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昔在、今在、永在

院長熊潤榮博士


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全能者(啟一8,四8)。這是我們基督徒的宣認。這也是這年美福餐會原創詩歌的靈感。

昔日的救贖歷史是我們熟識的:神創造天地,造男造女;神降下洪水;在巴別變亂人類的語言。接著神呼召亞伯蘭,從他的後裔中,經過許多的世代,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之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祂作了挽回祭,使我們藉著祂得生命。

今天,神救贖的歷史依然在進行。兩千年來,教會的三大支流: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經過數不清的分裂與復興。教會仍在全地為基督作見證、推廣天國,洶湧的海浪越不過神定的界線。

今天的世界改變了許多。政府在教會之上,制定律法成為道德的標準;科技醫學的發展、資訊科技的飛躍,把全球的社會民生改變。同時,宗教的衝突製造了6千萬的難民;每天都有不少在逃難中淹死在地中海。面對這絕望的困境,聯合國束手無策。每天無家可歸的難民都生活在茵陳和苦膽中。讓教會與他們一起仰望神的憐憫,每早晨都是新的!

未來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相信基督會降臨,祂會除掉一切敵對的,帶來全球的和平。在那新天新地,有水晶河、生命樹,萬民會得醫治,神的帳幕會在人間!神要親自與我們同在,作我們的神!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以前的都過去,一切都更新了。那時候,救贖歷史完成了!這是我們的盼望,也是我們的信仰!

要感謝Steve Jiang 弟兄花了不少時間來創作並編曲。他專攻古典音樂創作,他的曲很能配合歌詞,帶來一種敬拜的意境。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願我們在今天紛亂的世界中,不論任何的政治和經濟局面,都持定依靠基督,並盼望未來基督再來的國度,祂仍掌權!

教會衝突處理

李耀宗博士


由於教會不同於一般企業,所以不能以企業中的衝突處理方式去解決問題。大部份教會都是由熱心教友組成,大家很願意犧牲工作以外的時間去服務。

因為是義工,所以在沒有多餘時間的情況下,團體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拖一拖。也不能對義工有規範要求,有人願意奉獻時間已經不錯了,誰能保證自己一直能在第一時間為團體無償奉獻呢?且都以「包容」及「愛心」去面對衝突。
總論教會團體領導與衝突解決的解決辦法,就是堅持與謙卑。經上說: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來三6) 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三14)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不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一般而言,教會中常見的衝突包括:1,團體與團體之間的衝突;2,堂主任或長老與教牧之間的衝突;3,教會領袖或牧者與同工和或信徒之間的矛盾;4,信徒與信徒之間的紛爭等。在談及衝突如何解決之先,我們可先看看衝突可如何避免,這包括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入手;神的事情讓神自己來解決,你是在為神作事,不是為自己;牧師要尊重;小心選擇同工;神主行政;教會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彼此尊重;學習順服;不要總覺得別人虧欠你。

在處理衝突時,首先是診斷,就是對問題作出分析;然後才是處理,可由衝突雙方自行解決或請由第三者管理。最後是評估結果,看看目標能否實現。

而衝突處理的手法,則包括1,走避(avoid);2,迎合(accommodate);3,據理力爭(compete);4,妥協(compromise);5,協商(collaborate)。當中以協商最為理想,因可尋求共識和雙贏方案;但最費時。當然,每個方法適用於不同情況,不同人亦有不同偏好和處理的習慣。
而我們在選擇如何去處理衝突時,要先要求自己:1,先向神說,再與人談;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3,尋求和睦,一心追趕;4,尊重次序,順服協調。

聖經中提及解決衝突的例子包括:1,榮耀上帝;2,先去掉自己的樑木;3,去與他和好及;4,和解協調。

加州 富勒神學院Dr. Malony 提出四個和好的步驟 (四 R):1,回想 (Remembrance);2,肯定自己 (Re-affirmation of self);3,悔改 (Repentance);4,肯定別人 (Re-affirmation of others)

衝突解決的最終目的,是挽回彼此之間的關係,饒恕對方及重返教會。

(本文取自李博士一月廿一日在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研討會信息內文)

