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雞初試啼聲

朱瑞福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在台灣的幾次選舉中無往不利。我問他祕訣何在,他說:「任何一位選民出事,我總是第一個趕到現場問候他。若有一選民生病住院,我至少去看望三次。」所以選民不得不把票投給他。

一個人為了選票所付出之關愛,遠超過一般牧師。我佩服他如此高瞻遠矚。他所付的代價遠超過一位牧者。我也見過一些牧者在講台上常自誇說:「我從小熟讀聖經」,也把聖經中的「愛」解釋得淋漓盡致,但是能說不能行,一個禮拜也沒有打過一次電話關懷弟兄姊妹,更別提上醫院看望。熟讀聖經所學何事?

我的這位同學正應驗了主耶穌所說:「今生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所以我對自己說,我要花時間去關懷弟兄姊妹:住院的,幾乎隔一天就去看一次;年長的,也常以電話問候。

兩年前,牧師面試我時第一句話是:「我們不需要一位很會解經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能幫助弟兄姊妹解決困難的。」當然這句話未必完全正確。後來我發現,弟兄姊妹渴望有像主耶穌般的牧者,凡事都能,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叫人皆大歡喜。但往往事與願違,當我為病人禱告沒有看見果效時,我也會問:「神啊,你在那裡?」

記得我上任時,第一件事是帶領查經,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要解釋清楚。一般來說,查經班上弟兄姊妹甚少開口,也不會為難你。但是你自己需要有充分的準備,把真理有條有理地說清楚。至於如何去幫助弟兄姊妹,就不容易,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而他們有的需要專業輔導和愛心,不單是一般的關懷。

我們教會內有一位患精神病的弟兄,五十多歲。他常覺得人在跟踪他、害他。他的病態嚴重,既不承認自己有病,也不願意吃藥。這情況之下,我能作什麼?除了禱告,勸他看專業精神科醫生之外,也無計可施。

教會中有些信徒,聽從某些偏差的教導,執迷不悟。我們也應當機立斷,保持教會的純正。舊金山地區有許多異端的信徒,上門向你傳播歪理。牧者們要挺身而出,捍衛真理。事實上聖經中的金玉良言足夠我們在任何狀況下使用,一生受用無窮,但是如何應用出來,那就要考驗你的智慧了。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既無雄才大略,也不懂什麼改革、創新、策略。別人不喜歡做的,我一一承包下來。只要我能力所及的,我都全力以赴,不放棄。

我非常感謝美福多年來的栽培:師長們的教晦,不論是專任還是兼任老師,都傾囊相授,使我銘記在心。美福的課程豐富,大部份課程我都很喜歡。幾年以來,風中來、雨裡去,我也從不以為苦,也沒有認為自己做了一件要後悔的事。我只後悔去了讀化學博士,以致錯過發財良機(一笑!)。如今我很喜樂,因為上帝很愛我。我在教會服事兩年以來,弟兄姊妹對我疼愛有加,並沒有如傳言中執事與傳道人對立。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日子過得很充實。我這老公雞不奢望「一鳴驚人」,還需要各位多多代禱。

操練「簡樸」

熊潤榮博士


在基督教眾多靈命傳統中,「簡樸」(Simplicity)可以指個人的一種美德和生活、對神的純一心態、默觀禱告的狀態等。

聖經與發展

在舊約聖經中,「簡樸」的概念是聯系到正直(integrity)、整全(perfection)和內心真誠等,所以在七十士譯本中,它們常被翻為haplous(簡樸,simple)。這個字在新約福音書是譯作「明亮,sound」–耶穌說:「你的眼睛若暸亮(簡樸),全身就光明」太6:22,路11:34)。在其他書信,haplotes(簡樸)則指慷慨捐贈有需要的人(林後8:2,9:10-13,雅1:5)。總合而言:聖經的「簡樸」指委身於神,生活正直、有愛心,心思單純。

早期教會傳統把聖經「簡樸」的概念應用到默觀(contemplation)和與神合一的操練上。如教父們所說: God is infinite in his simplicity and simple by reason of his infinity(神的簡樸是無限的,而祂的無限是簡樸的)。又如:Simplicity of intention gathers into the unity of the spirit the scattered forces of the soul, and unites the spirit itself with God.(意志的簡樸使人的靈魂與神合一)。

