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泳恆
三月的煙雨江南,輾轉的陸空交通,把我送到了培訓的地方。或許是成長於「認祖關社」那火紅的年代,中國大陸廣袤的地土,對我而言並不陌生。只是去國日久,倒有相見不識的感嘆。人到中年,已是「花開花落兩由之」,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浪漫豪情,早被營役的生計消磨得八九不離十。但多少前輩牧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情懷,卻激勵著我們這些後輩在事奉路上的跟隨。
江南農戶
步向小康的江南農戶,人們大都拿著帶有照相、錄像功能的手機。物質生活改善,精神文明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培訓點學員年齡參差、文化程度也高低不齊。年輕的一代文化根基較好,但稍長的卻只有小學程度。不過,他們對於新約聖經,尤其是四福音和保羅書信,都是朗朗上口。這次參與的事奉,是聖經《雅歌》、《何西阿書》和《阿摩司書》的研讀。在講授當中,從神學院所學習到、以經文意義為本的文學進路釋經大派用場。對於同學們來說,雖是新鮮,大都能接受這種在傳統靈意解經以外的詮釋。不過,準備好的電腦投影片,卻由於電力不穩,在頭兩天基本沒有辦法使用。雖是這樣,同學們的上課情緒卻沒受多大影響,反倒更集中精神,聽著我帶著濃濃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免得錯過些什麼。
掙扎、機遇
上課的學員,都是各自教會裡的骨幹。他們在事奉中有喜樂,但也有著各樣的掙扎。他們大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眼見鄰舍到大城市打工,大大改善了物質生活,自已承擔著難以言喻的壓力與衝擊:要放下所牧養的羊,加入從農村到大城市打工的洪流呢?還是仍留在家中,甘心過僅足溫飽的生活呢?農村人口趨向年老和年幼兩極的變化,也給他們的事奉帶來極大的挑戰。不過,挑戰也就意味著機遇,對他們而言,留在農村的青少年和老人事工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弟兄分享說,當他看到帶領多年的兒童查經班中的一些小弟兄,今天成為教會的主心骨,就給了他極大的安慰,知道他的事奉並非徒然。
禾場廣大
我在那裡的時候,有好幾天聽到了久違了的中式殯儀樂器、夾雜著呢喃低沉的聲音,附近似乎有民眾在哭死去的人。他們在為誰哀哭呢?是為著親人的離逝嗎?抑或在安慰自己,以為經過了一些儀式,就可以生者死者都得滿足呢?我沒有仔細追問。在這帶著希望的田野上,民眾的精神生活,依舊是空虛的多,充實的少。信靠基督的人,在神州大地無論有多少,依舊是少數。同學們所面對的禾場,是何等的大。連續四十二小時的培訓結束了,我的任務也就完成。當回到自己的家,想到這些弟兄姊妹,他們未來事奉的路會是怎樣呢? 神藉阿摩司責備以色列的富人們「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摩6:6)我們在美國豐衣足食,可有記念骨肉同胞的需要?放眼神州大地,我們豈能仍舊淺斟低唱?神賜與我們那麼多裝備的機會,單美福神學院就有正式的神學學位課程,又有為培訓者而設的「教師文憑課程」,我們仍能藉口裝備不足而退縮嗎?
展望重建
走筆至此,想到在四川省汶川八級大地震中,不少同胞痛失親人和家園,救災的工作刻不容緩地進行著。救災困難,但災後重建更困難。不僅是倒塌的學校、醫院、房舍,必須重建,失去親人之痛更需要心靈的重建。他們需要耶穌!只有祂能把我們的同胞從苦痛中救出來。作為海外的華人信徒及教會,我們怎樣在災區重建中、在祂那不能震動的國度裡,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呢? 六月的灣區平靜如昔,金黃的陽光洒滿街頭;太平洋的那端,卻教我們夢縈魂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