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與宣教

阮雄長老


五月二日的浩劫
當飛機盤旋在仰光的上空,一片美麗翠綠田林呈現在眼前,湖海反照著美麗的藍天白雲,讓人無法想像,幾個月前緬甸南端的伊落瓦底(Irrawaddy)三角
洲地區,受到熱帶颶風Nargis猛烈的襲擊。高達二十呎的海浪,殘蹂了上千的村鎮,一天之內奪去了十五萬寶貴的生命,五十多萬人無家可歸。更令人難過的是﹕當地的政府不願接受外國的救援,甚至對某些種族和信仰不同的災民置之不顧。 災區的居民除緬甸族之外,約有一半是克倫族,他們是緬甸第三大的種族,約佔全人口的7%,據說他們源自中國,有30-40%是基督徒,他們在災區的教堂被吹倒、沖走,無數的信徒遇難了。這空前的浩劫,因著政府的失策與媒體報導的缺乏,使賑災的資援短缺緩慢,與四川賑災的大量資援的投入相比,便看到兩者的差
距實在太大了。

改變緬甸的宣教士
論到緬甸的教會,我們要追溯到1813年7月13日,有一位美國的宣教士耶德遜 (Adoniram Judson)帶著他新婚的妻子安妮(Ann  Hasseltine) 抵達仰光。 耶德遜生於麻省,父親是牧師,22歲清楚神的呼召,獻身向東方人傳福音。他們夫妻到了緬甸,要學習適應髒亂的環境。那時的仰光被形容為「東方的垃圾池,沼澤上的首都」。他們初期的宣教是從零開始,生活充滿了坎坷;他曾被政府誤為間諜,關入監牢二十一個月,幾乎喪命。疾病使他先後失去兩位愛妻:安妮和莎拉,又失去了六個孩子。但是因為緬甸人需要福音,他決心努力學習緬文,開始著寫緬英文法書和福音單張,辦學堂和教會。

經過六年的努力,終於結出第一個福音的果子。他看到信徒最需要的是一本緬文的聖經,就花了二十三年,排除眼疾的困難,獨自把全本聖經繙成緬文。他所譯的到如今仍是有史以來譯得最好的一本緬文聖經。其後,他又花了十年完成英緬字典。

耶德遜在緬甸宣教三十三年之後才第一次回美國,在這回程中,妻子莎拉在途中病逝。莎拉是一位熱忱傳福音的女宣教士,常到克倫族的森林傳道,他們改變了克倫人的游牧生活,定居村莊建立教會。耶德遜在緬甸宣教共37年,離世時62歲。在他死後30年,因著他們的耕耘帶來了63間教會,有7,000信徒和163位宣教士;一百年後信徒增至200,000人。如今快兩百年了,信徒佔全緬甸人口7%。耶德遜和妻子的深遠影響力,可以從他的一句名言看出來:「若十字架未被穩固建立在這地方之前,我是不會離開緬甸的。」

苦難中的展望
苦難沒有使耶德遜退縮:疾病、痛失妻兒、牢獄、恐嚇…都沒有打倒他。緬甸的教會可以說建立在這幾位堅忍不拔的宣教士生命基礎上。如今在災區中的教會,正在跟隨宣教偉人的腳蹤。我們祈求神幫助教會,在苦難中顯出那比被火試驗過的金子更顯寶貴的信心,也能經歷到神的大愛,如聖經所記: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饑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然而靠著愛我
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5, 37)。

五月二日的浩劫中喪失了十幾萬人,不是活劃在我們的眼前,提醒我們傳福音的逼切嗎?我們能為緬甸的教會及災民做什麼呢?從歷史看到苦難常帶來宣教的機會。讓我們多為災區的人禱告,求神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和教會,並使用教會在這苦難中成為明亮的燈台,對人能救助安慰,使人能蒙恩得救。也求神讓我們有機會參予緬甸的宣教,但願有一天,緬甸的教會興起來,成為東南亞的宣教的基地,向東邊的泰國、寮國和中國的西部傳福音,向西北的印度、孟加拉報喜信。

我們還要繼續為緬甸的教會的重建而奉獻,願聖靈帶領眾教會,一同合作投入教會重建的計劃,因為災區的信徒能力很薄弱。願神成就衪的旨意,因為: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