河馬的故事

田立柱牧師


《約伯記》40章,有耶和華神旋風之中,對約伯的提問。15節之後有關河馬的一席話,似乎「別有用心」的將約伯從其情緒當中,引領到另外的「空間」,這個地方有一隻「河馬」,在15節到18節中間,我們可以看到河馬的威力和能力,這些形容河馬的詞語,極其素樸的將河馬的筋骨和肢體描述的「孔武有力」一般,這其實也是河馬給我們的印象,一個「龐然大物」,似乎將一切安危都「置之度外」,幾分的坦然和自然。似乎是暗示約伯從這個河馬的生涯之中,引為借鑒的來一番新的思維變更。將自己也融於其中,並從中獲益。

到了21節和22節,我們看到的河馬則是一幅寧靜的模樣:他躺臥在「蓮花之下」,蘆葦的隱秘處成了他的藏身之所,蓮葉為他遮蔽,柳樹環繞著他。這樣的描寫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睡蓮》組畫,好似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而實際上他卻是英武之士。有學者認為這是耶和華神對約伯的啟示,要讓約伯從河馬身上體會到些什麼,例如他的威力和他的安然,河馬可以在洪水上漲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的保持著紳士的「處世之風」,暗示約伯可以不必為那些苦難的問題,而困擾失望。

圖書館看畫冊《埃及神祉》,除了看到許多的埃及神祉的精美雕塑圖片之外,還有一小件塑像:是一隻「河馬」的小塑像的陪葬品。從其說明看,大致知道在墓葬之中,它的功用和其象徵的意義,或許因為這河馬是隱藏在沼澤之中的原因。當人離開世界,而進入到陰間的世界時,他其實是被隱藏的,或許還會有些影響力的。這也是河馬作為陪葬品的意義所在之處。尤其有意思的是,這只河馬的身上,也被裝飾上蓮花和蓮葉的圖案,一如那些埃及壁畫上的標準圖案模式。這恰好與《約伯記》的此番描述近乎一致。看到這樣的圖片,讓我有點「喜出望外」了,世界的巧事竟然如此。

如果這件「意外的發現」可以作為參考閱讀《約伯記》的輔助材料,對於約伯記之中,耶和華神對約伯所提出的問題,便會有新的解讀了,尤其在40章10-14節的勸勉之語,其中就有隱藏的意義在裡面。讀《古代的記錄與聖經》一書,知道這個區域的文化背景,介乎於埃及和亞述之間,雖然他們的文字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但背景則多受埃及的影響。這些影響之中,那葬儀的文化所包含的內容,是難以割裂的。這或許就是一例:那些在「河馬」身上的「蓮花和蓮葉」似乎告訴我們、傳統的「準神學理論」,不足以掩飾那深藏在沼澤之下的壯碩身軀河馬所隱含的意義。

《約伯記》的主題是「苦難」,但是對於「勇士」說來,重要的不是如何的解說那個苦難的根由,而是如何的面對「苦難」。約伯確實讓我們同情,但是假如同情是一杯「可口可樂」的話,那麼它的實際功用,不足以解決真實的問題。當耶和華對約伯說「我造你也造他」的時候,豈不等於將約伯值置於相等的位置之中嗎?這樣的等同不是身份的顛倒,而是體現一種啟示:約伯可以從中省察到自身,他是具有相同的本事可以坦然安然的面對苦難。那是生命的本質所提供給人的一種力量,而不借助於那些「徒有其名」的理論證明,信然否。

學者型的牧者

郝國


2016年6月蒙神恩典,我來到美福,轉眼間近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日子雖然不長,但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讓我學習了很多,也經歷了很多。

對於學習和侍奉之路,我所得出的結論是要做一個學者型的牧者。之前在印尼也接受過道學碩士的裝備,我們總喜歡在課堂上討論,對待問題總喜歡討論,好得出一個統一的結果,這是我之前所接受的學習方式。來到美福的課堂,我看見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維,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這讓我知道,你所得到的結果是什麼不重要;你花了多少時間去研究、去學習才最重要。這就是具有學者精神的牧者。學習不該停留在課堂之上,也不該停留在學生之時,牧者身份比學生身份更久,因此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做一個學者型的牧者。

