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畢業典禮畢業生致辭

梁恩玲


尊敬的熊院長、老師、牧長、來賓及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向辛勤栽培我們的熊院長、程牧師、以及今天沒有來到現場的所有老師及家長、家屬表示由衷的感謝!

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畢業生感言。在畢業的同學中,有許多比我優秀的同學,他們有豐富的牧會經驗,因此我更加知道這全然是上帝的恩典。我的心情很複雜,可以用三個詞形容:第一是感恩,第二是留戀,第三是立志。

感恩,因為美福是上帝恩典的管道。美福給了我學習聖經和神學知識的機會,拓寬了我的視野,加深了對聖經和神學的理解,特別是舊約部分。來美福之前,我一直很想找一個老師,可以深入輔導我學習舊約聖經。這個願望,在來美福之後實現了,因為美福的熊院長正是舊約專家,這點在我來美福之前是不知道的。感謝上帝奇妙的帶領。不僅知識層面的學習,美福還提供推薦到教會實習的機會,到機構做義工的機會,強調在個人生活中、在集體生活中操練靈命。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靈命操練,美福給每個學生配有導師。從導師那裡,我得到了非常多一對一及時的輔導,不論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教會服侍方面,使我受益匪淺,使我的靈命健康成長。從2013年1月份開始在美福修課,四年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不知不覺中,我從一個沒有講道經驗的平信徒,成長為美國長老會的按牧實習生候選人,從在廈門單一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到在灣區跨種族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會服侍,這都是上帝藉著美福賜給我的祝福,一切都是恩典。

留戀,因為美福是上帝愛的管道。美福雖然是很小的學校,但卻有很多的愛。初到舊金山機場,已經是凌晨2點,Joy老師不辭辛苦,已經在候機廳等候接機。 Olivia老師不僅熟知國際學生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而且好幾次主動、提前提醒我關於實習和畢業的時間規劃。熊院長是我的屬靈導師,除了每兩週一次的師生小組輔導,其餘四年來無數次一對一輔導,沒有一次被拒絕。不論是否預約,或者臨時緊急情況,熊老師總能放下手頭正在辦的事,耐心地聆聽輔導。還有程國儀牧師、池耀興牧師、張茝芬老師不僅在課堂上授課,在課外還為我們禱告,甚至給同學介紹對象,做婚姻輔導等……屬靈的榜樣不僅在課堂上,也在生活中。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列舉。從我一開始接觸美福到臨近畢業,回憶中滿滿的都是愛。用一句美福的名言總結,就是「不論高山低谷,美福陪你一起走過」。

立志,因為美福是上帝裝備和差派僕人的管道。美福存在的起因,美福存在的使命,是裝備有見識又忠心的僕人,被主使用。四年前,我因著上帝的呼召,來到美福,在這裡領受上帝豐盛的恩,在老師同學教會眾弟兄姐妹的愛中成長。如今,畢業了!但畢業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願我主耶穌基督長闊高深的愛激勵我,激勵我們每一位畢業生,在新的征程上,繼續服侍主,服侍人。

最後以熊院長教導我們的一句話共勉:「學術不是我們的生活。然而,神要我們忠心。一個學術卓越的學者可能在神面前不是無愧的工人,但一個不努力的學生不會在神面前是無愧的工人。」請允許我代表今年所有畢業生,再次立志:「主阿,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謝謝!

美福神學院《回顧2016年》

感謝神,學院於6月4日晚上舉行了餐會,許多關心和支持美福的弟兄姐妹們出席。參會上,美福詩班獻唱了《袮昔在今在永在》,也播放了美福學院的 《回顧2016》。

2017年春季課程 (四月至六月)

2017春季(四月至六月)

課程 老師 日期/時間
師生小組 熊潤榮博士
程國儀牧師
1/16-4/24
基督教倫理學 方鎮明博士 4/3-5/22
世界教會歷史 I 美福神學院 4/3-6/12
大先知書 熊潤榮博士 4/11-6/27
影片拍攝與剪接 III 賴嘉思老師 4/5-5/24
電鋼琴伴奏 I/II 崔美杰老師 4/6-6/22
音樂理論 程季鳴老師 4/5-5/24
視唱練耳 I/II 崔美杰老師 4/6-5/25
新約如何引用舊約聖經 熊潤榮博士 4/1-6/30

