔改,但民眾始終不改過和順服,最後上帝決定懲罰他們。透過亞述和巴比倫等審判的工具,神顯明了其公義,又藉著留下的餘民,展現了救贖和恢復的希望。

這些聖經故事強調:雖然以色列人經歷了被擄和苦難,但上帝的應許和救贖計畫仍然堅定不移。神最終讓那些被擄的人返回耶路撒冷,不僅是地理上的回歸,更是精神和信仰的重建和更新。這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中都應尋求與上帝和好和順服祂的旨意。

上帝的救贖和愛

《歷史書》讓我更理解上帝對以色列民族以及全人類的無限愛與救贖之道。即便面對民族的悖逆和背離,上帝的慈愛與公義始終如一,祂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對人類的救贖,是一個通往恢復和重建的過程。

就如喇合雖是外邦人,但她對上帝的信仰使她成了以色列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路得,一個外邦寡婦的無私愛和堅定忠誠,成為了上帝救贖計劃中的關鍵連結。以斯帖則以她的智慧和勇氣,在波斯帝國中為她的人民爭取了生存和繁榮的機會。這些故事跨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界限,展示了上帝對所有順服和忠誠祂的人的包容和救贖。上帝的愛和救贖是全球性的,祂的目光不僅限於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而是包括所有願意順服祂的人。故此,透過信仰、愛和忠誠,我們能夠活出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同時成為祂在這個世界上的光和鹽。

應用信仰原則於日常生活

這學期的學習使我意識到,每日的忠誠敬拜和讚美神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無論是在困難時刻還是在平凡日子裡,我都學會透過聆聽神的教誨、保持清醒和不斷反省來確保自己不偏離正確的道路。

就如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對愛的真諦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賜,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段經文是我們理解上帝愛、恩典和救贖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這提醒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和困境,都應以愛為中心,體現基督的愛在我們的言行中。這份信仰不僅激勵我在困難中尋求神的幫助,也鼓勵我在平安時分享神的愛和恩典。

我意識到,真正的信仰不僅體現在言語上,更體現在行動上。正如《雅各書》所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因此,我努力將信仰原則轉化為實際行動,無論是透過服務社群、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是在生活中做出符合基督信仰的選擇。

結論

神學院的學習是一場信仰的深化之旅。它不僅加強了我對聖經的理解,更加深了我對身為基督徒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理解和承諾。將信仰原則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是極為重要的。

這學期的旅程結束了,我期待在信仰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更加親近上帝,更好地服事他人,活出神所賜的豐盛生命。

在未來,我會繼續學習和成長,更深地理解聖經的教導,並將這些教導活出來,在我的個人生活中,在我接觸的更廣泛的社會中。透過我的言行,我希望能成為上帝愛和恩典的見證,為周遭的人帶來希望和鼓勵。阿門。

為什麼要背聖經

劉詩序傳道

從在美福讀書的時候就不理解為何神的話語是甘甜的,最多我認為神的話語有智慧、有道理,但始終不覺得神的話就是我們的生命。馬太福音耶穌反駁魔鬼的試探時說出的「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讓我困惑很久。直到最近要按牧考試了,被迫背誦了160節經文後,才真正體會到神的話怎麼就這麼甘甜。

我們的靈命有時候有高有低,就像現在成聖有了新解釋,舊的解釋是成聖是個過程,讓我們越來越聖潔、公義,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今生永遠無法達到成聖的完全。新的解釋是我們經常在某一刻達到成聖的狀態,但不能持續,所以要盡可能保持自己多達到成聖的狀態,讓我們有盼望。但屬靈生命達到低谷的時候,自己是很清晰能感覺到並且懊悔,知道自己遠離神,要悔改轉向。可是撒旦就是在我們心中攔阻,這種攔阻大到甚至都不想翻開聖經,不想去主日聚會,不想禱告。曾經我的靈修習慣斷斷續續,穩定靈修的時候感覺靈命很健康,內心裡的靈不缺乏,但當沒有穩定靈修時,內心空虛,裡頭的靈好像死了,我雖然知道怎麼改變,但是不想改變。當自己軟弱無助的時候,神就開始做工了,神就是要在我們軟弱中顯得完全。因為按牧考試題量特別大,內容跨度很廣泛,每一道題只能用聖經話語去回答才可以穩定拿分,所以我用兩週背誦了160節經文,那兩週裡,我仍然沒有分別為聖親近神的時間,但我的靈裡卻不渴。

