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池耀興博士


我們有神的話語不就夠了嗎?為甚麼要研究中國文化? 為甚麼要開這個課程、做無謂的宗教比較?這裡,為了釋君疑惑,我們有必要來思考幾點,談一談宗教對話的可行性和必需性:

一、教會歷史的提醒
眾所週知,基督教傳教士把福音傳到中國後,遇到了許多的誤會、排斥、衝突、逼迫與攻擊。福音事工舉步維艱,叫多人灰心失望、甚或放棄。其中原因如同台灣一中國近代史學者呂實強的感嘆:「中國文化與基督教已經吵架了一百八十多年,但是它們彼此還沒有見過面。」因此,為了能更有效地向國人傳揚福音,認識自身的文化、並對症下藥地指出其不足之處的做法是可行的、甚或必需的。

二、宗教對話的二十一世紀
有學者說二十一世紀是「後現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世紀。 近年來不少國內外莘莘學子和學者,學習異國文化,進行宗教間的對話,以期能夠互相了解、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與感情,從而在社會各層面中有更良好的合作和互惠,於是,宗教對話成為中國大學校園裡的一種氛圍。因此,有志把福音傳給華人同胞者, 宗教對話這個策略是可行的、甚或必需的。

三、聖經的教導
當然,我們做每一件事,都必須以聖經為依據。宗教對話也不例外。使徒彼得教導說:「只要心裡尊基督為聖,以祂為主;常常作好準備,去回答那些問你們為甚麼懷有盼望的人,但要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當存無愧的良心,使那些誣賴你們這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在毀謗你們的事上蒙羞。」(彼前3:15-16)我們認為「常常作好準備」指的不僅是對 神的話語的認識和屬靈的體驗,也是對異教的認識。當我們對中國文化越認識,我們就越容易找到切入點,與他們進行對話,從而辨明真道、將基督的福音傳給他們。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可見,宗教對話這個策略是可行的、甚或必需的。

你讀完了這些宗教對話的可行性和必需性後,可能會問:「那麼,究竟《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這課程的基本內容是甚麼?」這裡,我們把中國文化歸為哲理性和宗教性兩方面。前者是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思想,後者指的是中國民間信仰。因為課程涵蓋的範圍相當大,於是,此課程更多的是屬於概論式的課程。在簡介早期基督教在華傳播的歷史回顧、 奠基聖經原則的宗教對話後,分別嘗試探討基督教與儒釋道以及民間信仰的比較,以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願意更進一步做相關的探究。課程安排如下:

1.簡介早期基督教在華傳播的歷史回顧
2.奠基聖經原則的宗教對話
3.基督教與儒家思想
4.基督教與道家思想
5.基督教與佛家思想
6.基督教與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