來到近代北美社會,「簡樸」進一步發展為生活簡樸、簡單、不實行「自我主義」的物質消費,同時也注重內心的簡樸,與神同行。這是可嘉的,因為美國人口只佔全球人口5%,卻佔用了全球的資源24%。相比下,全球大部分的人口,都活在貧窮之中。

「簡樸生活」的定義和操練

「簡樸生活」可定義為「實踐一種不過度耗用、貪得無厭和覬覦他人物質的生活方式,以致我們能夠更親近神,更主動關懷人和服事他們。」當我們進入簡樸,定睛在耶穌身上,我們就可以過一種不被焦慮困擾和戀慕物質和錢財的生活。活得簡樸是人自願選擇的生活方式,基於進一步實踐信仰而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和個人耗用,以便能與那些缺乏的人分享物質資源。這有別於本性節儉,一味積財。簡樸生活並不是律法主義式的生活。聖經並無訂下任何規條,要求我們只可以使用多少錢或存多少錢。除了簡樸,聖經也要我們生活有智慧、享受神的賜予(傳5:19)。操練簡樸的方法如:慷慨施捨(提前6:18)、憐憫(羅12:8)、接待(彼前4:9)和自甘貧窮(林前13:1-3)。其他方式:不崇尚名牌和設計師品牌,而是選購合用和耐用的。還有,在有需用時才購物。

「簡樸」的益處

簡樸會帶給我們平安和知足,那管人生境遇是平順豐足或迂廻曲折。簡樸使我們內在的態度有焦點,幫助我們敏感於神的恩典、供應和指引。我們會看見所擁有的一切皆是神的恩典而非權利;我們會了解到我們抓緊的東西,其實並不是屬於我們的;我們會更喜樂,更會感恩。

簡樸使我們邁向更自由的生活,不再沉溺於物質和短暫的事物。其實,許多生活的體驗是來自人對身邊的人、事和物的關注,而非只顧個人財富和享受的多寡。諸如好朋友相聚、獨自到公園、圖書館,或是到樹林去散步等,這些生活可以帶來更大的滿足。
簡樸幫助我們抗衡身處的文化,得以更自由地敬拜耶穌,享受神,甚至宣講福音。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阮雄長老


馬太(28:16-20)和馬可(16:14-18)都記載了主向十一個門徒顯現,並且托付了「大使命」給他們。馬太福音5-7章記述主耶穌在加利利的山上宣講祂著名的講章「登山寶訓」,而在升天之前,主又再一次於加利利的山上頒佈祂的「大使命」。登山寶訓是對信徒頒佈「天國之義」的原則,也就是耶穌基督的「律法新釋」。「大使命」(太28:16-20)是主耶穌給門徒和教會的「新使命」。這段經文有四個要點:

一、在敬拜中領受使命

門徒看見了復活的主,就向主耶穌俯伏敬拜(太28:17),他們是在敬拜中領受大使命的。大約十七年之後,在安提阿的保羅和巴拿巴等五位同工也是在事奉(NIV翻譯為敬拜worship)、禁食禱告中領受了聖靈的差派去宣教(徒13:1-3)。敬拜不但將榮耀尊貴歸給神,也是謙卑自己。神樂意在人敬拜衪時顯明祂的旨意。馬太福音記載主耶穌誕生的時候,有東方的博士來拜「新生的王」,末段則記載十一位門徒向「復活的主」下拜。祂不但要受到門徒的敬拜,也要門徒把福音傳給萬民。

二、主得了尊貴、榮耀、權柄,所以要使萬民敬拜事奉祂

主耶穌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太28:18),這是應驗但以理書的預言:「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但7:13-14)。以賽亞也預言說:「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賽9:6-7)。「福音」使萬民成為門徒,這時候祂得了權柄,所以萬民應當敬拜、事奉祂。