背聖經和導讀一樣重要,不僅能讓我們親近神,還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好處。

第一,背聖經可以讓我們做任何事都有神的看顧。詩篇1:1-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靈裡不渴就是葉子不枯乾,按時結果子就是屬靈生命會通過他的行為見證改變,除此之外更多的好處就是,所做的盡都順利。又如申命記32:46-47 「我今日所警教你們的,你們都要放在心上;要吩咐你們的子孫謹守遵行這律法上的話。因為這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在你們過約旦河要得為業的地上必因這事日子得以長久。」神不僅因為我們背誦記住思念他的話語而保護我們凡事都順利,更能讓我們太平的存活長久。

第二,背誦神的話語,可以隨時用來安慰造就勸勉自己和別人,經常我們疑惑為什麼我禱告就沒有神的話語浮現?別人總是有感動得到神的話語指引,或者說自己有一個感動雖然不是經文,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辨別是從神來的。源頭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記下神的話太少了;神要使用我們,卻從來不會使用我們所沒有的,從來都要使用我們有的,馬太福音25:29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過來。」 

弟兄姐妹,如果你我想要勸勉幫助更多的人,需要裝備更多神的話語,只有裝備更多神的話語才能更親近神,更能認識神,也更能知道神的心意。

(美福畢業生,現任生命河靈糧堂傳道)

分享美福

教務長王庭飛博士

耶穌對他們說:「父憑着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7-8)

「美福神學院」的院訓是:《一切都是恩典》。正因為一切都是恩典,我們就必須「見證恩典」、「分享美福」!

一、何謂美福

  1. 美好的福分
    《詩篇》65:4告訴我們:你所揀選、使他親近你、住在你院中的,這人便為有福!我們必因你居所、你聖殿的美福知足了。一切都是上帝的賜福、恩典與揀選,使我們能夠在被主所存留;然而,基督徒的信仰不應單只是停留在被上帝所存留、信耶穌得永生這麼簡單。
  2. 佳美的福音
    《以賽亞書》52:7告訴我們: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上帝將見證與傳揚的責任託付交給我們;52:9-10更接著告訴我們:屬上帝的子民應當向普天之下上帝所造的萬族與萬民見證與傳揚上帝的福音與恩典。
  3. 美福與福音
    「美福神學院」(America Chinese Evangelical Seminary),顧名思義是在美國的華人福音神學院;美福神學院設立的目的,就是看重上帝所託付給我們的使命,忠心的在北美這塊土地上培育這個世代的傳道人。《使徒行傳》1:7-8提醒我們:福音與地理、福音與民族、福音與文化的關聯性!換言之,福音雖從以色列民族而出,卻是跨越地理、民族、語言、文化的限制,傳給普天下的萬族與萬民!

二、分享美福

  1. 移民的散居
    英文diaspora中文翻譯為「散聚」,源自希臘文:διασπορά;原本是形容以色列百姓被擄、被分散、流散外邦之意。如今『洛桑會議』將之定義為:一個人不論自願、被迫與否,因為戰爭、求學、移民,種種原因離開了原居地而散居異鄉。
  2. 主內的重聚
    當猶太百姓被擄外邦,會堂就成為了一個協助信仰傳承、文化傳遞、身份認同與轉換的緩衝場所;會堂協助百姓從原本的猶太單元文化,過渡、轉化成為了具有外邦語言文化的多元身份,同時過濾掉外邦敗壞的文化、信仰與價值觀的污染,使得上帝的子民得以在外邦的土地上,繼續維持上帝選民的身份、信仰的傳承與文化的傳遞。
    如今的海外華人教會也同樣的協助散居海外的移民,在接納外邦語言文化、逐漸適應在外邦生活的同時,去蕪存菁的保留著自身文化、語言上的認同,並且對在世界裡分散的百姓傳揚福音,帶領他們在基督裡重聚。