師生小組在美福

熊潤榮博士


「看哪!弟兄和睦共處是多麼的善,多麼的美。…在那裡有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詩133,《新譯本》

在每隔一週的星期一晚上,我的師生小組都在學院聚會。這是我們學習彼此相愛、繼續成長、互相鼓勵的時候。這些小組聚會模造了我和同學,開廣我們的胸襟和視野。我們所蒙受神的恩典,可說與詩篇一三三篇所描繪的相似。

彼此相愛

在每次小組聚會的開始,是分享和彼此代禱的時候。同學和我都把心中的重擔分享,有的是關乎家庭生活的,有的是關乎教會生活的,也有的是關乎工作和學業的。我們分享的坦誠度,不少時候令我感動。這種分享是出於一種互相的信任。因此緣故,我們都知道,也互相提醒需要保持每個組員的隱私,不可在聚會以外的地方傳舌。

分享以後是代禱。我們為著別人的家庭、教會事工的計劃和困難祈禱,我們也為旁邊的人所面對的難處,祈求神施恩,使他剛強。我們為著對方身體的健康禱告,也一同為著「美福」的前途和發展,求神祝福。當然,我們也為神賜給組員的恩典獻上感謝,感謝神帶領我們平安的完成各種不同的事奉,感謝神引導我們走過一度又一度的難關。我們都享受這段時光。

繼續成長

每次聚會都有不同的討論課題。起初是我帶領的多,但現在常是輪流帶領討論。我們一同探討過的題目包括靈命、敬拜、祈禱、心性、鬼附、門徒訓練等。

我們也曾看同一本書,一起探討靈命與情緒健康的關係。這些探討和彼此的討論不但開闊我們的領域,也加增我們對一個事情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這都使我們在這些互動關係中,不斷在知識和靈命上成長。

互相勉勵

在聚會中,我們也有「鐵磨鐵,磨成利刃」的時候。就如在一次聚會中,有同學挑戰我:為何不更多參與美樂團契的開荒事工,卻在其他教會幫忙。這個挑戰催使我對自己事奉的範圍、能源和限制作了不少反思。我需要這種的挑戰。
其實,在聚會中,我也鼓勵同學尋求神的帶領,考慮踏上全時間服事神的路。人都是喜歡在有了各樣經濟穩定的安排後才服事神,這是一條四平八穩的路;但信心的路,乃是在沒有經濟的穩定下,仍然因為神的感動,勇敢的順服而踏出來的。是的,我們師生需要互相鼓勵。

盼望「美福」的師生小組不斷顯出「耶和華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基督徒會得憂鬱症嗎?

徐理強醫師


憂鬱症是目前世界公眾衛生的大問題。根據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14個國家調查研究結果,憂鬱症的流行率是5-15%。可是,在中國和日本,憂鬱症的流行率卻只有2%,比其他國家低很多。這並不證明,中國人和日本人比較不容易得憂鬱症,因為其他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和日本人,得憂鬱症卻不願意承認。這種對憂鬱症的普遍否認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最明顯的事實是:自殺率在中國和日本,比其他經濟環境相同的國家,要高出2-3倍。

憂鬱症的成因

過去20年來腦神經科學有很大的進展。這些新的發展告訴我們,憂鬱症就跟其他身體的病一樣,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基因研究已經發現一個與憂鬱症有關的基因。血清素運輸基因啟動體多型性,影響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憂鬱症大腦功能紊亂可以用腦掃描顯示出來:譬如大腦血清素受體活動降低。憂鬱症其他的臨床特徵,如腎上腺過分活躍,睡眠腦電波不尋常的表現,降低血清素對情緒的影響,都告訴我們憂鬱症是大腦功能紊亂所產生的疾病。

憂鬱症的環境誘因,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都有相同的結果。這些誘因,最主要的是生活上受打擊,如失業、失戀、失去親人、身體疾病,和意外受傷。此外,自尊心受打擊,被侮辱,人際關係有矛盾,也是常見的誘因。個性孤僻,沒有朋友和親人的支持,則比較不能承受壓力,容易得憂鬱症。多項的研究證明,包括Katrina風災對精神健康的影響,有血清素運輸基因啟動體多型性的人,在壓力下得憂鬱症的比率,要比普通人高5-6倍。

憂鬱症是不是一種病?