三、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馬太福音28:19這句話中「使作主的門徒」是唯一的命令式主句,也是大使命的重點。而「去 going」、「施洗 baptizing」和「教訓 teaching」三個字都是分詞。如何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呢?就是要「去」、「施洗」和「教訓」。「去」是離開、出去、前往的意思。首先要離開信徒的群體、進入到教會以外的人群當中。這群體可能是在本地,也有的是在外地。向他們傳福音,使他們信主,為他們「施洗」。又要以主的吩咐、也就是聖經的真理來教訓造就他們,使他們成為「門徒」,就是聽了教訓後會去「遵守」的人,正如主耶穌強調:遵行神的話,就像聰明人把房屋建造在磐石上那麼堅固,經得起考驗(太7:24-27)。並且、主耶穌已經得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所以門徒也可以帶著王的權柄和使命,是應該有信心無所畏懼地去傳福音。「使萬民作我的門徒」是神應許亞伯拉罕「萬族都要因他得福」(創12:3) 的至終應驗, 而祝福萬民的使命已落在教會的身上了。

四、主同在與主再來

馬太開卷提到主耶穌的名字為「以馬內利」(太1:23),在最後一節經文再以「主就常與你們同在」為回應。「…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是強調主的同在是不看環境的、是恆常的,是「記住!我要常跟你們同在」,是要門徒知道他們遵行主的使命時,是一定不會孤單和懼怕的,也不會困乏和失敗!

主耶穌升天之前曾經吩咐門徒要把福音傳到地極: 「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末期」也就是「主再來」。主的心意是願意萬人得救 (提前2:4),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所以,我們傳福音是遵行主的吩咐, 並盼望等候主再來。

教會既然有了「主同在」的應許,就應該認真地遵行大使命。當福音傳遍天下的時候,主耶穌就會再來了。我們不妨先自問:我是主的「門徒」嗎? 我願意參予「去」、「施洗」、「教導」、「訓練門徒」等事奉嗎? 我常經歷神的同在嗎? 讓「大使命」先從我開始做起,先自己蒙福,再使別人蒙福音之福 !

牧師的心腸/工場

陳榮超牧師


牧者的「心腸/工場」,英語是feel/field,中英文都是雙關語。「心腸」是牧者的感覺,「工場」是我們牧養的群羊。從牧養的角度來看,心腸和工場都需要關注,好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實際的角度看,兩面如何平衡是關鍵問題。

一、什麼是「對」的教會增長模式?

作為教牧人員,面對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希望教會能夠增長,但是應如何增長?我們會羡慕大型教會。自從馬鞍峰和核桃溪兩個巨型教會帶來教會增長學的研究後,大家就想;如果我們像他們做得「對」,就能夠達到這兩教會的增長速度。問題是什麼是 「對」? 是否找到了「對」的模式就一定能找到增長的秘訣?

為了要尋找一個「對」的模式,教牧人員面對的困惑是;數字的增長成為主要目的。即使教會執事不過問,牧者心中也有一種壓力,希望可以努力增加人數。結果是心腸和工場彼此對立,失去平衡。

為了增加人數,牧者往往饑不擇食,盼望儘量增加活動,看外面有什麼模式流行,就想搬來應用。比方說有某教會辦青年工作辦得好,是否你就要辦青年中心?有些牧師認為要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因此服裝要穿品牌、破裂的牛仔褲、可能還帶一個小耳環,稱我「阿哥」等等。又或者聘請一位年輕牧師來安排青年活動;當然,要滿足家長的諸般要求,這位年輕牧師又要面對許多壓力。

又或者某教會辦社區服務吸引了很多人,所以大家也爭著辦。美國華人教會,特別是在華埠的教會,受很大的壓力要辦英語補習班、入籍班和保健諮詢等。問題是80%的會眾都不住在華埠,很多人只是每個禮拜天來教會而已。要辦社區服務很難,最後請外人來辦,自己和會眾都沒有時間來參予,失去了意義。

有些教會以輔導為主,希望要使人得到幫助。問題是牧師是不是要扮演一個社工,而會眾又是否認同呢?我認識一位牧師,拿到教牧輔導的博士學位。他要推動教會在華人社區搞復康中心,單人匹馬做了很多功夫。到最後,因為教會某些成員不認同而離職。

我想無論是搞任何活動,如果教會的群體意識淡化了,信徒對教會的活動不認同不參予,慢慢也會與牧者之領導脫節。我們要吸引人?「吸引人」可能成為一個陷阱。

二、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

教會牧養離不開講臺信息的供應,牧者講道要有神學路線,但是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對」的神學路線?真是眾說紛紜。

