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回顧、展望——美福神學院二十周年紀念

王庭飛院長 ㄧ、前言:二十年的感恩 中國傳統認為:「八歲學書、十五束髮、二十弱冠」。猶太人亦是:五歲研讀《妥拉》,十歲學《米示拿》,十三歲守誡命,十五歲進入《塔木德》的深研。猶太人縱使沒有弱冠儀式;但舊約聖經中,「二十歲」仍是承擔社會與屬靈責任的開始!「你要從以色列人中按家族、宗族,點出凡從二十歲以外、能出去打仗的…」(民數記 1:3)「凡被數的人,從二十歲以外的,要將贖銀獻給耶和華。」(出埃及記 30:14) 二、回顧:呼召異象的萌芽 二十年前,神學院的創始牧長們,領受從上帝而來的感動,憑著單純的信心與堅定的使命,在有限資源與挑戰中,開辦了「美國華人福音神學院」(簡稱:美福神學院)。草創之初,面對種種的困難,更堅定我們對呼召的回應。我們感恩,每一位老師、同工忠心的服事,只為上主的國度擴展、上帝的名得榮耀。如今,在上帝的帶領下,學院逐步完備了:學士、碩士、教牧學博士的學制。沒有一段信仰之路是平坦的。伴隨著成長,我們也曾陷入迷惘,我們省思:學院是否偏離了起初的呼召、是否仍在主的心意裡?然而,在挑戰中,我們學會在主面前安靜、等候;謙卑地與教會與機構的牧者合作,讓我們經歷上帝的信實。感謝上帝!這是一條以信心為根基的道路。 三、展望:根基上的拓展二十年不是一個終點,而是轉捩點。回首過往,我們滿心感恩:展望未來,更加謙卑。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堅守永恆不變的真理根基,立足核心價值,在時代變動中,遠眺具有使命導向的事工方向,具體的回應上帝在這個世代的心意與託付。 為此,我們在既有神學訓練的根基之上,即將開設婚姻家庭、職場領導、宣教植堂、媒體宣教等高實用性強的裝備證書課程,回應時代挑戰、穩固根基。我們也與不同教會牧者與機構合作,在網路平台上開辦線上學習系統,讓世界各地的信徒都能接受神學教育。我們同時也積極申請國際認證,向著學術與信仰的雙重卓越邁進,期盼為這個世代培育更多整全、有生命的教會領袖,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目的與使命。 我們深知,卓越不是來自我們的能力,而是持續不斷地被主更新、被真理引導、被異象推動。我們期許自己成為一所「以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根基、以聖徒為對象」的神學院。在古舊十架下的信仰根基上與時俱進、積極有效的回應當代的課題與挑戰。學院因此以面對多元文化的時代挑戰,看重家庭事工,籌辦輔導課程、線上教學為發展方向。 四、結語:異象仍在前頭 神學教育不同於一般高等教育,除了知識以外,我們更看重真理的傳承與生命的塑造;因為,我們所培育的是上帝國度的僕人領袖。二十年來,我們從零開始,走過風雨,如今謙卑的站立,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們誠摯地感謝一路同行的牧者、同工、學生與代禱者,是您們用愛心、時間、奉獻與禱告,托住我們。在回顧過去的同時,我們深信,美福神學院正要進入下一個重要,被上帝使用的階段。願主繼續引領我們,在未來的年日裡,持守那起初不可破的異象。 我們誠摯邀請一路同行的各位,繼續用愛心、時間、奉獻與禱告,托住我們。願慈愛的上帝記念大家的委身與擺上,持續使用美福神學院,成為培育卓越同工領袖的器皿,服事這個世代教會與弟兄姐妹,直到基督再來。我們感恩回顧、展望未來,始終謙卑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惟願一切榮耀尊貴,都歸於那創始成終的主,直到永遠。阿們! 謹以此文獻給獨一全智的上帝、唯獨祂得到一切得榮耀,並向所有曾為本院付出的每一位致敬、願主記念報答。