週六早會10:30am-11:00am

2017年冬季課程 (一月至三月)

2017冬季(一月至三月)

課程 老師 日期/時間
師生小組 熊潤榮博士
程國儀牧師
1/16-4/24
系統神學III:基督論與救贖論 方鎮明博士 1/9-2/27
摩西五經 熊潤榮博士 1/10-3/7
中國教會歷史 II 美福神學院 1/16-3/20
靈命塑造 II 熊潤榮博士 1/19-3/9
教會植堂 冼志儉博士 3/16-3/21
影片拍攝與剪接 II 賴嘉思老師 1/11-3/1
電鋼琴伴奏 I/II 崔美杰老師 1/4-3/22
音樂理論 程季鳴老師 1/12-3/2
視唱練耳 I/II 崔美杰老師 1/12-3/2

週六早會10:30am-11:00am

「教會衝突與疏解」研討會

研討會由茂盛顧問、美福基金會、美福神學院聯合舉辦。國語研討會在「聖荷西華人浸信會」(2215 Curtner Av, Campbell) 舉行。日期:一月21日(週六);時間:9:30 am – 12:30 pm。由劉哲沛律師主講「跨越教會和睦的關卡」、邱清萍牧師主講「教會生活與差異的處理」。

粵語研討會在「溢樂華人浸信會」(3638 Lawton St,San Francisco)舉行。日期:一月28日(週六);時間:9:30 am – 12:30 pm。由周金鐘長老主講「創造性的張力」、李耀宗博士主講「教會衝突處理」。

歡迎所有信徒、教會領袖、牧者參與!免費入座。

「美福」第八屆畢業典禮

「美福」第八屆畢業典禮於十二月3日(週六)在「佳音教會」圓滿結束。典禮中有程國儀牧師證道,熊院長勸勉。眾多親友、教會弟兄姐妹與牧者參加,典禮後與畢業同學一起歡樂交通,享用茶點,見證神的恩典。

畢業及服事感言

秦恩膏


2016年12月3日,我以「聖經研究碩士」的身份從美福畢業了,在神的帶領下,我來到「愛城華人播道會」(CEFCA)開始為期一年的教會服事,這是一間相對「年輕」且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

感謝神,在兩年多前帶領我來到美福神學院,接受各位老師豐富的神學裝備和屬靈造就,使我今天可以有機會來全時間的服事神。兩年裡我在美福學到很多,收穫很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如果說在美福最大的得著是什麼,我想就是透過這兩年的經歷和學習,讓我認識到「學習」本身的重要性。愈是學習、裝備,我就愈是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有限」,所以每一次要上講台,我都需要打起十分的精神來預備和禱告,因為我實在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我所教導、宣講的信息,太多時候都只是自己片面的理解,甚至會有錯誤,這使我常常存著「恐懼戰兢」的心來服事神。然而,不是僅有「恐懼」和「戰兢」,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每一次當我在聖靈的帶領下,得著新的亮光,對神有了新的認識,那種「滿足」和「喜樂」,也不是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來的,並且能夠向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得著,又是一件讓人喜樂且有意義的事情。

誠如熊院長在「研經法與教學法」課上所教導的:「教師若今天停止成長,明天就當停止教導」,因為「沒有成長,就不會有教學的熱情」。好的老師,本身「不斷在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教導別人的同時,也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20)」。

正是帶著這樣的認識和提醒,在神奇妙的帶領下,我畢業後所服事的教會,恰好是一間充滿挑戰的,知識分子居多的教會,成員多是大學教授或學生。這個新的環境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使我成長更快,弟兄姊妹們的知識水平,對學術的追求和嚴謹態度,都成為我服事的挑戰,但感謝神,他們表達出從神而來的愛心和鼓勵,使我不至於膽怯。在具體的服事過程中,我必須非常小心的預備自己每一次宣講的信息,並且用適當的言語表述出來。在預備和宣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成長的更快了,在研讀神話語的過程中,對神的話語也有了更清晰、準確的認識,我自己成為首先被神話語造就的人。