第一種是無聲的神學路線:有一段時期,大家都很追求修道院寧靜修道的模式。「屬靈操練禮讚」(傅士德著,周天和譯)很吸引教牧人員,特別因過去基督教傳統在這方面弱,沒有天主教在靈修神學課題上那麼豐富。危險是:把追求神秘經驗等同了屬靈高峰的尋求。

第二種是鬧鐘式的路線:特別在六四之後,一些美國華人基督教團體覺得教會需要為社會公義講話。牧者受到壓力,可能講章偏向了舊約先知的書卷,講大量審判信息,還有提倡綠色和平、綠色神學等。但不是每個牧者都能夠勝任這樣做,結果對工場牧養群羊的關懷反而減少了,也引發教會內部衝突。

第三種是真理鐘聲路線:有一位牧者,連續三年,每年的講臺信息內容不變,因為他認為這是全人類都要聽的真理鐘聲。他的心腸是好的,只是對工場的需求沒有感覺,對會眾的信息消化能力缺少理解,形成了心腸和工場的不平衡。

三、心腸與工場 Feel/Field

牧者要找感覺必要多花時間認識你的牧養對象。當年公牛隊連贏冠軍,記者就訪問最佳球手米高佐敦,好幾次都是在最後一秒鐘時,他能夠在對方球員緊迫防守和攔截中射入而奠定勝局,那球是怎麼決定的?他說:「我感覺到的!」他這個感覺並不是碰運氣的意思,因為其他球員都知道,每次比賽前,米高佐敦會一個人在球場勤奮練習。他清楚了解球場每一個位置和射球角度,以致他的人、球和場地已經是連成一體了。

我們要對工場有感覺,先要了解我們牧養的群羊是怎樣的。我們要好好回到耶穌大牧者的樣式,來感覺如何去愛羊群,把心腸和工場二者平衡配合,方能達到最好的果效。

榮耀歸於神

葉惠如


神對每一個人的引導,各有不同。你很難想像,在台灣時壓跟兒都沒接觸過基督教的我,今天竟然成了個基督徒。過去拼命在拜拜,甚至相信算命的說我會出國,而喜在心頭。如今人在美國,卻深信這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有祂的美意。感謝讚美主,祂一路的引領,讓我認識了祂,「過去的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在人生的路上,就好像是重新再活一回似的。

在德州阿靈頓(Arlington)時,透過教會弟兄姐妹的愛心,嚐到「主愛」的滋味,從此踏進教會。初信主時,已經歷許多神奇妙的恩典。詩篇8:4「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這是我第一次對神回應的話。

其後透過各樣事情,經歷神的信實,堅固我對祂的信心。我開始學習參予教會的事奉,嚐盡了與主同在的福份;其中莫過於進入神學院進修這事,到現在連我自己都還覺得好像在夢中,多麼不可思議。一直以來,因工作的關係,往往錯過許多上主日學的機會,心中常有遺憾。美福成立之初,我存著「花錢去上主日學」的心態,偷偷的問神:「這是你為我預備的嗎?」下了班便到神學院上課,不會影響正常的服事,心中真是躍躍欲試,卻不敢聲張,怕人家笑話。然而神藉著阮師母的鼓勵,我進了美福學習。

美福的陳院長和熊老師,因著對同學的關愛,努力的安排最優秀的老師來開課。陳院長在「系統神學」上幫助我開闊在神學知識上的領域。程國儀老師的「師生小組」,使我們在課堂上彼此有更深的認識,甚至走出去,關懷我們不認識卻又有需要的人,藉著禱告把神的愛傳出去。熊老師的「靈命塑造」,使我重新在神面前,建立與祂的關係;幾個靈命操練,隨時提醒我需要改進的地方。蔡金玲老師在每一卷書的詳細解說,更是讓我們每一位同學津津樂「道」。此外,我們還有從其他地方、甚至海外的專業老師來授課。更絕的是,在美福,同學裡很多是教會的長老、執事或主要同工,在服事上的學習,更不是書本裡學得到的呢!