一般華人基督徒,對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病的看法,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既然精神病徵不能以驗血或其他醫學儀器測試出來,就不是一種病。憂鬱症和其他的精神病,基本上都是靈性的問題,或是犯罪的結果。焦慮和憂鬱的來源是信心不足。心理學、精神科學是人本主義的產品,基督徒應當摒棄。治療精神病的藥物,更千萬不能用。

腦神經科學的發展,證明這些看法已經落伍。最近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技術進步很多。不僅心理現象,如愛、懼怕或焦慮的感覺,可以在腦掃描上看到,連精神病的大腦功能紊亂,也可以在腦掃描上看到。大腦功能紊亂,確是不能用驗血或普通儀器測試出來,而是需要用更先進的技術才可以測試出來。既然精神病的一些基因,和腦功能紊亂已經找到,第一項的看法就不能成立。

限於篇幅,不能在這裡討論醫學對病的定義。今天,自閉症和很多智障病的病理和病因還沒有找到,但我們能說這些都不是病嗎?難道他們是更有罪嗎?如果不是病,這些自閉症和智障病患者,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靈性、精神健康,與精神病的關係

精神病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犯罪只是得精神病的誘因之一。靈性、精神健康、和有沒有精神病是三件不同但有關的事。每個人都是罪人,都犯了罪,但不都有精神病。世界上的人,100%是罪人,但大概只有20%的人有精神病。所以犯罪跟有沒有精神病是兩回事。但是,這三者是互相影響的。靈性好,可以幫助建立好的精神健康。因為靈性好的基督徒,有健全的自我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精神健康好,就比較有能力應付誘因,可以減少基因和環境誘因的互動,因而降低得精神病的比率。可是,無論靈性怎樣成熟,也不能改變基因。而且,在墮落的世界裡,完全沒有環境的誘因大概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靈性很好的基督徒,仍然有可能得精神病。

請留意,所有的病都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基因好、環境壞,不一定得病。基因壞、環境好,也不一定得病。可是,在墮落的世界裡,沒有完美的基因,也沒有完美的環境。靈性好,可以建造好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減少誘因,降低得身體或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是,因為基因不完美,每個人始終不能完全避免得病的可能性,何況很多環境的誘因(譬如小時候被虐待)也並不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聖經輔導與靈命建造
「聖經輔導」對憂鬱症治療的功效,目前還沒有研究的根據。但是聖經對基督徒心靈和生活的幫助,卻是無可置疑的。教會應該以聖經平衡的教導,透過培養靈命,建造個人的心靈健康,也建造一個彼此相愛的教會環境,減少患精神病的環境誘因:
培養屬靈的心態,善用基督徒的自由。不要硬把事情分開屬靈和屬世。
培養自尊心,知道自己是墮落的罪人,卻也是按神形象被造,被神接納救贖,被聖靈更新,有尊貴,有價值的人。
建立平衡的人生觀,竭力在凡事上榮耀神,作神忠心的管家。
操練以開放坦誠的心分享,建立基督徒之間深入的溝通,彼此切實相愛。
建立教會健全的制度,減少紛爭分裂,以法治代替人治,推動權力制衡,工人述職,有爭議時接受仲裁。

結論
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基督徒應該不怕面對真理,儘管有些真理可能與傳統教導不合。腦神經科學已經顯示,憂鬱症是基因和環境互動而產生腦功能紊亂的結果。可是,今天很多基督徒不願意接受這些證據和理論,因此,教會裡患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病的人,無法得到適當的治療和幫助。如果華人教會能正視信徒的精神健康問題,信徒的靈命建造,一定能做得更好。

(徐理強醫師,M.D., FRCPsy, Tufts University 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波士頓華人福音堂長老、本院客座教授)

培訓隨筆

吳泳恆


三月的煙雨江南,輾轉的陸空交通,把我送到了培訓的地方。或許是成長於「認祖關社」那火紅的年代,中國大陸廣袤的地土,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只是去國日久,倒有相見不識的感嘆。人到中年,已是「花開花落兩由之」,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浪漫豪情,早被營役的生計消磨得八九不離十。但多少前輩牧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情懷,卻激勵著我們這些後輩在事奉路上的跟隨。