雖然服事的道路上挑戰不斷,但是藉著聖靈的引導,眾弟兄姊妹和同工們的鼓勵,我相信神會帶領我,在祂的恩典裡,一路成長,一路走下去。

在恩典中遇見婚姻

江聖潮 & 梁恩玲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 – 聖潮

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和我妻子不會相遇。從時間上來說,如果按著恩玲原定的學習計劃,我們不會相遇。她從2013年1月開始在美福神學院學習道學碩士課程,計劃是2015年12月畢業。出於某些原因,到了2015年第四季度,她還有兩門課程沒有修完,需要在2016年繼續選修。卻也因此,遇見了我。我於2016年2月來到美福,開始我的神學課程學習。從文化、性格上來說,我們有許多的衝突。這一點,在開始交往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雖然我們都是中國人,可以用同一種語言交流;雖然我們都是MBA專業,有類似的工作經歷背景;雖然我們雙方的家庭都是幾代基督徒,有共同的信仰-耶穌基督。但是,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我來自上海,她來自廈門; 我們成長背景很不一樣;我從中國剛剛來到美國,還沒有渡過 culture shock 的階段,她來美國的時間比較久,已經漸漸適應本地文化。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不是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觀點有差異,才會引起各種誤會和衝突。我們甚至對同一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們只會在衝突中漸行漸遠,而不會是在衝突中增進了解、在衝突中認識對方和自己,直到有一天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神回應了我的禱告 – 恩玲

我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大約十年前,在一次禁食禱告中,我向主禱告說:「主啊,我不要離婚。」可是那一次,主沒有聽我的禱告。雖然結果不如己意,但是,在那一次的禁食禱告中,我卻意外地在腦海中看到一副畫面。我看到主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我忍不住痛哭流涕,主耶穌死了!這個畫面故事,從小到大,不知道聽過多少遍,直到這一次,我才傷心欲絕。以前,我以為耶穌為我們死,直到這一次,我才清楚地知道,耶穌是為我而死。我深深地看到自己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人,應該是我,耶穌卻替我而死,我才有機會活著。主為我而死,我願為主而活。從此以後,每逢想到這個畫面,總能令我熱淚盈眶。十架的愛,何等奇妙,我生命從此不再一樣。後來,我向主禱告:「主啊,如果我不再有婚姻,我對祢也沒有任何埋怨。如果祢再賜我婚姻,我向祢求兩件事,一是幫助我的婚姻能夠榮耀祢,二是對方是愛主的弟兄。」幾年後,我從原來的工作崗位辭職,來到美國讀神學;更沒想到,在臨近畢業的這一年,遇見了我丈夫。這一年,我36歲,他45歲。十架的愛,何等奇妙,神所賜的婚姻,超乎我所求所想。

榮耀歸於耶穌基督

我們於2017年2月4日舉辦了簡約而隆重的教堂婚 禮。在婚禮前的一個多星期,由於恩玲身體極度不適,弟兄姐妹擔心她能否順利參加當天的婚禮敬拜儀式,也有建議我倆延期婚禮的。我倆為此禱告以後,心中很有平安,決定如期舉行。在婚禮前後兩個星期,天氣預報有大量雨水。但是,感謝主, 「 美福」的眾老師、同學,還有教會的弟兄姐妹們,不停地為恩玲的身體康復和婚禮籌備禱告。婚禮當天,她不僅能全程參加儀式,氣溫和天氣都很好。並且,我們收到一張「耶穌光 」的照片。是教會弟兄在婚礼當天下午,拍攝硅谷全景時,拍到的難得景象。當我们看到照片時,彷彿看到主基督對我們說:「我與你們同在。」是的,我們需要基督在我們生命中,作我們的救主。我們需要祂在我们的婚姻中,教導我們如何作丈夫、做妻子。有主我們才能彼此相愛。願榮耀、都歸於主基督,阿們!

「美福」第八屆畢業典禮

本院第八屆畢業典禮,謹定與十二月3日(週六)下午2-4 pm,於「佳音教會」舉行,地址是 137 Dempsey Road, Milpitas,CA 95035,恭請程國儀牧師證道。歡迎牧長、親友及信徒參加,與畢業同學一起見證神的恩典。

教會生活與差異的處理

邱清萍牧師


今年是馬丁路德改教運動五百週年,該運動可說是復原派(Protestants)的原生家庭,當日領袖如何處理教會中的差異與衝突,多少影響了我們今天教會的生活方式。教會有衝突不希奇,初期教會就有,改教運動裡面也有,教會歷史有更多例子。其中領袖如何處理差異是很重要的環節,差異有不同的層次,需要不同的處理。