當我第一次坐在課室裡上課,重新當學生時,我就已經愛上了這樣的身份,這真是個「另類的享受」。學習過程中,壓力在所難免,尤其是寫報告、交作業,對我們這些「老」學生而言,真是苦不堪言,甚至曾經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但我感謝神,外子的鼓勵和支持,加上學院老師給我們的恩典多多,同學之間彼此的關懷和幫助,讓我一直走到現在。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願榮耀歸於祂。

難得的恩典

容保羅牧師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美福神學院五週年的感恩募款晚會,我們能參予盛會,感到非常歡欣快樂。

我在此與你們分享神藉使徒保羅在林後8:1-5的話:
「弟兄們,我現在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典告訴你們:他們在患難中受到極大的考驗的時候,他們滿溢的喜樂和極度的貧乏,匯流出豐厚的慷慨來。我可以作證,他們是按著能力,並且是超過了能力,自動地再三懇求我們,准許他們在供應聖徒的事上有分。他們超過了我們所期望的,照著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然後獻給我們。」

我以「難得的恩典」為信息的題目,因為這是不容易得、非常寶貴、上帝所賜的恩典;這也不是我們配得,或憑努力可換取來的。這是什麼恩典?就是馬其頓教會從神而來、樂善好施、供應聖徒、支持聖工的厚恩。保羅很欣賞他們,雖然身處患難,受到極大的考驗,但仍滿有喜樂,並在極度的貧乏中,匯流出豐厚的慷慨。

我在此願意分享我的見證。多年前,在我修讀神學時,生活很窮困,當時我得到澳洲幣五元的資助,本可多買幾本屬靈書籍,或打幾個電話給師母(當時我的女友)以慰相思,但神卻感動我把錢贈與一位有需要的同學,我就這樣做了。其後,我感到極大的喜樂。這事以後,我一直蒙神的恩典,完成學業,不斷學習多與別人分享,又支持神學教育,至今事奉主已有46年。

很多時候,以愛心作金錢奉獻的弟兄姊妹,不一定知道誰是受惠者,或神如何使用這些金錢,去造就不同的人。但神是全知全能的,祂自會安排。以我自己為例,我常常看到弟兄姊妹慷慨的奉獻,和神學院師長同工的辛勞,都結出纍纍果實;而神交託予我的各樣任務,有時看來好像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往往都能一一完成,感謝主恩!

支持神學教育,不單是支持老師們的生活所需、同學們的助學金,還有購置院舍、圖書館的擴充、老師的研究和寫作,和師資儲備計劃等等,實在不簡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天國的重要事工。因此,信徒除了積極奉獻予自己的教會外,更應多支持神學教育,使神國的工作能順利的開展,這樣的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我還記得,華人教會領袖於一九七二年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華文神學教育研討會,之後成立了華人神學教育促進會,不久便有多間華文神學研究院相繼成立,而大額獻金隨即陸續出現,部分更投資於聖經研究,包括聖經新譯本和出版註釋等,使各地華人信徒大大蒙福。

在此謹鼓勵眾弟兄姊妹們,不要只是「量力而為」,乃是要學習超過了能力地奉獻,好像馬其頓眾教會一樣。我祈求聖靈感動你們,把原來心目中的奉獻金額加以調整提高,變成「豐厚的慷慨」。這樣,你們必能經歷神所賜、心中滿溢的喜樂,更會經歷神厚賜恩典,更有能力奉獻!願主厚厚施恩予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叫你們樂善好施、榮神益人!又願祂大大賜福予「美福神學院」,為普世華人教會作更大的事,完成主耶穌的大使命!

(容牧師為環球聖經公會及天道之榮休會長。本文乃6月6日美福感恩餐會中信息之摘要。)

讀神學、要趁早

傅惠苔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要念神學,因為我在一個不鼓勵念神學的教會傳統中成長。在一次的很偶然的機會中,經別人大力地推薦,我來美福旁聽了一堂課。當時是抱著一個懷疑與好奇的心情來上課的。心裡想著:真的有像他們說的這麼好嗎?這一下子可不得了,上了一門課後我就上了癮。還記得第一門課上的是熊老師的「舊約歷史書概論」。歷史書我也讀過幾遍,覺得自己還算熟。上完課才知道自己實在是什麼都不懂,只是井底之蛙。很快地我從一個旁聽生,申請成為一個正式修學分的學生。