江南農戶
步向小康的江南農戶,人們大都拿著帶有照相、錄像功能的手機。物質生活改善,精神文明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培訓點學員年齡參差、文化程度也高低不齊。年輕的一代文化根基較好,但稍長的卻只有小學程度。不過,他們對於新約聖經,尤其是四福音和保羅書信,都是朗朗上口。這次參與的事奉,是聖經《雅歌》、《何西阿書》和《阿摩司書》的研讀。在講授當中,從神學院所學習到、以經文意義為本的文學進路釋經大派用場。對於同學們來說,雖是新鮮,大都能接受這種在傳統靈意解經以外的詮釋。不過,準備好的電腦投影片,卻由於電力不穩,在頭兩天基本沒有辦法使用。雖是這樣,同學們的上課情緒卻沒受多大影響,反倒更集中精神,聽著我帶著濃濃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免得錯過些什麼。

掙扎、機遇
上課的學員,都是各自教會裡的骨幹。他們在事奉中有喜樂,但也有著各樣的掙扎。他們大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眼見鄰舍到大城市打工,大大改善了物質生活,自已承擔著難以言喻的壓力與衝擊:要放下所牧養的羊,加入從農村到大城市打工的洪流呢?還是仍留在家中,甘心過僅足溫飽的生活呢?農村人口趨向年老和年幼兩極的變化,也給他們的事奉帶來極大的挑戰。不過,挑戰也就意味著機遇,對他們而言,留在農村的青少年和老人事工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弟兄分享說,當他看到帶領多年的兒童查經班中的一些小弟兄,今天成為教會的主心骨,就給了他極大的安慰,知道他的事奉並非徒然。

禾場廣大
我在那裡的時候,有好幾天聽到了久違了的中式殯儀樂器、夾雜著呢喃低沉的聲音,附近似乎有民眾在哭死去的人。他們在為誰哀哭呢?是為著親人的離逝嗎?抑或在安慰自己,以為經過了一些儀式,就可以生者死者都得滿足呢?我沒有仔細追問。在這帶著希望的田野上,民眾的精神生活,依舊是空虛的多,充實的少。信靠基督的人,在神州大地無論有多少,依舊是少數。同學們所面對的禾場,是何等的大。連續四十二小時的培訓結束了,我的任務也就完成。當回到自己的家,想到這些弟兄姊妹,他們未來事奉的路會是怎樣呢? 神藉阿摩司責備以色列的富人們「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摩6:6)我們在美國豐衣足食,可有記念骨肉同胞的需要?放眼神州大地,我們豈能仍舊淺斟低唱?神賜與我們那麼多裝備的機會,單美福神學院就有正式的神學學位課程,又有為培訓者而設的「教師文憑課程」,我們仍能藉口裝備不足而退縮嗎?

展望重建
走筆至此,想到在四川省汶川八級大地震中,不少同胞痛失親人和家園,救災的工作刻不容緩地進行著。救災困難,但災後重建更困難。不僅是倒塌的學校、醫院、房舍,必須重建,失去親人之痛更需要心靈的重建。他們需要耶穌!只有祂能把我們的同胞從苦痛中救出來。作為海外的華人信徒及教會,我們怎樣在災區重建中、在祂那不能震動的國度裡,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呢? 六月的灣區平靜如昔,金黃的陽光洒滿街頭;太平洋的那端,卻教我們夢縈魂牽。

參加「小組教會研討會」後感

熊潤榮博士


本年二月底,我與學院的一些同工同學,一起到羅省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小組教會研討會」,在三天的會議中,心中常常湧起向神的感謝。感謝神在今天不同的角落,興起祂的工作。就如在美國這後現代化的國家,神在東西兩岸繼續建立不少英語教會,帶領數以萬計的人進入神的家。參與研討會的 1,200 人中,不乏來自非洲、亞洲的弟兄姊妹。感謝神,使用馬鞍峰教會,幫助世界各地的教會。聽到 Rick Warren 的分享,心中為他感謝神。神揀選了他,他也付上代價被神裝備和使用,使世界各地的牧者、信徒蒙造就。我也是其中一個。

小組教會模式

馬鞍峰教會每年約有八千人受洗歸入基督名下。據調查,美國十大英語教會包括馬鞍峰都是小組教會。當見到這個現象,我們會以為小組教會的模式是教會增長的秘訣。可是,當細心聽不同的講座,也了解實際情況後,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如果有牧者或教會領袖,事前沒有仔細準備,貿然把自己的教會從原有的模式,強行轉型為小組教會,以為人數就會增長,相信未必會成功。