我在美福的日子

吳泳恆牧師 時光荏苒,在神學院接受裝備的日子雖仍歷歷在目,卻匆匆過了十多年。二十年前,美福神學院因應南灣基督徒事奉裝備的需要而設立。在教會裡一位前輩長老的極力推薦下,我從學院成立一周年開始,就修讀道學碩士課程,開始為牧養教會作預備。初踏進美福大門時,內心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自己離開學校已久,對神學課業不知道能不能應付得來;興奮的是有著同樣回應主呼召的弟兄姊妹,一起來走這條未知的路。能在美福學習,是神所賜的恩典。因為這裡有委身的老師,他們傾盡心力教導我們這些「小白」,使我們不僅系統性地學習聖經知識、端正神學治學理念,也在教會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和事奉的實用技巧有所瞭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學院的老師們都曾經教導,在講道、教導,或者培訓時,如何運用不同的輔助方法,如圖片、音樂、視頻等,以提高弟兄姐妹的學習興趣、加強傳道的效果。一次在外地培訓,教授《但以理書》,我就開始仿效老師的教學,分組學生,以戲劇形式表達書卷內容,效果出奇的卓越。不過,神學院的課堂不單是知識的學習,更是生命的塑造。對我個人來說,得益最大的,是藉著與老師、與同學之間的分享、代禱,學習怎樣讓屬靈生命成長,以及在家庭和事奉上取得平衡。當時,學院要求學位學生必須參加每兩個星期一次的師生小組。在小組裡,我們並不是乾坐在那裡聽老師苦口婆心的規勸,像是多上一節課、多聽一篇道;而是在那裡與老師、同學一起分享彼此在工作、家庭、和事奉中的種種喜樂、煩惱、挫折。小組的同學來自不同教會,有不同的宗派背景,和不同的教會傳統;很多時候,同學們和老師的經驗之談,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參考。就算大家都没有答案,小組裡老師和同學都真誠的分享,也都開闊了我們事奉的眼界。我們更因著同心合意的互相代禱,一同仰望主,建立起同學之間、主內肢體特有的那種心與心的交流。我們彼此傾訴著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與教會中牧長、同工相處時遇到的難處。在小組裡,我們沒有瞻前顧後,而是坦誠交通、分享。又在老師的帶領下彼此開口代禱,在靈裡鼓勵。藉著小組生活,我認識了一件事:就是我所碰到、所遇見的問題,不管是工作、家庭、事奉,都不是只有我才會碰到,只有我才會遇上。日光之下,確實沒有什麼新鮮事; 只是我們要以新的眼光去觀察、去思想、去倚靠主。老師同學的謙卑、敬虔、真誠,更在靈裡溫暖和感化了我,使我藉著彼此代禱,知道在事奉主的道路上,我並不孤單。 畢業後在教會裡全職事奉神,無論是牧養、證道,或是文字和教導事工中,神學院所給予的裝備都成了我事奉的根基。我也更深刻體會到老師所說,聖經和神學的學習沒有結束,只是開始,且是持續一生的功課。能在美福學習,實在是神的恩典,能藉著文字分享在美福學習的點滴,就更是神的恩典。在我的印象中,美福是很關注事奉實踐的神學院。盼望在未來的二十年、五十年,美福依然能秉承著一貫傳統,為神國培育和輸送事奉人材。 (2010年道學碩士畢業,現任基督一家牧師)