一轉眼就是四年了,今年年底我可能可以畢業了。回想這四年來的學習,幾乎每一門課都使我獲益不淺。幾門印象特別深的課有:四門陳院長的系統神學,熊老師的釋經學、靈命塑造與舊約神學,蔡老師的摩西五經與大先知書,李老師的三門教會歷史課。這些課不只是幫助我在教會裏教課,也讓我在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上,多了一點的深度。還有其他一些課像宣教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教牧輔導,也叫我的服事多一些的寬度。特別感謝神的是,在師生小組的團契裏,我有幸被安排和幾位不同教會的長執在同一個小組裏。從這些同學的分享,我學習從牧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也學習如何去作忠心而良善的僕人。

上課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每一次上課都是如沐春風。但是準備考試和寫報告,就顯得很痛苦了。可是「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咀嚼所學的。讀經、讀書、找資料、反覆思想,然後寫成一篇篇的報告。每一次好像都要經歷這個「生產之苦」,但對我們獨立思考都大有益處。

讀書、做功課不只是一個頭腦的運動,也是一個心的活動。還記得在「中國教會歷史」這一門課,李老師給的功課其中之一,是讀一個宣教士的傳記,然後寫摘要和回饋。李老師指定給我的,是在抗戰時期來中國的一位美國宣教士。這位宣教士名不見經傳,我也從來沒聽過他的名字。我每天下班之後,就寫一點,用了一個星期才寫完,而我也足足哭了一個星期:不是因為功課太難,乃是我被這位宣教士深深的感動。我驚嘆神用一些寂寂無名的人,來顯明祂對我們中國人的大愛。

從老師的身上,我學習他們忠心的服事,和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認真與執著。老師常和我們分享他們信仰上的掙扎與學習,讓我體會到我們的信仰是一個很實際的信仰,我們的神是一位信實的神。

如果你考慮念神學,要趁早。不要像我一樣,五十歲了才來念神學,常常念得腰酸背痛。雖然有一點辛苦,但是仍然非常值得。

愛在美福

黃少華


「少華,好些了嗎?」

每當聽到老師和同學們關愛的聲音,心中就感到無比的溫馨和感恩,對於從小體弱多病的我而言,美福就好像「家」一樣的溫暖。在悲傷時同哀傷,喜樂時同歡樂,病痛時為我禱告,美福的老師們就如同我的良師益友mentor一樣,不論是學術性的問題或日常生活上的困擾,都給予我最適當的解答和指導,使我在愛中漸漸增長,慶幸自己是這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中的一員。

美福有最好的師資,每一門課都帶領我進入不同的新領域,開闊了我的眼界和見識,也學習到許多未曾涉及過的知識與學問。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互相幫助,彼此鼓勵,不僅增進了解,也為跨越各種學習的難關而歡喜快樂。記得為了預備《系統神學》的期末考試,同學們同心竭力、腦力激盪,彼此分享最佳的答案,大大地發揮了同誼之愛。《研經法與教學法》更是生動有趣,課堂上有的同學講故事;有的同學展現出編導的才華,將教學內容以戲劇方式呈現出來;還有的使用視頻和幻燈等工具展示出各種不同的資料。老師一邊看著學生們的教學演習,一邊教導,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教學的優缺點。同學們更善意地彼此給予建議,以期更臻完美,歡樂之聲至今言猶在耳,記憶猶新。《實用希伯來文》雖然要背許多單字,但老師採用歌唱方式來幫助我們記憶,同學之間更是彼此幫助,明白怎樣使用網上的原文搜索工具,並根據搜索出來的經文前後文來了解字義,非常的有意思。從《摩西五經》到書卷選讀等課程,課堂中師生間滿有溫情關懷的互動,更是美福的特色之一。

感謝神帶領我進入美福接受裝備,兩年多來的學習實在受益良多,就如同拿到了一把鑰匙,懂得如何去發掘更多的資源寶藏,幫助我未來的服事。感謝神讓我認識了許多同學,有的會是我長久可信靠的朋友和屬靈夥伴,攜手同為神國的事工努力。在美福,我們彼此相愛,我們是基督的門徒,我們由神而生,並且認識 神!但願我能找到神所量給我的位置,讓祂完美的旨意在我的生命中彰顯出來,相信祂必每天親自行在我的前面,引導我走前面的道路。