三、支持美福

美福神學院關注的是:我們在這個世代裡,如何先影響,後帶領,對著失喪的靈魂傳揚福音,引領他們歸入基督裡。美福神學院因此提供多元的學位與課程,使得身處廿一世紀美國硅谷的華人能夠接受足夠的裝備,在多元文化上協助、協調:美籍、華人、基督徒這三種身份之間的和諧。
我們因此不但規劃了學士、碩士、教牧博士三種程度的學位,並設計活潑的課程,以滿足教牧與各式媒體宣教(平面、網路、影音)各個層面的需要;我們更以多元的宣教視野,與美國角聲總部合作開辦城市宣教課程並頒授學位,滿足一些神國上的需要!
因此歡迎您的代禱、支持、獻身,在各個的層面與領域上,與我們同工、一同見證上帝的恩典、傳揚基督的美好福音!

所為何事?

程國儀博士


「我報讀了教牧學博士課程。」多年前我的導師有一天對我說了這話。
「為什麼?你牧養教會,不是很有成績嗎?而且你常常參加各種講座,保持跟隨職埸情境的近況,為什麼還要回神學院上課?」
他告訴我基本培訓牧師的道學碩士課程,可以幫助牧會起步,但面對現今瞬息急遽萬變的世局,和要帶領信徒回應各類社會文化生活議題,牧者需要補課,要系統和專注的研習,不能單靠個人在百忙的牧養事工中,閒時閱讀和聽聽專門講座就可以應付的。所以他決定用時間,再修一個完整的課程。

另一位導師在他讀教牧學博士時,告訴我進修對他的幫助,當時他是一間大教會的青年事工牧師,卻被長老們委任為主任牧師。原來副牧師不滿教會的方向政策,帶領年青會眾對抗主任牧師的帶領,導致教會分裂,主任牧師引咎辭職,教會亂得一團糟,他也就臨危受命,在眾說紛紜中治理牧養,教導真理,安撫信徒心靈傷痛。他說:「那些日子中,我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四面八方的需要纷至,尋求答案,要求安慰,我還要按下自己對兩位導師(主任牧師和副牧師)的疑惑不解和痛心,繼續講道教導、輔導傳道,並安撫師母和兒女的疑問和情緒。感謝主,因為那時已在就讀教牧博士,可以給我空間研經思考個人﹑家人和教會各種問題的信仰出路,也讓我在教會莫大需求和壓力中,有外出喘氣的機會,安靜尋求上頭來的力量,不致被擊潰,逆流而上,帶領教會渡過艱難的日子,再奔前路。」

回想自己報讀教博的時候,是發現在牧養門訓中,自己的聖經認知和內在力量,都不足以培養供應給那些願意作主門徒者。特別當自己想要跟隨主耶穌基督生平,傳道、醫病、趕鬼的事奉時,更發現從前所學,需要更新加深、與時並進。教牧學博士課程,讓我跟隨幾位學有專長、兼備豐富牧養經驗的導師學習,深入認識聖經真理,而應用在個人信仰生活上,塑造基督靈性,同時能實踐在教會事工中,教學相長,個人和教會都得了益處。

其實不少教牧同工,都希望在個人靈命和牧養知識技能上進深研習,美福神學院 有鑑於於此,將於今年七月增開教牧學博士課程,為牧者和福音機構同工,提供事奉職事深入探討及研究的機會,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相關知識,並就其過往和現在的事奉經驗作出反思,處理令人困擾、難於解決、複雜和模糊的現今處境。教牧學博士課程結合專業知識和事奉場境,更深基督靈性及擴展生命職事。

課程主修有二種:靈修與修靈;使命與門訓。
你想要在靈命增長和應用聖經牧養上更上一層樓嗎?請來一起學習操練在基督裡成長吧!