不同層次的差異。差異有不同層次。馬丁路德在與改革家慈運理對聖餐意義的領受不一樣,而引起爭辯。後來發展為路德宗和改革宗,關鍵是兩個宗派的人是否能保持在主裡面的和睦與相交。十七世紀德國路德宗神學家Rupertus Meldenius寫了:「在基要事上,合一;在非基要事上,自由;在一切事上,愛心。」(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這句話在教會有張力和衝突時,能作為指導的方針。

「基要的真理和基礎性的事,持守合一」: 尼西亞信經指出基要的真理是甚麼,也是教會和信徒合而為一的基礎。除了基要的真理,教會生活的方向與目標、核心價值也是基礎性、原則性的東西。

「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容許差異」: 羅馬書十四章提到當時信徒在教會生活有不同的看法,起了紛爭,如吃素、守主日等問題。保羅先肯定一些大原則,如信心、神的主權、還有愛心的原則。之後,就可以接納差異,有人只吃蔬菜,有人甚麼都可以吃,兩者都蒙主悅納。

今天,教會是否要建堂、開執事會用甚麼語言、教會是否要辦中文學校等,這些都屬聖經真理的應用,不同的教會都可能因情況及需要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要有彈性所以要有彈性,容許差異的存在。保羅指出教會在這些事上:三不要—不要辯論、不可論斷、不要輕看。三要:彼此接納、意見堅定、感謝神。

教會生活有差異不一定是壞事,宗派之間有差異也不一定不好,只要在基要真理和基礎性的事上合一,次要的事和應用的細則神也容許我們存異的。重要的是在處理的時候要盡量真理與愛心兼容。

處理差異的智慧—解讀人、判斷事 。 多數教會的衝突的成因或直接的誘 因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解讀人、判斷事出了問題。十六世紀的重洗派 (Anabaptist)本來是跟隨慈運理的門徒,他們覺得教會很多傳統都要廢除,慈運理和其他領袖認為先要教育群眾,幫助他們明白真理。但Conrad Grebel、Felix Manz等人認為他改革得太慢,不應再等,結果引起殺身之禍。今天教會領袖也會因對某些事情的輕重緩急判斷不一樣,產生矛盾。

解讀人。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表現有兩種歸因。內歸因是個人的特質、動機、態度等;外歸因是客觀環境的因素。衝突發生時,我們解讀別人的問題,多用內歸因如個人的弱點與個性等。但對自己的問題,則以外歸因—客觀環境因素來解釋。例如某弟兄祟拜常打瞌睡,旁人多以內歸因來看他,指他無心敬拜,靈性軟弱等;他自己則可能以外歸因來解釋,室內空氣太悶熱,或牧師講道太差勁。誰對誰錯呢?有趣的是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會倒轉過來,對自己會用內歸因:「是我的功勞」;對別人會用外歸因:「他有岳父幫助當然會成功」。人的天性對己寬,待人嚴;高估自己的優點,低估自己的弱點。難怪耶穌說:要愛人如己。

判斷事。在情況不確定時,我們會運用直覺及過往經驗來作判斷。例如青年牧師提出購買電子琴,鼓勵青少年人參與事奉。有執事認為不應買,年青人只有三分鐘的熱度。青年牧師說自己當年就是因教會買電子琴學習事奉,沒有離開教會。兩個人的經驗未必是最重要因素,更重要是有沒有人負責青少年音樂事工,培訓和帶領他們。

另一判斷的根據是「框架效應」。以色列十二個探子窺探迦南回來,十個探子從負面表述,引起群眾大聲哭號。在教會衝突的過程中,吃虧受傷的一方會把對方愈描愈黑,引起別人同情站在他們那邊。他們不一定故意說謊,但為了自我保護而誇大對方過失,或避重就輕。這都是沒有充足的尊重真理。難怪有人說:在戰爭中首先傷亡的是真理。

總結:我們要有自覺,對自己的解讀與判斷有反省的過程。耶穌說:先要除去自己眼中的樑木,才能看得清楚。屬靈的人記憶也會有偏差,知識的掌握也會不充份。能謙卑自省,承認自己有可能錯是成熟的表現。教會改革的運動仍需繼續,讓我們求神先改革我們自己,從內在生命開始到與人的關係,這樣教會的改革才能真的到位。(本文取自邱牧師一月廿一日在美福神學院主辦的研討會講道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