除了日常的學習,蒙神帶領我在一間長老會教會做實習傳道。在實習過程中,我看到「牧者」這一身份的責任和意義,現在日益變化的社會形態對教會有著極大的影響。教會也似乎在競爭著看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教會,卻不知道吸引人們來到教會的、究竟是什麼?是豐富的活動、有趣的講座、還是基督的真理?我想應該是真理。於非信徒和信徒而言,生命要想建立和成長都來自於真理的澆灌。那麼真理從何而來?主觀的說,從牧者主日宣講而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教會觀是信徒該有的,希望他們有這樣的觀念,從而委身教會,不至於每週來往於不同的教會。但是卻不知牧者更該有這樣的觀念,因為牧者很多時間去不同的教會講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走近自己教會的每個信徒。如此,並不知道教會會眾的生命狀況和屬靈缺乏,不能很好達到牧養效果。

因此,一個牧者穩定的在一間教會,按照信徒真實屬靈需要的去宣講聖經信息,這對於教會以及信徒都是很重要的。這是牧者的責任,這也是牧者的存在賦予信徒的意義,這更是吸引人來到教會的真正動力。

雖然現在我的身份更多是一個學生,但這種教會觀念更該是這個時候該形成的,因為我若不希望信徒流動式的聚會,我就不該流動式的「牧養」。當然很多教會流動性的請不同的牧者去宣講主日信息,很大的原因是想為教會注入新鮮信息,覺得老是聽一個人講道容易聽覺疲乏。因此我也提醒自己:作為今天的實習傳道、將來的牧者,最重要的是認真預備每一篇講章,使它真實,豐富,並且符合上帝的真理。只有堅守住了上帝的講台,我想哪怕這個世界再多荒誕的教導和信息,都不能動搖我們跟隨基督走永生的道路。

也盼望上帝帶領我接下來的侍奉道路,使我能學有所用,成為一個牧者型的學者,學者型的牧者,祝福神的教會!

恩典之路

五餅二魚


感謝主,轉眼來美福已經有一段時日了。感恩主的帶領,讓我不僅認識了美福,還走進了美福,所以現在在「同享美福」。

一、認識美福
在國內教會侍奉幾年後,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缺乏和不足,所以禱告祈求主給我有裝備、更好服侍教會的機會。最早認識美福,是通過網絡看到美福師生聚會的視頻,當時就感覺它是一個很溫馨的學校,進而找到了它的聯絡方式。還記得在面試的時候,院長問的幾道題我都沒有回答出來,以為自己沒有機會到美福進修了。但院長那時的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鼓勵我說:「弟兄啊,沒關係,只要你想學習,我們幫助你!」

面試後,我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有些灰心和猶豫是否要來學習?對此,我的妻子勸我說:「通過面試,一方面顯示院長的學識,另一方面顯示你還有提升的空間。如果面試那些問題你都很清楚,那你可以選擇換一所神學院就讀了」。感謝神,就這樣,我堅定的來美福了。

二、走進美福
初到美福,就感受到美福是很自由的。因為只要你每個學期完成規定的學分,其他的時間你都可以自由支配。令我吃驚的是,網絡課程的考試都是你自己覺得備考充分了,就可以預約老師的時間去考試。但這自由也是相對的,例如:作業的完成是有規定的時間,超過期限,成績就會被降級。嚴重的,甚至「F」。這裡是一個自由的環境,但卻有著緊張的學習氛圍。美福除了「自由」,還很「接納」。在美福的課堂,你能看到有在教會侍奉多年的牧者,也有受洗不久就願意奉獻自己要成為傳道員的同學。不管是全職侍奉,還是帶職侍奉,只要你在真理、生命、教會侍奉等方面願意裝備,美福就會最大限度的接納與包容。

在美福學習,最享受也最怕的課程就是熊院長的課了。說享受,是因為院長不是填鴨式的教學,讓你感覺枯燥無味。而是開闊你的眼界,提升你對聖經真理的全面認識。而且在課上,他也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引起同學思考。說害怕,是因為他課程的作業是所有授課老師作業中,量最多最難的了!但用心完成這些作業後,會讓你感覺受益匪淺。

來過美福的參觀者都會說美福不大,但我覺得用「精緻」來形容它更為貼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福有自己的宿舍、餐廳、辦公室、圖書館、閱覽室、教室等;還有重要的是,美福有自己的目標:藉著聖經教導,靈命栽培﹐事奉裝備來塑造成熟的國度人才﹐去遵行主耶穌基督所吩附的大使命。