感恩與讚美

崔美杰牧師 一、感恩-願頌讚歸給我們主耶穌的父神!祂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十多年前,我與弟兄程季鳴放下國內神學院的教職和教會事奉,拖著幾個行李箱飛越大洋彼岸,入讀美福神學院,求學的心滿了感恩。期間,如飢似渴的苦讀,十分忙碌,期望早日學成,重回服事。讀神學的初衷是回國服事,從未想過要留居美國;但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旨意大過我們的籌算,一切都是恩典!日後神也給我回國還願的機會。 二、再造-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聖經研讀」課程豐富了我的屬靈視野,以前繁瑣難讀的經文,如今成為服事的索引、渴慕體會神心意的篇章。透過神的創造與救贖,其宏大奧妙的拯救計劃在舊約隱、在新約彰的大能智慧,讓普世眾生在無窮大慈愛的神面前謙卑俯伏!祂就是那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永活的神! 「聖經中的以色列」實地學習課程,活現新約聖經,踏著主耶穌走過的事奉足跡,藉由默想主的教導,瞬間,那聲音彷彿跨越二千年的時空在耳畔迴盪,唯主耶穌伴我身旁。「靈命塑造」的課很新穎,深觸心靈,使我深感再生被造、不再自我,乃主耶穌的仁義、聖潔為我心渴慕、追隨。 三、讚美-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畢業後的幾年中,有在幾間教會講道、帶領詩班的事奉,深感華人教會崇拜事奉的需要和缺乏。故由於17-18年返校修讀,由院長親自精心編排修課內容,特聘請「中華基督教會音樂崇拜學院」(CCCMIW)的教授群前來執教的「聖樂與聖經」道學碩士課程;她們不辭勞苦認真教導之下,不僅僅是學習服事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委身服事和敬畏神的生命,對我在日後的事奉中對帶來深遠的影響。也曾前去北卡CCMC教會多次培訓,學習歌唱、樂理與的進深,更是在靈裡紮根;本著聖經的教導,明白尊神的道理,作一個崇神的人。今春前往威海、煙台、海陽、黃山等教會培訓,屬靈上更有新的領受,如香港建道神學院羅炳良博士所言:我們是聖經人,不是單作聖樂人!崇拜中的每句話、每首詩歌、每個程序、甚至每個字、每個音符,都不離開神的話語,使信徒都「有道可聽」(弗1:13);在崇拜中透過詩歌分享神的創造,使信徒感到「有主可敬」(弗2:21);所選的詩歌,使信徒感到「有主可敬」(弗2:21)。作為崇拜和聖樂領袖而言,要刻苦努力,忠誠委身,認識天上的呼召! 四 、祝福-願平安、仁愛、信心從父神和主耶穌基督歸給我們!並願所有誠心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 弗6:23-24欣逢學院20週年慶,願神賜福美福神學院!願心意與天樂共鳴,與天使天軍一同頌讚,與神更親、回應主道。深願每一位在美福接受「聖樂課程」,預備服事的弟兄姐妹們:如米利暗帶領以色列人載歌載舞;如大衛用手彈琴驅魔;如底波拉用詩歌激勵精兵;如西緬發出感恩讚美;如摩西和以色列人高唱得勝凱歌!讚美可稱頌的神,祂的恩典、榮耀、世世無窮! (2018年道學碩士畢業,現任南加亞美宣教使團教會主任牧師)

學自美福 用於神國

黃哲斌 長老 感謝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灣區有一所華人神學院——「美福神學院」,其授課時間安排於平日晚間與週末,非常符合我「夜校進修」的需求。懷著一試的心情走進美福,沒想到這一步竟開啟了我信仰與神學裝備的嶄新旅程。猶記得時任院長總是從一首詩歌開始,藉著音樂預備我們的心,提醒我們:這裡不是一般的學校,而是神學院,是為了神的國度而學習。所選詩歌往往冷門少見,但正因如此,更引發我們細細品味其中的詞句,留下深刻印象;其教學更是開拓了我以往封閉的視野,他鼓勵學生勇於發問、深入思考,從不同角度探究信仰的根基與內涵。尤其是在「經文鑑別學」課程中,透過古代抄本的比較,我對聖經正典的形成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進一步堅固了我在信仰上的根基。張茞芬老師總是風雨無阻地從舊金山南下授課,從《福音書》到《新約書信》,再到《啟示錄》,她的教學風格幽默而嚴謹,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特別堅持學生必須攜帶實體聖經上課——一次,我忘了帶聖經,老師還作勢要把我「趕出」教室,讓我記憶猶新。她的考試題型多變,但始終重視對經文的背誦與默寫,她常說:作為未來的傳道人,若無法即時引用切題經文,就是對聖經的不熟悉,實為不合格。池耀興老師是一位對佛教有深厚研究的學者,他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課中開啟我們對「宗教比較學」的眼野。在他的引導下,我開始研究台灣與中國東南沿海盛行的「媽祖信仰」,這門課程著實學習到如何能夠與不信者表達深刻理解與回應的態度。池老師尤其強調,與不同信仰的人對話時,應常存《彼得前書》3:15的態度——「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陳新潔牧師的「釋經講道」課則深深影響了我對講道的看法。他曾提醒我們:「一篇好的講道,不應像研經課程那般艱深,而是要讓每一位來主日崇拜的人,不論背景,都能聽得懂。」我對此一直銘記在心,並應用在後來的講台服事上,力求深入淺出,回應也都相當正面。讓我感到驚喜的是,美福還開設了「網頁設計」課程,幫助學生能為自己的教會製作網站。這門課程不僅貼近資訊時代的需要,也實際應用於網路宣教,是一種跨界整合的創新教學。此外,美福也非常重視實踐操練,例如靈命塑造、社區服務、聖地之旅及配搭前往孟加拉短宣義診等活動,都是讓信仰落實在生活與服事中的重要機會。我深信這些課程將會成為學生靈命成長的養分與重要的里程碑。僅以我的學習歷程與美福的師生校友們彼此勉勵——盼望大家都能珍惜每一堂上課的寶貴機會,如同海綿一般地盡情吸收每位老師的教學精華。由衷感謝美福的師長們悉心教導,也感謝所有行政同工多年來的辛勤付出,使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信仰與事奉上獲得整全的裝備,願榮耀歸與獨一全智的上帝。 也願上主繼續祝福美福,帶領更多優秀的師資加入,成為新血,吸引更多渴慕神話語的華人學生前來報讀、裝備自己給主使用,共同回應主的大使命,將福音傳至地極! (2013年聖經研究碩畢業,現任台北基督教改革宗長老會聯合二村教會長老)