美福神學院教牧學博士課程

本學位主要是提供專職牧者﹑基督教機構服事者﹑和在教會服事多年的資深領袖或同工的進深裝備和訓練,好為基督所用去改變生命。美福神學院的教牧學博士,建立在道學碩士的教育和實踐事工的經驗之上。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於聖經真理﹑靈命塑造﹑門訓牧養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新與提升
學生的靈命,並幫助提升學生的牧養能力與服事果效。
教牧學博士課程可選擇主修「靈修與修靈」 或「使命與門訓」。以中文為主,英語為輔。 學生可在三到七年內完成學位。學生需要完成 30 個學分,其中15 個必修學分包括論文和研究方法。並達到學院要求,方可畢業。
一、入學資格
(一) 肯定神呼召,生活與教會事奉有美好見證者。
(二) 具備本院認可之道學碩士或等同學歷,道學碩士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具有牧養教會三年以上的經驗。
沒有道學碩士學位,但有文學碩士學位(Master of Arts)或等同學歷,平均成績在 3.0(4 分制) 或以上,及五年以上教會或機構事奉經驗者,錄取後須補修道學碩士學分。

(三) 具有中﹑英文閱讀能力。
(四) 獲學院教員接納通過。
(五) 報名繳交文件及通過美福神學院面談。
(六) 學費規定 (按美福常規)

土耳其短宣心得

校友陳麗如


感謝神,最近我有機會參加了土耳其的短宣。
當我們有機會進入穆斯林的家庭,接受他們熱情的招待,瞬間除去多日、在風雨中行走的疲累,就放心盡情享用。我們沒有按著摩西律法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外邦人也是不潔淨的。好像彼得在約帕得見異象,直到看見神的恩典臨到哥尼流一家才恍然大悟地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在具體面對這跨文化處境中,了解文化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感謝主我學習能夠以真誠、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去傳遞對穆斯林的尊敬和珍惜:在主動擁抱、接觸問候中,以愛為出發點,更加表達背後那份對文化的認同。

然而,在面臨多元團隊,天天不同的組合,有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的同工,還有當地服事的同工,似乎在搭配過程中產生不少的張力。不同文化間的價值觀、信念和工作態度的差異,也足以影響各樣的決策、合作和團隊凝聚力,尤其是時間觀念、金錢和預算的使用方式,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如何分辨處理合宜,真的需要有從神而來的智慧和能力。沒有足夠的尊重,整合不同領域的意見和想法就顯得困難重重。除了跨文化的多元、跨領域的挑戰,加上跨年代的多元,若沒有共同異象的負擔,各人存謙卑、感恩的心還有同理心,是會產生衝突。在衝突的環境中,使徒保羅對於他所愛團隊的勸勉:「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這就是我們操練活出美好見證群體的根據。願多元團隊在跨文化宣教的國度中,榮耀神的名!

回顧這次的跨文化宣教旅程,從宣教的角度而言,我有以下啊的反省:教會是否真心關注耶穌的大使命?兩千年過去了,我們做的如何?神的使命還有哪些部分是我們尚未去做的?我們是否把宣教視為教會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我們是否關心萬民歸主?感謝神,讓我們經歷了一點點昔日使徒周遊各地、隨走隨傳的宣教模式。我們如同初期教會的門徒,持守神的應許,靠著聖靈的能力,大膽傳福音,迫切尋找一個神所預備的靈魂。感謝主的恩典,我終於突破「不向別人講道,只向華人講」的傳統內向文化情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肯為主出去。過去是在同文化和近文化地區的事奉,如今開始進入跨文化的工作。在這對外邦人觀念上的突破,也是來自學習更寬廣地體會神的心意。今後,我會尋求如何發揮傳福音和勸慰的恩賜,在普世福音事工上建立更豐富、更平衡的多元團隊,並且突破華人教會傳統的束縛,建立教會與教會之間、差會與差會之間、前線的工人與後方的支援網絡?