三、同享美福
美福有三個微信群,其中一個名字是「同享美福」。它是一個校友群,不管是已經畢業,或者還在就讀的美福家庭成員,都可以在群裡與人交流分享。不僅有微信上的代禱,還有在課餘時間,美福對同學們在學習、生活、教會實習等方面無微不至的關懷。

此外,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上熊院長的課之前,他除了放一首讚美詩外,還要問及同學們是否有需要特別禱告的事項。然後為大家的需要真誠禱告後,才開始當天的課程。在美福,你會感受到從天父而來的愛和恩典;在美福,大家彼此相愛、和睦同居、同甘苦,共患難。

一切都是恩典,這是我的美福!願神使用美福,成為神國度的祝福!

藝術與信仰

林春老師


課程介紹
透過藝術史的發展及藝術作品的鑑賞,探討基督教藝術及信仰的關係,靜觀藝術作品所扮演的角色。本課程將會帶學員們認識藝術史上不同畫派的演變及影響;再通過精彩的作品分享,從而更近一步的在藝術作品中尋找耶穌基督的踪跡。不僅能加強自己對基督教藝術的認識,也能用以主辦與福音有關的事工。

課程大綱
7/8/2017 – 9/2/2017週六
第一課:藝術創作的源起
第二課:希臘和羅馬藝術作品
第三課:早期基督教藝術作品與拜占庭藝術作品
第四課:圍繞上帝的中世紀藝術作品
第五課:仿羅馬式和哥德式藝術作品
第六課: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教藝術作品
第七課:巴洛克式到新古典主義的作品
第八課:十九世紀末的藝術運動及現代主義的前奏

老師見證
林春老師是新加坡人,目前和先生及兒子住美國加州矽谷。曾經很敵基督的她,不止常向她傳福音的人辯論, 還勸朋友不要信主。1987年,她終於在倫敦的一場福音聚會中,流淚悔改接受耶穌為她個人的救主;這是她人生中很重要的轉折點。

她擁有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的榮譽學位, 曾任職新加坡有名的美術設計公司,客戶包括許多政府和私人機構。1992 年,她感到神呼召她去教書;把設計 當兼職。當年,新加坡政府剛推出新措施,希望在職場上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加入教師行業,並給於獎學金鼓勵。1993年, 她獲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育文憑後,於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任教「大學先修班美術特選課程」,期間她也教授西洋美術史。她藉著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藝術史課程活潑生動。

1997年隨先生來美國後,再考取網頁設計師文憑。不久就被邀請成為學院特設的設計公司的輔導員,看管設計方案。目前,她成立的公司和其他供應商合作,提供為全球中小型企業設計/網絡解決方案。當她沒見顧客時,她就在Cupertino教文化藝術課程,或在主日學裡學習聖經。為了確保妥善策劃她已故藝術家父親的畫作,她也不時地回到亞洲。

林老師對西洋美術作品中描述聖經的故事,及人渴望追尋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感到非常興奮。她未信主前,因為不認識聖經,不會分析宗教畫;她就是為了這事勉強去參加福音聚會,沒想到卻被神找著了。在本次的課程中,她會分享她在藝術作品中的體會,提供現有的資源,希望和大家一起從藝術作品中更認識那位愛我們, 為我們捨命的耶穌基督。

2017年夏季課程 (七月至八月)

2017夏季(七月至八月)

課程 老師 日期/時間
宣教輔導 多位老師 7/10-11/20
師生小組 熊潤榮博士
程國儀牧師
7/17-11/27
系統神學 IV 方鎮明博士 7/3-8/7
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書 熊潤榮博士 7/11-8/15
世界教會歷史 II (網絡課程) 6/28-8/28
藝術與信仰 林 春老師 7/8-9/2
電鋼琴伴奏 I/II 崔美杰老師 7/5-9/20
音樂理論 I/II 程季鳴老師 7/5-8/23
視唱練耳 I/II 崔美杰老師 7/5-8/23
申典歷史 熊潤榮博士 7/3-9/29

週六早會10:30am-11:00am

週年感恩募款餐會

學院將於11月14日晚上假2110 El Camino Real, Santa Clara的「狀元樓」舉行感恩募款餐會。餐會的主題是「神救贖全地」,學院將呈現新的事工發展。屆時將有美福製作的回顧 2021 短片,並原創歌曲《神救贖全地》,也有美福詩班獻唱。邀請所有關心和支持美福的弟兄姐妹們出席,一同參與擴張基督的國度!