同行十載,幸甚至哉!

秦恩膏傳道 2014年底我從舊金山機場登陸,正式踏入美福神學院,原以為自己只是來這裡學習兩年而已,沒想到這一站竟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同行。初來乍到,北美的一切對我來說既新奇又陌生,也帶著一絲因陌生而來的惶恐和不安。但感謝神,祂藉著熱心的同學、親切的老師和同工們,很快幫助我適應了新的環境,也開啟了我在這裡一邊學習、一邊服事的日子。在美福讀「聖經研究碩士」的兩年,是我人生中最忙碌,卻也是最清楚、最滿足的一段時光。我從來不是一個好學生,不願意學習,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過去在高中、大學時,我就常常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學,而選擇逃課;但在神學院裡,我經歷到,原來學習不只是獲得知識,也可以是與神建立關係、生命被改變。我越是認識神,就越發覺自己認識的少,越是渴望認識祂更多,也渴望向人分享我所認識的這位主,以及我與祂的關係。正是在這種不斷的認識、渴望更多認識、渴望與人分享的過程中,我改變了自己原初的想法,堅定的、一步步走向了服事和見證神的道路。兩年後,轉瞬即逝。畢業後,我在前任院長的推薦下,前往中西部,在愛荷華州的一所大學城教會服事五年。期間我仍在繼續選修美福的課程,可以說我與美福的關係從未間斷。 2022年,神帶領我再次回到美福,這次不再是學生,而是被接納成為新的同工。從曾經的“被服事者”,轉為“服事者”,這段身分的轉變,使我有機會用新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及同工們。我從同學們的身上看見自己曾經的影子,看見他們生命中的掙扎與成長;也更深體會當年自己從老師和同工們身上所領受的恩典是何等寶貴。身為曾經的學生、如今身為教職同工,我親眼見證了美福的變化與成長。建校二十年來,這個學院經歷過興旺,也走過困境與動盪,但神的恩典始終帶領美福一步步向前。而在我所有參與的這十多年時光裡,我看見一屆又一屆神學生在這裡被裝備、被挑戰、被激勵,然後回應神的呼召,走向世界各地,進入禾場。我也看見老師和同工們不計代價地投入、擺上,他們大都是默默的付出,倘若不是因為成為同工,可以近距離觀察他們,可能我永遠也都不能發覺這些,我為此特別的感恩。美福不僅是一所傳遞知識的學府,更是一個因基督而聚集的屬靈群體。這裡有基督的愛、彼此的支持和共同的成長。或許大多數學生不會像我這樣有機會回到母校參與服事,但我相信,無論他們身在何處,神都與他們同在,也會大大的使用他們,正如祂所應許的一樣。神因著祂的國度和榮耀,也因著祂對我們的愛,把我們帶到這片土地上,使我們有機會相聚於美福,我們在此一同服事,被裝備、受磨煉、被塑造,然後被差遣出去。美福可能只是許多人生命中的一站,但在神的國度中,這一站卻意義非凡,關乎許多人永恆的福祉。無論是曾經身為學生,或是現在身為同工,我都感恩自己有份於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人,在這裡蒙福、成長、被神使用。 (2020年道學碩士畢業,現任美福神學院招生/學士部主任)

