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站在破口之處

秦恩膏老師

布瑞蒙在《尼希米記》註釋的序言中,提到一幅的名畫: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是法國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泰奧多爾·席里柯」最重要的一幅作品。這幅畫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十九世紀初,法國海軍遠洋艦「梅杜薩號」(Medusa) 不幸沉沒,全船最終只有15人靠著一艘木筏倖存。這幅畫最精彩的地方在於,看見救援船的那一瞬間,畫中的15個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和形象:一群背對著海平面,情緒、形像都極度低迷。充分體現出,遇難後經過長期漂流、又毫無希望的光景下,暗淡無力、灰心絕望的形象;另一群是面向海平面的人,他們遠遠的看見一個極小的船影:生的希望,因此表現的欣喜若狂的狀態;雖然在同一艘木筏上,但是因為雙方視野的不同,在那一刻所表現出的精神截然相反。


這幅畫很好的說明,在同樣的困境中,因為方向、眼光的不同,我們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和心態。只要你樂意觀察,主動詢問,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我們主動,只要我們不再自欺欺人、閉耳不聽,我們就會看到、聽見,周圍有許多的問題。其實看見問題,並不是很難,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問題了。但是,當這些問題被你看見、聽見後,怎樣回應,對我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當時代教會發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竟然忽略了,說希臘話信徒中的寡婦。這是教會的一個巨大過失,或者說問題。但最終的結果是怎樣呢?教會分裂?信徒離開?不是的,他們看見問題,然後有人被呼召起來,最終教會為此設立了一個新的職分:就是「執事」,結果教會變得更加完全、更加健康。在出現嚴重的問題後,《使徒行傳》六章7節,卻對整個事件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總結: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得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今天的教會,會怎樣呢? 《使徒行傳》六章1節之後的經文可能都要改寫了,從第2節開始應該就是:大家互相指責,信徒對教會各樣不滿,然後大批的人離開,教會分裂……。
看見問題並不難,今天許多人都能看到問題;難的是,我們是否體會神的心意,將所看見的問題,看作從神來的呼召。正如大衛·衛爾斯所說,光有「不滿足」是不夠的,尤其是在今天,到處都充滿了對教會的不滿、充滿對這個世界的不滿。今天最大的問題,不是世界或教會有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今天絕大多數基督徒,甚至教會領袖,僅僅停留在不滿的階段,或是面對不滿,採用埋怨、敵對、懷疑、論斷、逃離等錯誤的回應方式。今天的教會,不缺看見問題的人,今天的教會,缺少的是有委身的心,願意起來解決問題的人。


正如神在《以西結書》二十二章30節中所說:「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以色列人有許多的問題,他們陷在罪裡。但更大的問題是,神在他們當中找不到能夠「在神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神不滅絕這國」的人。

神為以色列人設立君王,是為了讓君王帶領百姓遵守神的律法、誡命;神賜下先知,是為了教導百姓明白神的話語;神賜下祭司,是將人領到神的面前。可惜,君王失敗,祭司跌倒,先知也不能攔阻神審判的臨到。我們其實都是「大問題」、「大麻煩」,我們本都是污穢、骯髒、敗壞的。耶穌基督看見了我們的問題,祂並沒有藐視我們,反而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當中,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他比我們自己都更清楚我們有多敗壞,但正是因為我們敗壞,無能,所以祂知道,需要為我們死在這十字架上。

所以,耶穌基督是那位——神真正尋找能為祂百姓站在破口之處,攔阻神的憤怒臨到我們的救主。基督來,將我們從神的憤怒、審判中拯救出來。神的恩典,是我們今天起來效法基督,活出神的愛的動力和呼召。我們今天也可以成為「站在破口防堵」的人,是因為耶穌基督先為我們「站在了破口之處」,使那最可怕的審判,沒有臨到我們,反倒將我們從黑暗、污穢、不堪中,拯救出來。

所以弟兄姊妹,今天我們是怎樣回應所看到的問題,怎樣對待那些罪惡、軟弱、缺乏的人,其實體現出我們對神救恩的認識,對自己身份的認識。你可能嘴上說自己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但實際行動卻是在抵擋、拒絕救恩。一個真正認識並且領受救恩的人,我們要起來,要站在破口之處,進行重建、醫治、修補的工作。每一個我們所看到的問題,無論是在自己的家裡,在教會中,或是我們的國家、這個世界中,都是「活出神恩典」的呼召。

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