尋根究底論門訓

程國儀牧師


美國著名基督教作家George Barna 曾說:
「對於許多教牧同工來說,門訓是一個疲於奔命的名詞;對於許多平信徒來說,門訓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字眼。」

最近一篇對美國教會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卻只有百分之三的人認同基督教及聖經的世界觀,且遵守其教導,這真是令人吃驚。這樣看來,宣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在認信與行動之間有極大的差距,也反映出教會在完成大使命上何等不足。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參太28:18-20),不單是要我們領人決志歸主,也要我們帶領他們作主的門徒,教導他們遵守一切主所吩咐的,所以信徒理應也是門徒,過跟隨順服主的生活。正如 John Calvin在《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中所言:
「所有認識神的真知識都從順服主而生。」
教會在門訓上為何失敗?

一、教會領袖對教會成功的定義有偏差
教會增長學稱為 ABC (Attendance, Building, Cash) 的牧會哲學:即聚會人數、自置堂址、奉獻收入,往往成為今日教會成功的指標。當然,很少教會領袖會公開承認是在朝這目標前進。不過,在教會計劃書中所設定的目標和年會報告中,就可見一斑。教牧領袖也可能無意中接受了世界上成功的標準,以外在可見的數量來論成敗,因此也就不必注重門訓了。世界宣明會的 Tom Getman 認為「我們的責任並非增加使人信主受洗加入教會的人數,而是要幫助人決志跟隨耶穌,活出祂的信息。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新約中只出現了三次『基督徒』,但『門徒』卻出現了約269次!」

二、教會領袖認為門訓已經落伍不適用
今天神學院訓練教牧的課程日趨專門化,不少在職教牧忙於惡補神學院內沒有教導或不足的科目,例如:輔導、心理學、管理學等。加上信徒背景多元化,工作家庭社會壓力又重,教牧面對特別需要貼身關顧問題的「小羊」,往往已弄得心力交瘁,哪有時間餘力去門訓信徒?但 David Bosch 在《Transforming Mission》中說:「成為門徒的意義就是下定決心絕不回頭地轉向神和鄰舍,從此一生不停地行走這條路,路上不斷地發掘愛神愛鄰舍的新層面。」

三、信徒錯解救恩、沒有貫徹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被理解為只要舉手表示相信或作一個決志禱告就已經完成了整個信仰的過程,從此生活依然故我,只等著上天堂。A.W.Tozer 在《Jesus, Author of our Faith》中說:「時下流行傳講無痛的基督教,和自然成聖論,己成了即時文化的一部份。祇要倒一點水攪混,再拿起福音單張,你就算是基督徒了!」
不錯,救恩是藉相信基督耶穌的拯救而得,可是神還讓信主以後的基督徒活在世上,作祂的見證,聖經也教導我們要靠主成聖,我們就應繼續認識神的真理,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參羅5-8章,弗4-6章),跟從主的腳蹤、作主門徒、榮神益人。J.C. Blumhardt 在《Thy Kingdom Come 》說:「對耶穌的門徒來說,從頭到尾都是一句話:服從主。我的意思是,『你這信的人,服從你所信的人』,比較『今天相信』更重要。如果單單相信而不服從,那又有什麼益處呢?」

四、信徒誤認門訓是特為「屬靈人」而設的
聖經記載,信主的人就是跟從耶穌、學習耶穌的「學生(或學徒)」,也就是門徒,新約稱之為「道上的人」(People of the Way)。後來福音傳到了安提阿,耶穌的門徒才被稱為「基督徒」(徒11:26) ,直到今天。所以,門徒包括了每一位基督徒,不單是特別長進的信徒。百多年前,A. B. Bruce 寫了一本經典之書《Training of the Twelve》,指出四福音裏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耶穌如何訓練門徒」;耶穌要叫受過訓練的門徒去帶領人信主,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麥卡瑟稱門徒為《十二位平常人》,都不是靈性超凡的人,卻跟隨一位靈性非常的主,被祂改變了生命。