 

接受「有限」這個禮物

院長熊潤榮博士


畢業生,為你們感恩。想到你們過去生命的故事,你們有的經過生命死陰的幽谷,有的在人生的波濤經歷不少沉浮;我祝福你們今後在上帝的恩賜中滿足,在服侍基督中滿有喜樂。

人生的有限有兩種:神設計的、自己認識的。先談神所加給我們的有限。神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誰願意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出四10-11),這都不是我們選擇的,我們只能夠接受,一生接受這個有限。不過,神會給我們恩典,幫助我們在限制中活出有意義、滿足的人生。

還有一類神設計的有限:宇宙的規律。這些浩瀚的限制遠超我們所能明白的,就如春夏秋冬,萬有引力。大自然的規律就是我們人類的限制和界限。有春夏秋冬,農夫要按時耕作,也可以休息,預備來年的耕作循環。有萬有引力,我們走路、開車都有速度的限制,但地球也會有空氣,我們不會死亡。活在創造的規律和限制中,我們會有自由和安全。

第二種人生的有限:自己認識的。亞古珥說:我比眾人更蠢笨,也沒有人的聰明(箴三十7-8)。不是每個人天生的智商都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知道嗎能夠知道的,也算是一種的智慧。亞古珥知道,他算是有智慧的;所以他的言語可以放在箴言裡頭。我們了解自己的有限嗎?許多時候,我們不夠認識自己的有限,或錯誤以為我們的有限。

如果我的性格是內向的,我就不能夠隨意與人做好朋友。如果我的性格是外向的,我就不能夠常常保持安靜少說話。可是,我們真的是外向嗎?會否是6份外向,4份內向呢?如果我是家裡的老么,我是很難有長子那樣的領導能力和責任感。老么或長子的身份,不是我可以選擇,我是被安排的。可是,會否老么也會有某一種的領導能力?或長子在成長的環境中養成另一種的依賴性?

基督徒、甚至傳道人的人生同樣是有限的;無論是哪一種有限,我們都需要接受。但需要先瞭解,我們才可以接受。這些有限性其實是神創造的奧秘的一部分,是祂的智慧。我們知道神所造的都是好的,對我們是好的。我們瞭解、也接受後,我們就會為自己找到定位,配合神的旨意和計劃,也能夠享受神的恩典。所以有三點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一,學習認識自己的有限性
察看自己的個性、智力、情感、體力。如何察看?個性、智力可以有自我測試。情感和體力則要有知識、敏感個人情緒、身體心理的變化等。

察看自己生命的情況、人生的季節。天下萬物都有定時,拔出有時,栽種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傳道書:雀鳥一叫,人就起來;人怕高出,路上有驚慌。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在地上的生命越來越少;我們該如何活餘下的日子?

察看過去家庭所加的創傷和包袱。有人的家庭有精神病的歷史;有人年幼被施暴;有人婚姻失敗;有人天生不需要結婚。有人身體天生不能生孩子。

成熟的生命就是喜樂地活在神給我的有限性裡面,享受、敬拜、感恩、服事。

二,活出有限性這個禮物,把它融入教會
給人說不的自由。不是要其他人都順著我,喪失他們的個性。

服侍的人要照顧自己。疲倦要休息;遇到挫折要停下來,得醫治。人際關係有衝突,要靜下來,療傷。

為群體有侵略性的人設定限制。個人要接受團體的設定。

若我們要長時間來服侍神和愛人,就需要活在自己的有限中,也給他人活在他們的有限中。一起活在恩典中。這才會減少我們 burn-out、苦毒、對人的埋怨,或離開神。

我們願意在一起,同時尊重彼此的界限:學習在一起,同時找到分隔的區域。界限就是我們的有限性。

三,區分有限性和性格的弱點
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這個我不能做,因我是有限。事實可能是你可以,但你不願意做,因為你要避免衝突。我們要依靠恩典克服性格的弱點,不要以性格的弱點為藉口:神要我們成長。