不可徒受祂一切的恩典

方麗鴻傳道 「是基督的恩典,祂賜我們美福。是祂的恩典,我們一路走來⋯⋯」美福神學院的校歌是《一切都是恩典》,無論在禮堂還是大教室的後方,都寫著院訓「一切都是恩典」,提醒著我們所擁有的每一樣事物、所呼吸的每一口氣息,都是從神那裏得來的白白恩典,不是出於自己。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章 1 節也提醒我們,「不可徒受祂的恩典」。2019年,我在以色列提比哩亞海邊的「彼得復職教堂」外,伸手觸摸主耶穌曾經在上面行走過的海水,回想祂在我身上所行的奇事,恭敬地立志將一生獻給主用,一個多月後就蒙呼召進入美福接受裝備。2020 年獲取錄並辦好簽證之後,一星期後領事館就因「新冠」而停止所有的簽證面試,緊接著全球航班停飛;在混亂與未知當中,真是人算不如天(父)算。當時,所有課程與敬拜都在 Zoom 上舉行,當學期快結束時,我穿著「全副軍裝」搭乘復航後的第二架班機從香港直飛三藩市,並展開兩星期的隔離生活;老師、同學們卻是輪流送餐、提供生活用品給一個在陌生的國度舉目無親的新生,更是用心地協助我適應在美的生活。完成隔離後,來到神學院報到,自己坦言不懂開車,不想住在離學校那麼遠的宿舍。老師們都表示十分樂意順道接送,不用覺得不好意思,也不用想著如何報答他們;只要有機會,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這就形成了一個「愛的循環」。原來在神學院學的第一個功課,不是什麼高深難懂的神學知識,而是這份「以愛還愛」的道理。如今接載長者往來教會和外展社區、小組等成了我的服事常態,全因過往曾經接載過我的每一位!人與人之間的愛尚且讓我們感激不盡,神的愛豈不是更長闊高深、源源不絕?試問我們如何能不用一輩子去把這份偉大的、犧牲的愛傳揚出去?我在美福這三年接受裝備的日子,學到了許多人生重要的功課。神學院的老師們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塑造我們生命和品格的牧者。他們愛神愛人、通達真理、柔和謙卑、視野廣闊、鼓勵包容、不求回報的生命,都是我們佳美的榜樣與生命的養分。我無法忘記,學校的老師、同學們、香港和美國教會的牧者與肢體在家父彌留與離世過程中所給予的陪伴、代禱與支持,讓我同樣可以用神所賜的安慰去陪伴一切在患難中有需要的人。老師還特別提醒,當我們在未來人生和服事路上經歷高低起伏的時候,我們的指望和倚靠不在於自己的信心,而是在於信心的對象。那位永不改變的神,祂恩典比人的信心和順服更值得我們去稱頌和感謝。聖經的話語、主耶穌的榜樣,是我們一輩子當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學習與追求。「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希伯來書 12:28) 在學院二十週年慶的日子,衷心祝願美福神學院每一位師生,時刻有與神緊密相連的生命;願聖靈賜我們造就教會的恩賜,忠心傳道、牧養群羊、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願主使用我們一生的所是與所為,使我們甘心樂意地事奉祂,作無愧的工人,榮神益人,直到見主面。 (2023年教牧碩士畢業,現任基督六家傳道)