小組教會是一個新的思想形態(mentality),教會組織要分散、形式要活潑,權力要下放,更要平衡推進五個標竿(敬拜、團契、門訓、服事、傳福音),並注重信徒的關係,每人要立約保持教會的合一等。教會領袖們必須徹底明白,且認同這些前提。若只採用分區家庭小組聚會形式,只是把傳統的週六晚間團契聚會分散而已,作用不會很大。事實上,有些教會推行了40天標竿教會和40天標竿人生,聚會人數不但沒有加增,反而加增了要解決的問題。舊皮袋不能盛新酒;重新建造可能比轉型容易。

成功的關鍵

藉著參加不同的講座,我學習到小組教會成功的關鍵,起碼有三個:

  1. 健全的小組組長訓練系統: 小組組長不是只開放家庭,款待組員。這只是開始,教會牧者要設計並建立一個完整的訓練系統,把小組組長訓練為小牧者。
  2. 相應的教會架構(infrastructure): 架構的硬件包括教會要有健全組織來支持、關顧和聯絡各小組組長和組員;主日崇拜和主日學的安排要相應配合。軟件部分包括完整的小組聚會課程,把信徒從初信引導到成長,能夠參予服事和熱心傳福音。
  3. 牧者的模範:牧者本身需要參加小組,在小組中接受並參予牧養和關顧,成為信徒的榜樣。

結語

「小組」模式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感謝神越來越多教會成功地發展小組,帶來教會的成長。其實,小組模式從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使2:46-47)。讓我們擴闊胸襟,倚靠聖靈,謙虛的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和眼光,學習有更美的事奉。

學院一週年感恩餐會

美福神學院一週年感恩餐會於1/28(主日)晚上在Cupertino基督之家第五家舉行。來自灣區各教會及福音機構的牧長、弟兄姐妹約有三百人參加。聚會在下午五點以茶點揭開序幕,六點開始感恩聚會。

聚會中,台福神學院院長劉富理牧師受邀傳講信息,美福學生詩班獻詩,陳院長則報告了學院的事工與今後的展望,包括學院計劃購置校舍的97萬資金,特別求神預備。

晚餐在七點半開始,用餐中並有鄭果、王永信、容保羅等多位資深牧者的勉勵與多達三十個獎品的抽獎。現場歡呼及笑聲不斷,賓主盡歡,聚會在九點結束。感謝主賜給我們一個平安、溫馨、充滿感恩的聚會!

資深牧長與學院老師們合影。

感恩聚會約有三百人參加。

學生詩班獻詩。

陳院長在聚會中報告學院的事工與今後的展望。

學院的學生在餐會中服事。

三藩市新課程一月開始

二○○七年一月二十日開始,本院將於三藩市日落區,舉辦粵語神學課程,歡迎眾教會弟兄姐妹報名參加,可以學位/文憑學分或延伸課程方式修讀。

課程 上課地點 時間
系統神學II:創造論與人觀
陳若愚牧師
恩福播道會 1/20 – 3/17
(2/24不上課)
週六下午2-5 PM
大先知書
熊潤榮老師
溢樂華人浸信會 4/14 – 6/16
(4/21不上課)
週六下午1:45-5:15 PM

詳情可參閲學位及課程網頁。

「中國教會五十年風雨路」講座

學院在10/28晚間請到世華研究中心的李亞丁博士主講「中國教會五十年風雨路」,向同學們介紹中國教會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與現況。

牧養輔導課與資深牧者座談

本學院的牧養輔導課讓學生們與資深牧者座談,探討牧會要訣和植堂策略,並有問題解答,透過個別指導或小組模式,培育學生更有效的牧養教會。
圖為週一晚上阮長老與學生們分享經驗。

8/26秋季班招生開放日

本學院的秋季班招生開放日於8/26於Sunnyvale校本部舉行,除了聖樂五重唱精彩演出的詩歌外,還有師生同樂的「大家一起來」(Family Feud)遊戲,並由周學信博士與有志裝備的弟兄姐妹分享專題。將近百位新舊師生同聚一堂,共享豐盛的晚餐,共度一個充實、輕鬆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