五、教會誤解門訓的內容和特色
許多人以為門訓只是一些小組化單向教導或學習,其作用已被其他小組取代,如:查經小組、互助小組、成長小組、代禱小組。而且坊間門訓的材料大都是翻譯,還沒有為華人信徒度身訂造的。其實門訓就是跟隨基督的腳踪,活出主的生命,也就是傳承那因領受了福音而被聖靈改變的生命。當然人若沒有自己作過門徒,也很難教導他人作門徒。
Bruce還指出耶穌對門徒的三個呼召,它們(加上我以下的第四點)也是我們跟隨耶穌與門訓事工的重心。
約1:39記載主對兩個門徒說:「你們來看」。這是耶穌的第一個呼召,就是「我做,你看,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可3:14耶穌呼召門徒要「常和自己同在」。這可說是「我做,你幫忙,我們坐下來談」的模式。
耶穌呼召門徒出外傳道,然後回來匯報(可6:7,30)。這就是「你做,我幫忙;你坐下,我們談」的模式。

耶穌在升天前頒佈大使命,告訴門徒「要去」,祂接著離開世界,讓門徒自己去做。人必須首先來到耶穌跟前接受訓練,然後才能夠出去承擔使命。今天,成功的門徒訓練也是如此:導師需要往另一個崗位事奉時,應學會在離開前,把工作交給受過訓練的門徒來接手。
以上就是耶穌訓練門徒的四個步驟。最後,我們應該自問:自己是否有耶穌的呼召?曾否跟隨別人作主門徒?是否明白在成長中應該努力成為他人屬靈的父母親?

程牧師為 Menlo Park 基督之家第一家主任牧師、本院客座教授

約伯記中苦難的倫理

:約伯是個義人,為何他要受苦呢?神容讓祂受苦是神不對嗎?

:苦難的倫理非一般的倫理。一般的倫理只涉及人的品格﹑道德﹑價值判斷﹐並人與人相處的規範。苦難的倫理涉及神的公義﹑責任和道德。神是有絕對的主權﹐但有主權就可以隨意使人受苦嗎﹖約伯是個義人,神兩次宣告他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1:8;2:3)。神若果是為刑罰約伯而使他受苦,這是不對的。神使約伯受苦是因爲撒旦的挑戰,可是神沒有告訴約伯其中的原因。

神使義人受苦的道德問題

神沒有得到約伯的同意,就使他無辜受苦,這是應該的嗎?現代的人都會說不應該。不過,對接受聖經權威的信徒來説,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乃是神絕對可以這樣做。在舊約時代,主人有權任用他的僕人,元帥有權命令士兵往前綫犧牲。問題的關鍵是神的道德。一個好的主人,不會過份奴役僕人,使僕人失去基本的權益;好的元帥要士兵犧牲得有價值和意義才是合理。否則的話,主人或元帥就是弄權。神沒有奪取約伯的基本權益,神兩次攔阻撒旦傷害約伯的生命(1:12,2:6);還有,神容讓約伯向祂投訴。此外,神容許撒旦攻擊約伯的原因,是要以約伯為一個戰場。戰爭的成敗帶有嚴重的意義:若約伯失敗,神的榮耀會受虧損,神以後也很難管理撒旦。由此可見,神其實是非常信任約伯,委以大任;約伯受苦是有崇高的意義的。

神負責約伯的苦難

好的主人和元帥會負責他們的決定,而補償僕人的艱辛和士兵的犧牲。經文說明﹐神承認無故毀滅義人約伯(2:3); 作者也寫下是神降災給約伯的(1:16﹐42:11)。故此,神要負責約伯的苦難。在約伯記結尾時,神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42:12),神使約伯得囘失去的財產,而且多加一倍。從以色列人法律的傳統來看(出22:4,7,9),這表示神是負責任的、是公義的。神所行的都符合祂啟示人的律法。還有﹐神與約伯相遇,與他說話;使約伯從風聞有神,到親眼看見神(42:5)。

我們的應用

不少時候,我們接受神有權使人受苦,但我們會苦苦要求神解釋。從約伯記來看,神沒有回答約伯的哀問,神只與他相遇。約伯與神相遇後,他不再要求解釋,他只是敬拜神。讓我們學習在苦難中尋求與神相遇,而不是解釋。我們需要相信﹐神是有倫理的神。我們如何能相信呢?答案是十字架。在那裡,基督忍受最大的苦難,為要救贖我們,因祂愛我們。也因為十字架,我們可以肯定盼望:神是使人死而復活的神,祂就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