顛狂為主、謹守為人

院長王庭飛博士 畢業的同學們,恭喜你們!今天是你們人生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是值得你們和家人喜悅的時刻,是無數夜以繼日的辛勞學習所換得喜悅的果實;也是家人全力支持、犧牲陪伴的成果肯定!但在沈浸喜悅的同時,我們更要謙卑的倚靠上帝,而我也要以《哥林多後書》5:13的「顛狂為主、謹守為人」為題,盼望這段經文能夠為大家在未來的事奉上,帶來一些提醒和勉勵。 一、兩處舊約的癲狂首先,癲狂這個字其實在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的原文都不盡相同;前兩處是出現在:《申命記》28:28:「耶和華必用癲狂、眼瞎、心驚攻擊你。」以及《以賽亞書》44:25:「使說假話的兆頭失效, 使占卜的癲狂, 使智慧人退後, 使他的知識變為愚拙。」 仔細深究《申命記》這段經文,這裡的癲狂是因為違反上帝的誡命、交鬼、行邪術、懷著私慾、不走正路,而與上帝隔絕,進而落入上帝的任憑而遭受到的管教,並且帶來嚴重打擊的後果。而《以賽亞書》所指的是:上帝的創造與救贖,使得藉由撒但、拜偶像來敗壞假先知的邪惡招數,因而陷入失去安全感、落入一種無計可施,也無法控制的焦慮。 不論如何,這裡的癲狂都是指一種內在精神狀態不正常,進而外顯出無法自主控制的行為。 二、兩處新約的癲狂馬可福音3:21:「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要拉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了。」主耶穌的親屬甚至以一種嘲諷的口吻,認為他癲狂了;因為,他們同樣認為主耶穌是內在精神狀態不正常,進而外顯出無法自主控制的行為。第二處是《使徒行傳》26:24:「保羅這樣分訴,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這段經文簡單的背景是:非斯都認為保羅在他和亞基帕王面前,表現出既不畏懼猶太人的指控,引用律法和先知的精闢見解,並且大膽的見證耶穌基督的死裡復活;非斯都因而譏諷保羅的學問太大,是一個癲狂、走火入魔的宗教狂熱份子,而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所以,保羅在26:25才會回應他並不是癲狂;意思是,他是理智清醒的。換句話說,不論是從舊約、新約來看,這裡所謂的癲狂,都是指一種內在精神狀態不正常、不理性,進而外顯出無法自主控制的行為。我們這樣的形容,我們甚至可以得知,這樣的癲狂是建立在一種不正當的宗教行為與狂熱上,因而由內而外產生的瘋狂、不可理喻、無法自我控制。 如同《馬可福音》5:1-5所描述格拉森被鬼附的那人一樣,是一種瘋狂的狀態;因為,那人力大無窮、住在墳塋、能夠折斷鎖鏈,用尖銳的石頭割傷自己也不怕痛、不害怕、不受控制!但旁邊的人卻是束手無策、充滿害怕。這正是《以賽亞》44:25所記載: 使占卜的癲狂, 使智慧人退後, 使他的知識變為愚拙。 三、顛狂為主、謹守為人但是,我們要來看到《哥林多後書》5:13:「我們若果顛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我們若是稍稍注意,中文聖經不是用「病」字邊來說「顛狂」;這裡的顛狂不是一種疾病、無法控制的「癲狂」。這裡的顛狂主要是指一種有方向性的趨之若鶩。特別在新約當中,更常是指因為奇異的原因,但卻沒有那麼強烈的意義。是屬於一種屬靈及心理上戰兢、敬畏的形容。 《羅馬書》5:6-8:「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 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所以,保羅才會在《哥林多後書 》5:14-15寫道:「原來基督的愛激勸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那為他死而復活的主活。」回到5:13,這才是顛狂的緣由;也正是如此,保羅也才會在10:33-11:1說道:「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而這是謹守的緣由。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保羅的顛狂為主,並不是指失去理智的行為;而是在大馬色的途中被主光照之後,因為上帝的聖潔,使他在屬靈上、心理上被顛覆,產生了戰兢、敬畏的態度;是一種出於對上帝的愛,而無條件的順服,進而在觀念上產生了一種具有方向性、朝著標竿直跑的屬靈認定。然而,保羅也說:為你們卻是謹守;也就是,相對於保羅對上帝的熱情、毫無保留;保羅對人卻是理性、充滿謹守。保羅的顛狂不是病理上無法控制的癲狂,而是一種建立在生命上的使命,這是一種義無反顧的熱情與執著;以至於他願意毫無保留的將自己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上帝。所以,癲狂是對上帝的完全順服、謹守是對人的捨己;不止對上帝、也是對家人、甚至福音對象的捨己。

