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面面觀簡介

池耀興博士


引言:
主耶穌的再來是基督徒永生的盼望。有關末世的真理,我們自然會想到教會關於千禧年的教導。千禧年觀是基督徒在世的人生價值觀以及生活形態的基礎,也是基督教歷來眾說紛紜的課題。簡單的說,基督教會因著在啟示文學的解經方法的差異,加上一些觀念的分歧,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1. 時代主義觀
• 時代主義強調聖經須字面(Literal approach)解釋,認為「若普通意義有意義時,勿找其他意義」。他們同時認為神所應許要賜福的以色列是現實意義上、地上的以色列國,而非指靈性上的以色列。神與亞伯拉罕和以色列所立的約是無條件的約,無論以色列在以往如何悖逆神,神都將在基督再來前賜予他們。

•主耶穌在七年大災難前再來。那時教會被提(信主的死者首先復活,與地上活著的信徒被提到空中),祂也恢復以色列代表神的合法地位。在七年大災難中,敵基督迷惑以色列,並贏全世界的信任。最終,敵基督發動其聯盟向以色列宣戰。此時,主耶穌再來,與十四萬四千個不向敵基督屈膝的猶太人一同建立地上的千禧年國度。在千禧年國度結束時,撒旦被釋放,並誘惑人們敵對基督。最終基督率領大軍消滅敵人,並施行白色大寶座的審判。

• 因著時代的推進以及不同見解的衝擊,時代論進行了修正,分別有「修訂時代論」和「前進時代論」。前者認為:雖然以色列和教會明顯不同及有不同終局,但他們都是神的子民而分享基督的屬靈救贖。後者則強調神救贖工作的一體性;神在不同時代中施行其救贖計劃、雖有以色列和新約教會兩方面,但卻是一體性的。教會是神對以色列救贖工作的延續而非取代。

• 評估:雖然災前觀可能在第一世紀已經出現,但是一直至廿世紀,時代論還是一個尚非成熟的神學系統。真正提倡和發展時代論的是達比(Darby, 1800-82)。而司可福(Scofield)藉著司可福串珠聖經把這神學立場推廣至眾教會。

2. 歷史性前千禧年觀
• 此論以萊特(George Ladd)為代表,結合字面和寓意解經,強調新約教會就是屬靈意義上的以色列,並領受神在舊約中有關以色列的應許。

• 七年大災難後,基督再來地上建立千禧年國度,之後撒但暫獲釋,眾人被迷惑、悖逆神。最終主基督施行白色大寶座的審判,撒旦與未信主者被審、然後被扔進火湖。

• 此論在主後431年以弗所大會前,非常普遍。

3. 後千禧年觀
• 此論也是結合字面和寓意的解釋,認為啟示錄裡所說的「一千年」指的是一個象徵性的長的時段。神的國已經在人的心裡,而非將來突發的事件。主耶穌復活升天時,千禧年國度已經開始。在千禧年裡,福音廣傳、基督教價值觀產生廣泛影響。因而撒但的勢力將會被逐漸擊敗。直至千禧年末將有背道和敵基督。千禧年後主耶穌將再來,然後所有人復活受審判。

• 此論強調善必定逐漸戰勝邪惡,自認為是樂觀主義者,有別於悲觀的前千禧年論者和無千禧年論者。

• 在主後的三百多年,基督教會基本上是贊成前千禧年觀,但非洲多納徒派(Donatist)認為「一千年」已是屬於當時的時期,而信徒首次復活是靈性的。這見解為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所接受,他認為教會已在千禧年之中,而羅馬大公教會就是神的國。

4. 無千禧年觀
• 此論認為啟示錄第二十章「一千年」的經文是象徵性的文字,不應按字面詮釋。千禧年指的是主耶穌降生後至祂的再來之間的教會時期。

• 此論認為神的國度在主耶穌基督復活時,就已經揭牌了。而主耶穌基督在得勝死亡和咒詛後,就與信徒一同掌管教會。故無千禧年觀可被稱為「揭牌千禧年觀」或「現今千禧年觀」,從屬靈意義上來看,基督已經與教會以公平、公義掌管地上。

• 此思想經過奧古斯丁的系統化與發展,逐漸成為千禧年觀的重要見解。東正教和天主教會都普遍持無千禧年論。而此思想在路德宗、歸正宗、基督會、聖公會甚至一些福音派中也很普遍。

總結:
綜上所見,因著對以色列國與新約教會之關係的看法的差異,教會產生了不同的千禧年觀。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接納甚或包容各個不同的千禧年觀,正如我們已經接納甚或包容其他宗派一些非核心信仰的教義(如洗禮的方式、聖餐的理解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不同見解的神學家們都堅持聖經裡面有關神的基本應許:在末日神消滅撒旦,在災難中保守其子民,白色大寶座的審判,新天新地的建立等。神的應許對身處患難中的信徒而言,是極大的安慰和盼望。再者,既然主耶穌說連祂自己都不知道其再來的具體日期,我們作為主的門徒,應當時刻警醒、預備迎接主的再來。同時,我們應當殷勤事奉、努力遵行主耶穌離世前要我們「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太28: 18-20)