按著我們所知道的,接受自己的有限,或神所加的限制;但也需要知道:其實我們不真知道自己的有限性到哪裡,唯有神最清楚。我們願意在神的帶領下,依靠祂的恩典來生活和事奉。

總結:
我們不能幫助每一個人,不能做所有教會耶穌在地上也活在人的有限中,他沒有拯救或幫助每一個有需要的人。神接受我們的有限,不會要求我們超過我們的裝備和能力,或違反我們的性情。我們學習接受自己的有限,作為神給我們的禮物,享受,敬拜。不過,我們也要知道神會賜下恩典,給那些願意、依靠祂的人,幫助他們跨越本身的有限,成就神的工作。阿門。

危機 — 畢業典禮講道

程國儀牧師


危機就是危險的機會:在危險的情形中找到突破困難的生機,跨過危險,得勝並成長。按神的話去服事是一件危險的事。傳神道的人服事生活更加不容易。根據多個基督教機構的調查,發現傳道人的事奉壓力很大,生活極具挑戰:如95%每週工作超過65小時; 80%認為教牧事奉對家人有負面影響; 95%牧者沒有與配偶同禱; 90%牧者認為裝備不足應付教會事工需要; 70%傳道人常常陷入憂鬱; 80%的牧者配偶希望牧者轉業; 94%家人感受到服事的壓力; 還有每月約有1300位牧者被教會解聘; 每年約1700位牧者離開事奉。

不過這些危險的挑戰, 還算小事。按神的話服事最危險的,就是受到神的話責備攻擊。以西結接受神的命令,傳信息責備牧人,因以他們失敗了,以致羊群四散。神說:「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發預言,攻擊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禍哉!…所以你們牧人要聽耶和華的話。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與牧人為敵,必向他們的手追討…」(34:2,9-10) 當傳道人去聽神的話, 竟然發現是攻擊他們的話;攻擊的敵人,竟然是差派他們傳道的神。舊約中稱為「牧人」的泛指神指派的領導,自然包括了現今的傳道牧者。以色列的牧者失敗了,他們自私,不尊重耶和華為王;只注意自己,不關懷別人。與神為敵是何等危險的事!或者是危機呢?

在座有很多神的工人,我們當在神前坦白,謙卑承認我們沒有作好的牧人,致令教會大受損失!瘦弱的沒有養壯,有病的沒有醫治,受傷的沒有纏裹,失喪的沒有尋找;作為教會的教牧同工們!求主憐憫!我們需要在神面前認罪悔改!因我們的失敗,軟弱,自私;讓好多弟兄姊妹也失敗軟弱自私;教會不興旺,以致不能復興,不強壯,也不剛強。靠著主的大能大力,我們工人須切實在神面前認罪;弟兄姊妹也要在神前認罪。有時牧人失敗,乃因信徒沒有讓牧者好好地事奉神;有時信徒軟弱,因牧人沒有好好地帶領。神為今日教會哀哭,我們有沒有聽到牧者的哀歌在教會裏?神的心焦急,因祂的工人失敗,羊群分散。我們在神面前當加以省察。

人雖失敗,但神卻不失敗;神要親自為牧人。神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神的旨意要祂的兒子成為好牧人;且希望屬祂的人,跟隨好牧人的腳蹤行。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

最危險的事是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9-10), 最大的機會也在神的話中(以西結書34:15-16, 約翰福音10:11):在主基督耶穌裏的牧人,代表神自己臨在教會中去牧養神的子民。為此傳道人要清楚是神呼召你去傳道牧養;神的話為牧養的準則;放棄個人權益, 而去造就群羊。

另一方面,在這時代環境中,牧人受了重大的壓力,飽受困難;但我們若真正作神要我們作的牧養工作,必須在神面前忠心。很多弟兄姊妹,在教會中感到失望,因牧者不負責任, 有時確實如此。但有時信徒對牧者的認識不夠,要求不合理;不尊重牧者,沒有給牧者機會發展事工。這是值得我們深切思想的。

讓我們一起在危險中找出生機:因為神要親自牧養教會!我們可以在主基督裏同享神的臨在, 願教會眾肢體同心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腳步,順著聖靈應用聖經在生活及事奉上,藉教會榮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