成為主群羊的牧者

魏一恆牧師 感謝美福神學院的邀請,讓我能以學長的身份,向2025年畢業的同學們見證並分享蒙主恩召的恩典。願主藉著彼得前書第5章的經文,並藉著聖靈的感動,激勵你們積極回應那從天上來的呼召。在神學院中,我們努力學習與裝備;畢業之後,真正的牧養旅程才要開始。彼得以他牧養教會的生命歷程,勸勉我們:如何成為主群羊的牧人。一、彼得的見證彼得前書5:1說:「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彼得是初代教會的「使徒」但這裡他是以「長老」的身分勉勵同為牧者的人。他深知:牧者需要與教會的長老執事和同工們認同,在講道或教導之先以生命的聯結帶出基督裡的同心。彼得說自己是「基督受苦的見證人」提醒我們:受苦是牧者必經之路,正如主耶穌所說:「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當群羊溫馴、聽話時,我們為他們付出不難;但若他們誤解、拒絕、甚至攻擊我們,我們仍然願意為他們捨己嗎?彼得三次不認主後,才真正體會到自己的軟弱。然而,主沒有撇棄他,反而恢復了他、再度呼召他:「你餵養我的羊。」這段失敗、痛苦的經歷,塑造了彼得謙卑、成熟的屬靈品格。同樣地,我初次牧會時也曾自以為經驗豐富,卻在第一間教會就碰壁,從挫折中學會謙卑。如今我深深感謝那段看似失敗、實則是主手中塑造的恩典之路。正如詩篇119:71所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二、牧養的心態(彼前5:2-3)「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得在這裡提出三個牧者應有的心態: 1.甘心,不是出於勉強 服事不能只靠責任感維持,更應出於對神的愛與感恩。甘心樂意的牧人,能讓群羊從你身上感受到主的心。 2.樂意,不是為了利益 我們的呼召是為了拯救靈魂、建立教會、榮耀神。若心存貪圖,容易迷失方向,反倒虧損了主的名。 3.榜樣,不是轄制 真正的屬靈領袖,不是用權柄掌控,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的家庭、生活、敬虔、愛心與忍耐,都是群羊的榜樣。 三、等候主榮耀的賞賜(彼前5:4) 感謝主,我們雖然渺小,但祂給我們成為群羊牧者的呼召卻如此崇高。牧會路上充滿試煉與挑戰。剛到教會時,也許會有短暫的蜜月期;但時間一久,意見、批評、甚至背叛都可能接踵而來。在灰心、孤單或疲憊的時候,請記得這句話:「祂是牧長,我只是祂忠心的小牧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使沒有人看見,主都看見。我們為主所擺上的,主親自應許:「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不是一時的掌聲,而是永恆、不會褪色、不會失去的榮耀冠冕。願主親自與我們每位同學同在,從走出校門到踏進各地禾場,使每一位成為有恩膏、有智慧、有愛心的牧者,不負主的託付。願主引導我們的腳步,堅固我們的心志回應恩主的呼召,直到牧長再來的日子!

