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挖井的故事(創世紀廿六章)

田立柱


遇到了飢荒,以色列人除了去埃及,也有別的地方好去。以撒就是去了基拉耳。這是耶和華告訴他的。基拉耳一地,其實屬於非利士人的管轄區域,那時代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關係還不錯。並且耶和華答應他,要和他同在,賜福給他。其後裔也會多如繁星。而這一切均來自於亞伯拉罕聽從了神的話和吩咐。

到了基拉耳之後,以撒耕種非常成功,獲得了百倍的收成,以至於成了當地的大富戶,牛羊成群,這卻也引起本地非利士人的妒忌。惡念於是產生,他們就破壞了以撒的生產設施水井。們的水井和我們中國的水井不太一樣,他們的水井兩層台,打水的時候需要下到偌大的圓桶狀台階,那台階下面的中央才是較小的水井,這個水井和我們中國的水井相仿。(似乎是井中之井)在水資源短缺的地方,只有這樣的水井才可能儲藏較多的水。

不但水井遭到破壞(填埋),基拉耳的王亞比米勒還對以撒下了「逐客令」。說「你離開我們去吧,因為你比我們強盛得多。」今天琢磨起來,倒是頗有一些感觸。人的嫉妒之心,實在是惡念的發源之所。世界上確實有些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見到比自己強的,就想放設法加以阻止,或者破壞。為什麼如此呢?大概源之於人的內心。它使人成為極端的個人主義者。若放棄了這般意念,人也就得到內心平安了。

於是以撒只好退一步到了基拉耳谷,在那裡開啟新的生活。對農家而言,就是開發新的生產設施,挖開原本父親亞伯拉罕所挖的井,有點恢復的味道,雖然遭到破壞,卻可以重新恢復起來,以撒就是這樣的一個默默的工作者,當我們說到以色列的祖先時,我們都會記得亞伯拉罕,記得雅各,但是對於以撒卻較少的記起。他挖井的事蹟卻是可以大書一筆的。挖井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種繼承。他給我們提供了楷模。

或許是以色列人的文化使然,以撒所挖的井,均有一點意味,也就是井的名字。他一共挖了五口井,第一口井是恢復期父親的,而中間的三口井,則蠻有影射意思:這三口井順序排列看,開始是埃色(意思是相爭),第二口井是西提拿(意思是為敵),第三口井利河伯(意思是寬闊)。這樣的命名,讓我們想到了生活之中的這些挑戰,爭執的挑戰,相爭的挑戰等等,有了這些的挑戰,如何應付呢?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以撒的辦法是:不去理會。

只有不去理會,才會有第三口井的挖掘,才會是寬闊的新機遇。假如為了相爭「糾纏不清」就會耽延了時機。有許多時候,我們把時光耽誤在無謂的爭執之中,在似乎得勝之中,失去了機遇和恩典。以撒面對這樣的相爭,毫無爭執的衝動;在默默無聲之中,繼續的努力和不停的工作著,雖然不知前景如何。卻能夠挖井不止的;在繼續之中,開闢新的路徑。而擺在面前的則是新的矛盾出現,爭競又出現了,井雖然挖出來了,卻迎來了新的爭競,和相爭相比,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以撒依然不停的繼續,完全不為面前的困局所干擾。

在不間斷的努力的當中,新的一口井終於挖出來了,這一次無論是爭競和競爭都悄然退去了。他們多少有點因為缺乏對手而離開的。有時候矛盾和挑戰是在失去對手後自己退場的。於是新的一口井就起名利河伯(意思是寬闊)。沒有了爭執和競爭,自然就是海闊天空了。以撒挖井的故事啟示我們:面對那些無謂爭執時,我們所應採取的正確態度。唯有如此才會有新生活的開始。

於是我們看到了耶和華向以撒顯現的情節,之所以以撒不去爭執競爭,其原因之一是耶和華和他的同在,祝福伴隨著他。以撒就在自己的地方,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並且支搭帳篷定居下來。他的僕人在此也挖了一口井,這口井是他們生活的保證。或許這口井也是活水之井。那是源遠流長的井。灌溉著他們的田地,也滿足著他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