我相信在未來,神國度的擴展,宣教工作必須是教會間的合作和資源共享,並且支持宣教機構間的宣教培訓,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在這充滿挑戰、變化無窮的世代,教會需要看見「宣教機會」,這是聖靈給教會向前突破的記號。阿門!

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

秦廣樂


「美福」這是一個多麼美好又親切的名詞啊!我們不但品味這個名詞,更要與賜我們各樣美福的神一同歡樂!就像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所描述的:與神同樂,永享美福!

這個比喻是基督徒比較熟悉的,很多聖經版本都把這段經文的標題寫成「浪子的比喻」,大部分人也都這樣理解。著名畫家倫勃朗(Rembrandt)以這個比喻畫出《浪子回頭》;著名的莎士比亞以這個比喻為主題寫了《亨利四世》;靈修大師盧雲(Nouwen)以倫勃朗的油畫《浪子回頭》為題材寫了文學和靈修作品
《浪子回頭~一個歸家的故事》。德國詩人席勒(F. Schiller),以此為體裁所寫的詩歌《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上曲子,加到他著名的《第九交響樂》裡。後又被歐盟選為會歌。可見這個比喻真是深入人心啊!

我們來看看這比喻的上下文:
上文:十五章1-31節是一連三個比喻:
1、尋找失去的羊 15:3-7;
2、尋找失去的錢 15:8-10;
3、尋找失去的兒子 15:11-32。
下文:十六章1-31節是一個比喻,一個教訓,一個故事:
一個比喻:不義的管家 16:1-13;
一個教訓:律法、先知 16:14-18;
一個故事:拉撒路與財主 16:19-31。

浪子比喻的經文(十五章11-32節)
經文一開始,清楚的講「一個人有兩個兒子」(11節)。路加福音的比喻有個特點,第一個出現的人就是故事的主角。所以,這段經文的主題應該是「慈愛的父親和兩個被愛的兒子」。
11節是引言:一個人有兩個兒子;
12-24節是上半場:講父親和小兒子的故事,沒有大兒子;
25-32節是下半場:講父親和大兒子的故事,沒有小兒子。
貫穿整段經文的只有父親,所以,很明顯父親才是中心。

我們可以有以下經文的提問與應用:
一、浪子是誰?
是小兒子嗎?可是小兒子悔改了啊!事實上是大兒子在如此歡樂的時刻卻對父親表達了他的不滿和委屈:「我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令」(29節),但,此時此刻他正在違背父親的命令!他又說「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父親說「我一切所有的都是祢的」(31節)。因為「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12節)。所以,經文在問我們,到底誰才是浪子?耶穌在問法利賽人,到底誰才是罪人?
二、父親是怎樣對待兩個兒子的呢?
兩個兒子想的是朋友和錢財,卻不關心父親(12、13、29節)。然而,父親對那個離家放蕩花光一切錢財的小兒子、卻表現出疼愛和擁抱;對於這個嫉妒無情的大兒子,父親卻表現出慈愛和寬容,並且耐心的勸勉和安慰。

應用和結論:
如果,大兒子能夠順服父親,接納弟弟,那麼,這該是多麼喜樂的一場家宴啊!身為基督徒,我們被神救贖,成為神的兒子,但我們願意與神一同歡樂嗎?你願意悔改、接納、傳福音、為神尋找那迷失的浪子嗎?你願意為培養神國精兵的美福神學院禱告和奉獻嗎?願我們一起「與神同樂 ,永享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