傳道人,你不必什麽都會

潘松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題目有些「奇怪」——難道我們不是應該盡可能裝備自己,在凡事上都能作榜樣?難道我們不是常常聽到「牧師要什麼都懂一點」?特別在現代教會的普遍文化裏,傳道人常常被要求和期待成為「全能型牧者」:不僅要能講道、查經、帶小組、關懷、輔導、探訪;最好還要具備行政管理、媒體運營、活動策劃、音控美術等多項技能。好像一個合格的傳道人,就應該是一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超人。但我想溫柔而堅定地說:其實,你不必什麽都會。你不必什麽都會,才能更專注你真正被呼召去做的——禱告、傳道、教導、訓練門徒。這並不是輕忽其他事工的重要性,也不是叫我們對教會和信徒的需要冷漠置之,視而不見。而是出於一種深刻的屬靈認知:神給我們的精力、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若我們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去做,最終必然面對一個可怕處境:忽略神呼召我們作傳道時所託付的使命。在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彼得和眾使徒在面對耶路撒冷教會飯食分配的紛爭時,作出了一個看似「冷酷」的決定。他們沒有親自拿起飯勺去為每一位信徒打飯,而是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好。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2-4)彼得沒有說飯食的事不重要。事實上,他們為此設立了七位有好見證、滿有聖靈和智慧充足的同工來處理,可見他們對這事非常重視。但他們更清楚一件事:倘若傳道人為了每一件事都親自上陣,那麼他們註定就會撇下「神的道」。這段經文給予我們一個寶貴的提醒:傳道人的職分是專注於神的道,是持續不斷地用禱告和傳講神的話餵養信徒。因為神的道才是教會的根基和信徒屬靈生命的源頭。信徒若缺少神話語的餵養,缺乏禱告的根基,無論再完善的行政,再豐富的活動,所營造的也不過是一時熱鬧和虛假的繁榮,無法帶來真正的屬靈復興。在今天這個時代,教會的事務遠比耶路撒冷教會更加複雜。信徒的需要和問題似乎也比初代教會的信徒更多,但也正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對傳道人要求極高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在神面前重新厘清我們被呼召作傳道的優先秩序,我們的首要職責是什麼。因為神呼召我們從來不是要我們成為「全能型牧者」,而是要成為「忠心的僕人」。神也不會按我們所做事工的多少來評判我們,而是按我們是否忠心於祂所託付的職分來判斷我們。因此,你可以不擅長活動策劃,但必須能帶領人聽見神的聲音;你可以不精於婚姻輔導,但必須能以神的話語醫治破碎的心靈;你可以不懂得行政管理,但必須能善於發現同工的恩賜,並鼓勵他們與你一同服事。神從來沒有要你成為教會的全部,而是始終成為教會眾多肢體中那個忠心的一個。神呼召你,不是成為所有人的問題的答案,而是成為那忠心傳講祂話語的人;成為那持續禱告,為群羊代求的人;成為那帶領人進入真理、忠心作主門徒的人。親愛的傳道人,請記得:你不必什麽都會。你只要對神所託付的真道毫不羞恥,忠心到底,便是主耶穌所稱讚的「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道學碩士畢業,目前服事於路德會聖靈堂)

同得福音的好處

紀福明 從踏入美福神學院的第一天起,我心中就帶著一份渴望──渴望認識神的話語,渴望明白祂對萬物的計劃。在 2020 年疫情爆發之際。那段時間,整個世界陷入混亂與不安,我也不例外。封城、隔離、新聞充斥著死亡與恐慌,我心中有極大的動盪與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神的計劃在哪裡?在那樣動盪不安的時刻,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對神話語的認識是多麼有限。我渴望的不只是安慰,而是對神更深的認識和對信仰更紮實的根基。正是在那個時候,我禱告尋求,神帶領我報讀美福神學院。如今,站在這道學碩士畢業的門檻上,回顧這一路的學習與成長,我滿心感恩。這幾年,是恩典滿滿的歲月。每一門課程、每一次查經、每一次服事,都不斷地雕塑著我,使我更深認識那位呼召我、一路引領我的主。無論是系統神學的紮根、釋經學的訓練,或是在教會實習中與弟兄姊妹同行的經歷,都讓我體會到,牧養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生命的投入與愛的實踐。我記得有一次讀到哥林多前書九章22-23節:「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福音要與人同得的好處。」學識再豐富,若不能謙卑俯就人群、進入他們的世界,那所學的一切也不過是空洞的理論。唯有甘心放下身段,與人同哀同樂,因為我們「凡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在人生不斷的掙扎中,我們因著福音的緣故, 讓人從我們身上看見基督的愛與真光。最後,我感謝每一位老師的教導與代禱,也感謝同學們在靈程中彼此的陪伴與扶持。未來,我知道挑戰依然會有,但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繼續回應祂的呼召,傳揚真理、牧養群羊,無論得時不得時,榮耀都歸給那位坐在寶座上的主!哈利路亞,阿們! (道學碩士畢業,目前服事於三藩市華人宣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