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的心腸/工場

陳榮超牧師 牧者的「心腸/工場」,英語是feel/field,中英文都是雙關語。「心腸」是牧者的感覺,「工場」是我們牧養的群羊。從牧養的角度來看,心腸和工場都需要關注,好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實際的角度看,兩面如何平衡是關鍵問題。 一、什麼是「對」的教會增長模式? 作為教牧人員,面對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希望教會能夠增長,但是應如何增長?我們會羡慕大型教會。自從馬鞍峰和核桃溪兩個巨型教會帶來教會增長學的研究後,大家就想;如果我們像他們做得「對」,就能夠達到這兩教會的增長速度。問題是什麼是 「對」? 是否找到了「對」的模式就一定能找到增長的秘訣? 為了要尋找一個「對」的模式,教牧人員面對的困惑是;數字的增長成為主要目的。即使教會執事不過問,牧者心中也有一種壓力,希望可以努力增加人數。結果是心腸和工場彼此對立,失去平衡。 為了增加人數,牧者往往饑不擇食,盼望儘量增加活動,看外面有什麼模式流行,就想搬來應用。比方說有某教會辦青年工作辦得好,是否你就要辦青年中心?有些牧師認為要和年輕人打成一片,因此服裝要穿品牌、破裂的牛仔褲、可能還帶一個小耳環,稱我「阿哥」等等。又或者聘請一位年輕牧師來安排青年活動;當然,要滿足家長的諸般要求,這位年輕牧師又要面對許多壓力。 又或者某教會辦社區服務吸引了很多人,所以大家也爭著辦。美國華人教會,特別是在華埠的教會,受很大的壓力要辦英語補習班、入籍班和保健諮詢等。問題是80%的會眾都不住在華埠,很多人只是每個禮拜天來教會而已。要辦社區服務很難,最後請外人來辦,自己和會眾都沒有時間來參予,失去了意義。 有些教會以輔導為主,希望要使人得到幫助。問題是牧師是不是要扮演一個社工,而會眾又是否認同呢?我認識一位牧師,拿到教牧輔導的博士學位。他要推動教會在華人社區搞復康中心,單人匹馬做了很多功夫。到最後,因為教會某些成員不認同而離職。 我想無論是搞任何活動,如果教會的群體意識淡化了,信徒對教會的活動不認同不參予,慢慢也會與牧者之領導脫節。我們要吸引人?「吸引人」可能成為一個陷阱。 二、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 教會牧養離不開講臺信息的供應,牧者講道要有神學路線,但是什麼是「對」的講臺信息、「對」的神學路線?真是眾說紛紜。 第一種是無聲的神學路線:有一段時期,大家都很追求修道院寧靜修道的模式。「屬靈操練禮讚」(傅士德著,周天和譯)很吸引教牧人員,特別因過去基督教傳統在這方面弱,沒有天主教在靈修神學課題上那麼豐富。危險是:把追求神秘經驗等同了屬靈高峰的尋求。 第二種是鬧鐘式的路線:特別在六四之後,一些美國華人基督教團體覺得教會需要為社會公義講話。牧者受到壓力,可能講章偏向了舊約先知的書卷,講大量審判信息,還有提倡綠色和平、綠色神學等。但不是每個牧者都能夠勝任這樣做,結果對工場牧養群羊的關懷反而減少了,也引發教會內部衝突。 第三種是真理鐘聲路線:有一位牧者,連續三年,每年的講臺信息內容不變,因為他認為這是全人類都要聽的真理鐘聲。他的心腸是好的,只是對工場的需求沒有感覺,對會眾的信息消化能力缺少理解,形成了心腸和工場的不平衡。 三、心腸與工場 Feel/Field 牧者要找感覺必要多花時間認識你的牧養對象。當年公牛隊連贏冠軍,記者就訪問最佳球手米高佐敦,好幾次都是在最後一秒鐘時,他能夠在對方球員緊迫防守和攔截中射入而奠定勝局,那球是怎麼決定的?他說:「我感覺到的!」他這個感覺並不是碰運氣的意思,因為其他球員都知道,每次比賽前,米高佐敦會一個人在球場勤奮練習。他清楚了解球場每一個位置和射球角度,以致他的人、球和場地已經是連成一體了。 我們要對工場有感覺,先要了解我們牧養的群羊是怎樣的。我們要好好回到耶穌大牧者的樣式,來感覺如何去愛羊群,把心腸和工場二者平衡配合,方能達到最好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